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寫好一篇論文不容易,除了反覆檢視大綱觀點、論文結構和引證文獻,連其中的格式、標點、腳註的修改都要萬分注意。在寫作中我們都會查詢很多這方面的注意事項和徵詢導師的意見,那麼,如何從整體上把握一篇論文的結構?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予大家一些參考!

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儘量簡短

文章應儘可能簡短,每個單詞必須言之有物。當你修改文章時,可以不時自問:“能否用更少的篇幅表達同樣的意思?”和“這句話真的必要嗎?”文章的終稿不能超過40 頁。草稿應更短。

切忌重複。換而言之,如果意思已經表達過一次,就沒必要再說第二次。重複帶來的嚴重後果是,冗詞贅語佔用了篇幅,耗費了讀者的耐心,他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讀到相同的意思。重申一遍,重複非常非常的糟糕。(不耐煩了吧?!)“換而言之”意味著麻煩來了。回頭查找重複之處,只說一遍,說明白。

基本要點

不論是論文整體的組織架構,還是微觀段落的行文,應遵循如下原則:先說明你做了什麼,而後解釋它,再把它與其他備選對象或方法步驟進行比較。例如,在描述數據處理時,應該先說“我將收入除以了家庭總人口數的平方根”,然後解釋這樣調整收入的重要性,最後討論其它可能的調整方式。然而大多數作者的行文順序恰恰相反。

預覽下文和回顧前文往往標誌著行文結構混亂。“正如我們將在表格6會看到的”,“回顧第1該文(Bond Risk Premia)系作者和Monika Piazzesi合作,發表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年第1期,其網上附錄共31頁。—譯者注二節”,“這一結果概述了第四節的更多分析”,這樣的句子都表明,文章內容的順序並未組織清楚。

力求準確。仔細研讀每個句子。每個句子都言之有物嗎?每句話都言必有中嗎?

詳細記錄研究步驟。根據論文正文、論文附錄或網上附錄的研究步驟描述,研究生們應能獨立複製出論文中的每一個數字。學生論文往往做不到這一點。他們的文章堆砌了冗詞和廢話,但我弄不清楚關鍵表格中的結果是如何算出來的,標準差是怎麼算出來的,也不理解文中的數值模擬是怎麼操作的,等等。

越簡單越好。大多數學生認為,文章要吸引眼球就必須進行包裝。事實恰好相反:數學越少越好。估計方法越簡單越好。

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腳註

不要用腳註來處理次要的、輔助性的評論。如果評論很重要,就把它放到正文中;如果不重要,就刪掉它。腳註裡的輔助性評論通常表明你沒有理清思路,不清楚應將註釋裡的內容放到文中哪個序列位置。你真的希望讀者停下來閱讀這個腳註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把它放到正文中。你希望一般的的讀者不要停下嗎?那就把腳註刪掉。顯然,如果正文中有很多括號(內含註釋),這就同有很多腳註一樣糟糕。

那些一般讀者確實可以跳過、但少數讀者為了理解某處而可能願意瞭解更多的內容,才需要腳註。長串的參考文獻、簡單的數學推導或其他研究步驟的描述,都可以採用腳註。

表格

每個表格都應有它相對獨立的說明文字,這樣可使讀者快速瀏覽時,無需到正文中尋找諸如希臘字母的定義之類的信息就能夠讀懂表格裡的內容。但切勿矯枉過正,把表格的說明文字寫得比文章還長。在我看來,變量構造之類的細節描述就可省掉。“賬面市值比”就很好了,你不必贅言六月份的賬面市值比來源於Compustat數據庫。表格的說明文字的目的是讓習慣瀏覽的讀者能夠理解表格,而不是替代正文中其他地方的細節描述。

迴歸結果表格的說明文字應包含迴歸方程和方程中所有變量的名稱,特別是左邊變量(因變量)的名稱。

正文中不曾提及到的數字不必出現在表格中。表格中的數字不必逐一單獨提及;“表3第一行的數字呈U型”這樣的表述便可。“表5給出了描述性統計量(句號)”就欠妥。如果數字不值得在正文中提及,那麼它們也不值得放在表格中。

正確保留有效數字的位數,不要照搬計量軟件的結果。如果某一估計係數是4.56783,標準誤是0.6789,那麼估計係數應寫成4.6,標準誤應寫成0.7。對幾乎所有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應用而言,小數點後兩到三位有效數字足矣。

合理使用量綱。用百分比就不錯。報告2.3‰,而非0.0023,這樣讀者會更容易理解。

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圖形

優美的圖形能讓文章富有生氣。與冗長的數字表格相比,圖形能更好地表達數據的模式和規律。醜陋或不當的圖形只會浪費篇幅。同樣,圖形也需要自成一體的說明文字,其中應該包括圖形中每個標識的定義。應對座標軸進行標註。合理運用量綱。不要用點線繪圖,因為複印以後會模糊不清。不要使用虛線繪製波動較大的序列。

寫作要點

寫作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一直留意讀者已經知道什麼、尚不知道什麼。大多數博士生高估了讀者掌握的信息。我們頭腦中並沒有儲存每篇論文的細節。要經常留意哪些是你已經解釋過的內容,哪些是尚未解釋的內容。

讀者最關心的是理解你論文的基本要點。在他們理解你論文的要點之前,不會對你的論文做任何評論。我的建議不言自明—先陳述並解釋你所做的,而後再佐證你所做的,最後將它同其它方法作比較。

使用主動語態。不要寫:“τ值被設為3”,“數據集被這樣構造”。究竟誰做了假設和構造呢?

請在文中搜索“被”,將所有被動語態統統換掉。

使用“我”沒什麼問題。在獨立作者的文章中,不要過於嚴肅地使用“我們”。“我假設τ等於3”,“我構造數據集的方法如下”。如果有“我”用得太多之嫌,常有辦法可以避免。雖然語言純化論者認為表格是不能用作主語的,但我認為“表5列出了估計結果”這樣寫就可以,不要寫成“我在表5中列出了估計結果”。我自己常使用“我們”指代“你們(讀者)和我”,用“你(們)”指代讀者。“我們可以看到,表5中的係數呈U型”或者“你可以看到,係數呈U型”,這樣的表述就比較好。“U型的係數能被看到”(被動語態)或者“人們可以看到U型的係數”(究竟是誰呢?),這樣的表述就比較糟糕。

寫作拙劣的病根是作者不願意為自己說出去的話負責任。這些作者濫用被動語態,“這一點應該被注意到”,組織混亂,首先鋪陳文獻最後才闡明作者思想,這些都是症狀。深呼吸一下,然後勇敢地對你自己寫的文字負起責任來。

最好採用一般現在時。即便1993年已經過去許久,你也可以說“Fama and French (1993) find…”。談到你自己的論文時也是這樣,闡述你在表5中的發現,而不是在表5中將要發現的。

至關重要的是要保持時態一致。不要在一段的開頭用過去時態,而在結尾卻用將來時態。

使用正常的句子結構:先主語,後謂語,最後是賓語。不要寫“行為主體在面臨暫時性收入波動時用來平滑消費的保險機制是五花八門的”,而應該寫:“人們採用多種保險機制平滑消費”。我將“行為主體”這一刻板的詞彙換成了更為具體的“人們”,用簡單的“多種”一詞替換了花哨的“五花八門”。實際上,整句都應刪掉,因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引出介紹保險機制的段落。這是“清嗓子”般的句子,違反了言之有物的原則。人們運用各種保險機制這一事實並不新鮮,新鮮的是這些機制的內容。

儘可能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寫作要具體,不可抽象。(這裡應該插入具體的實例。)

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寫作小竅門

不要用形容詞描述你的工作,如“驚人的結果”、“非常顯著的”係數,等等。如果你的研究配得上這些形容詞,世人會如此讚譽你的。

若必須使用形容詞,不要使用雙重形容。文章的結果肯定不是“非常新穎的”。

使用簡短的詞彙,勿用繁複花哨的詞彙。“用(use)”比“利用(utilize)”好,“若干(several)”比“多種多樣的(diverse)”好。

這是個慣例:優秀的作家通常認為從句引導詞“這樣(that)”之前的所有內容都應刪掉。

重讀上一句中“從句”之前的內容,你就會有所體會了。例如,“應該注意到這樣的情況”就非常冗贅。開門見山,說你所想說的即可。“表明這樣的情況是很容易的”其實意味著並不容易。

在文中搜索“這樣(that)”並刪掉它們吧。同樣,請刪掉“此處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這樣的話。直接說明就是了。這些詞句都違反了言必有中的原則。句中的要點真的“應該被注意到”嗎?抑或這只是乾巴巴地引出了話題?

給孤立的“這(this)”一詞加個對象。“這表明,市場的確是非理性的”,“這”指的是什麼呢?“這”的後面永遠應該有一些內容。“這個迴歸表明…”就很好。更一般地說,這(不對,這裡應該寫成“這個規則”)可幫助你避免“這”指代前文不明確的東西。通常讀者的短期記憶中,會有兩三項事物可以用代詞“這”來指代。

連字符常被誤用。下面是JF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的體例:“連字符可用來連接名詞前面的複合修飾語(例如,after-tax income, risk-free rate, two-day return, three-digit SIC code, value-weighted index);若名詞前面的修飾詞是以„ly‟結尾的副詞(例如,previously acquired subsidiary, equally weighted index, publicly traded stock),不適用連字符。只要不產生歧義,連字符都可省略,但全文應保持一致。”請注意,使用連字符並不是強制性的,大可不必生造出這樣的怪物詞彙“continually-rebalanced-equally-weighted portfolio”。其他情況下則不必使用連字符,比如,“The paper focuses on small-stocks.” (這裡的連字符應該去掉。)

人們常會遺忘希臘字母在文中的含義。在文中易被忽略的地方定義希臘字母,隨後又不加解釋地直接使用,就會使大家不知所云。應在顯眼的地方定義希臘字母。最好給希臘字母加個名稱,然後同時提醒人們字母的名稱和數值(“我發現,當替代彈性θ等於3時,擬合得最佳)。在這裡,些微的重複並無壞處。如果之前的一兩段話裡已經提到了字母的名稱,這裡就可以直接使用字母了。

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刪掉“X是我的後續研究”。沒人關心你的研究回憶錄,更不用說你的未來計劃和理由。不要使用“舉例式的檢驗(illustrative test)”或者“舉例式的實證研究”這樣的詞彙。不要做舉例式的實證研究。要麼做真正的實證研究,要麼不做。用你自己都不信服的方法來舉例做實證研究,只是浪費篇幅罷了。如你非要做這樣的舉例式實證研究,這就等同於告訴讀者這些研究無關緊要,這隻會使讀者很快昏昏欲睡。

不必對模型作“假設”。不要說“假設消費者具有冪函數型的效用函數”(當然,更加不能寫“效用函數被假設為冪函數型”,對吧?)你描述的是模型,而不是現實,所以你大可直接陳述模型的結構。“消費者具有冪函數型的效用函數”(“在這一模型中”是不言自明的)。需要改變現實世界的條件時,才需要“假設”。比如,“我假設需求曲線沒有移動,所以價格對銷量的迴歸就可以識別需求曲線,而不是供給曲線。”

句子中要儘量減少從句的數量,儘量減少用標點分隔的、非獨立句子成分的數量。

“Where”指代地點。“In which”指代模型。不要寫“models where consumers have uninsured shocks”,要寫“models in which consumers have uninsured shocks”。

不要縮寫作者的姓名。例如,“FF認為,公司規模的確很重要”。寫全所有人名並不會佔多少篇幅。你不也希望別人縮寫你的名字,對嗎?

在作者腳註裡,宜對幫助過你的人表示感謝。我不會加上文責自負之類的話語,因為這是不言自明的。我也不會在致謝中逐一提及我應邀參加過的所有研討會。並不是我不懂感恩,而是篇幅有限無法容納長長的名單。

不要以風雅的名言警句開頭。

不要濫用斜體(我自己就用得太多了)。如果句子中不用斜體,需要強調的地方就會被混淆,這時就可用斜體—但在這種情況下,你或許應該改寫句子,明確需要強調的內容。(是誰在這兒嚷嚷引起注意?)

說明因果關係的方向時,從單一方向討論即可。對於“當簡在蹺蹺板的一端向上(下)運動時,比利則在蹺蹺板的另一端向下(上)運動”,括號中的內容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如果必須強調雙向因果,可加上“反之亦然”。

每個句子必須有主語、謂語和賓語。句子不能像“No sentence like this”這樣。

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布斯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家更像作家(附論文寫作方法)

許多經濟學家誤認為自己是科學家,只須將研究過程全盤寫出即可。事實不然;經濟學家更像作家。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文章就是散文。優秀的經濟學家常將一個研究項目時間的50%以上花在寫作上。對我而言,要花80%的時間在寫作上。

當你閱讀其他論文時,注意它們的寫法,要留心你所尊崇的作者的行文風格。

威廉•金瑟的《優美地寫作》以及D•科洛斯基的《經濟學的修辭藝術》讓我受益良多。格萊恩•艾里森發表在JPE上的文章《經濟學論文出版過程變慢》有助於理解論文結構應該如何組織(以及論文審稿與編輯,但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作者:約翰.H.科克倫(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