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中的“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屯蒙秋水


其实“昆仑奴”就是泛指肤色为黑色的异邦奴隶,在我国古代,昆仑一词是有黑色的意思,在唐朝,甚至是更早之前,也已经存在,通过贩卖,进贡的方式,来到中国的异邦奴隶,在《旧唐书.南蛮传》就有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一句的描述的意思我们想象一下,是不是特别像非洲黑人,肤黑,还带卷发?

其实丝绸之路在大汉时期就已经建立,所以东西方交流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交流的除了文化之外,其实还包括了一些特殊的商品,其中就包括了“昆仑奴”,昆仑奴据记载在西南海有昆仑层期国,上面有些野人没有开化,就把这些野人抓来作为藩奴,也就是“昆仑奴”,所以我们大概可以由此来推断一下昆仑奴一部分来历其实就是从东南亚的一些海岛上抓来的。

后来到了大唐王朝,当时的长安城,洛阳城可以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际大都市,外邦来的人很多,加上与西方交往频繁,所以途经西域,再到今天的中东地区,在转至北非贩卖来奴隶也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在那时昆仑奴是作为贡品上贡的,所以昆仑奴不是特指某个地区贩卖来的奴隶,而是指黑色的奴仆。

这些奴仆有的远隔千里甚至是万里来到华夏,其实就是说物以稀为贵,奴隶贩子通常会教给他们一些技艺,用来取悦主人,所以也只有那时的贵族们才能用得起昆仑奴,但是在今天也有考证,曾经我国过去的确是有昆仑族这个种族的,但是后来逐渐被同化消失,这个种族的特色就是肤黑卷发,但是怎么说呢,皮肤黑这个意思,我们其实不要完全理解为黑人,就像我们看东南亚靠近赤道的一些国家,他们虽然也是黄种人,但是他们的肤色就明显偏黑一些,所以

昆仑奴有非洲来的,有南洋抓的,甚至还有些原始部落抓来的,我们把昆仑奴理解为肤色较黑的异邦奴仆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玄坤


中古史籍中常见“昆仑奴”的记载。根据记载,“昆仑奴”来自海外,卷发黑肤,形象酷似今天的非洲黑人。那么,这些黑皮肤的“昆仑奴”究竟是什么人种、来自何方呢?
榆林窟壁画中的昆仑奴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昆仑”一词的演变。

“昆仑”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此处的“昆仑”仅仅是指极西之地。《穆天子传》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瑶池位于昆仑,昆仑是西王母的居所,此时的“昆仑”开始具有神话的色彩以及国家的属性。《淮南子·地形训》又载:“(昆仑)中有增城九重,……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 “昆仑”在此又进化成一座城池。之后,随着汉代以来道教的发展,“昆仑”又逐渐神化为海外一岛。到了魏晋隋唐之际,我国与南洋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而这一地区的岛国正合乎古籍中“昆仑”的记载,故此时“昆仑”一词开始用以指代南洋各国。来自这一地区的奴隶,遂被称为“昆仑奴”。
唐代海上交通图


黑色人种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另一种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尼格利陀人种(矮黑人种)。那么,“昆仑奴”究竟属于哪一人种呢?近代学者有“东南亚说”和“非洲说”两种观点。

“昆仑”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泛称,史籍中的“昆仑国”所指的地方不止一处, 包括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荼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诏附近的昆仑国。可见我国唐代前后, 泛称南洋各地为“昆仑”。依此观点,“昆仑奴”当是来源于南洋各地的奴隶。
尼格利陀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昆仑”一词是外语的译名或译音, 不仅包括南洋诸地,也包括非洲东岸的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岛。这种观点,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陈寅恪在研读《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后所提出的“骨仑即昆仑”的观点。从语源来看,“昆仑”一词与《旧约》之“古实”有关。“古实”(Cush)在《圣经》中常用以指称埃及东部之人,后被波斯商人转称为“古仑”。随着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贩卖非洲东海岸之黑人,此词传至印度、南洋等地。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将其与黑人并称为“骨仑”。“骨仑”传入中国后,又被转译为“昆仑”。“昆仑奴”之语源可能由此而来,“昆仑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东海岸之黑人。

总之,“昆仑”一词在中古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南洋各地,我们并不能否认其不包括非洲东海岸。且“昆仑奴”也是一种来自南洋的黑皮肤人群的泛称。所以,似乎可以认为“昆仑奴”既主要包括南海各地、印度群岛尼格利陀人, 也可能包括来自东非的黑人。


(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
(晋)郭璞注:《穆天子传》,中华书局,1985
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证》,中华书局,1962

历史研习社


昆仑奴,并不是指昆仑山的奴隶,昆仑在古语之中有黑色之意,昆仑奴是泛指黑人。正史之中提及昆仑奴倒是少见,毕竟这个词汇带有贬低之意,而民间词话小说之中常有昆仑奴出现,我记得曾经在聊斋之上看过一篇关于昆仑奴的短篇。写的是两个昆仑奴被主家买来看门,后来主家赏了他们俩妓女做老婆。妓女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小孩,邻居挑拨为何小孩长得白而不是黑的,昆仑奴一气之下将小孩儿杀了,结果发现骨头是黑的,懊悔不已。

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各种肤色各种服饰的外国人在大街上走来走去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当时官宦商人家流行的是昆仑奴,新罗婢。新罗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小国,大约那里的婢女比较美貌,海盗们不断袭击新罗就是为了搜罗美女卖给大唐的官宦人家。看来韩国的美女在那个时候就比较受欢迎了。

而昆仑奴实际上是东南亚一带的土著,他们大多来自当时东亚做大的奴隶市场西贡,而且这种人口买卖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因为昆仑奴比较强壮而且长相丑凶丑凶的,所以有钱人家会将他们买回来做保安,比如聊斋之中的这户人家。实际交流下来发现他们性格也比较憨厚耿直又忠心,容易指使,所以也渐渐成为了有钱人家的标配。

唐代传奇之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昆仑奴磨勒,堪比男版红娘,而且一身武艺高强。他帮助痴情男主人窃取了豪门的姬妾,刚刚出场的时候就将小妾传达给男主人的暗语完全解答出来,可以看出唐朝人心目中昆仑奴不仅仅是做力气活或者看家护院的苦力,他们也会有聪明精明的一面。

昆仑奴这个词汇虽然明显带着贬低之意,但是包容万象的唐朝人对于昆仑奴的态度并非完全是欺辱和看不起的,在很多艺术品的创作之中我们都能看到昆仑奴的身影。在现在留存的昆仑奴陶俑或者壁画之中,昆仑奴的形象一般比较憨厚,他们大多头发卷曲,身着窄袖右衽衣,脚上也不穿鞋子。

比如这张敦化壁画之中,佛尊、白象和昆仑奴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地位。

不仅仅是这幅图,昆仑奴在敦煌等地的佛教壁画之上时有出现。大约因为当时许多昆仑奴来自佛教的发源地印度,也因为人们对于昆仑奴的评价本身就比较好。


木剑温不胜


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唐宋之间,在中国的古籍里曾经大量提及“昆仑奴”这个人群,比如《旧唐书·南蛮传》里记载的“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而从唐朝开始,无数中国文学作品里也都有昆仑奴的生动形象,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唐朝裴铏的小说《昆仑奴》里面的磨勒,巧救红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包括最近这几年让昆仑奴这个名称又火起来的《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找昆仑奴”巧遇薛绍的情节。那么让中国人上千年都忘不了的昆仑奴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来自东南亚?

其实如果用比较现代化的语言简单地说,昆仑奴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有着黑色肤色的家奴。但只是这样说还是没人知道昆仑奴是从哪来的,因为世界上有黑色人种分布的地区很多。不过其实中国古籍曾有相关记载的,

《旧唐书》里说“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林邑是现在越南的中部地区,汉朝时曾经是归属中国,是象郡象林县,属于东南亚地区。

从这个角度推测,似乎昆仑奴应该是来自东南亚。这样说应该也有道理,因为东南亚确实有一个黑色人种存在,叫尼格利陀人。而且史书上记载许多昆仑奴是东南亚各国进贡来的,所以是东南亚人也很正常。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东南亚虽然有尼格利陀人,但人数非常少,只是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泰国的个别区域。所以如果说中国古籍里的昆仑奴都是尼格利陀人似乎也不太可能,因为尼格利陀人历史上其实是和外界接触非常少的。

一位白人男性和两位尼格利陀男性形成的最萌身高差

此外,尼格利陀人又被称为矮黑人,顾名思义,这个人种有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身高非常低,男性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米5,如上图所示。但中国史书上却曾有记载说昆仑奴个个体壮如牛这就明显不可能是尼格利陀人了

“体壮如牛”的昆仑奴会是身材普遍矮小的尼格利陀人?

来自非洲?

除了来自东南亚王国的进贡,还有相当一部分昆仑奴是当时穿行于印度洋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卖到中国的,而这些昆仑奴应该主要是来自非洲的黑人了。现在喜欢看NBA或者田径的朋友都知道,黑人里身材高大,身体强壮的人数比例非常高,而且因为天生的肌肉素质,其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都非常好,而这些特征其实是正好符合中国古籍里对昆仑奴的描述的。比如在小说《昆仑奴》里就曾经提到:

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

意思是这位叫磨勒的昆仑奴手拿匕首,跳越出高墙,好像插了翅膀一样,比鹰隼还敏捷,如雨一样射出的箭都射不到他。能够轻松跳越高墙,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出众的特点,可以说和非洲黑人的普遍特征是完全一样的。

背着两个人还能翻墙的磨勒只能是身体强壮的非洲黑人,不可能是尼格利陀人

而在古籍里,除了昆仑奴,还曾提到一种叫“僧祇童”的黑奴,据现代学者考证,“僧祇”其实就是非洲桑给巴尔(Zangibar)的音译,也就是现在的坦桑尼亚。但“僧祇童”这个名称跟“昆仑奴”相比名气就太小了,而古代普通的中原老百姓其实是根本没有世界地理的概念的,

看到黑黑的家奴就顺嘴都叫成了“昆仑奴”,所以导致后世从名称看以为东南亚才是昆仑奴的主要来源地。

综合来看,石头君认为唐宋时期的昆仑奴其实主要是阿拉伯商人从东非海岸地区贩卖到中国的非洲黑人,因为他们天生身体强壮,而且运动天赋出众,所以很受当时富人的欢迎。而来自东南亚的矮黑人应该也有,因为矮黑人虽然身材矮小,但天生“长不大”这种特点可能也会让一些有钱人家觉得有意思,因此可能会留在家中做家僮。所以,虽然都叫昆仑奴,但其实他们的来源是非常复杂的,东到菲律宾,西到非洲东海岸,都是昆仑奴的故乡。

这个图里这样身材矮小,跟着小姐做跟班的昆仑奴倒很有可能是尼格利陀人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本文里的内容只是根据史料的分析,绝无种族歧视之意中国视角看世界,世界视角看中国,文化历史,古今中外,欢迎关注“桃花石杂谈”。


桃花石杂谈


唐朝时候的长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富庶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开放的政策,交通的要冲,政治的中心等等因素,使得长安得天独厚,空前繁荣。包着头巾的阿拉伯商人,骑着骆驼的西域驼队,耍猴杂技的南亚艺人,酒肆中歌舞的美貌胡姬。当然,这当中还有跟随于巨商大贾,豪强官宦身后的特殊奴隶——昆仑奴

昆仑奴并非来自昆仑山,而是唐人对皮肤较黑的外来人种的称呼,昆仑奴一般体壮如牛,皮肤黧黑,性情却很温顺。或有一技之长,或精通歌舞杂耍,或可看家护院。忠诚耐劳,可堪重负,因此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通常,仆役市场上一出现昆仑奴,就被哄抢一空。当时长安流传着新罗婢 昆仑奴的说法,小编以为,除了说来自新罗的女仆和昆仑奴很听话好用外,还有可能家里有个新罗婢昆仑奴,也算一件挺体面,挺时髦的事情吧。

按照皮肤黑的说法,昆仑奴应该来自非洲,但其实,来自非洲的奴隶只是极少的部分。他们多是经历转手,被掠夺者进贡贩卖给唐朝的。而大多数昆仑奴指的是现在的南亚人,包括印尼人,马来人。还有一部分来自印度诸邦。有很多奴隶经由西贡辗转被运往中国。

他们经过训练选拔,最终有成为卫士保镖的,有成为歌舞杂耍者的,当然没有一技之长的也有之,最后成为了普通奴役。但想想,在那时候身后跟着个身材高大,面目黧黑的昆仑奴可能也是一件挺拉风的事儿。殊不知如今,在南方某城,黑皮肤者,蜂拥而入,禁而不止,已无当年耐劳之品格,却多行骚扰治安,鸡鸣狗盗之事。时也势也,不胜唏嘘!


踏歌说影视


昆仑奴?看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直接望文生义,觉得是昆仑山来的奴隶,但是自己知道的昆仑奴肤色又比较黑,昆仑山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种?于是更加想不通了。


其实这里的昆仑并非是指的昆仑山,在古代昆仑除了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所以昆仑奴的意思就是黑色的奴仆的意思,这就好理解多了吧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根据史书记载昆仑奴大都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

因为地处热带,当地人的皮肤比较黑,所以称之为昆仑奴,昆仑奴其实还是黄种人(棕色人种),

当然有一部分阿拉伯人带来的昆仑奴是黑人,来自非洲,应该是阿拉伯人在非洲抢掠来的人口,贩卖为奴隶,唐朝人并不讲究奴隶的出处,

据说昆仑奴在古代很受贵族追捧,因为昆仑奴性情温和,身强体壮,吃苦耐劳,对主子的话很是遵从

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昆仑奴,新罗婢”,新罗指的是今天的朝鲜半岛,可见昆仑奴也是红极一时啊。


我们是钠梨子


昆仑不只是指昆仑山,还指皮肤成黑色的人,在《旧唐书》里这样说: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从这里可以看出,昆仑是林邑南方的一片地方,是泛指,不是确指。这里的人卷头发,黑皮肤。



而林邑在秦始皇时南征百越之君,设立象郡,就在象林县,今天的越南附近,以南则是南洋诸岛、阿拉伯……甚至非洲。

这里的一些人被人贩子贩运到我们这里,为奴为婢,所以称“昆仑奴”。由于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不仅能干,还踏实、拽实,很多人还争着抢。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昆仑奴”来自西贡(越南那一片),这里有着最大的奴隶市场,源源不断四处贩卖奴隶,加上西贡又叫“柴棍”,发音不准下,误说成“昆仑”。这里的奴隶也就称“昆仑奴”!

至于这些奴隶到底来自哪里,没人知道……有可能来自印度,有可能来自阿拉伯,有可能来自非洲。总之,大杂烩!


非常茴香豆


这个问题有意思,同时也是至今都没有正确结论的重要问题。

提起昆仑奴,一般的历史教科书说他们是来自于非洲的奴隶或者是战俘,在一些有钱人家或者贵族府邸里面做奴隶。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能算错,但是说得非常不全面。

“昆仑奴”的来源:不仅仅来自非洲,也来自东南亚半岛

“昆仑奴”顾名思义,就是昆仑这个地方的奴隶。但是,昆仑在哪里呢?很多人说可能就是现在新疆的昆仑山吧。

这样的说法好像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看一下史料,就会发现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我这里仅仅举一个例子吧。

在唐朝僧人义净写就的《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中,

义净提到了昆仑国,根据他的描述,昆仑过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国岛国的总称,包括现在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和泰国等地。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到底昆仑奴是指非洲的黑人还是东南亚人?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一直在争论。

在我看来,“昆仑奴”的说法有一个变化,最早应该是指从西北地区过来的奴隶,这些人大部分来自非洲东部。因为他们“身如黑漆,虬发,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于大食国为奴”,意思就是这些人皮肤是黑色的,卷发,先是被阿拉伯人擒获,后来再转卖到中国。

唐代与大食疆域图

因为东南亚人往往也是身材矮小,卷发,所以逐渐的,中国人也用昆仑奴去指代东南亚人。在张籍的诗《昆仑奴》中有云:“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其中“海中州”就是唐人对东南亚群岛人的称呼。

昆仑奴擅水性 曾被当作战争炮灰

在很多史料中都提到,昆仑奴一般多擅水性。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说“入水六十尺,驱使运载千余人”。可见,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看,更多的可能指东南亚地区的人。

那么,中国人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昆仑奴呢?大概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在《太平广记》里面就讲到,北梁军队跟北周作战,为了减少自己国家的伤亡,曾经使用一批昆仑奴作为炮灰。

非洲人与东南亚人

最有名的就是陶渊明的孙子陶岘。有一次,在行船的过程中,陶岘将自己的古剑和玉环扔到了水里,让自己的昆仑奴摩诃下水去捞,摩诃说,水色不对,下面有鳄鱼。陶岘说,东西都没了,要你还有什么用处?你必须下去捞回来。

结果摩诃下去之后,不过一会,胳膊和大腿就浮出了水面。

在唐宋时期,所有贵族家庭里面都有昆仑奴。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说,“昆仑奴,唐时贵家大族多畜之”。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宋世,广中富人多畜黑奴。”

在唐朝,昆仑奴的工作主要是驯兽师、跳舞、耕地、充当仆役,当然,很多昆仑奴后来被解放,不再是奴隶,他们很多人又开始经商或者做海盗等。

昆仑奴陶俑

总之,唐宋时期,中国人是抱有世界主义的胸怀,允许不同民族的人在中国生活。于是,在长安、洛阳等地,随处可以见到昆仑奴的身影。


兮兮说事儿


“昆仑奴”与昆仑山,昆仑派豪无任何关系。

“昆仑奴”指非洲东部的黑色人种,南亚、东南亚的棕色人种。这些地区的人们有个共同点,卷发黑身。

唐宋时期,非洲东部的黑色人种先转卖到大食国过奴,大食国就是阿拉伯帝国,再由阿拉伯商人输入中国。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唐帝国从事贸易,其中就包括黑奴贸易。

除了非洲东部,大部分的昆仑奴来自东南亚的棕色人种。他们以贡礼、侍从、贩卖等身份进入唐宋帝国。

当时黑身的昆仑奴,对唐宋帝国的百姓而言,充满神秘的色彩,因此非常受欢迎,富家子弟以拥有昆仑奴为荣。

昆仑奴主要从事修船、航运、保镖、歌舞、驯兽、农业生产等职业。

与昆仑奴相对应的是“新罗婢”。


五味社


昆仑奴,顾名思义,是指昆仑山以外的人,并不都指黑人,有些肤色是棕色的。而这个名字的来历,就要追溯到唐朝了,由于丝绸之路的重新建设,加上的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西域以西的包括西域,很多外国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大唐,由此带来了许多黑色皮肤的人,而这些人到了大唐,有的精于乐舞,供人取乐,有的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为奴,因此唐朝的人将他们称为昆仑奴。


那么这些昆仑奴来自哪里呢?

《旧唐书》中,就说过:“在林邑之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因此这些黑人大多来于南洋诸岛(现在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

其实昆仑就是一个泛称,不是指某一个地区或者国家。

不过也有人说昆仑指的不是昆仑山,而是现在的东南亚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因为有人认为这些昆仑奴肤色并不是黑的。也是黄种人,只是处于热带地区,长期受到太阳直晒,因此皮肤较中国人黑。

但是并不是说昆仑奴没有黑人,有,不过少数,因为非洲离中国太远,不可能大批来到中国,当时又不是大航海时代,不可能出现贩卖黑人的事情,黑人要来华,只能随当时的阿拉伯帝国的人来到中国。

当然,在当时唐朝帝都长安,出现各色皮肤的人,早就不见怪了,谁叫大唐长安是国际大都市了。除了昆仑奴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新罗婢”,等同于现在的菲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