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他,因為一次事件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前半生風光無限,位極人臣,享盡錦衣玉食;後半生滄桑落魄,逐出京城,歷盡千難萬險。

人到中年萬事休,為了一家老小,他忍辱負重兩肩挑。為了知己兄弟,他可以兩肋插刀,死不旋踵,義薄雲天,千秋傳頌。

他是大唐的一個異數,為了尊嚴和自由,不願卑躬屈膝,不願與蠅營狗苟之輩為伍,義無反顧地奔赴遠方。

面對權貴和惡勢力,他不卑不亢,堅決不認慫,最終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以浪子之身被朝廷流放至“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他卻依然高歌著“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時代最強音。

正如崔永元所說:“我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我不願匯入這個洪流。”

他就是大唐的“崔永元”,擁有“詩豪”美譽的劉禹錫。

01

“我乃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別緊張,說這話的並不是劉備,而是五百多年後的劉禹錫。

由此可以看出,劉禹錫的祖上也是皇室血脈,從西漢到唐代雖經歷了800餘年,但貴族遺風仍在。

公元722年,在江南嘉興這個地方,一個小地主家裡生了個男孩,父親給他取名劉禹錫。劉家祖上幾代都是小官僚,有自己的田產地契,生活屬於小康水平。

按照當時的傳統,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然後謀個一官半職,不求做多大官,也不求發多大財,只要光耀門楣就行。

少年劉禹錫也沒辜負老爹對他的期望,不僅聰慧過人,更兼勤奮刻苦,手裡隨時拿著一本儒家經典大聲朗誦。

在此期間,他還結識了皎然和靈澈兩位詩僧,在他們吟唱揮毫的時候,劉禹錫就恭敬地捧著筆硯伺候。兩位詩僧很喜歡這個聰敏靈動的少年,誇讚他“孺子可教”。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江南的秀麗風光也滋養了劉禹錫的天性,終其一生都樂觀豁達,不為瑣事而煩憂。

19歲時遊學長安,結識了柳宗元,兩人年齡相仿,意氣相投,很快成為知己。

兩年後,他與柳宗元雙雙考中進士及第,同年又被錄為博學宏詞科,後又當上監察御史,同官同爵又是同門出身,他們比親兄弟還親。

23歲這年,劉禹錫被授於太子校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這時的他,是那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風雲少年。

之後的晉升之路更是扶搖直上,在33歲之前已經是部長級高幹,這樣的人放眼大唐恐怕也沒有幾個。

如果劉禹錫的人生之路就這樣走下去,那也太平淡無奇了,註定沒啥值得書寫的必要。

果然一個浪花襲來,命運把他捧入雲端,瞬間又打入凡塵。

人紅是非多,在任何時代都一樣,就在劉禹錫平步青雲之際,早就有幾雙眼睛盯著他了。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02

公元805年正月,劉禹錫33歲。

唐順宗繼位,這時以王叔文為首的幾個有識之士想中興唐王朝的繁盛,發起了一場變革運動。

不過大家的雄心剛被點燃,就瞬間被大水澆滅,只持續了100多天的變法,被藩鎮割據和宦官勢力撲滅。

過程很絢爛,後果很嚴重——

皇帝被迫退位,王叔文被刺死,王伾被貶後病亡,其餘的劉禹錫、柳宗元等統統流放到南蠻之地做司馬。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貞革新”和“二王八司馬事件”。

一個人到了三十多歲,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可劉禹錫不僅丟了官,一家老小還要跟著他到處受累,相信心裡一定不好受吧。

走到江陵這裡,再次被貶的官文繼續送達,改連州刺史(今廣東境內)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刺史是地方行政大員,司馬卻是一個閒職,兩者有天壤之別。

命運就這樣無情地嘲弄了他,人們不禁為他擔心,未來會不會就這樣一蹶不振,他不會像流星一般劃過天邊吧。

然而劉禹錫讓大家失望了。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那裡水土不養人啊,到了朗州大地,他站在瑟瑟秋風裡,放聲高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中國自古就有悲秋一說,可這首《秋詞》那裡有什麼秋風蕭瑟的樣子,簡直就是一片春日祥和的景象。

沒錯,這份豁達的胸襟,這種樂觀的精神,讓人痛快淋漓。什麼人生失意,什麼順流逆流,統統不復存在。

人生一世,我們活得就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姿態。

03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十年過去了。這時正好是815年,劉禹錫和知己柳宗元等人一起奉詔回京。

這些年,劉禹錫對自己還是挺欣慰的,地方事務處理得分毫不差,頗受黎民百姓的愛戴,自覺被調回京城也是情理之中。

十年的光景,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

很多人會慢慢地變得世故圓滑,失去了當初的稜角和特色,紛紛向這個世俗的社會妥協,成為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按理說,在現實大海里泅渡了一回的劉禹錫,總該學乖長記性了吧?

事實上並沒有,他還是那樣的豪情萬丈,我行我素,特立獨行。

某一日,劉禹錫邀請幾個好友去城郊的玄都觀賞花。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身處繁華的鬧市長安城,看著來往穿梭的人群,大多是一些趨炎附勢之徒,他又任性了一回: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言外之意是:你們這些勢利小人,算什麼東西,若不是我十年前落難,哪有你們的機會?

結果想都不用想,面對劉禹錫這塊不屈服、不低頭、不識趣的硬骨頭,原路返回那是便宜他了。

這些人把他貶到播州(今貴州遵義),那時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況且他還要帶著八十老母赴任,千里迢迢老人家死在半途也是正常,這明擺著就是不讓人活。

柳宗元看不下去了,給憲宗上書求情,覺得自己無牽無掛,願意跟劉禹錫對調。幸好這時御史中丞裴度說了幾句好話,皇帝才同意改到連州。

上回沒去成連州,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一次如願以償。劉禹錫反而覺得,如果真是命中註定,那就坦然接受吧。

“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04

這年三月,劉禹錫和難兄難弟柳宗元又上路了。

他們邊走邊談,所到之處撫今追昔,感慨不已。不知不覺走了一月有餘,到了湖南境內,度過湘江,就要各奔東西。

分別在即,兩人眼圈不禁紅了,柳宗元望著湘江兩岸的楊柳依依,不覺觸景生情,一首七律吟詠而出: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佔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劉禹錫聽罷,也是感慨萬千,心潮湧動,想著今後兩人天邊作別,一在柳州,一在連州,雖然有些距離,不過是中間連著幾座山而已。

興之所至,高聲朗誦起來: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漸柳士師。

歸目並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

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柳宗元頓感詩中氣勢不凡,雄渾豪邁,再次聯繫到兩人的相似遭遇,若是晚年一同歸隱,結伴為鄰,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劉禹錫再次作答,表達了自己的情愫。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歧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便遺身世,黃髮相看萬事休。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今天真是詩興大發,兩人似乎都有很多話要說,既然胸中有丘壑,何不一吐為快,做個灑脫人。

信書誠自誤,經事漸知非。

今日臨湘別,何年休汝歸?

劉禹錫也是意猶未盡地作答,等什麼時候脫離了這功名紛擾,咱們相約一塊逃出這人間牢籠,歸隱山林。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會待休車騎,相隨出罻羅。

劉禹錫和柳宗元堪稱千古CP,不僅用詩文表達了知音情誼,也為後世留下了不朽詩篇。

估計兩人也沒有料到,這一別竟是永訣,此生再無相見之日。

四年之後,劉禹錫扶著母親的靈柩走到衡陽,當他聽到柳宗元突然去世的消息,不由得嚎啕大哭,撕心裂肺。

二十多年來的同袍友誼不復存在,他懷著一腔悲痛,灑墨寫下《祭柳員外文》。不僅把柳宗元遺孤撫養長大,還把朋友詩文整編成冊《柳河東集》。

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並不是擁握香車寶馬時的錦上添花,而是患難之交後的雪中送炭,也不是順境時的同享榮華,而是逆境後的不離不棄。

05

821年,劉禹錫轉戰到巴蜀之地的夔州(今重慶奉節)任刺史。

古來有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如今劉禹錫五十知天命,正是含飴弄孫的年紀,卻依然在被貶路上不停奔波。

好在夔州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要有好山好水,對於詩人來說也就夠了。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在一個楊柳青青,風平浪靜的美好日子裡,一位妙齡少女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心上人的歌聲。

他是不是對自己有意思,少女並不確定。這個人正如黃梅時節的天氣,一會陰一會晴,真是讓人捉摸不定。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這首《竹枝詞》,為我們描摹了一對男歡女愛的愛情畫卷,懷春少女在聽到歌聲之後的心裡悸動,具有一種含蓄的美,愛情裡最妙不可言的就是這份朦朧美。

不論有情還是無情,在少女的心裡都是最美好的愛情。山水有情,政治無情,也磨滅不了劉禹錫天生的豪情。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夔州任滿後,劉禹錫順江東下,到了黃石這個地方,三國舊跡一幕幕湧來,觸景生情寫下一首《西塞山懷古》,蘇子的《赤壁懷古》也取材這裡。

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如今四海成一統,六朝繁華成往事。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懷古詩,他也是在委婉勸勉大唐主人,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唯有民生安才能百業興旺。

我們都要活在當下,才是對人生最好的負責。

06

到了和州(安徽和縣)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

幾乎每個國人對《陋室銘》都爛熟於心,它明白曉暢,朗朗上口,讀來自有一種音韻之美和豪放之氣。

本來身為一州刺史,劉禹錫應該住在衙門府邸裡,無奈如今是被貶之身,沒什麼實權。作為下屬的策知縣,卻極盡刁難之能事,三番五次削減他的待遇,先是把他安置在城南郊區。

劉禹錫一看,此處依山傍水,風景秀美,脫口而出: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辨。

策知縣不樂意了,惱羞成怒的他把劉禹錫從城南移到城北去,老劉看到這裡楊柳依依,心情十分舒暢,大筆一揮:

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這回策知縣沒轍了,再怎麼樣也得給他一間草房落腳吧,於是劉禹錫來到城中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裡。

對此,他淡然處之,自得其樂,欣然寫下了那首千古名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彼時我們只覺得詩人安貧樂道,對生活要求不高,卻不知道背後竟有這麼離奇的經歷。

在這裡,劉禹錫能夠戰勝小人,不僅僅只是憑一份樂觀的心情,更在於他已勘破人生幻境。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名利所惑,完全遵從內心選擇,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著名學者萬維鋼,把人生的追求分為三個境界,分別是:食物鏈、智識鏈和幸福鏈。

簡單說食物鏈就是對財富和名望的追求,智識鏈是對世界正確的認識,人生的合理安排。幸福鏈則是對懂得取捨,活好當下的小確幸。

劉禹錫無疑是智識鏈和幸福鏈比較高的人,他的安全感並不來自於權利和物質,而在於對當下有清晰的認識,懂得享受心靈的自由。

07

826年,劉禹錫終於結束了自己的貶謫生涯,回洛陽任東都尚書了。

途徑揚州時,他遇到了從蘇州返回洛陽的好友白居易。一個詩魔,一個詩豪,多年不見,這對好友自有很多話要說。

兩人來到酒樓,把酒言歡,舉杯痛飲,喝到盡興處,白居易直抒胸臆,吟誦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他對友人的遭遇溢於言表,我知道你才華橫溢,但命運卻讓人無可奈何,誰又能跟命運抗衡呢?

這二十多年來,你失去的太多了!!!

尤其這句“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之地虛度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

如果說白居易的詩裡,表達了對宿命的些許無奈,那劉禹錫自帶豪氣的性格,則更多是對人生世事的一份豁達。

酒逢知己千杯少,幾杯酒下肚後更顯精神,劉禹錫接過白居易的話頭,略微沉吟,一首慷慨激昂的詩作就此誕生: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掃白詩的陰鬱之氣,通篇感情真摯,豪氣干雲,其詩歌的境界和意義,明顯比白詩高了許多。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且看這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

經歷了那麼多,如今他已頭髮花白、垂垂老矣,卻並沒有消沉下去,反而越活越精神。

他會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麼?

我相信不會,如果人生重新再來一回,他依然如故。

很多人過著過著,就被這個世界所同化,活成了千篇一律的空洞,長成了中年油膩的模樣。

值得慶幸的是,劉禹錫並沒有,他歷經磨難,卻初心不改,坦然接受了世界給他的所有色彩。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24年過去了,此刻的玄都觀,只見幾處斷瓦殘垣,聽得幾聲鳥鳴犬吠。這也難怪,皇帝都換了四個了,豈不物是人非?

帶著一股倔強的精神,劉禹錫又回來了。

正如海明威所說的,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08

人生的苦難,我們不能自由選擇,卻可以決定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它。

苦難對於弱者是絆腳石,於強者卻是墊腳石。

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沒有那些經歷,沒有那份閱歷,劉禹錫也不會對人生有如此洞徹的體察。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現象,更是人生常態。但我們從白居易和劉禹錫對老年的看法裡,可以感受到兩者的價值取向。

白居易,雖字樂天,有時也不免感傷,並沒有那麼樂天達觀。《詠老贈夢得》一詩中,便表現出他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劉白雖同年,但在人生遭遇上,劉禹錫比他要坎坷多了。遇到挫折後,白堅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哲學。

而劉禹錫卻是屢敗屢戰,不屈不撓,直到老而不休,我們也可以體會一下這首和詩《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同樣的年紀,兩人都患有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可以說是同病相憐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是大多數人的心裡想法,白居易也是如此,面對夕陽晚景,他產生了一種老之將至,些許悲觀的情緒。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未懂劉禹錫


而劉禹錫也寫了一些老態,但心境卻要平和得多,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孟德氣概。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意境高遠遼闊,氣象宏達,讀來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很多人一提到“老”,都有些避諱,其實大可不必。

其實步入晚年也沒什麼不好的,老有所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年人也一樣可以心態年輕,活得光彩照人,燦爛無比。

有的人在20歲就老了,有的人80歲還依然年輕。

劉禹錫就是後者,到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依然鮮活如初。他一生命運多舛,卻從來沒有向誰抱怨過,更沒有屈服於命運。

經歷過早早成名後的榮譽,卻不幸在而立之年跌落萬丈深淵;經歷了中年人的苦逼,卻沒有中年人的油膩。

即便老之將至,還是那般鬥志昂揚,樂觀得不可救藥。

出走半生,千帆過盡,從不放棄對夢想的執著,對人生自由的追求,依然痴心不改,歸來仍是少年心性。

這樣達觀的劉禹錫,這般有趣的靈魂,試問天下能有幾人?

何言人生不如意,只因不懂劉禹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