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致命弱点:将帅缺乏战场感知和临机决断能力-廖耀湘篇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9月,解放军在战场上逐渐取得了主动权,而国民党军队在全国战场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也逐渐找到了自保之道--那就是成立5万到10万人的大兵团,以铁路线和重点城市为依托,同我军进行作战。这使得我军要想歼灭敌人,必须集中全野战军的兵力进行一场战役。因此整个战争的形态,逐渐走向大战化和决战化。

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军队暴露出他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那就是将帅缺乏战场势态感知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

以辽沈战役期间的廖耀湘兵团为例。当时从沈阳出发时,廖耀湘一心想要走营口,把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带出东北。如果他的这个计划实现,那么淮海战役的战场形势和结局可能还会有变数。但是蒋介石一心想让廖耀湘进攻锦州,会同在向塔山进攻的侯镜如兵团一道,“东西对进”,和我军在锦州附近决战。而东北“剿总”卫立煌的心思,却是让廖耀湘兵团固守沈阳。

国民党军致命弱点:将帅缺乏战场感知和临机决断能力-廖耀湘篇

平心而论,老蒋这个计划,如果抓住锦州未被攻陷的战机,认真去执行,那么在锦州决战是有可能的,可谓是上策。而廖耀湘走营口的计划,等于是把东北的主力军撤了出去,可谓是中策。卫立煌的固守沈阳,那纯粹是死棋,连下策都算不上。锦州一丢,整个东北大门就关上了,守沈阳只不过是坐困围城,迟早有崩盘的一天,长春就是下场。

国民党军致命弱点:将帅缺乏战场感知和临机决断能力-廖耀湘篇

结果廖耀湘、老蒋、卫立煌三方角力的结果,就是廖耀湘兵团在彰武和新立屯磨洋工,磨了二十多天,有史学家戏称为“辽西武装大游行”。

东北野战军10月14日向锦州发起总攻,15日锦州解放。这时廖耀湘已经看出来锦州已经不能收复,他的兵团最好的方案就是迅速攻占营口,进可攻,退可从海上撤退,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老蒋那边还在念叨他的“东西对进、收复锦州”计划,严令廖耀湘向锦州方向攻击前进。

国民党军致命弱点:将帅缺乏战场感知和临机决断能力-廖耀湘篇

这么一催促,廖耀湘南下营口的行动又犹豫了。古往今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瞬息万变,又岂能让你用三五天、一个礼拜的时间去犹豫不决?

廖耀湘兵团下面四十九军军长郑庭笈在《辽沈战役亲历记》中写道:

廖耀湘原于二十二日下命令以新编第一军、第七十一军之一部及第二〇七师徐万寿旅向黑山、大虎山猛攻,掩护主力分三路向营口撤退。可是在二十四日新编第六军亦投入黑山、大虎山间的战斗,而廖的司令部当时尚停留在黑山以东胡家窝棚。

郑又写道:我当时在电话中曾对新编第六军军长李涛说,你要走不走,这样的打,我们要到哈尔滨扫茅房去。(意指被解放军俘虏)

连手下的将领都看明白了目前的局势,身为兵团司令的廖耀湘却看不明白。

国民党军致命弱点:将帅缺乏战场感知和临机决断能力-廖耀湘篇

直到此时,南退营口的大门还是向廖耀湘敞开的。

命运再次玩弄了廖耀湘一把。营口解放军的一个独立师,为了堵住廖耀湘南逃营口的退路,从营口北上,在台安附近和廖耀湘兵团的先头部队遭遇。

用一个带有地方部队性质的独立师去挡住国民党主力部队,虽然不能说鸡蛋碰石头,叫螳臂当车也差不多了。但是巧就巧在这个独立师有当初缴获的几门大口径榴弹炮,也不管打的准不准了,一股脑把炮弹全发射到国民党军阵地上。

重炮一响,必有解放军主力,廖耀湘想当然的是这么认为的,可惜他错了。

国民党军致命弱点:将帅缺乏战场感知和临机决断能力-廖耀湘篇

作为一个十几万军队的统帅,他如果能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南下营口路上有解放军主力一说,根本不成立。解放军主力部队刚打完锦州,其余部队一部分在围长春,一部分在塔山阻击侯镜如兵团,还有一部分在黑山大虎山,林彪难道能变戏法不成,还能在营口变出一个主力部队来?

如果是五天前,廖耀湘还能沉稳下来,把情况摸清楚了再做决定。但是在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日夜兼程朝他扑过来的当下,情急之下他已经有点慌不择路了。

终于他做出了让他后悔半生的决定,南下营口不走了,东退沈阳。

国民党军致命弱点:将帅缺乏战场感知和临机决断能力-廖耀湘篇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廖耀湘兵团在返回沈阳的路上被解放军六纵拦住了去路,然后他的兵团指挥部巧碰巧的被解放军一个营打掉。群龙无首之下,十一万人马两天之内就被解放军消灭的一干二净,光俘虏就抓了九万人。

当初,也就是1946年,当林彪在四平摆出决战阵容,挡住了国民党军北上攻势整整一个月。然而他,廖耀湘,在威远堡门用一个团就击破了民主联军三纵一个纵队的防守,在林彪防线的侧后狠狠插进去一刀,让民主联军一个月的坚守付出化为乌有。林彪和他的部队不得不向北溃退,一直退到松花江边才收住脚。

多年后廖耀湘在政协里写回忆录的时候,写到这一段,字里行间颇有得意之色。然后风水轮转,两年后的胡家窝棚,正是他的犹豫不决和缺乏对战场的感知,让他的十一万人马从兵强马壮到化为乌有变成俘虏,只用了两天一夜。

廖耀湘或许那时才明白,将和帅,看似两个字区别不大,其实是有天壤之别的。他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他属于前者,却肩负了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