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致命弱點:將帥缺乏戰場感知和臨機決斷能力-廖耀湘篇

解放戰爭進行到1948年9月,解放軍在戰場上逐漸取得了主動權,而國民黨軍隊在全國戰場上屢屢受挫的同時,也逐漸找到了自保之道--那就是成立5萬到10萬人的大兵團,以鐵路線和重點城市為依託,同我軍進行作戰。這使得我軍要想殲滅敵人,必須集中全野戰軍的兵力進行一場戰役。因此整個戰爭的形態,逐漸走向大戰化和決戰化。

在這個過程中,國民黨軍隊暴露出他們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那就是將帥缺乏戰場勢態感知能力和臨機決斷能力。

以遼瀋戰役期間的廖耀湘兵團為例。當時從瀋陽出發時,廖耀湘一心想要走營口,把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帶出東北。如果他的這個計劃實現,那麼淮海戰役的戰場形勢和結局可能還會有變數。但是蔣介石一心想讓廖耀湘進攻錦州,會同在向塔山進攻的侯鏡如兵團一道,“東西對進”,和我軍在錦州附近決戰。而東北“剿總”衛立煌的心思,卻是讓廖耀湘兵團固守瀋陽。

國民黨軍致命弱點:將帥缺乏戰場感知和臨機決斷能力-廖耀湘篇

平心而論,老蔣這個計劃,如果抓住錦州未被攻陷的戰機,認真去執行,那麼在錦州決戰是有可能的,可謂是上策。而廖耀湘走營口的計劃,等於是把東北的主力軍撤了出去,可謂是中策。衛立煌的固守瀋陽,那純粹是死棋,連下策都算不上。錦州一丟,整個東北大門就關上了,守瀋陽只不過是坐困圍城,遲早有崩盤的一天,長春就是下場。

國民黨軍致命弱點:將帥缺乏戰場感知和臨機決斷能力-廖耀湘篇

結果廖耀湘、老蔣、衛立煌三方角力的結果,就是廖耀湘兵團在彰武和新立屯磨洋工,磨了二十多天,有史學家戲稱為“遼西武裝大遊行”。

東北野戰軍10月14日向錦州發起總攻,15日錦州解放。這時廖耀湘已經看出來錦州已經不能收復,他的兵團最好的方案就是迅速攻佔營口,進可攻,退可從海上撤退,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老蔣那邊還在唸叨他的“東西對進、收復錦州”計劃,嚴令廖耀湘向錦州方向攻擊前進。

國民黨軍致命弱點:將帥缺乏戰場感知和臨機決斷能力-廖耀湘篇

這麼一催促,廖耀湘南下營口的行動又猶豫了。古往今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瞬息萬變,又豈能讓你用三五天、一個禮拜的時間去猶豫不決?

廖耀湘兵團下面四十九軍軍長鄭庭笈在《遼瀋戰役親歷記》中寫道:

廖耀湘原於二十二日下命令以新編第一軍、第七十一軍之一部及第二〇七師徐萬壽旅向黑山、大虎山猛攻,掩護主力分三路向營口撤退。可是在二十四日新編第六軍亦投入黑山、大虎山間的戰鬥,而廖的司令部當時尚停留在黑山以東胡家窩棚。

鄭又寫道:我當時在電話中曾對新編第六軍軍長李濤說,你要走不走,這樣的打,我們要到哈爾濱掃茅房去。(意指被解放軍俘虜)

連手下的將領都看明白了目前的局勢,身為兵團司令的廖耀湘卻看不明白。

國民黨軍致命弱點:將帥缺乏戰場感知和臨機決斷能力-廖耀湘篇

直到此時,南退營口的大門還是向廖耀湘敞開的。

命運再次玩弄了廖耀湘一把。營口解放軍的一個獨立師,為了堵住廖耀湘南逃營口的退路,從營口北上,在臺安附近和廖耀湘兵團的先頭部隊遭遇。

用一個帶有地方部隊性質的獨立師去擋住國民黨主力部隊,雖然不能說雞蛋碰石頭,叫螳臂當車也差不多了。但是巧就巧在這個獨立師有當初繳獲的幾門大口徑榴彈炮,也不管打的準不準了,一股腦把炮彈全發射到國民黨軍陣地上。

重炮一響,必有解放軍主力,廖耀湘想當然的是這麼認為的,可惜他錯了。

國民黨軍致命弱點:將帥缺乏戰場感知和臨機決斷能力-廖耀湘篇

作為一個十幾萬軍隊的統帥,他如果能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南下營口路上有解放軍主力一說,根本不成立。解放軍主力部隊剛打完錦州,其餘部隊一部分在圍長春,一部分在塔山阻擊侯鏡如兵團,還有一部分在黑山大虎山,林彪難道能變戲法不成,還能在營口變出一個主力部隊來?

如果是五天前,廖耀湘還能沉穩下來,把情況摸清楚了再做決定。但是在東北野戰軍主力部隊日夜兼程朝他撲過來的當下,情急之下他已經有點慌不擇路了。

終於他做出了讓他後悔半生的決定,南下營口不走了,東退瀋陽。

國民黨軍致命弱點:將帥缺乏戰場感知和臨機決斷能力-廖耀湘篇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廖耀湘兵團在返回瀋陽的路上被解放軍六縱攔住了去路,然後他的兵團指揮部巧碰巧的被解放軍一個營打掉。群龍無首之下,十一萬人馬兩天之內就被解放軍消滅的一乾二淨,光俘虜就抓了九萬人。

當初,也就是1946年,當林彪在四平擺出決戰陣容,擋住了國民黨軍北上攻勢整整一個月。然而他,廖耀湘,在威遠堡門用一個團就擊破了民主聯軍三縱一個縱隊的防守,在林彪防線的側後狠狠插進去一刀,讓民主聯軍一個月的堅守付出化為烏有。林彪和他的部隊不得不向北潰退,一直退到松花江邊才收住腳。

多年後廖耀湘在政協裡寫回憶錄的時候,寫到這一段,字裡行間頗有得意之色。然後風水輪轉,兩年後的胡家窩棚,正是他的猶豫不決和缺乏對戰場的感知,讓他的十一萬人馬從兵強馬壯到化為烏有變成俘虜,只用了兩天一夜。

廖耀湘或許那時才明白,將和帥,看似兩個字區別不大,其實是有天壤之別的。他失敗的原因可能是他屬於前者,卻肩負了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