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中有沒有殺過他的功臣?

鑫仔的微笑


秦始皇,是開天闢地的千古第一帝,是雄才大略的大有為之君,是震古爍今的大人物,我朝太祖對他尊重有加!很不幸的是,秦始皇被歷史汙衊成暴君,真是可笑可恨可誅!


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秦始皇一生中真沒有枉殺他的功臣。秦始皇是一個強勢能幹,格局寬大,眼見開明,知人善任的好老闆。

1、李斯,一個楚國糧管所所長,副科級幹部,在楚國混得不如意,西漂到咸陽,先是投靠在相國呂不韋門下,然後在呂不韋推薦下成為秦始皇客卿。跟隨秦始皇多年,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豐功偉績。革命成功後,李斯還是當宰相。請問,古今有多少靈道,有這種大格局,大胸襟,大智慧。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可以和秦始皇媲美。


秦始皇死後,李斯沒有堅守一個政治家的原則,有負秦始皇厚望。為了自己家族與個人利益,竟然和趙高狼狽為奸,害死扶蘇,導致秦國的衰敗。不過報應來得很快,李斯自己也沒有落得好下場。


2、王翦、王賁、王離。王翦王賁父子,是秦始皇時期最主要的戰將之一,橫掃三晉,攻佔楚國,是秦國解放全國時期最大功臣,他父子就是秦國韓信。秦始皇沒有虧待業績突出的優秀員工,賞賜無數珠寶與田地,讓王翦正常幸福地退休,頤養天年。


3、蒙驁蒙武蒙毅蒙恬。蒙驁,原籍齊國人,在齊國混不下去,才西漂到咸陽混飯吃。和王翦家族一樣,祖孫三代人都是武將,並且戰功顯赫,得到歷代秦王的信任重用。尤其是在秦始皇手裡,祖孫三人,同朝為將,手握大權。蒙恬,被秦始皇委以重任,領兵30萬修長城,抵禦北方匈奴。


為什麼秦始皇不殺功臣呢?不擔心王翦、蒙驁、李斯等人拉山頭,搞小圈子呢?

1,因為秦始皇血統高貴,天賦異稟,睿智過人,非常自信,氣場強大,有能力掌握乾坤。


2,秦軍制度設計到位,遵守法家思想,法權勢原理運用爐火純青。朝臣文官,軍中將士晉升空間,嚴格按照業績多少來衡量,凡事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3、秦始皇政府,做到了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有這四個自信,他還有必要去殺功臣嗎?殺功臣,是懦夫的表現,是不自信的表現,是沒有底氣的表現,是政治智慧不夠的表現。


寒牛出欄


歷史有的時候就是這麼弔詭——

比如,秦始皇和劉邦似乎是兩個朝代的人,實際上年齡卻只相差三歲;又比如,被視為有寬仁之風的劉邦,當上皇帝以後就開始對功臣的大肆捕殺;而被視作一代暴君的秦始皇,卻真沒怎麼屠戮過功臣。

事實就是如此,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之中立下大功的人裡面,他還真的就沒有殺過一個人的頭。相反,不少人在他執政期間過得還挺好。

要說秦滅六國之中,最大的功臣,就莫過於王翦、王賁父子了,六國之中除了齊國以外,他們爺倆一口氣幹掉五個。說實話,這樣的功績,即使後來的韓信恐怕也比不過。按照劉邦的手段,王家父子似乎是必死無疑了。然而秦始皇不但沒殺他們,反而讓爺倆安享天倫,善終。

說了最功勳卓著的武將,再說文臣。大秦帝國首席文官,自然就是李斯了。這位丞相大人比王翦還血統不純,因為他是從楚國過來的。但就是這麼一個人,秦始皇不但給了他足夠的信任,還和他一起實現了從封建制到郡縣制的偉大轉變。

真正被嬴政弄死的,其實也不過就是呂不韋一人。呂不韋其人,確實對大秦帝國有著巨大貢獻。但是實話說,他只是對嬴政的父親子楚的上位有大功,對於嬴政來說,並沒有什麼功勞。所以,也不算他兔死狗烹,充其量不過是對前朝老臣的清洗罷了。



青言論史


在討論秦始皇殺沒殺功臣之前,先看看這位天生殺人狂魔的殺人大數據:



1.秦始皇統一六國戰爭的殺人總數。

經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東出大軍,共有60萬,先滅了韓國,自死3000,韓軍死7萬多;再滅趙國,自死11萬,趙軍死30萬,趙王遷投降,其弟趙嘉退往胡地建立代國,又被秦將王賁滅,10萬大軍全軍覆沒,秦軍死6萬;滅燕國,秦軍死8萬,燕軍死22萬;再後來,秦軍水淹大梁城,以微小代價滅魏;此後滅楚戰爭,雙方傷亡慘重,秦軍死30多萬,楚軍死亡超過50萬;最後滅齊國,這次沒費力,齊王建直接投降了。

大體彙總一下,秦始皇所發動的統一戰爭,總死亡人數達150萬以上。



2.秦始皇修築長城的殺人總數。

為了保衛秦國不受外敵侵害,秦始皇統一後的第一個政績工程,就是修長城。史料記載,他前後動用了近二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秦帝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資料中說“有多少人為建造長城而被餓死,累死,甚至被指揮的人打死,幾百萬人修建長城,最後只剩下幾萬人了”。

所以,這項偉大的、舉世矚目的、據說從月球也能看到的政績工程,死亡人數,大約也有150萬左右。



3.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殺人總數。

焚書坑儒這件事,始作俑者確實不是秦始皇,我前幾天剛剛寫過一篇文章,證明挑頭的是秦始皇的首席大臣,宰相李斯干的,但卻是秦始皇親自劃圈同意的,所以與這位天生殺人狂脫不開關係。

這次事件殺了多少人呢?460位。不要小看這個數據,第一,殺掉的全是儒生,文化人,知識分子,秦帝國的精英!第二,殺掉的方式很殘忍,全部被活埋。所以這個罪狀被後世的知識分子大書特書,隔了2000多年,至今還記著秦始皇的仇。

從這個角度說,千萬別得罪知識分子,親。他們比鄶子手更狠,鄶子手最多一刀將人剁了,知識分子只用一支筆,可以追殺你好幾個世紀!


綜上所述,可以回答問題了,秦始皇為什麼沒殺功臣?

因為,秦始皇手中,至少已經有了300萬條人命,殺累了,想休息一下,不行嗎?



畢大費/文


畢大費


題記:蒙恬追殺匈奴騎兵有如砍瓜切菜,靠的是馬腿以及比馬腿快得多的弓弩,巔峰秦國的裝甲軍團擁有萬輛戰車,可一次性機動七八萬全副武裝的甲士以及長矛弓弩。這麼一支部隊往平原上一擺,任誰都膽寒,想打打不過,想逃跑不了。只是這麼一支部隊太消耗物資力量了,沒有強大的國力,政令分明的後勤保障系統根本調動不了。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秦始皇時代的秦帝國做到,其後便再也沒有人組建過。

秦始皇一生,最為值得人稱道的一件事就是,秦始皇一生從不殺功臣,所以,作為秦始皇的臣子,從來就不用擔心鳥盡弓藏與兔死狗烹,而且,秦始皇從來就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雖然王翦滅楚前曾經有一段話關於擔心受秦始皇猜忌,除了王翦機密於朝廷外,其實秦始皇也沒如王翦所云的,也是給了王翦足夠的權力,沒有干涉王翦的將權,而且給了帶兵將領足夠的支持,基本本上不用擔心遭受離間計,不用擔心朝廷中有人暗放冷箭,也不用擔心後勤糧草的問題。

關於秦朝時期,秦國軍隊組成的大致有如下。

弩兵,弩兵可以說是秦國軍隊中最為精銳的部隊,弩兵和弓兵不同,它用腳蹬著上弦,有望山,射程更遠,威力更大,而且有了望山可以進行精確射擊。秦弩的有效射程是260米,最大射程在300米以上,在260米以內可以射穿古代任何盔甲。秦軍前軍和後軍都是三排弩手,側翼還有獨立的弩陣。弩手佔秦軍總兵力的20%。也就是說秦軍一個標準軍事建制單位——部(25000人)就有弩手5000名。秦弩兵沒有盔甲,身後有兩個負矢環,每個矢環可負載箭簇100枚,每人背箭200枚。也就是說,秦軍就是一隻巨型刺蝟,對於這麼一隻刺蝟,別想包圍他,很困難,基本上就是吞下一隻刺蝟一般。

秦軍的車兵仍是其重要的突擊力量。秦軍戰車兵就類似於現代的裝甲部隊,車由四匹馬拉,除馭手外,車後還可以運載4名弩手,也就是說,這輛戰車,可以拉著四名弩手,還載著許許多多的箭,與徒步弩兵相比,戰車兵可以視為一個機動火力點,而且戰車的左右各有一名“摯戈手”,而在與步兵戰陣交戰之時,進行縱深突擊的時候,戰車不但有很強的突擊能力,還有了近戰的能力,戰車上的作戰士兵還可以用長槍或者砍刀對被戰車衝開了的敵軍戰陣進行砍殺。而當戰車兵與騎兵進行交戰時,則可以用弩射殺騎兵,本來,弩兵對騎兵就有著非凡的殺傷作用,而戰車兵更是如此,戰車有四匹馬拉著,騎兵只能單人單騎,戰車在平原上的機動力比騎兵差不了多少,就是靈活性差了點,但是這一些對於秦軍並不是問題,因為秦軍的戰車兵主要是抵住對方騎兵的衝擊力,比衝擊力,單人單騎的騎兵顯然不是四馬一車的戰車兵的對手。也就是說,騎兵巨大的衝擊力被戰車所抵消了,而弩兵卻是騎兵的死敵,而且戰車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為戰場輸送兵力,當時的秦國約有戰車萬乘。可以在短時間內向縱深機動7—8萬名士兵。在平原地區,車兵與弩兵結合組成機動箭陣,無論火力,防禦力,機動性都非常優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剋制騎兵! 在戰場上,不但可以用來在戰場上衝擊敵人陣行,而且可以用作快速機動之用。

再看看秦國步兵,秦國的步兵是秦國決勝六國的所在,這一點主要是體現在,秦軍的戰鬥意志上面,秦國男子17歲敷級,也就是登記,此後每年一個月時間服“徭役”,並服兵役一年,稱“正卒”,此後,只要國家需要,男子一生隨時得上戰場。 有爵男子56歲止老(停服兵役),無爵者60歲止老。 秦法把軍爵分為20級,每一級都嚴格規定了進級條件,每一級都有嚮應的不同待遇。秦法規定,進爵的唯一途徑就是敵人的首級,斬獲多少敵首,就嚮應得到規定的爵位,而爵位不同,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態就不同,就連軍人火食標準都因為爵位的不同而不同,這種嚴格的等級待遇差別在強烈的刺激著每個秦人的神經,讓他們在戰爭上為了贏得更好的生存狀態而奮勇前進。在得到的考古資料中,我們不只一次的看到許多秦國法律擋案中有秦軍為了爭奪敵人的頭顱而自相殘殺的記錄。軍功授爵的能量可見一斑了!

再來看看秦國的騎兵,秦時騎兵還處在初期發展階段,主要是當時的科技還不夠成熟,沒有馬蹬,,秦國騎兵數量不多,大概只有三萬左右,最多不超過五萬。但是不要小看這五萬秦國騎兵,其實兵種怎麼樣無所謂,關鍵在於其用來做什麼用途,從兵器上看,秦國騎兵只使用弩,沒有刀,劍,矛等武器,屬於戰術兵種,這也說明了一件事。我們曾經說過,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趙武靈王引入了弓騎兵,即,採用弓射的輕騎兵,這類騎兵為戰術兵種,即,通過遠程射殺手段來達到殺傷敵軍的作用,他們可以在很遠的地方採用弓箭的方式進行射殺,然後再依靠騎兵高速的移動速度來規避陣地弓兵的還擊,這種戰術是羌人、東胡人的戰術手段,趙武靈王將這種戰術引入騎兵建設,以達到大殺傷,低傷亡的戰損比例。主要執行斷敵糧道,快速支援,襲擾等任務,不與陣戰軍團糾纏搏殺。當年,趙國軍隊憑藉著這樣的一支軍隊橫行中原,甚至連秦軍都為之震撼。於是,當年的秦軍統帥白起針對秦軍多次戰敗於趙國,在公元前270年,將秦國的戰略目標鎖定趙國的時候,針對趙國的騎兵作戰特點,對秦軍騎兵部隊進行戰略升級。於是,秦國控弦之士也跟著出現了,白起將軍對秦軍的戰略改革很簡單,那就是以騎兵對騎兵,不要被比下去,因而,秦軍自此採用了與趙國騎兵相同的作戰方式,但是得源於秦國強大的國力以及精湛的武器加工工藝,趙國的弓騎兵到了秦國之後變成了弩騎兵,也就是說,在相同的兵種與戰術之下,得源於武器的精良,秦國弩騎兵比趙國的弓騎兵具有更遠的射程與殺傷力。而且秦國的弩騎兵不影響其下馬作戰的戰力,因為弩作為弓的升級產品,精確度更高,比如,秦國騎兵下馬登城戍守,弩兵的殺傷力並沒有減少,而弓騎兵失去戰馬的機動力,其傷亡比就會被普通步兵所拉平。

這樣的一支秦軍部隊,是在一百多年時間內,由諸多的秦國名將根據戰場的需求則制定的諸多改進與訓練,自秦以後,從來就沒有類似於一個國家能夠有如此之長的戰鬥經驗積累,這一些都是中國古代的智慧精華。


禾子大人說歷史


應該是沒有的。但是懲罰肯定是很多的。

秦始皇從處理了呂不韋和自己的母后,就開始大權獨攬了,也就是征服六國的開始。

或者不曾詳細的瞭解,戰爭可是需要人,特別是將才,而且自商鞅開始獎勵耕戰,那是時時刻刻都要做好戰鬥的準備,為了自己的家裡,也為了自己的家族。

但是戰爭不是每一次都會贏的,總有會失敗,但是都沒有殺,只是嚴厲的懲罰。

在秦始皇的當政期間有許多的人才,其中將才有南北兩位。一位向北就是蒙恬軍,管理北方的,抵抗匈奴。另外一位就是向南拿下楚國的王翦軍。

呂不韋,這是一個雄心壯志的野心家。

文臣就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李斯,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野心家。

其中白起,和張儀。那是他父親——秦惠王時代的人。

呂不韋,死在去蜀郡的路上了,但是秦始皇不會殺他,功過相抵,更何況秦始皇已經大權在握了,根本沒有必要。蒙恬死在胡亥的賜死,王翦在拿下楚國就退隱朝廷了,至於李斯死在趙高的手裡。


用戶在線等



秦始皇一生當然殺過功臣。

秦始皇與父親能夠回到秦國即位。秦始皇能夠統一天下。最大的功臣就是呂不韋。而呂不韋就是秦始皇逼迫自殺的。

秦始皇為何要殺居功至偉的生父呂不韋?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是陽翟大商人,家累千金。當時,秦昭王庶孫嬴異人質於邯鄲。呂不韋以為奇貨可居,給五百金予異人,為進用,以結賓客……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悅之,請之。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

秦始皇的父親是贏異人。生父卻是呂不韋。

秦始皇即位後,關於他身世之謎。是他最大的困惑。

秦始皇只有殺了呂不韋,才能堵住悠悠眾口。從他給呂不韋的信中就可見一斑:君何親與秦!號稱仲父。咱倆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當然,秦始皇有一點與唐太宗類似。殺過功臣。但沒有大肆屠殺功臣。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中,只有農民出生的皇帝。才大肆屠殺功臣。如:劉邦和朱元璋。


楊朱學派


沒有,有人說呂不韋,我給你列他三大罪狀。第一,與太后私通,這已不符合禮儀道義,然後他還推薦了嫪毐這個人給趙姬,差點害死嬴政。第二,遷衛君角於野王。秦軍攻破衛國都城濮陽後,呂不韋出於私心,將衛君遷往野王縣,搞王中之國,開歷史倒車,這對於商君以來實行的縣制是極大的嘲諷。第三,呂不韋被遷往蜀地後,沒有鞠躬自省,悔過自新,反而大宴賓客,高朋滿座。你以為你是秦國的平原君?勿怪嬴政後來寫信給他:君何功於秦?號曰仲父。

說完呂不韋,我們說李信,秦楚之戰大敗於楚軍,嬴政沒有治他的罪,反而最後還論功封賞。請老將王翦出山時,更是當面悔過,承認錯誤。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你可以說他暴,你不可以說他昏。六國貴族皆得以留存,這能是過麼?


不正經的Joker


沒有!

因為他不怕功臣及不臣之人造反。





劉一千五


秦始皇沒有因為功高震主殺功臣,而且個人認為即使不是暴斃,他也不怎麼會動功臣的。

首先,秦始皇個人對國家的掌控那裡極強,可以說國家軍政完全掌握在他一個人手裡,他不怕手下的人作亂。

其次,秦始皇並不是很自負或很自卑的人。不是很自負,就使得他即使統一後也可以虛心向他人請教,解決利用有能力的人補足自己,而不是一味排斥,始皇帝經常會和大臣一起坐下來討論問題,而不是自己決定了就直接發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決定皇帝這個稱呼的會議與決定是否繼續推行郡縣制。而不是很自卑,就使得他不會擔心自己不如手下而被手下推翻了(劉邦和朱元璋就不怎麼自信)。

再者,始皇帝出生地位很高,本身就是秦王,也是最大的諸侯,而周王室在他之前就被滅了,他統一全國本身在名義上就沒有任何問題,得國很正,甚至不需要造謠或編纂神話來美化自己就站在大義的一邊。在統一全國和他當皇帝這一點上基本上沒人能提出異議。後世王朝,如果建立者出生高貴,得國正統性高的,一般也就不怕人說,也都不怎麼會殺功臣了,像東漢(個人感覺劉秀處理的很漂亮)等等也都一樣。(順便說下,因為秦朝的史料讓項羽一把火燒了,說實在的,說始皇帝是呂不韋兒子的,個人感覺很大程度是漢統治者為了強化正統性,抹黑的)。

最後,始皇帝的接班人不差,扶蘇“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在歷史的記載中能力很強,也很得人心,在大臣中有威望,而且有軍功有軍權,也有蒙恬等人的支持,始皇帝並不怕自己死後繼承人震不住老臣,不用自己清理。(雖然被趙高李斯篡改遺詔給坑了)


依與夢


在我們的印象中,我們總是認為君王對於自己手下的那群功臣是極為忌憚的。特別是那些功高蓋主的那群人,甚至為了防止那些功高蓋主的功臣,君王會以造反的名義將他們抄家滅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劉邦。劉邦因為韓信功高蓋主而以造反的名義將韓信殺死,即使韓信沒有造反的意思。又或者明朝時期,朱元璋對自己手下的功臣也是一樣。他手下那些隨他征戰天下那些功臣全都被朱元璋所殺,即使是被譽為諸葛在世的劉伯溫也難逃這一劫。

可是奇怪的是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對於他手下的將軍和那些功高蓋主的功臣卻從來沒有要斬殺的心思。說到秦始皇,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一個殺心很重一位君王。這樣一位君王絕對不是因為念舊情的而心慈手軟,而是一位殺伐果斷,絕對不會允許任何一種威脅在自己身邊,那麼秦始皇為何會放過這些功高蓋主的功臣呢?這其中有著怎樣秘密?

說道秦始皇時代功高蓋主的功臣,毫無疑問大家想到的絕對是王翦。王翦他一生立下的功勞絕對是當時所有人所不能匹敵的,即使是後代人也很少有人能在功勞上與他匹敵。我們先看一看王翦他一生到底立下多少功勳。

首先王翦在秦始皇準備滅掉六國一統天下時,被任命為大將軍。而王翦滅六國的第一戰就是拿下實力極為強勁的趙國。趙國當時絕對是七國中的絕對強國,軍事實力並不比秦國差。結果在王翦的帶領下,趙國數十萬大軍被王翦一擊殲滅,這個作為當時的強國之一的趙國被滅。後來王翦又被秦始皇派往攻打燕國,這個實力弱於趙國許多的國家,至於秦始皇為何要先攻打這個國家,想必大家都知道——荊軻刺秦王。後來在王翦的指揮下,燕國名存實亡。兩年後,王翦帶兵拿下魏國,此時六國已經有三國在王翦的帶領下給滅掉了,可以說此時的王翦已經是功高蓋主了,是所有君王所忌憚的對象。

秦始皇決定攻打當時實力極為強勁的楚國時,以王翦年紀大了,不適合繼續帶兵打仗,沒有任命王翦為大將,而是任命李信為將,結果李信在楚軍的手上損失慘重。秦始皇不得不再一次請王翦出山,解決楚國。最後在王翦的帶領下,楚國大將,也是當時的名將之一的項燕戰死,楚國滅亡。在王翦出征前,曾經提了很多要求,按道理說此時凱旋而歸的王翦應該是秦始皇的眼中釘、肉中刺才對,可是秦始皇卻沒有任何行動,還對王翦委以重任,這是為何?

說道這裡,就要說一說秦始皇個人了。秦始皇是一位雄主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就是寢室足夠自信,他相信自己能過壓住所有人,包括王翦在內,這一點從秦始皇建造長城就可以看出;其次秦始皇是一位心胸寬廣、豪情壯志的一位君王。在一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人可以與之匹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