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王秋婷離世的消息,他們為何泣不成聲


聽到王秋婷離世的消息,他們為何泣不成聲


今年1月,王秋婷在走訪打瓦村白巖村民小組貧困戶的路上。


聽到王秋婷離世的消息,他們為何泣不成聲


11月19日,因公殉職的當天上午,王秋婷(中)依然奔波在扶貧路上。這張她在打瓦村與村民交流的照片,是她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張工作照。


聽到王秋婷離世的消息,他們為何泣不成聲


王秋婷的駐村扶貧工作記錄本。


26歲的她,曾誓言要“讓揮灑著熱血的青春奔走在打瓦村的每個角落”;26歲的她,曾盼望著見證打瓦村村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26歲的她,離家駐村時每天曾用愉快的語氣向母親報著平安……

王秋婷,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紀委監委派駐天星鎮打瓦村扶貧女幹部。她既是一個平凡的紀檢監察干部、一個普通的駐村扶貧幹部,也是一個剛過花信之年的姑娘、一個讓父母時時記掛的孩子。

11月19日,王秋婷在工作途中遭遇車禍因公殉職,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6歲,定格在了她傾注心血的一方熱土上。奮鬥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她的生命如歌,就像打瓦山上的索瑪花一樣燦爛,綻放在鄉親們心中。

“原來還有那麼多群眾的交通條件停留在原始的人背馬馱階段”

“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王秋婷前後參加了兩次巡察和多次監督檢查工作,都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2017年10月末,25歲的王秋婷作為優秀幹部被選派到大關縣天星鎮打瓦村駐村扶貧。

接到任務後,她沒有任何畏懼,也沒有多餘言辭,默默地收集整理脫貧攻堅政策等相關資料,準備開始她的駐村扶貧工作。

“2017年11月1日,到村上熟悉情況,瞭解村情村貌,配合村委開展工作”“11月2日,召開黨員大會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及土地確權工作”“11月3日,今天第一次開始入戶走訪宣傳,收穫頗多,以後多多走訪”……她用工整的字跡認真地填寫駐村日誌,字裡行間透著踏實與勤奮。

打瓦村下轄22個村民小組,貧困面大、程度深,致貧因素多,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發展十分緩慢。

第一次走訪打堡村民小組,當村民告訴王秋婷,打堡村民小組是距離打瓦村村委會最遠的,且到現在還不通公路,只能走路去,要做好心理準備時,王秋婷絲毫沒有猶豫。

不足一米寬的山路上,雨水讓行走變得更加艱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原本5公里的山路似乎像10公里那般遙遠。儘管小心謹慎,一個崎嶇的下坡路段,王秋婷還是狠狠地跌了一跤。

這次徒步走訪,讓王秋婷第一次真正地深入到了鄉村。見識了坑窪不平的泥土山路,親歷了風雨交加中的步履艱辛,她心心念唸的,是

那裡的群眾是怎麼生活的。

召開群眾會時,村民你一言,我一語:“家裡房屋多處漏雨,石料磚瓦運不進來,想修補都成困難。”“每年買化肥都得用背架揹回來,一回一包,一天也就背兩三包。”“老人娃娃生病了,去看病也只能走路,非常不方便,有時去晚了還會影響病情。”“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有條能通車的路。哪怕能騎個摩托車,也方便不少!”

一場群眾會開下來,王秋婷的內心受到了震撼:原來還有那麼多群眾的交通條件停留在原始的人背馬馱階段。

大到出行的道路、飲用的水源、簡陋的房屋,小到輟學的孩子、滯銷的蜂蜜,村裡的大事小情,都牽掛著這個90後女幹部的心。也許正是這些見聞,更加堅定了王秋婷為村民脫貧而奮鬥的信念。

  “組織賦予我的任務使我一刻也不能鬆懈”

“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姑娘,工作不要太拼,要會照顧自己……”每次母親打電話詢問她工作近況,王秋婷都用愉快的語氣報著平安,請母親放寬心。

但在王秋婷的日記裡,她早已為自己樹立了堅定的信念:“組織賦予我的任務使我一刻也不能鬆懈。”

王秋婷下鄉時最喜歡背一個黑色的揹包,徒步深入農戶家中,體民情、解民憂。在駐村扶貧頭兩個月裡,她就走遍了22個村民小組,平均每天2萬多步,長時間徒步行走使得王秋婷的雙腿紅腫疼痛,她從縣城帶來的兩雙運動鞋也走爛了。

身軀柔弱,意志如鋼。王秋婷經常跟同事們說:“我們紀檢監察干部是打鐵的人,自己就得是個鐵打的人。”

兩個月的深入走訪,使王秋婷一點一滴融入群眾中。鄉親們雖然不善言辭,但都樸實地說她是“打瓦山上的索瑪花”!

打瓦村上環山12個村民小組山高坡陡,非常缺水,一到枯水季節更是面臨取水難、無水喝的困境。王秋婷與駐村隊員、村幹部一道,不畏酷暑、不怕風雨、不懼蟲蛇,上山穿叢林、越荊棘尋找水源。高溫下,汗水溼透了她的衣襟,荊棘刮傷了她的手臂,找到水源那一刻,所有傷痛都被拋在了腦後。王秋婷還與駐村隊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節約用水,使幾個村民小組達成“節約用水、共享資源”的共識。

為了幫助打堡和白巖兩個村民小組解決修路問題,王秋婷和其他駐村幹部多次翻山越嶺,挨家挨戶瞭解群眾的真實想法。為不打擾群眾日常生產,他們披星戴月趕夜路,入戶聯繫,開展土地協商,反映群眾訴求,做好修路前期準備。

“規規矩矩,做事情一絲不苟,走路、坐姿都很嚴謹的小姑娘,就像個軍人。”回憶起王秋婷的工作狀態,大關縣駐村辦的工作人員王朝臻說。

在積極向領導反映群眾的願望後,上級批准了修路項目。2018年4月,連接打堡、白巖兩個村民小組的5.62公里公路終於開工。

王秋婷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積極向組織靠攏,今年的8月27日,在打瓦村黨總支新街支部,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有幸參加到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中來,見證那麼多的群眾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

“吃過午飯就出發了,今天直接把車開到了涼峰,三個月以前自己不敢想象可以把車順利地開上來,以前的公路坑窪不平,坡度太陡,每次都是把車開到營盤社走路上來,現在公路路基修好了,下一步馬上開始硬化,以後群眾出行就更加方便了,也為打瓦村的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打通了致富之路。”

天塹變通途。經過三個月的艱辛努力,5米寬、5.62公里長的打堡、白巖公路通車,兩個村民小組的群眾終於結束“人背馬馱”的歷史。

打堡村民小組五保戶顏坤吉老人說:“現在路修通了,我們去看病也方便了,真的是感謝黨和政府,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這條路還能修通。”

再次走訪入戶的時候,看到村裡道路巨大的變化,聽到大山深處樸實的話語,王秋婷心裡感慨萬千:“有幸參加到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中來,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在入戶途中遇到背柴的老人,她連忙上前幫助;看見村裡的小孩穿得不好,就聯繫自己的親戚朋友,捐出衣物送給他們;看見路邊的石頭,就及時清理,以免影響過往車輛通行安全;她日記裡的文字滿懷希望,盼望著與駐村幹部和村民一起努力,見證“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

在打瓦村的高山頂上,王方明為賣不出去的100多斤高山蜂蜜發愁,因為這是為兩個讀書的兒子準備的車費。王秋婷得知後,幫忙找銷路,還自費採購了一批精美的包裝瓶,使得蜂蜜賣出了好價錢。在王秋婷遺體告別儀式上,王方明泣不成聲。

“我一定聽姐姐的話,好好讀書!”在王秋婷勸說下復學的16歲女孩小敏,聽到王秋婷離世的消息後,再也忍不住淚水,在校園裡痛哭。

“前兩天還在打電話問我,新建房屋的事情,有什麼困難給她打電話,怎麼一下就走了。”豐收村民小組住著王秋婷聯繫的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劉章全心情沉重地說:“聽到消息後,一夜未睡。”

如今,村裡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村民小組活動室寬敞明亮,人均收入顯著提高……打瓦村的群眾更加捨不得王秋婷。

因為,在這段5.62公里的村路上,有王秋婷奮鬥過的足跡;在大關縣天星鎮打瓦村,揮灑著王秋婷拼搏過的汗水。

打瓦村的老百姓記住了,那個用真心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女孩,那個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紀檢監察干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靈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