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燕塘村始建於宋代,至今約有千年歷史,文物古蹟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人文價值。燕塘古村位於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古村坐東向西,處於山水之間,風光秀麗。背靠綠樹蔥蘢的元帽山,左右延綿兩座門墩嶺——左為紙鳶石嶺,右為囲艇嶺,村前開三口水塘,呈環山面水之勢。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起始由來

燕塘村內為清一色陳姓宗族,據族譜記載,軝公之子世昌公是燕塘村的始遷祖,屬粵東陳姓第二世。這使得燕塘村在廣州地區陳姓宗族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據說北宋真宗年代出生的陳氏入粵始祖陳軧本來是保昌的縣尉,後來因軍務路過鳳凰洞一帶,見山形“白鶴飲水”,認為是風水寶地,於是辭官攜子女來此定居,並命名為鳳翔社(即現在的楓下村)。後來陳軧於1065年間逝世,他的後代仍在楓下村居住。之後,楓下村的祖先漢朝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馬地龍,路過鳳凰洞時,也被風景吸引而留下定居。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陳軧的後代看到馬地龍為人誠實勤勞,便將女兒嫁給他。後來陳軧的一個兒子——陳世昌認為“馬走路踏塵(陳)飛”,馬姓與陳姓不能一起居住,必須遷出才能發家、開枝散葉。於是陳世昌就遷出楓下村到現在的燕塘村,陳世昌看見燕塘村地形像燕子,且四面環山,故起名燕塘村,寓意在此安居樂業。

外封閉、內開敞的梳式佈局

燕塘村是廣府地區梳式佈局的典範,總長200米,寬120米,總面積約24000平方米,其地理格局和當地炎熱潮溼的氣候,決定了村落的基本形式,即依山就水,形成外封閉、內開敞的梳式佈局,也稱其為“耙齒式”佈局。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村落依就山勢,建築與巷道從前往後逐漸抬高。村前三口大水塘,多為山谷內自然形成,在雨季時可發揮較佳的蓄洪作用,在乾旱時又能為村落提供足夠的生產生活用水。

沿水塘橫鋪的一字街是村內最為寬闊的街道,也是古村落與外部溝通聯繫的主要通道。道路的右側也被分割成了大小相等的場地,即當年各戶的曬場。據村中老人講,在一字街南北盡端曾經各有門樓一座,門樓內側是開敞的空地。

祠堂屹立,記得住的鄉愁

燕塘村最前沿的是一排祠堂,莊嚴的祠堂建築形成了燕塘村整齊的正立面。村裡祠堂面朝水塘,以儲氣運、聚財富。此外,還能形成波光倒影,具有傳統園林的構景特點。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有水圍繞”“水局合理”,風水塘有水即有源,同時有消防取水、防內澇、調解局部小氣候等作用,也作為景觀彰顯嶺南水鄉特色。

目前仍屹立在這裡的祠堂中僅存四間:添義陳公祠(敦禮堂)、天從陳公祠(敦厚堂)、仁圃堂和官廳,它們建於不同時期,在建築形式、施工與裝飾藝術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添義陳公祠是村裡最大的祠堂,為三進,通進深為26米,其餘三座均為二進,通進深在20米以內。內部廳堂多采用磚木結構,樑架精緻,空間高敞;階磚地面,青磚牆體,碌筒瓦面與“三雕二塑一畫”——石雕、磚雕、木雕、灰塑、陶塑和彩畫交相輝映。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祠堂在形制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在平面佈局和空間組織方面採用嚴謹的中軸對稱佈局,使用天井組織院落和建築,前有廣場和池塘,後有山、樹林形成對外封閉,對內開敞,井然有序的空間環境,展現著嶺南地區尤為尊崇禮制秩序。

“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中國傳統風水習俗講究“以水為財”,而這一習俗在嶺南祠堂文化中得到明顯體現——堂前總有一口“風水塘”。燕塘村祠堂前的水塘,儼然已成為作祠堂的組成部分,常有村民說:“看得見水,才記得住鄉愁。”

青青巷道,縱橫交錯

村中各巷道有曲有直,有峻有緩,風格各異,十條幽深的里巷完成了村內的縱向交通,聯繫各棟建築。曾經各里巷均有巷道門,門上石匾鐫刻里巷名稱。據記載,有德星裡、東成裡、文門裡、東善裡、松柏裡、西華里、達觀裡、大巷(石獅巷)、長慶裡、居仁裡等十條里巷。現今能夠辨認的里巷主要有居仁裡、長慶裡、大巷(石獅巷)、達觀裡、西華里、松柏裡、東善裡等七條,其餘均已破敗無考。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石板屋,承載文化基因

村中的民居建築尚存五十餘間,大部分為清代所建,建築形式為三間兩廊,採用的建築材料和施工工藝都較好,絕大多數為青磚牆體,只有極少建築使用土坯或夯土牆體。幾乎戶戶都在天井中開挖水井,方便生活之用。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石板屋是村裡保存最好,也是最具歷史價值的系列民居,據村中老人講述,石板屋從孔淮公開始,歷經兩世建成,共六間,五間位於大巷(石獅巷)北側,沿水塘依次向後排列,另有一間在村南部。在建築形式與空間佈局上與其他民居無大差異,但在外觀上卻較其他房屋雄偉高大,主要是在房屋勒腳部分使用麻石砌築,使建築等級看起來提高不少,現存六間石板屋建築形式相同,規模也近乎一致,面寬在19~22米,進深在12~15米。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一村一史」·燕塘村-千年古村 燕塘的時光味道

據村中老人講述,孔淮公並非富戶,但擁有不少良田,村後元帽山盛產麻石,孔淮公從福建請來一批石匠和工人為後代建屋,由於工程浩大,花費很多,孔淮公沒有太多銀兩,便採取了一個辦法:

農忙時讓石匠和工人耕種自己的良田,除去自家的口糧,其餘都歸石匠和工人所有,作為工錢,農閒時石匠和工人則採石建屋,就這樣年復一年,歷經兩代,石板屋終於建成。

燕塘村自宋代建村以來,在千年滄桑歲月裡,一石一瓦都記載著時間走過的足跡。古村保存較好,幾乎見不到新建的房屋,歷經兩代建成的石板屋承載著文化的基因,延續著時光的記憶。

如若轉載請聯繫 | 穗源網絡科技、嶺南榕樹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