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书法时要如何博采众长?都要进行练习和临摹吗?

书法影响力


博采众长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下很多学书的朋友,把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片面理解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结果一样也不深。写来写去,始终停留在入门或未入门阶段。

凡事得讲过程。

书法的学习,得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规律。知道哪些是丑,哪些是美。不能仅想当然以貌取字的优劣。别人批评印刷体馆阁体时,不少人还振振有词,不好看的就不是好书法。说难听点叫浅薄无知,说好听些,欣赏力有待提高。

学习之路,无非两条。先五体皆涉,再专攻一家或先精一体再旁通诸体。

待一体既精,五体(泛指多体,笼统说法,除篆隶楷行草。楷又分魏碑,唐楷两主要流派,从大小上可分小楷,中楷...不再一一列举)皆通其意情况下,方可立足某一书体,开始博涉。比如,五体已通,又已通苏东坡行书,那么下面就要立足苏东坡,对历代行书进入博采众长。不仅是史上名家,那些历代二流,甚至一些不知名的,当代较优秀的,都可以取其长处。其根本在苏。这一点是不能变的。

化而用之的最后,可能苏的外形已经完全扔了,但行家依然知其出处。外行则不知其所以。就好比一个人,换了套衣服(外形),甚至走路姿势,说话腔调也变了。但骨子里气质,性格却没变。非熟识此人,一般人看不出来。






王羲那个之


学习书法要如何博采众长,是否都需要临摹和练习?

如题,练习书法当然要博采众长,至于是否都需要临摹和练习,那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呢?没那么所时间啊。那怎么办?读帖啊。

对于练习阶段来说,我们主张找一本适合自己风格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墨本字帖,下笨功夫,不轻易换,尽得其结体、笔法。

要注意,字是写出来的,不是描出来的。

临帖时切忌描涂做作,单纯为追求像而写。不怕先看,用手描摹其行笔路线都行。

先画横、竖,画圈,掌握笔性,墨性,纸性。

临哪家的贴,建议多看作者的传记,了解这个人,这个时代。这样有利于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写。

譬如兰亭序,你得知道魏晋是一个什么样时代,王羲之是个什么样的人。

之所以要博采众长,一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些个性可能偏向于某一个方面,兼习他家,容易补足。还以有一点就是,后世有对某一人的字的解读和经验之谈,比如米芾对二王。多看米芾有助于准确把握王字。

对于博采众长,还有就是不仅仅局限于读若干家的帖,还要博采历代的书论、书评,便于形成书法艺术的准确审美追求,避免偏执,那样就写成偏离审美主流的丑书了,是大恶。

博采众长,当然同时要摒弃诸恶,就要抛弃书家的不良习气,尤其不能拿不良习气当风格。这个可能需要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对书法艺术等有了相对的理解以后了。

历代的书论中,有对各书家法贴的源流等的评述,看这个可以知道这个帖的渊源,既然要博采众长,那当然也要追本溯源。

总结来说,对于如何博采众长,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临帖,读帖。

二、了解所临之帖的作者及时代文化特征。

三、多看书论、书评中对这个人的评述。

四、追随他的渊流读帖,甚至临写。

五、多读传统文化著作,比如诗经,离骚,论语,道德经,历代诗词等。

六、学点文字学,便于知道字源

七、涉猎与书法关联的领域,如篆刻、文房用具用品的知识等。

篇幅短少,不能尽言,这个要看各人悟性的。

初学如果只是为了把字写好,建议选魏晋楷书,如果想要在书法道路上走的远一些,建议先写篆隶,便于以后涉及行草。











昭明书馆


通过一个字帖,练习书法的基本的技法,训练自己对于书法笔法、结构、章法和风格的理解能力,然后,以这一家书法为基础,再试着去学习其它的书法风格,如果一开始就学习各家书法,那么必然会导致书写风格的杂乱无章,容易走火入魔,到最后什么也学习不到。

书法的笔法和结构都是相通的,学好了一家,再去练习其它风格的字体,就会轻松很多,他们之间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好像做到能够融会贯通,必须要把一家书法学通、学透。



当然也有一些人,一开始什么都学习,学习的字帖很宽泛,并没有一个主攻方向,学完之后再选择一个主攻方向,他是逆向的学习,这需要有非常专业的老师指导,最后还是需要把这些内容正向的学习一遍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提前选择一个主攻方向比较好。

总之,书法需要博览群“书”,但是前提是先练好一家书法。


喜欢书法的作品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学习书法要如何博采众长,是否都需要临摹和练习?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这也是好多学习书法的朋友们困惑的一个问题。下面就以我自己的实践心得分享一二,供大家参考。

首先博采众长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这种能力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能找到众之所长之所在。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阶段,决定是否需要博采众长。在刚开始的阶段,博采众长,只是流于抄写字帖,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并不具备找到众之所长之所在的能力。后面的阶段,如果我们已经达到入帖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有了基本的书法审美,同时有了自己的碑帖立足点,需要在自己确定的方向上博采众长,这个阶段是可以的。

但无论是哪个阶段都需要做临摹和练习。唐朝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说我们对字帖要观察精细入微,临摹精准。我们看看赵孟頫临摹的《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就可以明白,赵孟頫在临摹上下的功夫了。











韩风伟650


练习书法时如何博采众长?都要进行练习临摹吗?我们就这一初学者关心的问题来谈一谈书法如何博采众长。


先回答后面的一问。你要采人家的长,不练习临摹能采得到吗?就好比你要采摘一朵鲜花,最起码你得看见这朵花,然后走近它,在伸手能够采摘到的地方才能办到。你要博采众家之长,你首先要知道人家的长处在哪里。要得到他的长处,你只有临摹练习,才可能得到。你说是不是?

如何把众家之长和谐的融合于自己的书法之中?是不是在一个字中这一点用王羲之的,那一横用颜真卿,又一钩用虞世南……这样的混搭?这样集百家千家于一身就是“博采众长”?这叫吃“百家饭”。纯粹的“叫花子”体。



书法构成的元素是笔法和结构。不同的用笔,构成风格各异的流派。博采众长,是在临习诸家风格时的潜移默化。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东拼西凑。当你临遍天下名家的时候,他们优秀的东西会自然而然的灌注在你的笔下。你根本就不用操心把他们的东西如何绑定在你身上。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精临天下。你今天的精临天下,换回来的,就是明天的“君临天下”!


子衿书法


一、古人云:“博采众家长,始得龙凤飞。”要想达到“龙凤飞”,就必须博采众家长,吸收为我所用。

二、如何博采众家长?就是要广猎碑帖。比如学楷书,学了颜体,还得学欧体、赵体、柳体中的一两种以上;比如行书,学了《圣教序》,还要学《兰亭序》,还可以学米芾的、苏东坡的、颜真卿、赵孟頫、王铎、文征明




等人的。学多种字体、学多种碑帖,融会贯通,你才能真正做到出帖,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每涉猎一种碑帖,临习是必不可少的功课。采用摹写、对临、背临的哪一种,这完全看个人,看你熟练程度。但你前面先临摹,熟练了后面一定要背临。如果你眼力好、记性好、功底好,那你看熟了可直接背临。


墨海轩书法


人们都说,学习书法要博采众长,要如辛勤的蜜蜂,采百家之花、酿一家之蜜。

书法学习要如何博采众长?该不该都要临摹和练习?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应该讲究方式方法的,应该辩证的来看待。

真正涉猎到书法领域才会发现其博大精深。了解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百花园里,从各书体完备的时间顺序看依次有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各种书体又有多种不同的风格形态。以篆书为例,秦统一六国以前的甲骨文、石鼓文,籀文等等统称大篆,秦以后的小篆,经1000多年绵延下来风格形态也都不尽相同。其他书体比篆书的风格形态的丰富程度更甚。

请问如何博采众长?如何一一临习?

我觉得学习书法也要讲究“术业有专攻”。学习书法应该从既有的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当中选择出一种,先确定学习方向,再选择起点高又易于临习的名家法帖,从基本功入手,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用笔技巧、书写技巧,把基本用笔技巧等掌握扎实后,先对临,学习基本形态,章法布局,再背临,掌握书家精髓与神韵,达到“入得了贴,出得了帖”。最后再临习同一种书体不同风格名家法帖,“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形成一定风格之后,再涉猎一下其它书体,进一步“博采众长”开拓视野,丰富经验,提高创作水平。没有必要都临摹练习,一定要选择技巧高超,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法帖。





小于84288286


学习书法,要博采众长。那么,什么是众长?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如果不了解众长,如何博采?

什么是众长呢?比如学习楷书,就应当了解颜、柳、欧、赵等书法大家楷书的长处。颜真卿楷书的长处是: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化瘦硬为丰腴,结体宽博恢宏,骨力劲道凛然;柳公權楷书的长处是: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险而不怪,润而不肥,起止分明,棱角外露,尽显骨力,富于变化;欧阳询楷书的长处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赵孟頫楷书的长处是:结体宽博沉稳,运笔酣畅圆润,删繁就简,变古为今。

以上是对四大书法家楷书长处的简要概括。博采众长就是把多个书法家书法的长处学到手,溶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里。

那么,博采众长,是不是每个书法家的作品都要练习和临摹呢?对每个书法家的书法都要练习和临摹,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多练习多临摹,才能较好地掌握每位书法家书法的长处,进而达到博采众长,溶于一炉的目的。除练习和临摹之外,还要善于读帖。对各位书法大家的法帖要反复阅读,认真琢磨,要天天读,夜夜思,搞清并牢记他们书法的长处。有个故事说,王羲之读帖后,睡觉时常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练习。有一次他把妻子的身体误作了自己的身体。他妻子说,你有你的体,为什么在我的体上练习?妻子话对王羲之触动很大,心想,练习书法,不但要临摹、读帖、反复琢磨,还要有自己的体才行。从而创立了王体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暂且不说,但这里说的读帖练字的精神还是可以借鉴的。博采众长,不但要练要临,还要读,读帖是学好书法的重要门径之一。

此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天赋,也就是所谓悟性。悟性较高,就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各位书法家书法的长处,并为己所用。同时还要掌握书写技巧,这个也需要悟性,有些人没练过书法,写出字来大家都说好看,这就是悟性(天赋)使然。悟性较高,又肯于下苦功夫,博采众长,写好书法,是不成问题的。

笔者是书法爱好者,悟性低,资质差,尽管了解一些书法知识,但始终是心有余而技不足,手、笔不随心愿,因此,在书法上至今没能取得半点成绩,——遗憾。

下图于佑任书法。



辽西布衣10


中国的书法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可以数得过来的名家名帖不下万千,基本都各具姿态各有千秋,要想全部临习一遍,写出点颜值特点来,恐怕胡子也白了。

所谓的博采众长,并不是要全部临帖。

如果有老师指点,可以从万千法帖中选取喜好的几张来临摹,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哪一帖都要临。

我的个人主张是,临摹哪个舍弃哪个,不单要看个人的好恶,还要看其人的资质和特色——一个明明楷书写得很端庄成型的人,自己又喜欢写楷书,却偏要去练草书,那你这不仅提不起兴致,成功的几率也偏低。

“博采众长”,并不是这一笔来自王献之,那一笔出自颜真卿,另一笔出自苏东坡。几种写法相互掺杂相互混淆,只能是写得不伦不类,成了猜不透摸不准的四不像。

所谓博采,是从万千法帖中找到可循的规律和可仿的对象,揉在一起融合成自己的独有形态,具备了自己的独家风格,整体字迹处于规范的运行轨迹当中,使得整幅字体符合审美的规律和架构。

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一味拼凑,只能是非驴非马,狗屁不通。就像那个邯郸学步的痴人,最后竟然连走路的姿势都不会了,只能惨兮兮的爬回家去。


龙吟148119260


举个例子,不谈书法

如今是大数据时代

电脑、人脑

其实里面装的东西越丰富

越有条理

到我们应用时、分析时

可调取的素材、资源就有好的支持。

如果我们的电脑、大脑里储存的东西非常少,且没有条理。

那么在应用分析时

就会

无木之木

无缘之水

就会胡编乱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