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吗?每天5小时如果看剧、上网、聊天,那七年后你会变成什么生活?

梦想界丶工匠


每天五小时上网、聊天、看剧,如果不是刻意而为之的,七年后可能还是一无所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就是满嘴的谈资。

我自己周围有人从大学到现在,有不少同学一直追剧,也喜欢看各种电影电视剧,然后这里面刻意而为之的,比如曾经一直热爱美剧,并且是为了学习英语而学的,这类人有经历出国留学,归来在英语相关的行业,领导接待外宾的时候,都是她出场负责并且获得外宾以及领导的一致认可。

然后当时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而看的,这里面歪打正着的很少,比如写书做影评的,看了那么多年的电视剧、电影、也的确有点小基础,但是对于专业出身的人来说,丝毫没有竞争力,偶尔有个别在网上稍微走红一点,但是大部分都只是做着自己普通的工作,然后聊天的时候关于这些可以做到滔滔不绝,但是也没有很大的营养。

到是一直喜欢网上聊天的,男性,大学四年就喜欢瞎聊天,今年刚刚第七年,除了情商显得高一点或者说泡妹子厉害一点,因为过去沉迷于聊天都是为了YP,后面稍微好一点了,说情商高其实是比较委婉的说法。

当然,这个也只是部分,我们每个群体不一样,经历不一样,然后每个人想法不一样,不管是什么,刻意而为之的的确坚持一万小时理论是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的,但是平常纯粹为了打发时间或者是生存里面的一个步骤,百万小时理论也不一定奏效,就如我们每个人吃了那么久的饭,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变成美食专家。



真叫静静


我发现学历没我高,我俩一起参加工作。后来我学厨师,他玩,我搞销售,他玩。他学cda我厨师,他项目经理,我厨师,他考到国土局,我厨师。虽然我俩都结婚了,有孩子了,家庭条件差不多。但明显的我们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孩子辈可能最明显了。


追风逐雨


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如果你一天工作八小时,如果你一周工作五天,至少要花五年时间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下面我们再说说 "一万小时死亡定律".

有一本书中说到,我看到了另一个场景。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很匆忙,并且努力工作。

不要说休息,你甚至可能不得不挤出时间吃饭和上厕所。

他们勤奋努力。他们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只要企业不倒闭,他们就不会换工作。

然而,“10000小时”对他们不起作用。相反,他们越忙,越穷,工作越努力,越把技能局限在一个领域。

“10000小时”不仅没能让他们成为专家。相反,他们注定要死亡,我称之为“万小时死亡法则”

为什么会这样?从某个角度来看,10000小时的定律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并非所有10000小时都是正确开启的。

有人说,我已经开车5年了,为什么我没有成为一名赛车手?我学英语已经五年了,为什么我不能用英语交流?

事实上,我们必须考虑原因。

专注是一万小时的核心。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方向和一个行业。但这绝不是简单而粗糙的时间积累。

美国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八枚金牌,每个人都说他是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因为他有特殊的技巧和天赋。

但是他的成就来自于每天练习8小时,每天24小时,5到6年,在游泳池里呆了15000多个小时。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8枚金牌,创造奥运史上的奇迹!

10000小时规则的关键是在每次锻炼中突破舒适区,以便不断改变和提高你已经掌握的技能。

如果你有能力在一小时内跑10公里,那么每次跑一小时跑5到8公里的感觉属于你的舒适区。

但是如果你被要求一小时跑15公里,这就是你的“恐慌地带”,因为这是一个你目前无法达到的技术水平。


如果真想用10000小时成功,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是明确愿景目标和路径,花10000小时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和水平,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我们看到太多有技能的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的技能已经过时了。愿景目标应相应地分为阶段目标。为了实现分阶段的目标,然后找到成功的途径。

第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就会增长一分。我们应该善于享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进步。每次我遇到别人不同的意见,我都要找出合理性。这种理性常常是你的问题,对我的进步非常有益。

第三,要注意记录大多数人太相信自己的记忆了。在解决了我们遇到的许多难题后,我们以为我们能记住它们,但事实上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当我们第二次和第三次见面时,我们常常不能很好地应付他们,也根本不能产生累积的效果。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事实上,这也是西医和中医的一个重要区别今天,没有人敢说我们的中医水平比500年前的著名中医高。你看是不是这个原因。


Viper娱乐


每天花5小时进行娱乐,7年后对你的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真正能让你生活发生变化的,是那些影响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和突破你舒适圈之外付出的努力。

而如果想通过10000小时定律改变自己的生活,你需要明白这3点:

1.投入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练习强度

一个马拉松运动员,每天跑5次,每次1小时;练习再长时间也不会有突破,因为,练习强度不够。马拉松比赛讲究耐力和体能调节,只有持续不断的高强度跑步,才能刺激到耐力提升,也才能更了解自己的体能极限,及时调整。

因此,10000小时定律,不仅仅是要投入足够的时间,更要追求一定的学习强度。

2.如果不知道高手的标准,永远也到不了高手的水品

依然拿马拉松比赛举例,想跑完全马,每次都按照自己的能力进行极限训练,也许会实现自我突破,但依然没法达到高手的标准。真正的高手,都会根据世界冠军的标准来设置自己的训练目标,不断调整训练方式来达到目标。

因此,10000小时定律,不仅仅需要练习,更需要明确练习的最终目标。

3.如果不懂时间分配,很难真正坚持10000小时。

如果每天投入5小时的训练,需要不间断练习6年半的时间才能顶尖马拉松运动员吗?当然不是这样的。一名顶尖的马拉松运动员,除了训练,还要花时间在思考、同行交流、比赛复盘等事项上……而10000小时的投入应该包括这些所有的过程。因此,每天花5小时训练,同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其他思维项目,可能只需要3年你就能成为顶尖高手。

因此,10000小时定律,并不是投入长达数年的练习,更要分配时间给思维提升,以便更好的进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你改善生活状态。


我是点亮微光的阿敏,热衷用学习力搭建能力体系,专注个人成长方向干货分享,欢迎关注。


点亮微光的阿敏


一万小时之后,你会熟练于看剧、上网、聊天。生活会变成什么样?要取决于每天你看剧上网聊天的Why(目的)、What(内容)和How(方式)。

一万小时定律的来源。

职场鸡汤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如果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那就需要10000 小时。

畅销书《异类》的第二章“10000小时的标准”说的是成功的天才无不经历了一万小时的训练。注意,可没说,反过来经历了一万小时一定成功。不少人还误以为此观点是《异类》这本书的首创。实际上,观点来源于1973年,赫伯特·西蒙与威廉·蔡司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的论文,论文中主要研究了象棋大师和新手的区别。在论文中,西蒙对于象棋大师的超凡记忆,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他认为象棋大师们正是因为用了10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艾力克森与西蒙再次就此项研究,发表联合论文,从象棋推广到其他领域。

一万小时定律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现实生活一定给我们呈现过这番景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勤勤恳恳,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像《摩登时代》的卓别林;只要企业不倒闭,他们不会换工作。可是“一万小时定律”在他们身上,并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们越忙越穷,越勤奋,越把自己的技能缩窄在一个跑道上。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目的明确、跳出舒适区、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让我们快速进步。

首先要明确想实现哪方面的提升。接着,尽可能找这个领域优秀的专家、高手或经典书籍,获得高质量的反馈。然后,在稍高出自己舒适区中,刻意练习一万小时。

生命有限,希望每个人目标明确,把一万小时投入到科学系统的刻意练习的自我提升中,勿虚度。


有女如玉书中寻


首先,我觉得题目中的“上网”这个词汇有些含义模糊,因为查找资料,搜寻信息,学习网络教程都可以定义为“上网”,但根据题目的整体含义,想必这个“上网”是与看剧,聊天一样同为纯娱乐性的消遣。

其次,我认为这个一万小时定律有待商榷之处。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句话意为只要在一个领域内持续不断地倾注时间与精力,那么这个时间的量化标准至少是一万小时,达到这个标准就能够具备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甚至大师级人才的能力。时间与精力的持续堆砌与倾注当然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但我认为这并不应该是一种”只要……就“的简单因果关系。很多事实都可以证明,量变是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质变的,这一点在艺术创作等极其需要天赋灵性的领域尤为明显,一个才气平平之人即便不抛弃不放弃,用足一万甚至更多小时的时间投入和耕耘,也许能够达到行业的中位线,但若要成为大师级的专家则未必可能。


最后,言归正题,假若一个中老年人,已经没有对自我价值提升的规划与展望,那么将时间用于娱乐与消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一个年纪轻轻,风华正茂的青年(一般情况下,这个年龄段对未来对自我没有一点展望或者期许者为数甚少),那么,如果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既期望自己的人生得以增值,却又吝于或者懒于埋头耕耘,努力奋斗的话,每天宝贵的5个小时不用于充电学习,规划钻研,只用来追剧,网聊,网购,刷朋友圈(又要假设一下了,这个看剧,如果不是寄希望于运营影视类自媒体的知识储备,这个聊天,不是在专业群里建立人脉寻找商机而只是单纯结识异性)那么七年之后,我认为基本就是废柴一枚!(这一万个小时导致的结果我是真的深信不疑的)最高的成就,男人或许成为调情高手,身边桃花朵朵,或许可以开一门撩妹网络教程。女生说起明星八卦与包包袋袋如数家珍口若悬河(如果再爱吃懒动的话,成为肥宅的可能性也不小)。


总之,现今是价值多元的社会,不应强求一致,奋斗精神当然应当大力倡导并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物极必反,难道现在遍及全世界的“丧”“颓”文化的盛行,难道不是对仅仅将物质功利的标准粗暴地作为评判一个人的社会贡献与人生价值的一种对抗与反叛吗?所以,假若一个人安于平凡,对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没有那么高的期许与追求,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在履行人生种种职责义务的前提下,将时间用于自己喜爱的娱乐形式上,我认为纯属个人自由。

因为时间与人生都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如何支配与他人无关。

毕竟这个世界上并不是由能人,狠人,超人,巨人组成的,而是由我们绝大多数受制于种种人性弱点的普通大众组成的。


情感领域创作者仇意


这个问题的角度非常新颖,好久没做问答了,被吸引到了,决定回答一波。

每天5小时看剧(电影)、上网和聊天,重复7年会变成怎样?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因为一天24小时,刨去8小时睡觉,还有11小时空闲时间。

这11小时题主在做什么呢?即使吃喝拉撒再刨去3小时,那还有8小时空闲时间,比每天看剧什么的5小时还要长,题主貌似并没有说明这8小时如何用。

不要以为我在抬杠,因为这“消失的8小时”,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消失的8小时”用于工作

如果说是用于工作了,那就是一般人的常态,每天5小时用在娱乐上,7年后就积累了一堆娱乐谈资。但是因为你有坚持工作,这1万小时的娱乐时间并不会对你的人生影响太大。只要娱乐不影响本职工作,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因你的工作而产生变化。工作好了生活好,工作差了生活就奔波。

这个估计是多数人的生活规律,不足为奇。如果在这个前提下回归到楼主的问题,那么我认为题主应该是想问:每天5小时娱乐和5小时的学习比较,对生活产生的变化会是什么?

那答案肯定是学习比娱乐产生正向影响作用要大,学习是一个积累过程,娱乐是一个消遣过程,同样的两个储物箱,一个不断放东西,一个只是在翻来覆去整理,结果肯定是前者要比后者重,这个是不用质疑的了。

“消失的8小时”用于消遣

如果说,“消失的8小时”用于漫无目的地渡过,每天5小时看剧、上网、聊天,那7年后必定会依然一事无成。每天消遣的时间比收获的时间还要多,怎么可能会取得正向的变化呢?

不要跟我说突然中了大奖,即使真的有这么大的馅饼掉在头上,但坐吃山空的例子还少吗?英国普利茅斯市一名43岁的男子,中了500万英镑,结果游手好闲3年就败光了。虽然很大程度是因为被骗子骗光,但如果不是因为他暴富后只懂消遣,会如此盲目地相信骗子吗?

暴富尚且如此,更何况没有暴富的普通人?每天游手好闲过日子,结果只会一天比一天惨。

“消失的8小时”不用于工作应该如何处理?

但是,结合题主1万小时定律的前提,估计题主并不是来听我说“如何暴富后继续努力”等心灵鸡汤的,而是希望知道,既要每天5小时看剧、上网、聊天,又要不工作,还要在7年后有比较正向的变化,应该怎样办?

很简单,“消失的8小时”用来做自媒体,图文、视频创作,主题就是你每天5小时看剧、上网和聊天的内容,坚持7年,你就会回来感谢我了。

我是一木支危楼,每天工作8小时,看剧、上网、聊天2小时,自媒体创作3小时,坚持了第一年。朋友加油吧!


一木支危楼


1、不管是一万小时还是21天,重点是你目标单一且坚持做到,哪怕只有半小时你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2、人类自带的天性就是懒,你所有的勤奋和努力都是跟天性作斗争,所以必然不好过。适当的给自己一些鼓励会让你更好地去执行目标,不用非把自己逼成机器一样的生活,大部分人真的做不到,一旦反弹会更可怕。


3、我不知道别人的一万小时究竟是怎样的,但是从我个人真实的经历和身边亲友的例子来说说:
i.我参加了一个豆瓣的活动,坚持打卡一个月学习白描课程,然后从拿笔手都要抖变成最后可以画成品,这完全是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我从来不认为我是有美术天赋的,当初学也不过是价格不贵又能打发时间,看到自己的成绩之后反而坚定了决心,继续学了下去。现阶段还不错,感觉之后一年还能继续坚持。

ii:和两个好基友因为兴趣一起做了一档电台节目,关于影视类的。我们三个都是非业内人士,而且当时各自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完全是出于爱好的无偿劳动。虽然中间大家各自经历了很多变化,而且没有在一座城市,录音都经常会因为信号、设备、甚至时间协调等种种问题,但是也没有放弃过,哪怕节假日也是会提前把节目准备出来的。就这么默默的坚持了三年,收获了好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在群里聊天讨论各种话题,开心的不亦乐乎。我们从来没刻意考虑过把这档栏目商业化的问题,反而是这份初心,让大家更纯粹也更有动力。现在因为我们对节目和自己的要求更高,适当的放慢了推荐和更新的频率,但是贵精不贵多,相信我们会把节目做得更好,也希望能有更多喜欢我们节目的听友能多来群里互动,听到彼此的声音。这种动力是其他地方都获得不到的,我也特别感谢两个小伙伴一直支持我,甚至配合我乱七八糟不固定的时间安排,还好我们都没有放弃,也会继续坚持下去的。三年时间300多期节目,一周平均更新近2期,大家可以想想我们除了日常工作生活之外,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看剧看电影,所以到如今在看作品的时候,也真的很容易就切入重点和主题。或许在专业概念方面我们还有差距,但是就分析作品和提炼观点方面,绝不逊色于某些专业人士。

4、最后要说一句,很多事情都是坚持之后才能明白。我现在特别认可一句话: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远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坚持尚未做到的时候,就别说擅长和能力了,说了也是个笑话。


圈小姐的freestyle


一万小时定律本身就是错误的定律,只是摘要了其他文章的一部分,然后突然被推广开来而已。

首先

说一万小时定律就不得不提一本书,它就是《刻意练习》。书中的主旨是只要你在一个领域刻意练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其中一个人看完以后就把书中的一部分拿出来写出来一万小时定律。没想到的爆文后,多出来一个一万小时定律。

如果用心思考,你会发现一万小时定律本身就不正确,难道什么东西都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学习吃橘子🍊,看完基本就可以学会。

所以

获取信息的渠道很重要,学到脑子里的东西远远比吃饭肚子里的东西重要多了。



一顿两碗饭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不过这句话里还有另一个潜在词语:必要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我们来看A就是投入的时间,B就是成为大师,要成为大师(B)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A),但是花费大量的时间(A)却不一定能成为大师(B)。


此外看一万小时定律,还不能只看一部分字面意思,因为《 异类》这本书同样强调了,投入时间并非用于完全重复的同水平单一练习。这样的时间并不能够算入一万小时之内,而后续还有的则是最近发展区、分区块精准练习、有效反馈、集中精力突破提升。


通过对一万小进定律的充分理解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花了一万个小时也许可能成功,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成为大师,两者之间的联系则是那本书的作者根据成功者的例子反推算出来,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包括那些刷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的人许多人何止超过一万小时了,但是多数依旧还是追剧,还会拿着纸巾就着爆米花看宫斗开心的哭着笑着,生活依旧如此。

按题主的意思,每天5小时如果看剧、上网、聊天,若是不动脑筋的被动输入,只是一再重复看剧上网聊天,估计原来什么模样还是什么模样,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可能会退化。

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据现代科学研究,特别是看电视剧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大脑是没有思考的,很多人可能感觉不对,我看电视剧也有反应的啊,也会跟着哭跟着笑,遇到剧中有什么经典话语也会若有所思,怎么能是被动接受呢?其实那只是大脑给人带来的假想,如果现在让你回忆一下一个月前你看的某部电视剧有什么样的感触时,估计许多人根本说不上来,毕竟那是作用于大脑的一种假象反馈罢了,而不如书本阅读过程中主动摄入的反馈多。

所以若只是被动接受,大概率上只能是越来越废,对于生活已经没有任何追求,只剩下简单的娱乐了。

有亲戚家中两个孩子一大一小已经成年,整整三年内两兄弟就是躲在家里,干什么?看电视玩游戏,基本上属于废品状态,期间试着让他们出来工作,却工作了几天就回归了,因为同工作相比,后者的愉快感来得更舒服,反正是啃老,只要有的啃就啃得了。

每天5小时如果看剧、上网、聊天,那七年后你会变成什么生活?

大概率上,你什么都没有变,只会变得与世界越来越远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