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十分流行的大学生假期下乡支教对当地教育切实做出了什么帮助?

李振亚love


你好,首先这个问题,我感觉我也有权利去回答,首先我本人就是一名支教工作者,我2014年7月到2017年4月在新疆支教三年,在这三年的过程中我也感触颇多,主要是三年的生活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支教,以及支教的真实的含义。也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真实的帮助到您。

一、支教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

问答中提到的是主要是假期的支教活动,虽然假期支教活动是短期的,但是我感觉短期的支教和长期的支教性质是完全相同的。我主要拿新疆为例,在新疆主要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来说主要学习的是双语(汉语为主、其次是维语)。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能够懂汉语的老师极少,我们支教者去了以后,主要是教当地的孩子学习维语。我们把标准的普通话交给他们,他们是及其的高兴。我们去了以后不单单教会了他们汉语,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了内地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比如:如何学习目前的知识,如何待人接物等等。我们自己感觉的是我们自己的努力确实真正的解决了他们的的需求,真正的帮助了他们,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支教可以把文明带到当地

我们目前主要倡导的就是各民族团结有爱,但是在新疆这个地方以维族为主,但是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实现发展,教育是第一位。我们去了新疆之后,不单单从事教育的行业,主要起到的作用还是一个稳定器和大熔炉的作用,我们在当地和维族人民通吃同住,把汉族的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传递到新疆,让他们真正的接收到现金的文明方式。的确我们去新疆支教已经实行了将近10年的时间,在这10年的时间,我们确实影响到了当地文明的发展,最主要的体现就是生活方式。

三、支教可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我们去了新疆,在新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把当地的美食以及地方特色带到内地,比如,葡萄干,无花果,沙漠果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加快当地电商行业的发展。

但是,同时随着支教的流动性也会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教育的断层等等。

总之,我认为支教的好大于坏


农来农趣


大学生支教究竟对当地教育有多大帮助呢?答案还真不好说,因为很多支教团队在总结的时候大多在讲如何“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而非帮助当地做了多少事,因此对被支教的地方究竟有多大帮助还很难说。我也多次听闻有三下乡团队联系支教而被当地拒绝的故事,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学校都放假了,你们来支教,谁来给你们组织学生?”;第二,“村里学生都去上辅导班了,你们教那么几天,你们走了他们怎么办?”第三,“你们来了以后住哪里?我们这里条件有限,无法安排你们食宿”,第四,“即使学校给你们组织了学生,现在教育局查的这么严,他们如果指责我们办补习班怎么办?”第五,“你们去年来的时候讲的课并不好,我们不想让你们拿我们的学生当练习讲课的对象”。第六,“我们村的老师也是大学毕业,你们能讲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第七,“我把你们请来,镇里也不给我加工资,我还得给你们的安全担责,确实出力不讨好”。其实,支教地的这些担心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支教的尴尬。而且,在全国这么多支教队伍中,也不敢保证没有游山玩水型,这也造成很多地方对支教存有疑问。

上图: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邓德花在支教地西村讲述在日本工作和学习的经历

但是大学生支教又是特别重要的志愿活动,如果精心设计、全心付出的话还是能对当地教育带来一定的帮助的。而且有的支教地点条件特别艰苦,也特别需要有能力且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徐本禹就是在条件非常艰苦的地方支教才感动了万千网友。为了让支教更有效果,我个人感觉应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1. 能不能把假期支教改成日常支教?如果支教的地方离高校特别近,完全可以把支教同当地的课堂联系起来,现在很多地方小学都放学非常早,学生放学了就在学校玩,等两三个小时以后家长才来接,这时候我们的支教能不能对接一下“四点半以后的课堂”,为这些留守在学校的孩子带去知识和游戏。如果支教的地点特别偏远,能否考虑网络支教,通过捐助网络设备实现远程支教,甚至让小学生和大学生同上一堂课,让小学生感悟一下大学生活,也让大学生感悟一下小学教育,实现共同进步。

2. 能不能把常规支教变成和大学专业相关的支教?很多支教团队到了一个地方赶紧帮小朋友补习英语、数学、作文,但是往往不能把支教和自己专业与特长结合起来,如果研究获奖的支教团队,他们往往教的是专业而非常规课程:比如学航空航天的教小朋友做飞机模型,观看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学机械的教给小朋友如何拆卸自行车链子,展示各种互动机器人;学新闻的教给小朋友如何当一名小记者,如何拍摄照片;学植物学的教给小朋友植物的种属并带着他们去田野调查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支教方式。

3. 能不能把短期支教变成长期帮扶。很多支教团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地方走了很多,但是做事没有连贯性,应该努力去建设一个支教基地,甚至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象,看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变化,而不是强调短期的改变,更不能人去了,讲了几节课,请了记者,拍了照片,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4. 能不能少给当地添麻烦。很多支教团队是拿着名校的介绍信和当地团市委的介绍信下乡的,支教地点本来就很艰苦,接待能力也有限,支教团队应该考虑好吃和住的问题,住老乡家里,吃老乡的饭应该想着付伙食费,不能白吃白拿,而且要尊重当地习俗,不能带着偏见去支教。

5. 能不能把去支教变成让当地孩子来受教育。如果支教团队有资金支持,能否考虑把当地的孩子接到所在大学和所在城市,不是下乡去支教,而是让当地孩子进城感受一下大学文化和城市风情,这可能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不管支教的效果究竟如何,我还是支持这些愿意去奉献的大学生的,但是也需要提醒这些青年,去支教不是去做慈善,要想改变当地的艰苦条件,必须想办法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只有农民收入高了,才会有尊严。

希望更多大学生关注乡村、走近乡村、建设乡村!

中国传媒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王飏在给支教地小朋友讲如何认识我们的世界


西村小白


农村生活水平和各项待遇与城里几乎不在一个层次,自然不可能吸引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们的青睐,而假期支教的大学生因为下乡时间短,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长久的去实践教育,对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不可能产生有多大的影响。

再说,大学生下乡对农民们的支持和教育亦是如此。农村人长期生活在田间,对农业更有多年的实践种植经验,哪怕大学生对高科技现代化农业说得天花乱坠,农民们也一时难以接受,惟有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引导和试范才能转换观念。

因此,对于农村所有人来说,他们希望有真正长期能扎根基层农村的“永久”牌的大学生,而不愿蜻蜓点水来支教“飞鸽”型大学生,这是因为这些人来农村,对农民们并没有多大的实际帮助!


和风细雨言


首先,我要向支教大学生致敬!我弟弟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当初他说要去下乡支教,家人是全体反对,此事也不了了之,去支教都是苦寒之地,要经受恶劣的环境考验,并非每个大学生都有勇气的,愿意去并坚持下来的大学生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大学生下乡支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对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讲,对渴望知识的孩子来讲.是希望和阳光!

农村教育资源和设施是比较落后的,很多教师是代课老师,让大学生深入农村,来了解一下农村,对自己的学习是有好处的,

能锻炼自己,开阔视野的。

一、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师资力量。支教活动的孩子们,一般都是山区里的,他们这些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比较少,没有接触过,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有限,所以支教老师是大学生,接受过高等的教育,学的文化知识比较广,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他们有能力去教这些山区的孩子们,让孩子们去认识一下这个世界。农村孩子的心灵纯洁的像一张白纸,支教老师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你对他们特殊的教育方式,他们会非常感兴趣的。

二、锻炼自己。现在的大学生都没有吃过什么苦头,从小娇生惯养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在家里什么也不会做,缺乏生活自立能力,他们需要去磨练,支教不光在课堂上讲课,还要去孩子的家里见家长,四处家访,这能锻炼支教老师的体力、毅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支教老师,去学校里为他们开拓视野,让孩子们通过老师能够多了解外面的信息,让他们更快乐的茁壮成长。


新农大视野


农村教育资源与城镇相比,没有优势,教育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有很多不是科班出身的民办、代课老师,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下乡支教,能弥补教育资源的缺失,为农村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然而,利用假期支教,形式大于实际效果,寒暑假学生都放假了,你如何下乡支教?到农村学校坐冷板凳差不多!如果开办补习班或培训班,是否影响农村学生假期生活和休息呢?

当然,我们从媒体上了解到,有些大学生利用假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锻炼,及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大学生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有一定帮助。

农村需要大学生,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帮助农村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很有必须!欢迎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学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