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十分流行的大學生假期下鄉支教對當地教育切實做出了什麼幫助?

李振亞love


你好,首先這個問題,我感覺我也有權利去回答,首先我本人就是一名支教工作者,我2014年7月到2017年4月在新疆支教三年,在這三年的過程中我也感觸頗多,主要是三年的生活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支教,以及支教的真實的含義。也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真實的幫助到您。

一、支教可以帶動一個地區的教育發展

問答中提到的是主要是假期的支教活動,雖然假期支教活動是短期的,但是我感覺短期的支教和長期的支教性質是完全相同的。我主要拿新疆為例,在新疆主要是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來說主要學習的是雙語(漢語為主、其次是維語)。但是在這樣的一個地方,能夠懂漢語的老師極少,我們支教者去了以後,主要是教當地的孩子學習維語。我們把標準的普通話交給他們,他們是及其的高興。我們去了以後不單單教會了他們漢語,而且還給他們帶來了內地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比如:如何學習目前的知識,如何待人接物等等。我們自己感覺的是我們自己的努力確實真正的解決了他們的的需求,真正的幫助了他們,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

二、支教可以把文明帶到當地

我們目前主要倡導的就是各民族團結有愛,但是在新疆這個地方以維族為主,但是如果一個地方的發展實現發展,教育是第一位。我們去了新疆之後,不單單從事教育的行業,主要起到的作用還是一個穩定器和大熔爐的作用,我們在當地和維族人民通吃同住,把漢族的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傳遞到新疆,讓他們真正的接收到現金的文明方式。的確我們去新疆支教已經實行了將近10年的時間,在這10年的時間,我們確實影響到了當地文明的發展,最主要的體現就是生活方式。

三、支教可以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

首先我們去了新疆,在新疆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把當地的美食以及地方特色帶到內地,比如,葡萄乾,無花果,沙漠果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加快當地電商行業的發展。

但是,同時隨著支教的流動性也會給當地的教育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比如:教育的斷層等等。

總之,我認為支教的好大於壞


農來農趣


大學生支教究竟對當地教育有多大幫助呢?答案還真不好說,因為很多支教團隊在總結的時候大多在講如何“接受了貧下中農再教育”而非幫助當地做了多少事,因此對被支教的地方究竟有多大幫助還很難說。我也多次聽聞有三下鄉團隊聯繫支教而被當地拒絕的故事,原因有這麼幾點:第一,“學校都放假了,你們來支教,誰來給你們組織學生?”;第二,“村裡學生都去上輔導班了,你們教那麼幾天,你們走了他們怎麼辦?”第三,“你們來了以後住哪裡?我們這裡條件有限,無法安排你們食宿”,第四,“即使學校給你們組織了學生,現在教育局查的這麼嚴,他們如果指責我們辦補習班怎麼辦?”第五,“你們去年來的時候講的課並不好,我們不想讓你們拿我們的學生當練習講課的對象”。第六,“我們村的老師也是大學畢業,你們能講些什麼不一樣的東西”?第七,“我把你們請來,鎮裡也不給我加工資,我還得給你們的安全擔責,確實出力不討好”。其實,支教地的這些擔心都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大學生支教的尷尬。而且,在全國這麼多支教隊伍中,也不敢保證沒有遊山玩水型,這也造成很多地方對支教存有疑問。

上圖: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鄧德花在支教地西村講述在日本工作和學習的經歷

但是大學生支教又是特別重要的志願活動,如果精心設計、全心付出的話還是能對當地教育帶來一定的幫助的。而且有的支教地點條件特別艱苦,也特別需要有能力且有奉獻精神的大學生,當年感動中國的人物徐本禹就是在條件非常艱苦的地方支教才感動了萬千網友。為了讓支教更有效果,我個人感覺應該考慮以下一些問題:

1. 能不能把假期支教改成日常支教?如果支教的地方離高校特別近,完全可以把支教同當地的課堂聯繫起來,現在很多地方小學都放學非常早,學生放學了就在學校玩,等兩三個小時以後家長才來接,這時候我們的支教能不能對接一下“四點半以後的課堂”,為這些留守在學校的孩子帶去知識和遊戲。如果支教的地點特別偏遠,能否考慮網絡支教,通過捐助網絡設備實現遠程支教,甚至讓小學生和大學生同上一堂課,讓小學生感悟一下大學生活,也讓大學生感悟一下小學教育,實現共同進步。

2. 能不能把常規支教變成和大學專業相關的支教?很多支教團隊到了一個地方趕緊幫小朋友補習英語、數學、作文,但是往往不能把支教和自己專業與特長結合起來,如果研究獲獎的支教團隊,他們往往教的是專業而非常規課程:比如學航空航天的教小朋友做飛機模型,觀看關於宇宙的紀錄片;學機械的教給小朋友如何拆卸自行車鏈子,展示各種互動機器人;學新聞的教給小朋友如何當一名小記者,如何拍攝照片;學植物學的教給小朋友植物的種屬並帶著他們去田野調查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支教方式。

3. 能不能把短期支教變成長期幫扶。很多支教團隊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地方走了很多,但是做事沒有連貫性,應該努力去建設一個支教基地,甚至結成一對一的幫扶對象,看一個地方長時間的變化,而不是強調短期的改變,更不能人去了,講了幾節課,請了記者,拍了照片,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4. 能不能少給當地添麻煩。很多支教團隊是拿著名校的介紹信和當地團市委的介紹信下鄉的,支教地點本來就很艱苦,接待能力也有限,支教團隊應該考慮好吃和住的問題,住老鄉家裡,吃老鄉的飯應該想著付伙食費,不能白吃白拿,而且要尊重當地習俗,不能帶著偏見去支教。

5. 能不能把去支教變成讓當地孩子來受教育。如果支教團隊有資金支持,能否考慮把當地的孩子接到所在大學和所在城市,不是下鄉去支教,而是讓當地孩子進城感受一下大學文化和城市風情,這可能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不管支教的效果究竟如何,我還是支持這些願意去奉獻的大學生的,但是也需要提醒這些青年,去支教不是去做慈善,要想改變當地的艱苦條件,必須想辦法幫助當地發展經濟,只有農民收入高了,才會有尊嚴。

希望更多大學生關注鄉村、走近鄉村、建設鄉村!

中國傳媒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王颺在給支教地小朋友講如何認識我們的世界


西村小白


農村生活水平和各項待遇與城裡幾乎不在一個層次,自然不可能吸引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們的青睞,而假期支教的大學生因為下鄉時間短,只有理論知識,而沒有長久的去實踐教育,對農村特別是邊遠山區的孩子不可能產生有多大的影響。

再說,大學生下鄉對農民們的支持和教育亦是如此。農村人長期生活在田間,對農業更有多年的實踐種植經驗,哪怕大學生對高科技現代化農業說得天花亂墜,農民們也一時難以接受,惟有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引導和試範才能轉換觀念。

因此,對於農村所有人來說,他們希望有真正長期能紮根基層農村的“永久”牌的大學生,而不願蜻蜓點水來支教“飛鴿”型大學生,這是因為這些人來農村,對農民們並沒有多大的實際幫助!


和風細雨言


首先,我要向支教大學生致敬!我弟弟是師範學校畢業的,當初他說要去下鄉支教,家人是全體反對,此事也不了了之,去支教都是苦寒之地,要經受惡劣的環境考驗,並非每個大學生都有勇氣的,願意去並堅持下來的大學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大學生下鄉支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對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講,對渴望知識的孩子來講.是希望和陽光!

農村教育資源和設施是比較落後的,很多教師是代課老師,讓大學生深入農村,來了解一下農村,對自己的學習是有好處的,

能鍛鍊自己,開闊視野的。

一、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師資力量。支教活動的孩子們,一般都是山區裡的,他們這些孩子對外面的世界瞭解的比較少,沒有接觸過,他們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有限,所以支教老師是大學生,接受過高等的教育,學的文化知識比較廣,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經歷了不同的人生,他們有能力去教這些山區的孩子們,讓孩子們去認識一下這個世界。農村孩子的心靈純潔的像一張白紙,支教老師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很大的,你對他們特殊的教育方式,他們會非常感興趣的。

二、鍛鍊自己。現在的大學生都沒有吃過什麼苦頭,從小嬌生慣養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在家裡什麼也不會做,缺乏生活自立能力,他們需要去磨練,支教不光在課堂上講課,還要去孩子的家裡見家長,四處家訪,這能鍛鍊支教老師的體力、毅力和社會交際能力。

山區的孩子們需要支教老師,去學校裡為他們開拓視野,讓孩子們通過老師能夠多瞭解外面的信息,讓他們更快樂的茁壯成長。


新農大視野


農村教育資源與城鎮相比,沒有優勢,教育設施落後,教育資源匱乏,教師有很多不是科班出身的民辦、代課老師,師資力量薄弱。大學生下鄉支教,能彌補教育資源的缺失,為農村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然而,利用假期支教,形式大於實際效果,寒暑假學生都放假了,你如何下鄉支教?到農村學校坐冷板凳差不多!如果開辦補習班或培訓班,是否影響農村學生假期生活和休息呢?

當然,我們從媒體上了解到,有些大學生利用假期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鍛鍊,及素質教育,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同時,大學生也是一種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活動,對大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社會有一定幫助。

農村需要大學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幫助農村孩子用知識改變命運,很有必須!歡迎大學生畢業後,到農村學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