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这个词,最早出自大同。在大同古城内,有两处地名很有特点,一处是李怀角,另一处是李王庙街,都含一个李字。“李”是唐朝的国姓,这两处街名就是得自唐末的风云岁月。其中,“李”指的是唐末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李怀”则是缅怀李氏家族之意,“李王庙”是其子晋王李克用为父亲建的家庙。

唐朝治下的大同叫做云州和云中郡,因为驻扎的部队名为大同军,又称为大同军城。唐初,少林寺有十三棍僧救唐王,援助了秦王李世民。到了唐末,则有十三太保出云州,辅佐李氏军阀纵横天下。

大同“十三太保”

李国昌(?-887年)本名朱邪赤心,字德兴,唐朝末年沙陀部首领,朱邪执宜之子,袭父职为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朔州刺史。大中年间,以战功迁蔚州刺史、云州守捉使。咸通十年,任太原行营招讨、沙陀三部部落军使,后因镇压庞勋起义有功,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徐州观察使,赐名李国昌,预备属籍,赐京城亲仁里官邸一所。

李国昌恃功益横恣,不服王化。乾符六年,朝廷令昭义节度李钧、卢龙节度李可举、吐谷浑都督赫连铎合击李国昌于蔚州,国昌父子北奔鞑靼。中和三年,因其子李克用参与镇压黄巢,攻破长安有功,被拜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不久病卒。

同光元年四月,其孙李存勖建立后唐,追尊为后唐献祖,谥号为文景皇帝。

李克用(856年-908年),字翼圣,神武川新城人(雁门北部)。唐末节度使、军阀,沙陀族人。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

大同“十三太保”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命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助战,以镇压自称大齐皇帝的黄巢。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二次受敕勤王。中和三年(883年),黄巢退出长安,由于李克用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因此被命为河东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再自河东南下大败齐军,迫使黄巢自杀。

光启元年(885年),朝廷讨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李克用指责盘踞关中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结交朱温欲灭己,因此进军关中击败二人。僖宗逃往凤翔。

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及韩建三帅进京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率军勤王,败三帅,救出昭宗。因功被封为晋王。其后数年,李克用持续与朱温争战,彼此成为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省代县。李存勖建立后唐后,李克用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大同“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为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都因被封为太保而得名,有时亦特指第十三位义子李存孝。除三太保李存勖外,其他十二人均为养子。

大同“十三太保”

李存孝(858―894年),代州飞狐(今大同灵丘)人,本姓安,名敬思,沙陀族。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一员骁将,也是众多养子之一,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

史书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传》中的赵王李元霸,天下无敌,人称飞虎将军。野史中说他曾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也能看出其勇猛,连后梁名将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回合。

李存孝因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天下无敌,几与西楚霸王项羽比肩,被誉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霸“,在后人评说中更有“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都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意思是说天若有个把,他们能把天拉下来,地若有环,他们能把地提起来。

李存孝最为有名的是手下5百人的飞虎军,多次同他并肩作战,取得了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令对手闻风丧胆,名扬天下。

大同“十三太保”

李克用在唐末封建割据时从云州起事,率领麾下的“十三太保”打下了一片天地,为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积攒了资本。

如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在这塞上大地的古城街名里,依然流传着他们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