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雄信為何寧死也不降唐?

用戶58517379999


單雄信寧死不降唐只是演義和評書塑造出來的橋段,實際上,歷史上的單雄信並非不肯投降,而是錯失了良機,所以在王世充兵敗投降之日,李世民並沒有對單雄信另眼相看,即便李世勣出來為單雄信求情,李世民還是按例處死了單雄信。

很多人對此不理解,為什麼曾經求賢若渴的李世民不肯留單雄信一條性命?是不是因為歷史上的單雄信輕於去就,而且曾行刺過李世民,李世民手下能臣猛將眾多,大唐的江山也已經打得差不多了,所以李世民沒有必要留下單雄信?

四姑娘以為單雄信輕於去就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成立的,在隋末動亂的大環境下,侍奉過好幾個主子的大有人在,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羅士信、尉遲敬德等等,誰沒有換過好幾個領導。公司倒閉了就去別的公司,一個公司滿足不了你就辭職另找你認為更好的工作,這不是很正常的現象嗎?實際上,從這一點上來說,單雄信恰恰是並不那麼輕於去就的,至少他在王世充那裡一直堅持到王世充兵敗投降。程咬金、秦叔寶、羅士信等卻早就在降王世充不久之後就離開了,轉身投向李唐。裴仁基、裴行儼父子在王世充稱帝不久後謀反欲殺死王世充復立皇泰帝楊侗,結果計劃遭洩露被王世充殺害。當時瓦崗來的眾英雄們只有單雄信對王世充還算忠心。

那麼單雄信為什麼沒有離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王世充的寵信。單雄信做了王世充的大將軍,領兵作戰。這就是他的追求,所以在別的瓦崗將領紛紛離開的時候,單雄信始終跟隨在王世充的身邊,成為王世充的一員驍將,更是在李世民攻打洛陽的時候勇猛作戰。甚至差點傷著了李世民,如果不是尉遲敬德護駕及時,李世民很可能就受傷了。當然《隋唐嘉話》上記載的則是單雄信差點傷了李元吉,幸虧有李世勣在李元吉身邊勸下了單雄信。那這會不會讓李世民記恨呢?四姑娘以為並不會,李世民的心胸確實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可能就因為這個記恨單雄信。

但是單雄信也確實讓李世民給殺了,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按例該殺,和單雄信一起被殺的還有王世充的十餘名大將,他們都是護衛洛陽城直到王世充投降那一刻的。所以他們的被殺本來在當時是沒有任何異議的。在生前的最後時刻,單雄信是想要投降的,李世勣向李世民求情,結果李世民並沒有開恩。

在告別之際,單雄信說:“我固知汝不辦事!”意思就是我知道你不可能保下我的命。投降是沒有用的,因為已經晚了。倘若單雄信是在王世充投降之前搶先投降,獻出城池或者俘虜了王世充再來見李世民,那麼,單雄信也會受到重用。說到底,李世民的求賢若渴也並不是沒有任何條件的。他手底下的大將大部分都是自己主動來投靠,還有的獻城投降。尉遲敬德就比較特殊,屬於被打敗的,但在被打敗之前,尉遲敬德就有投誠的意思,即便這樣,到了李世民的秦王府後,還是被眾人排擠,甚至被綁了起來。

所以,李世勣為單雄信求情的時候,李世民並沒有答應,一方面也是安撫手底下的眾位將領。沒必要為了單雄信這麼一位“飛將”就讓原本的部將心生怨言。而與單雄信差不多情況的杜淹就好運的多,杜淹原本是王世充的吏部尚書,也在該殺的行列,但是杜如晦出來求情,李世民就真的赦免了杜淹。


蕭曉四姑娘


此一時彼一時!各路諸侯競相廝殺時,李世民恨不得見一個猛將便攔在懷裡,哪怕是曾經的宿敵,也願意多花些心思去勸降。可等到公元621年時,李世民先是抓了竇建德,又擊敗了王世充,天下間已然沒有誰能同李唐為敵。單雄信被殺,便是在攻破洛陽之後,此時他即便願意投降,卻也沒有機會了。

大家此前聽了太多的《隋唐演義》,近年來又看了太多的《隋唐英雄》,因而一直覺得單雄信大仁大義,義氣凜然,認為李世民禮賢下士,曾對其苦苦相勸。可事實上,當時單雄信是王世充麾下猛將,也是其妹夫,可以說是拼了命的保王世充。

與之前瓦崗寨的眾兄弟不同,單雄信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投奔王世充,其實是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當時李淵等人勢力並不強,故而給自己選了一棵梧桐樹。而王世充也對得起單雄信,不僅高官厚祿,而且連自己妹妹也許配給了他。

所以,徐世績、秦瓊、程咬金等人投靠了李唐,而單雄信則是一問心思的保王世充。不過,群雄割據的時代,也說不準鹿死誰手。掙來爭取,曾經威震一方的竇建德、王世充都走了下坡路,而且竇建德為救王世充,還被李世民所捉。

在公元621年,李世民先擒獲了竇建德,之後又兵臨城下,使得王世充走投無路。最終,洛陽被唐軍攻破,包括單雄信在內的許多將領和大臣,都被斬首於洛水河畔。

歷史上單雄信也絕非就是大義凜然,而是李唐政權留著他這樣的人已經沒有用圖了。天下已定,為何又要再留一名有血海深仇的降將呢?豈不是給自己安排了一顆定時炸彈?所以說,單雄信之死,在於敗的不是時機,因為天下即將徹底平定,再無他用武之地了,甚至連投降的機會都沒了。


夕陽下的晚楓


歷史上單雄信不是寧死不降唐,是李世民一定要殺了單雄信。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之後,在洛陽的洛水邊殺了十多個王世充政權的高級骨幹人員,單雄信是其中之一。

和評書中單雄信是出身于山西二賢莊的綠林總瓢把子不同,歷史上的單雄信是曹州濟陰(今山東菏澤曹縣)人。單雄信和同鄉徐茂公都是瓦崗軍翟讓時代早期的元老人物,地位很高,單雄信和徐茂公有深厚的友情,誓同生死。

後來李密殺翟讓,讓瓦崗軍內部出現裂痕。李密在和王世充大戰失敗後,單雄信是首批主動投降王世充的瓦崗軍將領之一。李密見事不可為,入關投唐。秦叔寶、程咬金、羅士信、裴仁基等瓦崗軍將領紛紛歸降王世充,率領瓦崗軍餘部規模最大一隻力量的徐茂公則歸降李唐。歸降王世充的瓦崗軍將領很多後來紛紛投唐,而單雄信則比較堅定的支持王世充。

單雄信是一員無敵的猛將,軍中號稱飛將。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的過程中,單雄信至少有兩次差點殺到李世民跟前,威脅到李世民的生命安全。後來竇建德救援王世充,李世民率兵前往虎牢抵禦竇建德,李元吉指揮唐軍繼續圍困洛陽。王世充派遣單雄信、楊公卿主動出擊,取得了相當不小的戰果,唐軍大將行軍總管盧君諤在此次作戰中戰死。此戰雖沒有改變戰爭結局,但也是相當大的勝利,讓李元吉很沒面子。和單雄信一起參加這次作戰的楊公卿,也同樣在李世民洛水旁斬殺的十多人裡面。

在唐軍中地位很高的徐茂公向李世民求情饒單雄信一命,並表示願意放棄自己所有官爵換取單雄信不死,李世民沒有同意。徐茂公割下一塊自己的大腿肉煮給單雄信吃,示意同生共死。單雄信被殺後,徐茂公擔負起照顧單雄信家人的責任。


仁勇校尉



問:單雄信為何寧死也不降唐?

答:這個……好吧,應該是有兩個單雄信,一個是小說演義史裡面塑造的文學形象單雄信,一個是歷史上真正出現過的現實人物單雄信。

文學形象單雄信的確非常堅強、非常爺們、非常不屈,不但寧死不降唐,而且發下毒誓:“三世不投唐”!

在說唐系列第三部《薛仁貴徵東》裡,單雄信轉世為高句麗大元帥蓋蘇文,興風作浪,與大唐不共戴天。唐太宗李世民一怒之下,跨海東征,平滅了高句麗,處死蓋蘇文。

說唐系列第四部《薛丁山徵西》寫:蓋蘇文死後,一千一萬個不服,怨氣不散,陰魂一縷,投往西番,轉世成了西涼大元帥蘇寶同。不過,能人之後有能人,薛仁貴的兒子薛丁山是個更加厲害的角色,掛帥徵西,殺死蘇寶同,幫助單雄信完成了他“三世不投唐”的宏願。

恨一個人,或者說恨一個集團,恨一輩子還不夠,要恨上三生三世(沒有十里桃花),那得是多大仇、多大怨?!

其實,從說唐系列第一部《說唐傳》來看,真沒多大仇、多大怨。

單、李兩家結仇過程是這樣子的:李淵攜帶嬌妻幼子從長安返還太原,途中遇寇,險遭滅門大禍,所幸山東好漢秦瓊從中搭救,躲過一劫。李淵與秦瓊分手後,又有一隊人馬馳騁而來,李淵疑心是響馬去而復返,於是張弓搭箭,將為首那人射死。雖說這隊人的身份也真是響馬,但他們並不是衝著李淵來的,為首那人就是單雄信的同胞兄長,無辜被李淵射死。

其實吧,這就是一場誤傷,但單雄信卻從此恨李淵一家恨到了骨髓裡去了。

此後,李淵一家多次向單雄信道歉、賠償、示好,單雄信統統不接受,即使戰場上被擒,也寧死不降,非常有性格。

現實人物單雄信卻截然相反,一點也不堅強,怕死,在戰場上被擒後,想降,但遭到李世民拒絕,只好黯然受死,死前,還一個勁罵結義兄弟李世勣不講義氣。

我們讀《三國演義》,都說呂布先投丁原,又投董卓,是“三姓家奴”。按照這個標準,現實人物單雄信其實也可以叫“三姓家奴”。

現實人物單雄信與翟讓、李世勣是結義兄弟,訂有生死之約,三人一起率眾起義,在瓦崗寨招兵買馬、舉旗反隋。

後來,瓦崗寨的當家大頭領翟讓被新上山的野心家楊密在一個山寨版的“鴻門宴”上幹掉了。

當時,被殺的還有翟讓的弟弟翟弘、翟摩侯和另外幾個親信。

單雄信作為翟讓的親信之一,也在現場,表現得非常機靈,見勢不好,馬上俯下身子告饒。

李密愛惜他武勇能打,留他一命,讓他擔任左武候大將軍。

李密與王世充二虎相爭,李密讓單雄信領外馬軍,在偃師城北駐紮。夜裡,王世充率軍襲擊單雄信營,單雄信兵敗,又俯身投降。

王世充愛惜他武勇能打,留他一命,讓他大將軍。

李世民領軍與王世充爭奪洛陽,王世充兵敗,舉軍投降。

李淵饒過王世充一命,卻下令李世民將單雄信等一干將領全部處死。

單雄信的把兄弟李世勣在當年瓦崗寨崩盤後投入了李唐集團,這時已是李世民的座下大將。單雄信讓李世勣幫忙遞話,希望可以為李唐集團效力而免除一死。

說起來,還真有點類似呂布臨死前求劉備幫自己說好話的情形。

不過,和劉備的表現不同,李世勣是老老實實替單雄信求情了。但李世民卻非常鄙視單雄信這個“三姓家奴”,堅持要殺。

李世勣淚流滿面地備好酒菜到監獄裡為單雄信送別,單雄信一個勁地埋怨說:“我就知道這事兒你辦不成。”

由此可見,小說演義史裡面塑造的文學形象單雄信和歷史上真正出現過的現實人物單雄信是有很大差別的,不應該把他們混同為一人。


覃仕勇說史


單雄信“不降唐”到底是英勇就義,還是求生未果,由於歷史久遠、生平版本太多已經無從考籍了,大體上有幾種說法。


首先是大家最熟悉的《隋唐演義》,成書於清末。書中記載,秦王李世民打敗王世充,一干人等皆叩首投降,唯獨大將單雄信寧死不降,是因為李淵曾無意中射殺了單雄信的大哥,從此和李家結下世仇,決心永不降唐。但這樣的結局,完全是為了突出單雄信“義薄雲天”的特點,呼應前文並且昇華人物。


然後是宋元明前期的《大唐秦王話詞》,書中單雄信成了一個忘恩負義、貪生怕死的小人。先是投靠翟讓,李密設計殺死翟讓後,又歸順了李密,運糧途中又中了王世充的美人計,做了王世充的駙馬。最後,王世充被打敗,單雄信貪生怕死求徐茂公救他一命,被徐拒絕,嫣然沒了一點英雄氣節。


而更早的《唐史》及話本,卻與宋元時期的《大唐秦王詞話》更接近,只是描寫上顯得中肯了許多。單雄信被伏後,並不是自己求情,而是與他交好的徐世績替他求情,可惜未果,於是準備坦然就義。無奈之下,徐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來喂單雄信吃,並保證善待他的妻兒老小,不忘結義之情。確實,單雄信兒子和孫子都曾在唐朝做官,官至司馬、都護、刺史等。諷刺的是,單雄信的11世孫單興、單旺、單茂、單盛四人,正是是顛覆唐朝的“黃巢起義”中的“黃軍四傑”。

歷史是認人打扮的小姑涼,此言不虛,而尤其是針對這種風雲一時卻不能扭轉乾坤的英雄人物。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只要你相信他,並能從他身上取長補短,終有未嘗不可做那種理想中的英雄又何必糾結英雄真正的樣子呢。


輝說BOOK



單雄信,七省綠林盟主,山東豪傑之一,瓦崗五虎上將之一,和徐茂公,秦叔寶,陳咬金為結義兄弟!後來隨著天下群雄割據!諸侯並起!輾轉流離,最終投到大軍閥王世允帳下,王世允為了拉攏單雄信,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單雄信!

至於單雄信為什麼至死不降唐,最大的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李淵曾經誤殺單雄信的大哥。

彼時隋文帝在位,曾有饞臣進言,楊家天下將來會被李姓取代,古之帝王,最怕旁姓他人來爭搶自己的江山了。所以因為這個術士權臣的言論,隋文帝隋煬帝時代。李姓被滅門的有很多。牽連甚廣!而李淵因為是隋文帝的心腹,並且和隋煬帝是親戚!(李淵的老婆和隋煬帝的一個妃子是姐妹)!然後李淵為人謹慎小心。低調內斂,也沒什麼軍隊。所以隋文帝和隋煬帝放過了李淵!

李淵在京城居住了一段時間,看到李氏牽連眾多,怕遲早自己全家會有性命之憂,就找藉口請求迴歸封地太原!隋文帝也就批准了!

在李淵迴歸太原的途中。一路提心吊膽,怕皇帝派人來追殺自己滅口。所以在經過一片樹林的時候。遇到了單大哥,因為密林阻擋看不清楚。李淵射殺了單大哥!那個時候單家家大業大,而單雄信已經是七省綠林盟主了!豈能查不到是誰殺了大哥?所以最終水落石出!單雄信一代英雄,氣不能忍,當眾發誓!誓殺李淵為兄長報仇!

所以在後來的戰爭中,隨著李唐逐漸勢大,並且深的民心,和單雄信結拜的兄弟,以前的很多綠林朋友都投靠了李唐麾下!單身單雄信因為要為兄長報仇之緣故!最終選擇了王世允,後來兵敗被大軍捕獲,斬首于軍中!

單雄信重情重義,曾經有機會槍挑李世民,但是因為結義兄弟徐茂公的阻攔,最終放了李世民,兩軍征戰,也為了不讓以前的兄弟難為情,所以割袍斷義!

在瓦崗眾英雄中。最有雄才大略又有領袖氣質的,就屬單雄信了,可惜天意弄人,一代英雄最終名喪殺伐無情的戰場,並且是作為反派被史書書寫出來!可悲,可嘆!


深圳小哥帶你看深圳


第一,單雄信並不是一個寧死不降,視死如歸的人;

第二,單雄信不管投不投降,都要死。

具體的可以從正史記載來看這兩點。

1.單雄信以往面對生死關頭,真的會寧死不降嗎?

看看單雄信的個人經歷吧。他本是瓦崗寨翟讓的手下,後來李密翟讓火併,單雄信向李密求饒,成為了李密的手下。

(翟讓)遂亡命於瓦崗為群盜,同郡單雄信,驍健,善用馬槊,聚少年往從之。(《資治通鑑》)(翟讓)部將徐世勣為亂兵所斫,中重瘡,密(指李密)遽止之,得免,單雄信等頓首求哀,密(指李密)並釋而慰諭之。《舊唐書·李密傳》

這之後,李密又被王世充打敗,單雄信也歸降了王世充。

單雄信,曹州濟陰人。與翟讓友善。能馬上用槍,密軍中號"飛將"。偃師敗,降世充,為大將。(《新唐書》)

由上面的史料可見,單雄信歸順過三個人,先後是“翟讓-李密-王世充”,他並不是一個不畏生死的人,而是會審時度勢,所以,他在被唐軍捉住的時候,會不會寧死不降?不見得。

而且,單雄信這個人人品如何?《資治通鑑》裡有一段話,說單雄信這個人品質不高。

彥藻以雄信輕於去就,勸密除之;密愛其才,不忍也。(《資治通鑑》)

2.李淵執意要殺死單雄信。

單雄信投降王世充之後,王世充被唐軍打敗,單雄信被唐軍捉住,李淵執意要殺單雄信,哪怕李世勣以官爵換單雄信的性命,也不準。

又初平王世充,獲其故人單雄信,依例處死,勣表稱其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臨將就戮,勣對之號慟,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仍收養其子。(《舊唐書·李勣傳》)

史書裡寫的是單雄信“依例處死”,可是看看單雄信效力的王世充後來都被免死了,大頭目都不殺,為何李淵一定要殺單雄信這個小頭目呢?何況,李世勣作為大唐名將,當時已經為大唐立下大功了,如此苦苦求情,單雄信仍然被處死了,到底為什麼呢?

推測出來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單雄信曾經威脅過李世民的生命安全。

太宗圍逼東都,雄信出軍拒戰,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舊唐書·李密傳》)

可見,單雄信真的很猛,打仗打的差點讓李世民掛了,幸虧有徐世績趕來救援,然而,這種冒犯過李世民的行為,可能給李淵留下了陰影,是以執意要殺這個威脅過兒子李世民生命安全的單雄信。

綜合以上的史料來看,單雄信被唐軍捉住之後,真的會寧死不降嗎?

很難說。但是從他過往的經歷來看,他會投降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寧死不降的可能性。

然而,史書上既沒說他寧死不降,也沒說他要投降,只說了李世勣為他求情,所以我們只知道,單雄信被捉住之後,李淵李世民等就沒打算讓他活著。


師明禮閒聊太平天國




在隋唐演義等歷史小說作品中,單雄信名通,字雄信,綽號“赤發靈官”,是山西潞州二賢莊的莊主,江湖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九省五路綠林總瓢把子。他為人仗義豪爽,義薄雲天,被人們稱為“義薄雲天小關羽”。在秦瓊當鐧賣馬之際,單雄信多次出手相助。之後與群雄聚義瓦崗,豎起反隋大旗。之後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眾將離心離德,最終單雄信離開瓦崗,投奔到洛陽的王世充麾下。

然而史料中單雄信的記載卻十分簡略,據推測單雄信大約出生於581年左右,是曹州濟陰人。611年翟讓在瓦崗地區聚眾起義,單雄信與同郡好友徐世勣(即徐茂公的原型)前去投奔。翟讓任命徐世勣、單雄信二人為領兵將校,就這樣二人成為瓦崗軍早期的將領,並且二人成為翟讓的心腹,與他關係十分友善。由於單雄信本人驍勇善戰,“善用馬槊,名冠諸軍”,因此軍中稱呼他為“飛將”。

  此後單雄信等人率領瓦崗軍多次擊敗隋軍,聲勢大震。不久後翟讓將李密奉為瓦崗軍的首領,單雄信又參與了擊殺隋朝名將張須陀之戰,以及攻佔黎陽、洛口等戰役,並打敗王世充,單雄信被封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官位在秦瓊、程咬金之上)。

  617年11月瓦崗軍發生內訌,作為瓦崗軍的主要將領單雄信倒向李密一方,最終李密將翟讓殺死,亂兵同樣砍傷了翟讓部將、單雄信的好友徐世勣,辛虧“單雄信等頓首求哀”,李密才將徐世勣“釋而慰諭之”。因此不難發現徐、單二人才是過命的交情。

  此後李密又率領單雄信等人打了幾場勝仗,瓦崗軍的勢力達到頂峰,“有眾三十餘萬,東至海、岱,南至江、淮郡縣,莫不遣使歸密。”正所謂盛極必衰,618年瓦崗軍先是在衛州童山與北上的宇文化及決戰,實力大損,之後又在偃師與王世充所部決戰,瓦崗軍敗北,李密所部土崩瓦解,單雄信與程咬金、秦叔寶等人投向王世充。王世充封單雄信為大將軍。

由於鄙視王世充的為人,秦叔寶、程咬金、徐世勣等原瓦崗軍將領先後投奔李世民,只有單雄信不為所動,小說中描述是因為李淵早年間曾誤殺單雄信之兄,基本上為虛構情節。不論真相如何,單雄信不投唐是確實事實,唐、鄭(王世充的國號)交戰,單雄信曾幾次差點要了李世民的性命。

  620年7月,李世民率領大軍攻取洛陽,王世充率3萬精兵在慈澗佈陣。期間李世民率領“輕騎挑之,時眾寡不敵,陷於重圍”,單雄信率領“數百騎夾道來逼,交搶競進”。單雄信挺槍而至,李世民明在旦夕之際,徐世勣大聲呵止“此秦王也”。史書記載,“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我想殺人無數的單雄信豈會被秦王的名號嚇住?更多的因素應該是顧念與徐世勣的兄弟之情,這次才沒有痛下殺手。

621年李世民大敗竇建德後,再次包圍洛陽,期間李世民帶領幾十個隨從在洛陽附近的榆窠打獵。突然遭遇王世充的軍隊,“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或許是不該李世民命絕於此,大將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掩護李世民殺出重圍。單雄信並沒有被尉遲敬德殺死,李世民也在一次逃出生天。

  小說中單雄信被捕後拒絕勸降,寧死不降唐,最終被斬殺,然而在現實中確實另一番模樣。621年4月眼見勝利無望的王世充選擇開城投降。作為王世充的黨羽單雄信等人也被逮捕,並被定為死罪。和單雄信有著過命之交的徐世勣沒有袖手旁觀,他上疏苦苦哀求,稱單雄信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並且請用自己的官爵來換單雄信一命,但遭到了拒絕。

  單雄信臨刑之際,徐世勣悲痛欲絕,“對之號慟”,並從腿上割下一塊肉讓單雄信吃,並言道:“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言外之意,雖然不能與你同生共死,但就讓我的一塊肉與你一同長眠與地下吧!就這樣一代豪傑單雄信被殺於洛水河畔。

  據《舊唐書》記載,執意主張殺死單雄信的是唐高宗李淵,《新唐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個人覺得當時做出這個決定的很有可能是唐軍主帥李世民。因為單雄信是在洛陽被處斬的,沒有被押送到長安。而當時李世民完全有權利選擇不殺,或者押到長安後再做決定。李世民不是聖人,也會記仇,面對這個幾次差點殺了自己的人,他並未留情。

  歷史證明選擇殺死單雄信這步棋並不明智,屬於殺降的行為。此後竇建德的部將面對唐朝的招安時,鑑於唐軍的這次殺降行為,毅然舉起起兵反抗,與唐朝對抗長達兩年之久。

  單雄信死後,他的兒子單道真被徐世勣撫養長大,曾在唐朝擔任梁州司馬之職。單道真的兒子單思敬、單思禮、單思遠也曾擔任唐朝的地方官。最後介紹一下單雄信的兵器,據唐朝人記載,單雄信18歲時,用棗木打造了一支長槍,“長丈七尺,拱圍不合,刃重七十斤,號為寒骨白”。


金山萬丈


關於《隋唐演義》中單雄信寧死不投唐的原因,普遍認為其兄被李淵射殺,單雄信為人耿直,一直不忘兄長之仇;認為單雄信過於倔強,唐公殺他大哥,屬於誤殺,而李氏父子特別是李世民又對他仁至義盡,他再不投降就太不像話了。

說的沒錯,唐公殺他大哥,屬於誤殺,而李氏父子特別是李世民又對他仁至義盡。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單雄信固然倔強,但絕不是渾人。李淵誤殺其兄長,李氏父子又對他仁至義盡,他並不是心中無數。即使不投降,也沒必要以死相抗。

這裡必定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與其說單雄信誓死不降唐的“小氣量”,不如說是這群“骨肉兄弟”傷透了這位綠林大哥的心。

單雄信當過綠林"總瓢把子",是隋朝第一號黑社會頭子。遺憾的是,他政治上排錯了隊,保了個混蛋主子王世充,他那點兒軍事實力跟肚大腰粗的李世民父子對抗,根本不可能有好下場。

鬧到最後,單雄信的結拜兄弟、瓦崗好友紛紛跑到了李唐旗下,他自己也被盟兄弟羅成當作"戰利品"給出賣了。山窮水盡、眾叛親離,單雄信徹底絕望了,他靠綠林朋友起家,最終卻毀在了朋友的手上。

單雄信"相人"屬於"高度近視眼",他扶保的王世充不過是個末流的小軍閥,只道王世充是他的老丈人,抱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幻想,單雄信不進"牛市"進"熊市",結果,押錯了寶。招募天下英雄,做一番開疆破土的大事固然不錯,但有些事情也絕不是有幾分熱情、有幾兩銀子就能辦得到的。

所以單雄信不降唐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兄弟傷透了他的心,秦瓊等兄弟對不起單雄信。當然秦瓊的責任較小,主要是徐茂公,特別是羅成,真不虧是“白眼狼”,太不講義氣了。所以讓單雄信太寒心了。而以單雄信的性格是決不會把這種感覺說出來的,就把這種感覺轉嫁到李氏父子頭上。寧可死了也不降你,其實是寧死也不與這群無義之人合流。

李世民在洛陽城下曾險被單雄信所殺,所以下定決心要殺單雄信,誰勸也不管用。徐世績與單雄信是同鄉,二人平時關係最好,所以徐世績不惜以自己的全部封爵賞賜來換回單雄信的性命,可李世民根本不聽,執意殺他。而單雄信對徐世績說的那番話恰恰表明了他們關係之鐵,一般關係是不會這樣說話的,況且還是臨死之人。

再說秦瓊,他跟隨李世民這麼長時間早已深知李世民的為人,他胸懷寬廣,善於招納天下英豪為己效力,可這次戰敗王世充後偏偏列出了一大串的斬首名單(包括單雄信),這是因為天下已經平定,武將的作用將就此終結,秦瓊正是由於看得清形勢,才知道一定勸諫無果。這也是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從而位列凌煙閣24功臣之末的原因。

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時,羅成臨陣倒戈,單雄信上陣被李元霸擊敗。後單雄信巡視御果園時遇見了李世民,單雄信見到仇人兒子,撇下隨從,與徐茂公割袍斷義,孤身追殺李世民,危急時刻,尉遲恭趕來用鐵鞭將單雄信打下馬。

王世充召集四路反王一起對抗李世民,秦瓊中計負傷(一說是未避免秦瓊與單雄信見面,李世民將秦瓊支走),李世民以羅成為兵馬元帥,羅成設下埋伏鎖五龍,單雄信孤身踹唐營,中計被俘。昔日兄弟徐茂公等極力為單雄信求情,並勸單雄信投降,但單雄信誓死不降,終被斬首。

在單雄信臨行刑的時候,羅成問他,“哥哥,我再問你最後一次,降還是不降?”單雄信吐了一口痰,說,“…..羅少保(要知道,自從羅家滅門後,羅成就不願意被稱羅少保),今日偶感風寒,這口痰不吐不快,今天終於得償我願,還了你這口痰,……四十六弟,你想什麼我知道,從今以後,我們誰都不再欠誰。……給我單通一個痛快。”


刀墓手札


單(讀“shàn”)雄信,漢族,家住山西潞州(長治),祖籍曹州單父(單縣)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崗起義軍,武藝出眾,仗義疏財,深孚眾望,性格倔強,不屈不撓,慷慨赴難,是一個讓人“服氣”的歷史人物。617年,任左武侯大將軍。618年,率軍投降王世充,被稱作飛將,“雄信驍捷,善用馬槊,名冠諸軍,軍中號曰飛將”。好友徐茂公,金蘭結義,在單雄信被擒時以官職和身家力保單雄信,李世民說了一句話,你是在威脅本王嗎? 所以,沒什麼單雄信寧死不降,而是李世民殺不殺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