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是新中产,你全家都是新中产


你才是新中产,你全家都是新中产

知名财富研究机构胡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2018中国新中产白皮书》,试图描绘中产和新中产阶层的生活状态、情感现状和财富观。

和之前那些试图描述这一阶层的努力一样,这种尝试注定充满争议。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还没有哪一种对“中产”的定义或者描述,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

中产比想象中少很多

有意思的是,胡润白皮书在中产阶层中还区分出了一个“新中产”阶层。根据这份白皮书的描述,中国有中产3320万户,北京广东上海占一半。除去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后,仍具备更高消费能力及投资能力等社会群体。“基本消费”占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

而“新中产”除了不错的家庭收入和财富条件,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稳定的生活环境(房子和不错的工作)。在常住地至少有一套房;最好有私家车;家庭净资产在300万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企业白领、金领或是专业性自由职业者;主观认同为中产。符合这些特征的新中产大概有1000万户,占全部中产家庭的三分之一。

你才是新中产,你全家都是新中产

所谓的“新中产”,其实也就是传统所说的“上中产阶层”,中产阶层中更优越的那一部分。“新中产”当然要比普通中产更有钱,胡润对“中产”的定义主要是年收入(北上广30万,而别的城市20万以上),而“新中产”最重要的则是有房(家庭净资产300万以上)。

如果按照一户家庭3个人来估算,中国的中产人口接近1亿人,而“新中产”则是3000万人。这个数字比之前人们估算的要低很多。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术界就开始重视研究中国的“中产”问题,乐观的看法,到2020年,中国中产人口应该达到40%,初步进入“中产社会”,而较为悲观的看法则认为中产人口占比只在20%左右。如果按照胡润的评估,这一数据远远低于10%。

如果胡润的评估是靠谱的,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到2018年,中国距离橄榄型的“中产社会”还遥遥无期。

一个难题:如何评估房子

要描述中国的“中产”,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对待房产。如果还没能在所在的城市购买房屋,即便家庭年收入达到30万,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属于中产家庭。

胡润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对“新中产”的描绘中,强调了房子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家庭净资产”应该在300万以上。

你才是新中产,你全家都是新中产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不是“中产”倒无所谓,而有没有房子,在哪个城市拥有房屋,才是衡量财富关键因素。如果换一个说法,中国人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层: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

现实的难题在于,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拥有房子和在小城市拥有房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北京上海有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价值可以达到数百万,而在三线城市(普通地级市),同样大小的一套房,价值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家庭净资产是指一个家庭所有财产减去负债,最重要的债务当然是房贷。在大城市购买房屋的年轻人,大多都身背决巨额房贷,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房奴。

现实是,在评估家庭净资产的时候,存款往往不值一提。假如一个家庭在北京拥有价值(评估价)600万的房子,而背负300万的房贷,这个家庭的“年收入”,主要就是拿来还贷款了。

一个在北京有一套房(价值600万)的家庭,当然比在三线城市有一套房(价值100万)的家庭更有资格成为“新中产”。

通常来说,在一线城市工作,收入也比三线城市高很多。但是,扣掉房贷,他们真正能够用于消费的钱,却有可能相差无几,而要评价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就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精神生活与幸福感普遍不足

在一线城市,即便是高收入人群(年薪超过50万),如果不买房,也很难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房东随意上调房价,出租房的设施又难以让人满意,内心的飘零无依感,都会让人把买房看成头等大事。但是,一旦成为有房阶层,房贷的压力又会时刻提醒你小心做人。

要考察中产的心理,就必须考虑“房子-房贷”这一最核心的结构。房价的波动牵动人心,最近媒体报道有些地方甚至禁止楼盘降价,主要就是考虑那些业主的心理。由于房贷的阴影一直都在,所以人们就更期望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则拉大了“有房”和“无房”阶层之间的财富鸿沟。

中产阶层没有多余的钱投资,也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股市、基金甚至比特币,都不如房子亲切),他们甚至没有多余的钱“消费升级”。人们对中产群体报以很高期望,橄榄型的中产社会比贫富悬殊的社会更稳定。

你才是新中产,你全家都是新中产

但是,中国的中产却似乎担负不起这样的期待。他们自己内心最缺乏的恰恰是稳定感,这集中表现在对老年生活没来由的担忧和对子女教育的过分焦虑上。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不仅仅是“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更是如何评价当下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中产对自己评价普遍不高的原因。即便你去一个高档楼盘进行随机访问,也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不管你采用哪一种标准来区分“中产”,都有很多属于这个圈层的人,仍然自嘲自己是穷人。

人们对“中产生活”普遍有更好的想象:除了房子和私家车,还应该有一大笔钱可以用于未来的保障,或是完美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出国旅游时不再费劲心思考虑性价比……

严格说来,这已经不是中产,而是“财务自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