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縣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之考證推論

武功古城河灘會,作為中國市場貿易的發端和絲路南道重要的貿易節點,肇啟於堯舜時代,繁榮於漢唐時期,歷經四千多年演進發展,至今興盛不衰。其“前世今生”,筆者已作專文記述,這裡僅就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的考證推論文稿發表如下,旨在拋磚引玉,與學人們共同探討。

武功縣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之考證推論

據史志資料記載:周人始祖后稷承蒙其父親帝嚳德行的薰陶和母親姜嫄懿言的教誨,自小立下胸懷天下、普濟眾生的大志,在佐禹治水歸來後,開耕試種,樹藝五穀,設臺教稼,裹腹百姓,惠及蒼生。人們為了感謝后稷“粒食萬民”之恩,於每年春華秋實、穀物收穫、儲存入倉之後的秋末冬初之時,自發地帶著豐收果實來到武功古城東河灘,敬獻於教稼臺前,引吭高歌,狂歡起舞,盛情頌揚后稷之功。與此同時,來自不同部族的人們之間互相贈送各自的產品,交流耕作技術和生產經驗。

武功縣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之考證推論

但由於各地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所植穀物收穫季節有先有後,故而不同地區的人們前來報喜感恩的時間極不相同,不便於各個部族之間新創耕作技術和生產經驗在更為廣大範圍內的普遍性交流。鑑於此,后稷遂選定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小雪與冬至之間、天寒地凍的農閒時日,召集四面八方的農人齊聚於武功古城教稼臺,全面總結一年來各地的農耕經驗,互相交流新創耕作技術,推廣新培育的糧食品種,展演各自發明的農用工具,介紹穀物儲藏和加工食用方法,並在更大範圍內以物易物,交換交品,互通有無,各取所需,以達到互通農業信息,普及耕作技術,推動生產水平精進提升,進一步改善人們生活的目的。

武功縣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之考證推論
武功縣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之考證推論

久而久之,歷經演進,便固定於每年農曆十一月中旬如期舉行,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農業高新技術論壇。”后稷被堯舜二帝先後授職“農師”、封國於邰,使這種融萬民感恩、農業論壇、市場貿易於一體的綜合形式的活動聲勢愈來愈大,影響越來越廣泛,乃至聞名於整個華夏民族。后稷去世後,人們深切懷念他,遂將他的誕生日(亦說為“祭日”)農曆十一月初七作為這種節會的起始日,並以民間祭祀習俗的七日為期,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並逐漸發展成為集祭祀農神(即后稷)、豐收慶典、農技交流、商品貿易、文化娛樂、會親訪友諸因素為一體的綜合性重大民事活動,並賦予給一個享譽四方的名稱——河灘會。

武功縣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之考證推論

自漢以降,絲路開通。作為絲綢之路南道東出長安、西達金城(今甘肅蘭州)的第一貿易節點——武功河灘會,更是盛名遠揚,聞達於陝、甘、寧、川、隴、藏、蒙諸省區乃至西域諸國。又因節令進入農曆十一月後,農田土凍,牧場冰封,農牧冬閒,正是商事活躍之季,且距年節尚有數十天,遠地客商趕會前後往返時間相對充浴(穀物入倉後可以如期前來趕會,趕完會後又可如期回家過年),近地民人亦需為年節選購食品衣物和來年春耕準備生產資料,而農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有時延至十五天,乃至二十天),剛好處於“冬至一陽生”前夕,正是進行當年獲取的農林牧副產品交易和人們閒暇趕會的最佳時機,因而千百年來河灘會的起始日期一直固定未變,至今依舊如故。

武功縣武功古城河灘會日期擇定緣由之考證推論

總而言之,河灘會的舉辦日期是前人綜合各種因素擇取最佳時機而確定的,並以農業始祖后稷的誕生日作為起始日,乃被後世認同和遵從。

武功古城文化研究會 王祥/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