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麦是呼和浩特人的宠儿吗?

July-黄小晶


呼市有早点三大件,即焙子、杂碎,烧麦。价格也基本是递增的。焙子相对物美价廉,而且省时,是上班族的首选。杂碎属于重口味产品,绝大多数的杂碎都有一股淡淡的草香味(其实是厚厚的羊粪味。)而烧麦则真正的有老呼市的影子。小时候基本吃不起,每天在饭店吃烧麦的那些退休了的老干部,有钱有闲,正襟危坐,很牛逼的样子。后来房地产如火如荼,近郊的农民有钱了,有了钱的老人也每天早上在烧麦馆享受。现在基本人人能吃的起,但由于烧麦得现包现蒸,还必须现吃,打包再吃味道大变。因此急着上班的人并不能沉迷其中,但只有时间,大家还是或坐在烧麦馆极尽美味。吃碟内调好醋酱油,调少许辣椒油,一笼刚上桌的烧麦,咬一口油香四溢,吃毕,呷几杯砖茶,既解腻又回味,简直是人间美味。堪比老北京人托着碗抿炒肝,吃卤煮时的销魂。这才是呼市,老呼市,真呼市。



真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嘴里正吃着烧卖,喝着砖茶。也可以这么说,要不怎么会有烧卖一条街呢!

从刚到呼和浩特市时的5元钱一斤到今天的200多元一斤,随着物价上涨,烧卖也已一路狂飙到这个价格,但显然这个价格有点贵了,胃口稍好点的吃一两五就是30多元。这要是作为每天的早点,那对部分人来说,着实接受不了。

所不同的是年轻时有的朋友能吃半斤烧卖,而现如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胃口变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现在的烧麦质量确实是高了。

其实从吃烧卖也能看出生活节奏的变化,90年代初,吃上点烧麦要壶茶,部分人能坐一个上午,烧卖馆变成了茶馆,而如今这种情形已经不存在,都是匆忙吃完赶紧去工作。

岁月变迁,时光飞逝,不变的是烧卖仍旧是呼市人民的最爱。

你若到呼和浩特市来,老贺带你去吃烧卖...


青城百姓事儿


中国北方吃烧卖最厉害的城市就是呼和浩特。

不过在呼市“烧卖”是叫做“稍麦”,而且在那里稍麦的数量是按照饼皮的重量来计算的,一两面皮,能包出来八个大稍麦。

所以,在呼和浩特吃稍麦,你就得点“一两稍麦”,按着“半斤饺子”的点法,点了“半斤稍麦”,那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稍麦的来历也是很有意思。

最早烧卖是在茶馆出售的,客人在茶馆喝茶,喝多了总是会饿。但茶馆又是清雅之地,不能像饭店那样烟熏火燎的整什么大菜,只能准备一点清蒸面饼。

清蒸面饼索然无味,有些客人就会自己带点小菜来,让茶馆店小二卷在饼中热一下,配着茶吃。店家这边是用了几个面饼,就收几张面饼的钱,时间一久,连饼里面的菜也捎带着卖,“捎卖”就这样诞生了。

"面饼卷菜"不做成饺子或者是包子形状的,而是做成烧麦这种独特的不封口造型,也是茶馆小二聪明所在。

来喝茶的每个客人带的小菜都有所不同,有的是牛羊肉配大葱的,有的是青菜萝卜的。为了能让客人认得哪个是自己的菜,这包烧卖的时候就不封口,把烧卖收成花瓶状。


推味


作为大呼和浩特人,我想先强调一下,我们这边对于“烧麦”不这样叫,我们都叫“稍美。”“稍美”成品呈石榴状,可做宴席中的点心,又是民间美餐。“稍美”的由来还有一个戏剧性的传说故事明末清初之时,在归化城中,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有哥俩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收入,为了今后娶媳妇成家,弟弟在包子上锅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带卖的钱积攒起来。久而久之,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捎带着卖之意。再后来通过晋商传到京津等地,称为“稍麦”,名扬北京城。

“稍美”在我们呼和浩特可是不可缺少的早餐之一,而且还是“硬货”。早上吃完这一顿可以顶到下午。真的是物美价廉。

另外,在我们呼市,每年的8月中旬更会举行“稍美节”,到时候真的是品不同种类的“稍美”,品“稍美”,喝“砖茶。”这是必不可少的搭配,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到呼市去尝一尝我们的“稍美”,品一品当地的“砖茶”。


包头吃喝玩乐攻略


是的!在呼和浩特有德顺园、清晨源、老绥元、麦香村等知名品牌。烧麦准确的写法为烧卖,《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食品,用很薄的烫面皮包馅儿,顶上捏成褶儿,然后蒸熟,也做烧麦。可以看出,烧卖是推荐词形。

烧卖起源于包子。据史料记载: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也有民俗专家说,烧卖起源于明清交汇时期的归绥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不管怎么说,呼和浩特的烧卖天下闻名。呼和浩特人最爱吃烧卖,烧卖是呼和浩特市美食中的明星,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吃法。来呼和浩特不吃烧卖,就等于没来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的烧卖有各种形状各种馅,看了就想吃。呼和浩特人二两烧卖、二两酒,一碗汤,吃得美滋滋的。


北方融媒


说到呼和浩特的美食,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烧麦。你问烧麦是不是呼和浩特人的宠儿,我先告诉你,今天,呼和浩特市第二届烧麦文化创意展示大赛在大召文化广场举行。

热不热闹,我先上图:

各色烧麦亮相

太好吃了,再来一口。

技术娴熟

人山人海啊

哇,这么多的烧麦,我都流口水啦!

怎么样,在寒冷的冬日,是不是也感受到我们青城人们的热情呢。

其实,青城人的一天是从烧麦开始,一笼热腾腾的烧麦,配上壶砖茶,三五老友坐一起一上午就过去了……

烧麦是一种约有小笼包大小的主食,正宗的稍麦馅是羊肉生姜大葱的。吃烧麦,还必须佐以沏得酽酽的砖茶,这种茶产自两湖等地,被压成砖头形状,故名砖茶。它具有解油腻、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肉类摄入太多,尤其钟情于这种茶。

据说,早年呼和浩特地区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茶客饿了总要补充点吃的。但茶馆是清雅之所,不像饭店不怕稠油浓烟,只能备点清蒸面饼,小菜由茶客自带,最多只能帮着把茶客带来的肉菜,卷在饼中热一下,用了几张面皮,收几张面皮的钱。时间久了,连饼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面饼的分量计价,“捎卖”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正宗烧麦馆子是按皮的重量计价的,一两是八个,比饺子可是多多了。在呼和浩特“二两烧麦憋死汉”,所以啊,千万不要按饺子的量去点。如果你能吃下半斤,那真算你厉害了。

外地人来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顿美味烧麦的话,就像是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样令人遗憾。

今天,你吃烧麦了吗?


正北方网


据说烧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回民区和玉泉区)的茶馆,早年这种蒸笼小点都是在茶馆出售,因其边稍皱折如花,称为“稍美”,意即“边稍美丽”。又因在茶馆“捎带着卖”,故又称其为“捎卖”。烧麦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有、内蒙古等地多称为稍麦、稍美。

稍麦是呼和浩特人最爱吃的早点之一,早上的稍麦馆是最红火的时候、一屉屉热腾腾的稍麦上桌,鲜香四溢,只见其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吃起来香而不腻,陈醋、辣椒、蒜泥为佐料,并配上奶茶、砖茶、蒜瓣、咸菜等食用。因生活节较慢,呼市人喜欢去稍麦馆吃早点,享受一壶好茶,品味一屉烧麦,体味美好的生活。稍麦可以算是呼市人的宠儿了、制作过程比较简单、稍麦皮可以从市场上买到、自己在家也可以制作稍麦、当然来呼市吃味道正宗的稍麦还是要选一些老字号稍麦馆哦。


遇见内蒙古


昨天刚从呼市回来,吃了几次老绥远烧麦,正宗。都一处的烧麦?都一处会做好吃的烧麦么?



散播谈


我觉得一般吧!偶尔吃一次就可以了!一来,就是这个价格,又有多少平民百姓每天都能来吃一顿呢?二来,烧卖虽然是地方小吃,但是其营养价值来说没有多少,油腻太大,对三高人群来说不太合适!只能作为地方小吃让外来人员品尝一下!


寻龙诀18


以前是所有呼和浩特人尤其是体力劳动者的宠儿,现在成了奢侈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