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电视剧有哪些历史硬伤?

白云九段


《亮剑》毕竟只是一个电视剧,而且还是一个商业电视剧,它拍出来主要是为了让观众看得爽,不是为了还原历史,所以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一些问题。

其实咱们国家,要说起影视剧拍摄,尤其是战争题材影视剧,那还是要说是以前,尤其是5、60年代的影视剧,比较真实一些,因为当时战争年代过去还不远,大多数当事人还活着,你要是拍得太离谱,大家看了都要笑话你。

还有就是以前电视剧拍摄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收视率,这方面的典范是《大决战》系列,那真的是每一个细节都讲究,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是大的方面肯定不会有历史硬伤。

和这些处处讲究的老派军事题材影视剧相比,《亮剑》只能算是一个半吊子玩家,比如演员方面主要也就是李云龙等几个主演靠谱,很多群演根本就没法说,其它制作的细节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凑合的地方。

所以《亮剑》在很多方面其实有点瑕疵,在历史细节方面错误还比较多。

举几个例子说明吧。

比如《亮剑》中的山本特种部队,就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

《亮剑》里面说,山本特种部队全体是去德国接受训练,装备全部德式武器。这在历史上就基本上不成立。

因为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军事交流基本上就没有。

在二战前期,德国专注于打英法,日本专心侵略中国,那个时候两国还不是盟友。尤其1940年之前日本还和美国、英国拉拉扯扯,天天从美国进口石油、钢铁这些战略物资。

后来日本在珍珠港偷袭了美国,南下攻陷了英国、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这才和英美两国翻脸,由于有共同的敌人,才和德国结盟。这是二战后期的事情了。

而在结盟以后,日本和德国两国隔得太远,海上交通基本被美国控制,日本和德国军事交流根本就不现实。

所以在德国接受军事训练的山本特种部队,这个设定比较扯,基本上在历史上没有这个可能。

再说山本部队的装备,历史漏洞就更多了。

大家看,山本手上拿的冲锋枪,这个经过军迷研究,是美国1943年研制,1944年以后才大规模装备美军的冲锋枪。《亮剑》里面山本特种部队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左右,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冲锋枪。

至于山本肩上挂着的手雷,也是美国货,德军也没有这样类型的手雷。

所以《亮剑》中关于山本的情节,有很多都不符合历史。

不过话说回来,拍电视剧又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这种道具方面做个样子,有那个感觉就行了。毕竟大多数观众也不是专业人士,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假的。

第二,《亮剑》里面很多部队编制人数方面都存在问题。

在我军方面,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把分散在附近发展的各个营集中起来,张大彪给李云龙汇报,说全部武装力量算起来,有上万人了。

就连李云龙也感到惊讶了,自己手下居然发展了这么多人。

当然这里面还要算上一些地方武装,并非全部是正规军,不过话说回来,八路军在敌后发展抗日根据地,本来就不是太正规的野战军。

但是无论如何独立团短短2年就发展出上万人马,这个也实在有点夸张。毕竟按照八路军正规编制,一个师也就才1万多人,下辖2个旅4个团,外加师部直属警卫团以及其它部队,算下来,每个主力团也就2000多人。

至于像李云龙这种独立团,还有之前的新1团,都是自己发展出来的武装,没有算进编制内,人数更少,大概1500人就不错了。

要说李云龙短期就把部队扩大到1万人,这实在有点艺术夸张了。

当然李云龙是主角嘛,给他点光环也是应该的。

至于李云龙的老对手楚云飞的部队编制,也是很夸张。

按照编制,楚云飞属于阎锡山的部下。山西经过太原战役、中条山战役之后,阎锡山的部队损失很大,就算按照正规编制也楚云飞一个团也就3000人不得了。

不过楚云飞部下钱伯钧想要投靠日本人,他说自己这个营有2000多人。楚云飞的团有5000多人。

这就实在太夸张了。

要知道,国民党军在抗战时期可不像八路军那样自由野蛮发展,他们是要拿军饷的,没有军饷哪里搞来这么多人?

至于八路军的战斗力当然也有适当夸大,比如经常和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一个团)正面对抗,这就比较夸张了。因为当时日军武器装备远远好于我军,训练质量也高,一般来说日军一个主力联队战斗力甚至抵得上我军一个师。

所以抗战为什么打得这么艰苦,实在是我军战斗力不如敌人。但是你拍电视剧,如果把自己人拍得这么弱,那观众肯定不爱看,而且还要拍主要是我军打赢的仗。

所以《亮剑》里把我军战斗力进行了适度夸张,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亮剑》里面还有一些历史细节上的错误,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毕竟这是拍电视剧,可以进行一些艺术加工,而且人家开头就说了根据历史改编,再说大多数观众也分不清这么细节上的问题。所以大家也不用太吹毛求疵。

这些历史漏洞也不影响《亮剑》成为一部经典电视剧。


梁鹏飞


《亮剑》作为热播剧重播了很多次,每一集我都看了又看 ,和同样题材的电视剧相比它的确有高明的地方。但是它还是美中不足,有很多硬伤。我把它总结如下:

第一,独立团隶属于129师386旅,这在电视剧中有明确的交代。而129师主要活动于晋东南、晋南、冀南、豫北一带,而电视剧中的李云龙的独立团却是活动于晋西北地区。查遍八路军军史,晋西北主要是贺龙元帅的120师活动的地方。这是第一处硬伤。

第二,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的独立师又归华野领导,这又是一处硬伤。因为129师的部队抗日战争结束后,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后又改编为中原野战军,也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刘邓大军。查遍军史,没有一支部队脱离刘邓大军而归华野的。

第三,小说结尾李云龙是自杀。当然,电视剧并没有演到文革就结束了,只是演到1955年授衔。一般我们认为,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将军(中将衔)和钟伟将军(少将)。而这两位将军在文革中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没有一个自杀的。但作者让将军受尽了窝囊而自杀,其夫人也不堪重负而自杀。不知作者是何用意?

第四,作者为了突出李云龙的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而不惜贬低上级领导。例如李家坡之战,这一战是以关家脑之战为原型的,此役主要有386旅的部队完成。日本军队确实是一个大队,而八路军以数倍于敌的部队却久攻不下,刘伯承元帅,陈赓大将都要求撤围而去。但彭德怀元帅则坚决要求全歼,于是刘元帅就上前视察,而让陈赓大将采取掘土为壕的办法取得了胜利。查遍军史,没有团级干部在这一战中高过刘伯承元帅的。这又是一处硬伤。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小说,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一小说创作原则我们都知道。但源于生活的大致细节不能错。同时,小说创作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一个人为主,在综合其他人的生活来进行创作。因此,像这样涉及到我军高级将领的小说我认为还是尽量真实一点为好。

以上陋见,仅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