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三十年,足够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一家之主;三十年,足够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飞速发展,取得惊人的进步;三十年,占据了大部分人们近三分之一的生命长度,而三十年,也足够一家企业成长或是腾飞。对于中国车企而言,三十年的制造经验不算长,但绝对不算短。但对于合资品牌而言,能进入中国超过三十年,则绝对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而奥迪,就正是一个在华合资时间超过三十年的外资品牌,更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鼎鼎有名的豪华汽车品牌。不管是奥迪还是中国消费者,一汽奥迪风风雨雨的三十年路程对双方而言都意义非凡。车行哥今天要说的,不仅是奥迪的三十年的发展史,更要通过奥迪的发展来分析中国车市三十年来的变革。随着人们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汽车也不再是奢侈消费品,奥迪在中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发展。

▍你好中国,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四个圈”从入华伊始,就代表了权威与地位,区别于凌志车的内敛、奔驰车的土豪,奥迪给中国人民的印象,自始至终都带着浓浓的“官车”范儿。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签署了“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书”,并开始试生产奥迪100车型。这不仅是一汽的第一个,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豪华轿车的技术转让合同。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虽然产量有限,但奥迪100凭借着其出色的质感和更高端的附加值,一经上市便超越了“红旗”轿车,成为了中国高端小轿车领域的台柱子,一汽更是将奥迪100的生产线列为了重中之重,甚至取代了红旗轿车的部分产能。而后,奥迪100渐渐成为了政府、军队等机要部门公车采购的对象。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后几年,国产化率渐渐超过60%的奥迪100,被一汽集团成功复刻,脱胎换骨至红旗轿车——俗称“小红旗”的红旗吉星在1995年成功驶下一汽的生产线。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是红旗轿车第一次成为可以供市场自由购买的车型,分为公务车和出租车两种配置。虽然“小红旗”的出现让“红旗轿车”的名声开始跌下神坛,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红旗轿车,正是得益于一汽所吸收到的奥迪的先进技术。外资技术推动国产汽车进步,这在当时是第一次!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到1997年年底,奥迪100在华共计生产了95502台,而一汽在奥迪100的基础上所研发的红旗牌轿车则生产了27792台,虽然奥迪100的配置相当简陋,顶配车型也没有配备ABS、安全气囊等配置,电子系统和多媒体系统更是无从谈起。但奥迪车的质量和行驶质感,还是让中国人领略到了德系豪华轿车的风格,奥迪在中国市场的传奇发展,也正是从奥迪100起步的。

▍和中国车市一同进步的奥迪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汽车,在当时并没有列入一汽大众的生产体系,其在华车型依旧使用“许可证生产”模式。但随着市场上奥迪车型“一车难求”的尴尬局面愈演愈烈,一汽和大众都意识到了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在1995年12月18日,一汽和德国大众及奥迪公司三方共同修改并签署了合资合同,改变股比结构为:一汽60%、大众30%、奥迪10%。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也在同日,一汽大众同奥迪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奥迪系列产品最终以合同产品的形式正式纳入了一汽大众的生产体系。自此,奥迪成为了标标准准的“中德合资”豪华车,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一汽奥迪,不仅生产出了更多的新车以满足市场需求,更是让三家公司的业绩取得了开门红。正因如此,直到现在,一汽奥迪仍旧以这种形式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市场输送着新车型。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1996年,一汽大众生产出了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奥迪200-V6车型,同年5月20日,首台奥迪200-V6车型正式下线,还是在1996年,奥迪100正式停产。1998年6月,一汽大众推出了配备1.8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奥迪200系列车型,相比奥迪200-V6,1.8T增发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表现都堪称遥遥领先,中国轿车工艺当年的最高水平不过如此。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但奥迪200的产量情况并不算可观,上市几年的时间里,奥迪200仅仅生产了9761台。但要知道这还是在上个世纪,中国人的收入与消费能力还普遍停留在摩托车的水平,这9761台奥迪200让当时的一汽集团认识到了中外水平的差距,也为接下来即将投产的奥迪A6车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1996年,首台国产化的奥迪A6在一汽大众的装配车间下线,国产A6以A6海外版(C5)为蓝本,并针对中国市场需求进行了专门优化,标志性的“圆臀”、先进的动力系统、踏实稳重的行驶质感,国产化的A6一路高歌猛进,填补了中国高档轿车市场的一大片空白。仅仅在1996年当年,奥迪A6就销售出6911台新车!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2000年,日渐重视中国市场的奥迪,首次将全球统一的高标准奥迪销售服务体系引进中国,并在北京建成了第一家奥迪标准经销商展厅(4S),从2000年开始,奥迪在华的销售表现日益强势,新车销量翻倍增长。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2001年,奥迪的旗舰高端大型车A8投放中国市场,随后,新款A4及跑车TT也相继入华。这标志着奥迪开始将中国的产品线与海外市场看齐,中国人民也能开到奥迪的主打车款了。有了更高收入和更多选择的中国消费者,在面对“老熟人”奥迪的新车型时,表现出了对奥迪品牌的极大信任,在当年,奥迪的销量达到了27890台。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2003年,奥迪A4(B6)在中国投产,它的投产使奥迪扩大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线。7月,新奥迪A8也在中国上市。2003年10月, 奥迪A6行政型和运动型轿车投放市场,与海外车型保持高度一致的一汽奥迪,2003年总销量达到63,531辆,上涨71.5%。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奥迪越来越懂中国市场,也在中国拥有了更多的经销商与供应商,随着奥迪产品线的扩充,奥迪车型所涵盖的需求面也越来越广,怪不得总有人说奥迪最懂中国人。看看2004年吧,奥迪一家的销量,就占据了全国68.9%的市场份额。

▍从官车到民车的蜕变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前文中车行哥说了,奥迪从入华开始就因其外观中庸厚实而带有着浓郁的官车风格,而大批使用奥迪车当专车的省部级高干们,更是为奥迪做了免费的代言——从奥迪入华开始,高干们大多都慢慢淘汰了落后的红旗轿车,转而投入了奥迪阵营。而这样的局面,在中国整整持续了二十多年。“奥迪就是官车”简直成为了政治正确,反而是不坐奥迪的官员,看起来才不像话。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然而在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第七条第一小条中明确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 1.8 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其中机要通信用车配备排气量1.6升(含)以下、价格 12 万元以内的轿车。配备享受财政补助的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以补助后的价格为计价标准。这就是著名的“双18政策”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政策出台后,全国各级政府机关无不开始修改自己的公务用车采购标准,然而对于奥迪而言,不论怎样迎合政策,它豪华车的定价都远远超过了18万的购置最高标准。因此,赚惯了政府采购金的奥迪,不得不退出官车路。众人都想,奥迪也许从此会一蹶不振,然而奥迪的体量相当大,面对如此冲击也做到了坦然面对,并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2011年10月9日,奥迪A1正式在中国上市。作为奥迪推出的首款高档小型车,奥迪A1为奥迪品牌开辟了全新的细分市场。2014年3月21日,奥迪全新A3正式在国内上市,先期推出的车型包括1.8TFSI的进口两厢和三厢版,以及1.4TFSI的国产两厢车型。而与此同时,奥迪各个新老车型的外观,也都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无不变得更加犀利与运动,一夜之间,奥迪变得从未如此年轻化。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努力挣脱“官车”印象的奥迪,在销量上确实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从轿车起家的奥迪,如今拥有着包括SUV、跑车、旅行车在内的众多车型,设计语言也不再严谨和沉闷。相反,惊艳、运动、果敢与多彩,是如今人们对奥迪的一直印象。而在营销方面,奥迪也从过去的“官本位”变成了“民本位”,多用富有视觉表达力的宣传方式,将奥迪“运动与科技”的基因展现得淋漓尽致。

▍奥迪与中国结缘的三十年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如今的奥迪,不管在销量还是在市场认可度上,都表现出色。车行哥不谈奥迪曾经的丑闻,只谈曾经的情怀。正如同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一样,奥迪从童年伊始,就伴随着我们成长。从高不可攀的贵族车,成为了如今谁都可以尝试一番的新锐豪华车。奥迪的过去无疑是辉煌的,而奥迪的未来,我们谁也不清楚。

奥迪在中国这三十年

与中国结缘的三十年,既是奥迪蓬勃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创造奇迹的三十年。中国的汽车工业史上,绝对无法离开奥迪这块金字招牌。而在未来,奥迪是否还能创造辉煌,中国汽车工业又是否能拿下一个又一个奇迹,车行哥只能说,我们抱有期许,我们耐心等待,我们信心满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