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中,为什么单字能写好,一整段却很难看?

写字那些事儿


看足球的人,常为无冕之王荷兰叹息。荷兰从不缺球星,近30年了,“三剑客”的雄姿至今仍奔跑在我们的脑海。

但是,球技出众但个性鲜明的荷兰众球星们,却从未能形成一个整体。

一个团队,需要有冲锋队,也要有运输队,不可能人人在台前露脸,更多的是幕后英雄。


写字也是如此。很多人单字都不错,但组合在一起就不合适。

书法讲究避让,讲究欹正,书写时有浓淡丶枯湿、疾徐等变化,有的字要实写,有的字要虚写,等等。

单字不错,说明你的笔法丶结构都还不错,建议你加强章法的学习。


你可以从集字开始训练,先两个字、三个字开始,将其作为一个字组来写,再将两个字组、三个字组作为一个更大的组合来写。

如此逐渐增加字数,直至集字成篇。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书法是讲究大小布局,章法,浓墨枯笔。








匆匆墨客


以下个人观点,来自【大众练字】

原因一

单字的书写时间长,很少进行整行整段书写练习,过于把目光放在单个字的书写,写字过程中忽略了整行整段的布局。

原因二

字的大小把握不好,大小布局不合理,根据笔画多少和段落要求,字的大小应该有所变化。

每个字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

原因三

字距没掌握好,字距应该紧凑为主,行距稍微宽一些,切莫一直往右上倾斜。

原因四

头太低,写字往往盯着眼前看,没以大局为重。

改进

1、从词语到一行,再整段练习,循序渐进。

【词语】字有大小之分

【整行】紧凑,重心一致

【整段】再把握粗细,更容易阅读


以上,希望能有帮助!


大众练字


单字能写好,说明在平时的练习当中,还是花过时间,加过功夫的,而且收效显著,汉字结构上问题不太大了,这是好事。单字练好了,整篇不好,可能还是因为章法布局有所欠缺。古人云:“十年结字,十年章法”。可见,章法练习与单字练习同等重要,难度也相当。

章法存在问题,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选择自己喜欢的法帖或者是曾经练过的帖。碑贴因为有后期刻碑的步骤,部分细节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选贴时,尽量选择墨迹。

2、改变临帖节奏。一开始是单字临习,掌握后再临下一个字,这种练习是必要的,到达一定熟悉程度后,可以换做以多个字或者是一行字为单位进行临习,体会字与字之间的相互承接和呼应关系。

3、楷书一般可以横成列、纵成行;行草书则不要求横成行,但纵应有列。在创作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和关系和呼应。还要注意轻重缓急、枯湿浓淡的变化。行草书中,切勿“字如算子”,避免汉字大小划一。汉字大小近乎一致,便失去了率真自然,即便是单字处理的再好,整篇看起来,缺少亮点,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4、行草书作品中,一行中的汉字,并不是完全的上下对正的,应出现或左或右的悬殊,左右相辅,相互呼应。

无为愚见,乞方家正腕🙏



无为学书


现在头条上经常刊载一些人写字的视频,字写得好,也写的很认真,使用的是米字格,这就是题主所说把单字写得好的情况。为什么将许多字连起来写,却就写不好呢?我觉得这还是练习少的问题。古人练习写字,常常是抄书或抄文章,在抄写的过程中再注意不断地写好每个字。今天人们学书法大多数都是从写单字开始的,连起来抄一篇文章很少。我想只要多练习用毛笔字抄写东西,练得多了情况便会起变化。再如果是写楷书的话,应该有意识地往快里写,快写能够出流畅出生动。古人楷书的许多笔法就是在快写中形成的,写得慢反倒写不出许多笔法的神韵。今天人们把毛笔字当美术字来完成,在古代毛笔字首先是书写记录的手段。象今人这样慢慢的做字,在古人那时候是不存在的。因为办文牍写文章都有个时间性在里头。因此田蕴章启功等先生讲书法时都强调楷书应该写快一些。写得快连起来抄写,一定能够解决上面先生所说的连起来写不好的问题。


东望长安1


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不仅仅只是把技法练的非常娴熟就好,它包含了内在的许多知识,比如书写者的文化修养,书写时的心情等等。比如一个天天只知道写字的人,即便他也临帖,用古人的技法写字,尽管写的很熟练,以单个字来比较吧,很可能超过一些大家的字,可整体怎么看,都是缺精气神,因为他缺的就是综合学养的提高,充其量写字匠而已。

自古以来能被誉为好字的人,他们在练字的同时,多读书,和社会多有交流,提高自身修养,他们写字是书写自己的情绪,比如王羲之喝酒了情绪高涨了,一气呵成写出的兰亭序,通神,千年来再无人能超越,包括他清醒了也再写不出那样的好字。


文美视界


许多初学者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对单字的把握较好,但集字成篇的时候却感到并不满意!结合本人的学习经历试谈以下几点:1.气息问题。书写单字的时候,我们必须强调点画之间的气韵流畅,同理,这在集字成篇的作品中也要注意通篇效果的考虑,这不单指某一种书体,而是泛指!只是楷书、隶书、篆书的表现特征不如草书和行书那么显见。造成这样的原因,除了基本功不足,以及常识性缺失外,与书者的涵养和个人气质有关联,因为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是集多种个人内外元素于一起而自然表现出来的。2、书写环境问题。书法是一项由静而动的活动,书者下笔之前总需一番细细的思量,因为好的开始即成功一半!所以一个安静的环境对书法创作来说至关重要!其次还有书案的原因,我自己也常因为换了书写环境而难以正常书写,比如书案太小,纸端下垂于案下,导致不能顾会大局,照应通篇;还有书案的高低不同,导致书写习惯改变,因为平时练习书法都有各自的行为习惯,所以,书写时尽量保持自己的方式方法,以保证水平的正常发挥。3、书写时长问题。从严格来说,艺术总有相通之处,书法和唱歌一样,不可能写一会儿停一下,不论字量多少,尽可能的一气呵成,但在实际问题上又无能为力,因为书写内容的长短是书写者不能随便取舍的!一但字数太多而长时间书写,是任何人都克服不了的,我们的书写质量会随着疲倦而下降,有的甚至连基本字形都无法保证统一完整。4、墨色问题。我们书写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会将墨汁加水去浓,如果书写时间长了,墨汁会逐渐风干变得浓稠,这会出现前后墨色不统一,以影响全篇,当然这里与古代书画家谓之的“墨色三分”的用墨呈梯度变化是有区别的。所以要一边写一边少量加水搅拌均匀,然后再试纸,这在作画中是惯用的方法!


愚修


肯定的回答是可以提高,但是这个“高”到什么程度,那要详细的到来,字的好看要看,单字和整篇,就楷书来说,当然要每个字都要要求很正规和美观,那是马虎不得半点的,对于行书来说,那就要说的太多了,一定要做到一下这些,写出来的字肯定漂亮,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方圆结合,粗细不一,轻重得当,衔接自然,布局合理………当然行书是最实用的,其他的书体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最后想要对书友们说的是,只要肯下功夫,找对方法,坚持不懈,一定会写出一手漂亮的字的。贵在持之以恒。


谢太安


不知你现在还是在临帖,?如临的话建议临一下赵孟頫的行楷,增加点快速、果断下笔写字的训练,按书写法则,起笔、行笔、收笔,大篇幅或全篇临写碑帖,(比如赵孟頫的体楷书字帖)要练出成行的字能产生流动感,形成自己行笔的运动笔势(初步形成)就说明有进步啦,!循环往复训练一阶段,再自书作品小样,自行检验后再改进,重书,就可以发现字与字在书写中的关系,解决临习和书写中的问题。妥否?还是自已先实践几天再说吧!


福新6


书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布局不好看,那就是章法不行,找几个名家的行书作品,细细的临摹和品读,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