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莆田地名(三)

(十一)大龜嶼。現稱金山村,隸屬莆田荔城區。南北洋平原未形成時,今黃石鎮靠木蘭溪南岸的青浦,東窪,東角盡是海灘一片,而有一高出海面的小高地,形似海龜,即稱大龜嶼。(莆仙方言讀音也是怪,既然為"達埔寺")村中有金山宮。現名為金山村。

(十二)洞橋頭。位於莆田城廂區龍橋街道梅峰興安社區勝利路(南馬路)。現訛稱“東橋頭也成事實了(此處在城之西)據史志,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興化府指揮(掌治安官員)程升奏請並獲准擴建興化府城,城區向北拓展,位於舊城城北的護城河(實為下磨溪支流)被圍入城中,河道湮塞。最低窪處幾可旱渡。則成洞建橋,引水流往兼濟橋(觀橋)往東達水關頭。建洞橋處當即稱洞橋頭。

(十三)柳橋。隸屬城廂區霞林街道頂墩村的一自然村。古稱柳塘,距市中心約二華里,三面臨河,沿岸植柳,間栽荔枝,這裡有一橋,名曰柳橋,為宋代李富而建。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邑人,萬曆四十年進士兵部侍郎彭汝楠辭官歸裡,建有江南著名園林"岸圃大觀",明末清初,彭汝南的兒子士英參加抗清義軍,清兵攻破興化城後,園林被夷為平地,今蕩然無存,已經無柳且無橋。空有莆田二十四景的柳橋春曉虛名。但彭汝南題刻的"古柳橋"碑石現存市三清殿文管所。

(十四)青浦,位於南洋平原,隸屬荔城區黃石鎮的一大村,現稱清江。分有清前,清中,清後三個行政村。浦,是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南洋平原末形成之時,此處即為海灘,蒲草叢生。木蘭陂建成之後,南洋的木蘭水系形成,除蒲草,引淡去鹹。逐漸成為大村落。

(十五)鎮前。隸屬涵江區白塘鎮。北洋平原一大村落,原分為鎮江和鎮前兩行政村,因和荔城區的鎮海街道辦重名,則將鎮江自然村改為鎮前自然村。宋年間,黃石市下在江東,西洪,下埭,下江頭一帶建有寧海鎮,設有寧海渡。而寧海鎮的北岸的村落即名鎮前。

(十六)延壽。延壽村,隸屬城廂區龍橋街道辦。延壽路,北自八二一路的暢林赤溪交匯下店,東圳,東園,文獻至天妃路止。延壽溪,又稱南萩蘆溪,源於仙遊鐘山林泉安,經九鯉,常太,西天尾,涵江。中游現建有東圳水庫,下游已和木蘭溪北洋水系交錯彙集,從三江口注入興化灣。據明弘治《興化府志》載,延壽溪因延壽村得名,其村因有一綬帶似的溪繞行而流得名綬溪。(今綬溪公園)。梁開平元年(907年),村有徐寅中進士第一名,參殿試,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應修改。徐寅言“臣寧無官,賦不可改”。終不得志歸穩家鄉,雖有狀元之實卻無狀元之名。鄉人把綬溪村改為寅綬村,寅壽村,因

寅和延近音。終改為延壽村。

(十七)龍華。地處仙遊的西鄉平原。傳說,隋朝有個惟性和尚,從江蘇潤州(今鎮江市)甘露寺出發,一路化緣,來到仙遊的寶幢山下(今燈塔村)下,遙望山上,"煙花蒼巷,花氣如雲",則定此地結茅為廬,供佛唸經。唐時稱萬壽寺。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里人把廬擴建為上下兩座廳堂的禪院,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皇上親賜名龍華萬壽禪寺。並令人書寫匾額贈送。龍華地名由此而生。沿用至今。

(十八)鑑前。隸屬涵江區涵西街道辦孝義社區,北始於涵華南終於宮下路。位置在衙前街的北面。明清時,涵江巡檢司抓了犯人關在今鑑前和豆菜弄的交匯點。民國時在這裡設獄。解放後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仍設有監獄,稱勞教股。人們就把監獄前的一段街道稱為監前,大概監字欠雅,則改為鑑前。(監獄曾改為涵江稅務所辦公)。

(十九)鎮海。鎮海街道辦事處,隸屬荔城區。鎮海社區,隸屬鎮海街道辦事處,管轄東門兜,坂尾(豐美),梅花亭,西社。鎮海街,北自兒童村跨幸福路,東園路,豐美路,文獻東路,鎮和路,在天九(添溝)灣(汪)和天妃路交匯。興化府城(含莆田縣城)在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從遊洋移軍治至莆田縣城築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擴建有護城河和漢壕,城門四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改城門名稱為東"鎮海門",西"來鳳門",南"迎和門",北"拱辰門"。於是鎮海地名沿用至今。

(二十)七步。隸屬荔城區拱辰街道辦事處一行政村。位於莆田市公安局往東的白塘路旁。因下轄有朱弄,柴橋頭,郊東,郊西,鄭墩,上林墩,袍笏墩七自然村而得名。莆田熟語,吳刀七步,有田無路。現為製鞋專業村。交通十分方便。

趣談莆田地名(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