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拙吾是誰,為什麼死後要穿龍袍?

第一軍情


早在06年5月,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奧運會射擊館施工現場,一個不小心就挖掘出了一個清朝的墓室。



墓主人墓誌銘文“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

此人名叫黃拙吾,滿清四品文官中憲大夫。但是隨著考古人員起棺打算進一步保護,發現的東西卻納了悶。

一個小小四品文官,居然外穿一品麒麟武官銀青服!再往裡瞅了一眼就更大吃一驚,裡面兩件分別是隻有親王以上才能穿的四爪蟒袍服和五爪金龍袍。這兩者可是意圖謀逆造反誅九族的東西啊。這黃拙吾何許人也?!

於是,專家找了半天清史,也沒找出半點關於這位大人物的記載。按道理若是賞賜,這種大事,絕不會浪跡無名。如若私藏龍袍,恐怕他墳墓早就撅了,他也早被鞭屍了,斷不會留到今天。

於是,專家運用現代科技復原了黃拙吾面部特徵,確認其約是50歲死去,又通過其屍體特徵判斷其在秋後死去。通過C同位素標記鑑定其死於三百年前既明末清初那段時間。


專家沒有鐵證,至今仍未對其身份下論斷。為何他區區四品敢穿一品麒麟服與四爪蟒袍,仍舊是個謎。

倒是有學者通過其不同於滿清大多數人剃髮保留了漢人額前續發的特徵推斷,黃拙吾必定是明末清初忠明份子。

於是,故事便來了。黃拙吾是明朝文官,闖王入京,崇禎自縊,滿清入關,被逼無奈成了滿清第一批漢臣中的一員。他應該是在明朝遺留的仕族子弟中享有很高威望,又因各種原因替滿清入主中原鞏固了統治,因此順治皇恩浩蕩特賞賜其四爪蟒袍一件,在他立下功勞時又賞其一品麒麟服一件,目的是為了死死把他拉下水,率先士族成為滿漢一家親第一批標杆,成為讓前明仕族屈從滿清統治並且入朝為官的指向標。它的意義不可謂不大,用心不可謂不良苦啊!黃拙吾為滿清滿漢和諧可謂居功甚偉,所以得此殊榮,這是最合理的解釋了。


黃拙吾死時以漢人特貌盤發是不忘漢人身份,同時他也對自己對滿清貢獻引以為傲,故而穿著一品麒麟服與四爪蟒袍下葬。


不書公子


2006年北京出土了一具乾屍,屍體全身呈現黑色,頭髮和指甲保存的比較完整。經過現場考古學家確認,這具屍體的主人為清朝憲大夫黃拙吾,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為止北京發現的唯一一具乾屍。黃拙吾歷經明末清初時期,在清朝做官時候,被康熙封為四品“中憲大夫”,並且賞賜了他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龍袍”。晚年的是他因病臥床不起,死亡後家人按照他的遺言將其髮辮挽稱明朝的髮髻,以漢族傳統方式將他下葬,以示尊重。

黃拙吾乾屍在2006年的一個施工現場意外挖掘到的,乾屍長1.73米,左腳有六個腳趾頭,全身烏黑。剛剛出土時候,這具乾屍的皮膚還有彈性,後來水分蒸發才失去了彈性,屍體的頭髮和指甲保存比較完整,之後乾屍被存放在一個恆溫玻璃櫃當中。

這具乾屍除了在身體外面套著一件清朝一品官員的朝服外,他裡面還穿了一件青色的五爪龍袍。這在清朝私自穿龍袍後果是相當嚴重的,多爾袞曾因私藏龍袍死後被拖出棺材直接鞭屍,和珅也因為私藏龍袍而被抄家。可這黃拙吾卻穿著龍袍一睡就是幾百年,從來沒人打攪過。再說他的明朝髮髻跟清朝的“剃髮令”嚴重衝突,這在清朝也是砍頭的罪。

於是問題來了,他到底是誰呢?專家查看了無數遍的《清史》,也沒有發現任何關於拙吾的記載,能到康熙賞賜的榮耀的事情,竟然沒有被記載這是不科學的。所以有人判斷,這黃拙吾就是康熙廢黜的太子因胤礽,一個被廢棄的太子自怨自艾之下遁入空門,將精神寄託在道家身上,死後也就有了道士髮型。對此,你怎麼看呢?


第一軍情


這個實際上沒那麼複雜,瞭解清朝官制的應該知道,這個中憲大夫是四品官不錯,但最常見的就是墓碑或墓誌銘中,其時這些人生前官職都很低,或者根本就沒有任何實際職務,是死後封贈的虛銜而已。我比較喜歡文史,經常對本地的文史資料進行發掘整理,前兩年發現一塊墓誌銘,墓主人叫王曾禮,縣誌有記載,死的時候是戶部河南司主事,最高不過是六品,但墓誌銘裡是【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封誥只不過虛銜而已,就是死的時候寫墓誌銘或墓碑時好看點。王曾禮的叔叔王汝訥做過東昌府知府,五品官,因為一次意外被刺身亡,事情報到朝廷,朝廷贈太僕寺卿銜下葬,這太僕寺卿和中憲大夫類似,也是虛銜而已,和任何職務都無關。只是把王汝訥從生前的五品提到從三品,以室皇恩浩蕩。而王曾禮的爺爺,也就是王汝訥的父親王庚,做過知縣,因為有過錯被降級,一怒之下辭官不做,回家做了土財主。因為兒子王汝訥做過東昌府知府,仍被進封中憲大夫。

王曾禮墓誌銘大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河南司主事王君墓誌銘】作者是清代著名書畫家臨江府首任知府朱繼經

從上邊的描述大家應該知道中憲大夫是個什麼官了吧,它實際上就是一個虛銜,代表品級,是領取俸祿的級別依據,不負責任和具體事務,就比如前邊說的王曾禮,他的職務是戶部河南司主事,中憲大夫只是他死後給他個高一點好看一點的品級,而他爺爺王庚根本就是什麼職務都沒有,屬於沾兒子王汝訥的光獲得的封贈。這個黃拙吾很可能只是個品級很低的官員,甚至不是官員,只是兒子當官獲得封贈或父親當官獲得蔭封。如果史料查不到他信息的話,最大的可能是封贈或蔭封得來的。

第二個問題,關於髮式和服飾的問題,這個就更簡單了,這個死者雖然盤了個明代髮式,但是剃過頭的,只是把腦後的辮子盤到了頭頂,這個我在電視專題片裡看過。清代頒佈了剃髮易服令,但也有特殊規定,叫做【三不從】一;生從,死不從。二;男從,女,釋道不從。三;娼從,優不從。就是說,活著的必須剃髮易服,死了不管,你可以給他穿漢服下葬,盤頭髮當然也就沒問題了。女子的和尼姑老道可以不從,再有就是唱戲的戲曲演員可以不剃髮,(古代是沒有女演員的)

好了剩下最後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繡著五爪龍就是龍袍。其實這個是誤區,馬未都就專門說過這個問題,五爪龍並非皇家專用,把五爪龍作為皇帝專用只有元朝是明文規定,明清兩代沒有硬性規定,唐英給乾隆上表,說給皇宮燒造的瓷器殘品扔掉很可惜,是不是可以賣到民間,這樣每年可以省下兩三千兩銀子。乾隆給唐英下旨【黃器如所請行。五爪龍者,外邊常有,仍照原議行】什麼意思?五爪龍外邊經常出現,那些帶有五爪龍紋的殘次品賣到民間去吧。其時玩古玩的也都知道,民間五爪龍並不少見,一些建築和瓷器上經常出現五爪龍。

常見的民間五爪龍瓷器

總結;死者先祖或者本人可能在明代做過高官或者與明代皇族有關,對明朝時的漢民身份有感情,所以下葬時內穿漢制官服,盤漢式髮型。這個在清朝【三不從】允許範圍內,不足為奇。兒子在清朝做官,官級應該不低於四品,死者因為兒子封贈中憲大夫,因死者得到的是封贈,只有品級,沒做過官,沒有具體職務和政績,史料才查不到這個人的信息。

如果有時間可以查一下,在同一時期,應該有黃姓人做四品或四品以上的官。這個人應該就是死者的兒子。


山野論史


黃拙吾或是康雍乾時期名臣黃廷桂之父,清代大臣死後可以穿蟒袍入葬。

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現場意外挖掘出一具乾屍,這也是目前北京發現的唯一具乾屍。乾屍長1.73米、左腳長有六個腳趾。

棺槨的棺頭上寫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

引發熱議的是乾屍身上穿著麒麟補服,內穿蟒服,棺內還有一套陪葬龍袍及其他隨葬品,由此有所謂專家歸納了四個疑點。

一,中憲大夫是正四品文官,但乾屍卻著一品武官補服下葬。

元明清中憲大夫都是文官正四品。

按照清代官服制度,四品文官的官服應該是鴛鴦補子。但男屍所穿補服上繡的卻是麒麟圖案,在清代這是一品武官的服色。

二,兩件龍袍

乾屍外套清代一品武官朝服,裡面還穿了一套青色龍袍,顯然與其身份不符。

三,據考證(棺內有康熙銅錢),乾屍是康熙年間下葬,彼時“剃髮易服”已深入人心,但乾屍頭上沒有留清代男性的辮子,而是盤起的髮髻,這是明朝的髮式,乾屍髮式與“剃髮令”不符。

四,專家尋遍史書,卻沒有發現關於黃拙吾的記載。

乾屍棺槨的棺頭上寫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由此可確定,乾屍的身份為清康熙時期的“中憲大夫黃拙吾”,但專家尋遍《清史》,卻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黃拙吾的記載。

據說滿清一朝得到皇帝賞賜龍袍的共有十七人,康熙時有兩人,並沒有這個黃拙吾。

於是對乾屍身份引發諸多猜測。

其中有順治說,廢太子胤礽說,朱三太子說,年羹堯說,道士說,戲子說,太監說,裁縫說甚至還有賈寶玉韋小寶說。

順治說嚴重不符,不探討。

其中廢太子胤礽說看似有些道理,尤其名字被很多人解讀為“皇黜吾”,就是“被皇帝廢黜了的我”或是“我已經被廢黜了當皇帝的資格”,但也經不起推斷。清史明確記載胤礽死後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當時的政治氛圍不可能葬在石景山。

其他說法都更經不起推敲,朱三太子也不可能傳清代官服下葬,年羹堯說更不可信,道士說戲子說基本無稽之談,太監說屍體證明不是太監,賈寶玉韋小寶只說近似於天方夜譚。

我們結合出土物證,再結合歷史時間來推斷,這個乾屍就是黃拙吾,至於黃拙吾是誰?我們來一一解析。

先看棺槨上的“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誥授,指朝廷用誥命授予封號。皇帝命令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中憲大夫四品,用誥沒毛病。拙吾黃公,乾屍叫黃拙吾,拙吾是名是字或者號不明確。

再看下袍服。

清代官服,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有圓形補子及方形補子。圓形補子為皇親貴族所用,方形補子為文武官員所用。凡補服都為石青色。方形補子所繡的紋樣不同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誌。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

麒麟是武職正一品的補子。

清代正一品武職中只有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外官無正一品武職。

從一品武職京官有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外官有將軍、都統、提督。

清制:“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乾屍著正一品武職入葬生前應該是武職出身,但棺槨卻寫有文官中憲大夫。

清代文官階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階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官員,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員,佐郎為從八品以下官員。

正 從

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二品 資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議大夫 中議大夫

四品 中憲大夫 朝議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徵仕郎

八品 修職郎 修職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中憲大夫正四品。這點暫時存疑。(據某些專家分析,黃拙吾生活在明末清初,剛開始在明朝為官,清朝入關後,他投身清朝,被授予了四品文官。後來由於為朝廷做出了突出貢獻,清朝皇帝上賞給給他了一品武官官服,和一件皇帝欽賜的龍袍)。

再看蟒袍。

清代,“蟒袍”列為“吉服”。王公大臣及各級官員的禮服,行制、文飾均同龍袍。據《大清會典》頒佈的有關規定,蟒袍分四個等級:一、親王、郡王、文武一品、二品除特賜穿金黃色者,蟒袍一律用藍色或石青色,片金邊緣、通繡四爪蟒九條。特賜五爪蟒者除外。二、貝勒、貝子、奉國將軍、文武三品、一等侍衛蟒袍準用石青、藍色片金緣,繡四爪蟒九條。三、奉恩將軍、文武四品至六品官、二等侍衛為一等級,可著四爪蟒八條。四、文武七品至九品官著“過肩蟒”紋,全身共繡五蟒。

《欽定大清會典》卷四十七載:蟒袍,親王、郡王,通繡九蟒。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額駙、奉國將軍、一等侍衛,皆九蟒四爪(趾)”。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將軍、縣君額駙、二等侍衛以下,八蟒四爪(趾)”。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趾)”。

也就說蟒袍從超品的親王到未入流的八九品小官都可以用,區別是蟒的數量。

《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載: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繡文九蟒,裾左、右開。(初制,皇子冠服,凡慶賀大典,冠用東珠十三顆鑲頂,禮服用秋香等色,五爪(趾)”、三爪(趾)”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束金鑲玉嵌東珠帶)。

也就是說,只有皇子才可以用金黃色九蟒的蟒服。

清代初期,儘管在名稱上將龍、蟒劃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圖像上區別較模糊的。一些貴戚特賞也可穿著“四爪(趾)”之龍”。因而同樣是一件五爪(趾)”龍紋袍服,用於皇帝的可稱為龍袍,而用於大臣時只能叫蟒袍。

有博物館藏有一件乾隆皇帝賜給雲南車裡宣慰使的官服。按照民間‘五爪龍、四爪蟒’的通稱,這件龍褂前後兩肩各繡之物皆為五爪,當屬龍紋之列。且此龍褂繡四龍,龍首面向正面,頭部左右對稱,雙目圓睜,正視前方,蜿蜒而坐,被稱作坐龍,是龍紋中最為尊貴的紋飾”。

清代服飾定製:龍袍只限於皇帝、皇太子穿用,而皇子也只能穿龍褂。五爪龍緞、金繡等都在官民禁止穿用之列,大臣官員有特賜五爪龍衣服及緞匹。四開衩的衣裾,宗室才可穿用,其他官吏士庶只能穿二開衩的衣式。團龍褂非奉上賜不得用五爪龍團花、四團龍,唯諸王有特賜正龍者才許使用。

其實龍或蟒不是重點,重點在顏色,只有皇族可用明黃、金黃及杏黃,而且明黃杏黃基本是皇帝本人專用,極少數時候經皇帝允許給皇太子使用,清代公開身份的皇太子只有胤礽。其他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這件乾屍裡面所穿的應該就是臣下所用的石青色蟒袍。也屬正常使用。

據報道,廣東和平縣就發現乾隆年間曾在任上興修水利、救濟災民和治理黃河有功,被朝廷誥封為正五品奉政大夫的林適中七十歲告老回鄉時乾隆賜的“皇恩疊賜”匾及彩繡“五爪蟒袍”。

該“五爪蟒袍”以石青色綢緞為主要面料,在陽光下呈現出一種紅褐色光澤。左腋下有一衣帶,斜衩處綴圓形鏤空小銅紐扣,周身密佈金繡圖案,前後均有3條五爪金龍,兩肩亦各有一條,共8條。胸前和背部的龍,首向正面,頭部左右對稱,雙目圓睜,正視前方,蜿蜒而坐(據民間稱,五爪為龍、四爪為蟒。清朝官袍通稱為蟒袍,蟒與龍以爪區分,其餘形、神無大異)。

此官袍還繡有祥雲、金菊、蝙蝠等圖案,下端衣襬處繡有海浪,中有三山。官服下襬左右各有開衩。龍鱗及其它圖案均以金黃色或藍色線繡成,層層疊疊,甚是密厚,顏色逐層過渡,層次分明清晰。

據考證,清朝的官服多有講究,線外包金銀的叫做平金繡,在夏服上用的叫戳紗繡,只用綵線而線外不包金銀的叫彩繡。所以乾屍龍袍上鏽金線是正常的。

另外一件隨葬品的龍袍歷史上也有據可循。

目前遼寧錦州市博物館就存有出土於錦州市太和區營盤鄉董家溝村尹氏家族墓地的龍袍,出土墓的主人是清代名臣尹繼善。有專家分析,這件龍袍是尹繼善死後由皇帝御賜。尹繼善曾先後四次出任兩江總督。尹家有三代人受皇帝恩寵,嘉慶皇帝曾褒獎尹家:“名重三朝三相國,勳隆一代一賢臣”。尹繼善還是雍正、乾隆兩朝封疆大吏中的領袖人物。

關於辮子。

據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首席教授趙成文介紹,根據屍檢和技術復原,乾屍死亡時間可能是深秋,享年五十歲左右,死前多日未進食。從乾屍頭頂推斷髮際線的位置,經在計算機上放大觀察,乾屍頭頂沒有留髮痕跡,推斷死者生前應該遵守了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

康熙二十六年之前頒佈的《康熙會典》中明確記載了大臣死後可以不留辮子穿御賜的蟒袍下葬。或者可以解釋他臨死前又梳起了髮髻,為了炫耀生前的榮耀,他最後穿上御賜的武官服和龍袍下葬。

至於翻遍史書專家們並未發現關於這位黃拙吾老先生的隻字片語。故而,有專家認為,這個“中憲大夫”的稱謂,也可能是死後追贈,子孫做了大官,可能會追封祖先。

這一點個人認為不準確。

查歷史資料。康雍乾時期名臣黃廷桂後落籍今北京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前黃自然村。其父黃秉中曾於1710年擔任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品級約為二品。其他記敘不詳。

黃廷桂生於1690年,時間上也能吻合。

黃廷桂墓位於北京房山區張坊鎮南白岱村郝家墳,與乾屍墓地不算很遠,乾屍是否是黃秉中?

一家之言,尚待專家們考證。


趙燕雲


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現場意外挖掘出一具乾屍,乾屍長1.73米、左腳長有六個腳趾,全身烏黑。乾屍棺槨的棺頭上寫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並發現:

一、乾屍外穿一品武官的麒麟圖案的補服,裡面穿了件龍袍,專家鑑定:該龍袍是按清朝皇帝式樣以真金絲製作而成。但元明清中憲大夫都是文官正四品,官服應該是鴛鴦補子,這點無法解釋。

二、葬品中有皇家御用珍寶東珠和有“康熙通寶”字樣的錢幣。說明該乾屍乃是葬於康熙年間。

三、乾屍雖然身穿清朝帝王的龍袍,但乾屍頭上沒有留清代男性的辮子,而是盤起的髮髻,髮式與“剃髮令”不符。

四、據說清朝得到皇帝賞賜龍袍的共有十七人,康熙時有兩人,專家尋遍《清史》,卻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黃拙吾的記載,能到康熙賞賜的榮耀的事情,竟然沒有被記載這是不科學的。

於是對乾屍身份引發諸多猜測。其中有皇八子胤禩說,廢太子胤礽說,順治說等等。

皇八子胤禩,九子奪嫡失敗,在雍正穩固統治後,賜名阿其那,被圈禁而死,以當時雍正對其厭惡程度不可能如此厚葬,且胤禩不可能留有明朝髮式,所以此說法被否掉。

黃拙吾這三個字很耐人尋味的,倒過來唸吾拙黃,可以理解為“我是被罷黜的皇帝”。

廢太子胤礽說看似有些道理,尤其名字可解讀為“皇黜吾”,胤礽二度被廢,圈禁生活極其苦悶抑鬱,但明史明確記載,胤礽死後葬於天津薊縣黃花山理親王園寢,假如雍正為維護統治穩定,對一個沒有威脅的死人陪葬龍袍等厚葬,這種收買人心之舉必會大肆宣揚,妯讓胤礽改名換姓另埋它他不是失去意義了嗎?

順治為真愛董鄂妃舉辦了隆重的冊封大典,頒佈詔書,大赦天下,按照常例,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時候才會詔告天下,對董鄂妃,也是創了先例。

董鄂妃死後,順治十分難過,親自撰寫悼文,由於悲傷幾度情緒失控尋死覓活。孝莊皇太后為防止他自殺,安排人專門看守。

哀莫大於心死,董鄂妃死後,他萬念俱毀,多次放話說要“披緇山林,孤身修道”。希望可以脫離苦海,不理朝政,獨居養心殿,從早到晚悲痛不已。思念成疾,幾個月後也去世了,演繹了一曲帝妃生死相依的絕戀。

但民間一直在傳說:順治遁入五臺山出家為僧,如按民間說法我們反推一下:順治決意要出家修行。孝莊皇太后無奈將他廢黜,另立八歲的康熙為帝,向全國宣佈順治駕崩。


順治出家做了道士,這就解釋了乾屍腦後沒有辮子而盤著的髮髻的原因。順治真辭世後,其特殊身份,康熙帝也不敢大張旗鼓復葬孝陵亦或其他地方,只能秘密下葬於石景山,在棺槨上了四品文官中憲大夫的官職及捏告出了“黃拙吾”的假名以掩人耳目。

據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首席教授趙成文根據屍檢,得出乾屍死亡時間可能是深秋,享年五十歲左右,乾屍頭頂沒有留髮痕跡,推斷死者生前應該遵守了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復原乾屍的樣貌,發現該樣貌非常接近康熙的畫像,二者的血緣關係特別明顯,也許,乾屍真是順治帝。

以上所說,只是一種推測,並非最後結論,或許永遠就是一個謎!


美麗青春您真痘


2006年5月,一具乾屍在石景山玉泉路施工現場被意外挖掘出。

這具乾屍很詭吊,有四個地方透著古怪。

一、屍身裡面穿了龍袍,卻又在外面又穿了一件一品武官的官服。注意,該龍袍可不是戲班子的道具,也不是高仿或山寨的贗品,專家說,那是按清朝皇帝式樣以真金絲製作而成。

二、陪葬品除了有另一套龍袍之外,還有皇家御用珍寶東珠和有“康熙通寶”字樣的錢幣。則該乾屍乃是葬於康熙年間。

三、乾屍雖然身穿清朝帝王的龍袍,但腦後並沒有辮子,而是盤著的髮髻。

四、乾屍棺槨的棺頭上寫:“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但所有清朝史料都查不出這個名叫“黃拙吾”的中憲大夫。

有人猜測,“黃拙吾”是一條假名,如果將該名倒過來讀,“吾拙黃”,可能意指“我是被廢黜的皇帝”。

如果此人生前真是“被廢黜的皇帝”,則以上四個疑點均可破解了。

那麼,葬於康熙年間“被廢黜的皇帝”是誰呢?

矛頭直指康熙的父親順治帝。

恰恰,順治帝的下落之謎是清初四大謎案之一。

順治一生痴迷董鄂妃,董鄂妃一死,順治認為生無可戀,多次放話說要“披緇山林,孤身修道”。

順治有沒有走上“修道”的道路呢?一直以來,就是史學界爭論不息的謎團。

官方的說法是:孝莊皇太后的阻擾下,順治沒能“修道”成功。但也在短短几個月之後患天花離開了人世。

民間的說法是:順治“修道”成功了,遁入五臺山為僧或束髮為道士隱居到別的什麼地方去了。

如果按照民間的說法來解釋石景山玉泉路的乾屍,一切都那麼合情合理。

即:順治已萬念俱灰,無心為帝,決意要出家修行。孝莊皇太后勸阻不住,只好將他廢黜,另立八歲的康熙為帝。由於皇帝出家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而且,還要保護出家後順治的安全,孝莊就向外宣佈順治駕崩,並稱已經火化。

順治出家不是做和尚,而是做了道士(在順治鬧著出家的那段日子裡,他就公開給自己起了一個“痴道人”的道號)。這就是乾屍腦後沒有辮子而盤著的髮髻的原因。從乾屍的體表特徵看,其離開人世時的年齡應該在六十歲上下。即順治做道士後,又生活了四十多年,死於康熙四十年前後。由於清朝之前已經為順治舉行了葬禮,並將順治的“假骨灰”葬入了東陵。所以,這次順治的真辭世,清廷只能秘密下葬於石景山。下葬時,屍體雖然穿了龍袍,卻又在外面又穿了一件一品武官的官服,並在棺槨上了四品文官中憲大夫的官職及捏告出了“黃拙吾”的假名以掩人耳目。

順便補一筆:著名刑偵專家趙成文經復原了乾屍的樣貌,發現該樣貌非常接近康熙的畫像,二者的血緣關係特別明顯,也許,乾屍生前真是順治帝。

不管怎麼樣,以上所說,只是一種推測,並非最後結論,具體真相,還要靠專家進一步檢測。


覃仕勇說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50ed00025613e3329542\

看鑑



北京石景山挖出的龍袍乾屍可以說是近年來史學界最大的謎團之一,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下面我們來推理一下。

下葬棺頭上所載為“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身著皇帝禮服,外穿一品武官的麒麟補服,另陪葬一套龍袍,隨葬品康熙通寶,東珠朝珠等。

初步判定為清朝四品文官中憲大夫黃拙吾,為明末清初人物,葬於康熙後期。

有三大謎團,一、在留髮不留頭的清朝,竟然留著明朝髮式;二、陪葬龍袍;三、相關專家翻遍史書,竟然找不到這位黃拙吾老先生的隻字片語。


現在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康熙年間廢太子胤礽,死於雍正二年,時間上跟推理的康熙後期能搭上點邊。

二、順治帝福臨,史書記載是英年早逝死於天花,有很多人認為福臨或遁入空門或被孝莊太后拘禁,活到康熙後期也有可能。

三、黃拙吾為明末清初漢人,死後懷念前明,盤為明朝髮式,購得戲服龍袍陪葬。

四、為前明皇族或太子,死後恢復明制而葬。

五、康熙帝八子胤禩,身為清皇族死後被這樣規格所葬。

補充一點,清朝剃髮易服之下,兩種人最為特殊,道士可留髮,服飾照舊,是順治年間龍虎教張天師進京面聖后皇帝特許保留下來的,戲子雖剃髮,但上臺表演可戴假髮行前朝服飾,因為戲子本身表演的就是前朝舊事。


首先我們先排除一下。

皇八子胤禩,雍正皇帝即位路上的有力競爭者之一,在雍正穩固統治後,賜名阿其那(滿語中狗的意思),後被圈禁死於雍正四年,以雍正對其的怨恨是不可能如此厚葬他,而且胤禩不可能留有明朝髮式,這個說法不合理。

前明皇族亦或太子,當年農民起義時,明皇族就被大規模屠殺,滿清入關後又是一輪屠殺,早就所剩無幾,不可能在朝為官,更不可能穿上清朝龍袍。

購戲服說法更是經不起推敲,乾屍所穿龍袍為清朝龍袍,戲子表演穿的是前朝龍袍,而且戲服繁瑣花樣多,與真正的龍袍有差別,質量上更不可能一樣,這個說法更是無稽之談。

三四五說法被排除,現在推理一下前面兩種說法。


黃拙吾這三個字很耐人尋味的,倒過來唸吾拙黃,這個“吾”等同於“我”的意思,“拙”字形同類似“黜”,“黃”字同音字為“皇”,可以理解為“我是被罷黜的皇帝”。

而符合條件的也就是順治帝和康熙年間廢太子胤礽,順治帝疑似出家或被孝莊太后拘禁,廢太子胤礽二度為太子,幾十年儲君,距離皇位只有半步之遙而功虧一簣,這兩人,一個為康熙帝父親,一個為康熙帝嫡子,順治帝史書記載死時年僅24歲,如果出家或者孝莊拘禁,活到康熙後期也猶未可知,廢太子胤礽死於雍正二年,死時51歲,也距離康熙後期很近的。

龍袍不消多說,皇帝專屬,東珠朝珠在清朝只有三種人可以擁有,皇帝、皇后、皇帝直系親屬,現在唯一的疑點就是明朝髮式,而順治帝和廢太子胤礽留髮的唯一可能就是信奉道教。


順治帝信奉佛教,這是史上明確記載過的,更是有出家的說法,信仰不同,但不排除之後改信道教,因為道教的髮型服飾保留就是順治帝特許的。

廢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圈禁生活極其苦悶抑鬱,而明末清初大興的是佛教與道教,在此期間信仰道教也說的過去,可是最大的缺點在於,史書記載,胤礽死後被追封和碩理親王,葬於天津薊縣黃花山理親王園寢,在雍正二年,雍正皇帝登基之初,統治極其不穩定,追封胤礽為親王有收買人心之舉,對一個沒有威脅的死人厚葬應該更會大加宣揚,更何況以雍正的務實及其當時國庫的空虛,在天津薊縣勞民傷財建下親王規格園寢不用,另改名換姓另選地方埋葬胤礽是不可能的吧,而之前朝代也有皇帝追封前太子也就是自己哥哥為皇帝的例子,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哥哥李憲死後追諡為“讓皇帝”,顯示自己的仁義,雍正的皇位雖不是胤礽主動讓出來的,但胤礽二度為太子,也勉強算讓了這個皇位,雍正不追封其為帝正常,但陪葬龍袍等厚葬這種收買人心之舉應該大加宣揚,何至於讓胤礽改名換姓另埋他地呢。




個人認為最有可能是順治帝福臨,參考順利帝的生平,這個皇帝在史書記載英年早逝之前一系列不尋常行為,更多是實際上出家或被孝莊拘禁,而他有可能在出家或者拘禁生活中改信道教,因為順治帝跟道教也有不解之緣,然後死於康熙後期,其特殊身份,康熙帝也不敢大張旗鼓復葬孝陵亦或其他地方,只能改名換姓厚葬於北京石景山,

當然這個邏輯也有漏洞,但這是當下專家對龍袍乾屍沒有更新研究出來之前,個人認為幾種推測裡最接近的一種推測。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觀看,喜歡就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宋安之


黃拙吾是誰,為什麼死後要穿龍袍?


嗚呼,有一種說法,這個人是順治皇帝。

至於是真是假,這個就不好確定了。

黃拙吾倒過來是吾黜皇(我是被罷黜的皇帝)!

而在那個年代,只有順治皇帝符合這個條件。

有一種說法是他出家了,當時說病死其實只是衣冠冢。

在他壽終正寢之後,康熙才用這樣的方式把他埋葬。


但那邊已經有了一個帝陵,又不能堂而皇之的說出來。

所以,就只能給他在裡面套一件龍袍,證明他生前是皇帝。


當然,這個可信的程度有幾分,那就很難說了。


另外一種說法,好像說是鰲拜啥的。

不過如果是鰲拜的話,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

龍袍啊,這可是帝王專享的。


司暢Ailan


關於石景山玉泉路出土的穿著龍袍的乾屍,給很多所謂的學者專家帶來了滔滔不絕的話語權,到後來還是不了了之。那麼身穿龍袍的乾屍到底是誰呢?黃拙吾是實名制嘛?

暗穿龍袍,又公開陪葬龍袍,這已經確定此人必是龍種。【玉平通史】載,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派錦衣衛首領鄭天來帶十七名大內高手,保護自己最心儀的愛妃李紅錦出離京城,這時的李紅錦已經懷上崇禎四個月的孩子,李紅錦死活不願離開崇禎。崇禎拿出明朝玉璽,寫下遺詔,並和藏寶圖一起交給李紅錦,說,【生於憂患,今天的朱家後人,已成安樂之徒,無力守住祖宗基業,你若能生一子,取名朱復山,當嚴教苦學,待時機成熟,光復朱家河山】。

崇禎皇帝在李紅錦離開後,吊死煤山。鄭天來按照崇禎旨意,帶著十七名大內高手,十八人保護著李紅錦,去了崇禎家鄉,在那裡,有一支三萬人的朱家軍駐紮在黃山光明頂,也算是朱家的家兵。為首大將陳克遠,乃陳近南之父。

半年後,李紅錦在光明頂生下朱復山,各位將領把宮中帶出的龍袍,懸掛慶祝,從此以皇帝禮,聽命朱復山母子。朱復山聰慧過人,文韜武略,有其祖朱元璋的風範。為掩人耳目,朱復山化名黃拙吾。也是天意弄人,朱復山在南嶺,居然救了微服私訪的康熙。康熙在山中迷路,兩天沒能走出山林,在第二天的下午,遇到在山中練功的朱復山,朱復山把康熙帶到自己山中的住處,招待了康熙,交談中,康熙看朱復山相貌英俊,胸懷博大,是個難得的治國安邦之才,有心想讓朱復山能為己用,兩個人雖然都沒有告訴對方真實姓名,康熙還是提出要和朱復山結為異姓兄弟,就這樣,朱復山以黃拙吾,康熙用黃三為名,兩個人結拜了,康熙年長朱復山六歲,成為大哥。

回到京城的康熙,一心想著黃拙吾,當時的大清,太需要這樣的人才了。康熙三下江南,三顧朱復山。心懷復國之志的朱復山,當得知自己的結拜大哥就是大清皇帝時,也想直接滅了康熙,可朱復山與康熙,兩人惺惺相惜,雖有家國恨,還是不想暗箭傷人,要復仇就光明正大地打一場。朱復山始終沒有接受康熙的提議,沒和康熙去北京。

康熙看到朱復山不為名利,更是佩服,為報達朱復山,就在他們相識的地方,以皇上行宮的規格,開山修路,為朱復山建了一個皇宮級別的山莊。並御賜朱復山一品官爵。朱復山身為朱家後人,雖然也努力地進行了反清復明,終因大勢已去,雙方力量懸殊,未能成功。朱復山看到康熙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也不想再把民眾推向戰火,就慢慢開始把朱家軍轉化為耕種務農。

康熙曾經來過山莊七次,兩個人同榻而眠,親如兄弟。在康熙第三次來山莊,就已經發現了朱復山的身世。看到朱復山的君子風範,康熙知道朱復山是個心胸開闊的人,要不自己也不會能安全離開這裡。康熙每遇大事,舉棋不定時,都會聽取朱復山的意見。康熙依然來山莊,與朱復山依然是兄弟。直到有一天,康熙提出要和朱復山去明祖陵以結拜大哥的身份祭拜,朱復山才知道康熙也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份。

天下安定了,朱復山終於應邀和康熙一起去了京城,康熙把朱復山帶到皇宮,依然二人同榻,這讓朱復山看到了康熙對自己的深情厚誼。在康熙的勸說下,朱復山留在了京城,依然使用黃拙吾的名字,康熙御賜,為朱復山建了一所僅次皇宮的豪宅,並讓朱復山自由招納百名以前下人。二人的結拜情義,除了劉關張,應該無人可比。朱復山死後穿龍袍,是康熙御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