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初登上皇位的是奕訢而不是咸丰,历史上的局面有没有可能改写?

消失的月光


历史是严肃认真的,没有如果的,真的要想有如果,那我们就如果一下,历史上的局面肯定会改变,中国会进一步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我们的人民觉醒也会晚很多年。

咸丰帝奕詝虽然没有奕䜣聪颖和才气,但他继位以后勤于政事,对朝廷内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为了拯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等等政治手段,只可惜清王朝那时早已内忧外患,加上闭关锁国已久,与国际脱轨严重,使得咸丰帝的改革成了杯水车薪。并且咸丰帝31岁去世,使得政权落在了慈禧等人的手里。

如果当初道光帝立奕詝为帝,那么大清王朝(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彻底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跟屁虫了。

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奕䜣同意委派李泰国和赫德(英国政治家)相继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把中国的海关管理大权交给英国人掌控。同年奕䜣以巨额托付李泰国购买船舰,筹建海军。同治二年,这支舰队开到了中国,但舰队的指挥却是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这是由清廷出钱供养,归英国侵略者指挥、控制的一支舰队。奕䜣不但没有抵制,还准备接受英国侵略者这一无理要求,甘受外人挟制。恭亲王奕䜣这种对外一味顺从的行为,连曾国藩、李鸿章都感到不满。清廷诏令遣散船员,留下船舰。英国方面无理取闹,要求不用人的话,那么船也得收回(这个李泰国花重金购买的),还要向清政府索要赔款。最后奕䜣统统答应了下来,退还船只,赔礼赔款。

同治三年(1864)五月,奕䜣同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新疆大片领土割给沙俄。奕䜣的外交行为一味讨好取媚洋人,就连他弟也看不下去了。如果奕䜣真当了皇帝,那么中国人不知还要成为多久的奴隶。

在戊戌变法时,他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光绪帝进行抵制而且和“议论专主变法”的帝师和军机大臣翁同龢严重对立。奕䜣如此反对君主立宪制,又怎么会带领清王朝走向希望呢?

综上,恭亲王奕䜣有才有德,但他的政治主张会将中国带上另一个歧途,甚至会倒退几百年。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觉得我说的有道理的,可以点赞加关注。


Lloydxia


咸丰奕詝和恭王奕訢两人性格差异极大,如果登上皇位的不是奕詝而是奕訢,晚清的政局的确会有不一样的情势,但是这也挽救不了大清衰亡的最终命运。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个儿子,奕詝是四子、奕訢是六子,年龄相差一岁,二人是唯一有条件和能力去竞争帝位的皇子。奕詝十岁时,其生母孝全成皇后突然去世,他便由奕訢的圣母孝静皇贵妃抚养,二人如同一母同胞,十分亲近。但是史书记载,二人性格有着明显的差异。奕詝性柔,奕訢性刚,而且在才智上奕訢远胜于奕詝。但是奕詝凭借其师杜受田的“藏拙示仁”、“藏拙示孝”的妙计下,最终赢得了道光皇帝的欢心,被立为皇太子,1850年荣等大极。

可是纵观1850年至1861年咸丰在位的十一年,真可以大灾大难之期,咸丰没有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1850年至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1856年至186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地会、捻军等造反更是数不胜数。最终甚至被英法联军赶到了热河,最终病逝于此。

反观奕訢,英法联军入京后积极与敌人周旋,一定程度了保障了京城的安全,促成了谈判的早日开展和结束。洋务运动期间,成为洋务派在中央的重要支持者,帮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开展洋务活动;在朝廷掌管总理衙门,推动对外交往。最终,晚清出现了一定的恢复,甚至出现了“同光中兴”的局面。但是甲午一战,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其去世十余年,大清也寿终就寝。

我们发现,奕訢比奕詝要开明多了,但是其努力也最终并未实现大清的最终复兴。所以说如果道光皇帝立的是奕訢,也许朝局会有所不同,但是大清最终还是会灭亡的。


老照片


绝对会改写历史,但不会改变清朝灭亡的结局。

恭亲王奕訢聪明有魄力,是满清皇族中的出色人物。

若是奕訢继位,不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不会被烧。

奕訢不会愚蠢到和11个国家宣战,不会有辛丑条约。

更重要的是,奕訢身体健康活到65岁,不似咸丰短命,慈禧没机会垂帘听政。

曾国藩第一次见到两宫太后和年幼的同治皇帝,回家在日记里写下“两宫(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龄,亦无从测之。”

曾国藩对恭亲王评价很高,称赞他非常聪明,但也看出恭亲王受太后猜忌,“晃荡不能立足”。

李鸿章第一次面见慈禧太后,回家跟儿子说了八个字,“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从这两位牛人对慈禧的评价可以看出,慈禧有心机,会玩弄权术,格局不够,无治国之大才。

奕訢比咸丰比慈禧都优秀。

但是,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清朝灭亡的结局不会改变。

君主制必会被共和制取代。

满族是少数族群,汉族是主体民族,领导权必须回到汉族手中。

以上。

附:奕訢60岁时的照片



余明讲历史


奕詝和奕䜣分别是道光皇帝的四子和六子。奕詝继承了道光帝的皇位,即后来的咸丰皇帝。而奕䜣先后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中都是非常特别的重量级的大臣。如果当初奕䜣上位,历史会不会改写,答案是不可能。

1860年11月,北京谈判期间的奕䜣

从已有的清史资料看,奕䜣从小受到翁心存老师极为严格的封建教育,对儒家学说可以说是造诣挺深的。会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又会武功,善于骑射,可谓是文韬武略集于一身。朝中大臣们包括道光皇帝都认为奕䜣是个好料,接班当皇帝应该是合格的。

而奕詝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教育,但天生资质毕竟略逊奕䜣一筹。他自己也知道能力比不上奕䜣,便在老师杜受田的指导下,每逢关键时刻便打悲情牌来获得父皇的格外青睐。最起作用的有两次:

一次是在狞猎时,皇帝和众大臣在场。奕䜣正常发挥,很快就带着猎物满载而归,而奕詝一箭未发。道光帝问起原因时,奕詝说是正值春天,动物在孕育下一代,不忍心伤害它们。道光帝不仅没生气,还认为奕詝善心可嘉。另一次是最关键时刻,道光皇帝临终前把这兄弟俩叫跟前,问他们如果当皇帝如何治理国家,奕䜣侃侃而谈,头头是道。而奕詝却嚎啕大哭,悲痛地说,“父皇怎么可能离开我,父皇不会死的”。道光皇帝深受感动,认为仁孝之子才可以当皇帝。于是立奕詝为继承人。当然,悲情牌好用,也与奕詝的母亲是道光帝最为宠爱的孝全皇后有一定的关系。

奕詝接班后,虽然坐在大位上,但对奕䜣这个小弟弟即佩服又惧怕,又不敢动他。因为道光帝在传位密折中,明确封奕䜣为亲王。奕䜣也小心地侍奉着一起长大的哥哥,心里不服,父命难违,没办法。

咸丰皇帝

咸丰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逃到承德并死在避暑山庄。临终前把皇位传给幼小的儿子,并不是从当时危难的时局着眼让奕䜣接盘。奕䜣可能没想,也可能是没胆量把皇权拿过来,重整山河。而奕䜣从此与慈禧结成联盟操控朝政。从后来奕䜣帮助慈禧铲除咸丰帝确定的顾命八大臣、垂帘听政的所作所为看,奕䜣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并没干什么好事。

他如果从维护清朝大局出发,完全可以与咸丰指定的八大臣一起参与政事,处理好当时面临的烂摊子,至少不能继续烂下去。而是听任慈禧胡作非为,甚至助纣为虐,这种行为用现在的话说,是胸无大志,有才无德。

1861年,朝廷从国外买回军舰,用英国皇家海军上校为指挥。后来,又屈于英国无理要求,遣散船员,退还舰艇还赔礼赔款。此种行为,连曾国潘、李鸿章都深为不满。

1864年,奕䜣同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新疆大片领土割给沙俄。

他在任职中枢期间,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以及西部各省的回民反抗运动。对外主张保持与欧美大国的和平,屈服于外国势力。

但也应该承认,他在主政期间也有些新举措,比如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力量,主持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推动洋务运动,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事情。

综合起来看,奕䜣的才能确实比咸丰帝强。他之所以没能发挥出好的作用,一是他没能当上主宰一切的皇帝,只能起配角作用。二是关键与危难时期站错队,与慈禧互相利用,慈禧所干的坏事中都有他的身影,最后还被慈禧所厌恶并抛弃。以奕䜣的才能,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中,当政者善于用人,他还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用他的人昏庸,他也乐于与魔鬼同舞,所以造就了他不光彩的一生。


梅园布衣


肯定要比咸丰强,只是历史没有如果。咸丰能够称帝与其说是他的能力,倒不如说是咸丰帝老师杜受田的胜利。杜受田看到比才智、比能力四阿哥奕詝都不是文武全才的六阿哥奕訢的对手,且体弱多病。杜受田反其道而行之,让奕詝在道光帝面前装仁义,装孝顺。皇子们去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回答道光帝:“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就是因为装得像道光皇帝立他为储君,以为自己为大清天下找到了一位明君。

清末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咸丰帝这样一个才略都偏下,又体弱多病的君主来主持大局确实勉为其难。开始时他也抱着要做一番成就想法,除奸佞,开言路,整饬吏治,重用汉族官员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只是一场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让他心灰意冷,沉迷酒色,不久驾崩。

恭亲王奕訢从小天赋异禀,文武全才,只可惜他的老师没有杜受田的谋略,最后功亏一篑,父亲道光皇帝选择了四阿哥奕詝为储君。而且咸丰帝对这个弟弟非常忌惮,摄于道光遗命短期任命他为军机大臣,没多久就被闲置。咸丰的病逝,顾命八大臣跋扈,引起“两宫太后”不满,给了奕訢机会。“两宫太后”派安德海联络恭亲王奕訢等在京的王公大臣,发动“辛酉政变”除掉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奕訢成了“辅政王”,只是他这个“辅政王”受到慈禧太后的掣肘。慈禧是个权利欲望很深的时候人,“辛酉政变”后没有什么政治经验,慢慢羽翼丰满就把奕訢踢到一边了。

恭亲王奕訢主政的二十年时间被称为“同治中兴”,正是他领导了洋务运动,建立针对外国的“总理衙门”,设南北通商大臣,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也是在他手里签订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英、俄借师助剿农民起义军,对外国入侵势力呈息事宁人态度。

恭亲王奕訢远比咸丰皇帝奕詝各方面要强的多,只是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大潮下,受制于他所授教育、环境和眼界,很难做出翻天覆地的变革。作为大清王朝的皇族成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纲领问题上,奕訢怕比洋务派大臣更加保守。有奕訢掌权洋务运动会得到深化革新,但想要在他手里完成“宪政改革”恐怕没有可能。大清的恭亲王不过是一个升级版的“裱糊匠”而已。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谁一本正经回答就输了 历史不容假设


带志逐梦


不会,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就限制了他不可能做出。不同意封建体制的事情来。


活在当下121434801


肯定会改变历史方向


伏魔金刚杵


结局还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一样。历史不看过程的


勇往直前不停息


不可能!因为咸丰皇帝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