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媽媽,應該怎麼辦?

趁趁一定強


兩歲半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媽媽這種行為發生在一部分的孩子身上,以前我在小區裡帶孩子的時候這樣的孩子十幾個中佔二三個,也就是說這種現像是有些孩子身上存在的,如果孩子發生這種現像做為媽媽來說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引導:

一,溝通的語氣

一,兩歲的孩子喜歡發脾氣無非是這些原因導致的比如說“孩子想要一些零食或者是玩具但是有的家長不會順從孩子,一下子激怒了孩子,有的孩子脾氣比較的倔強,開始會對大人產生攻擊,通過這種粗暴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

這時候家長要用柔和的語氣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做媽媽會不開心的,這樣做寶寶就是一個不講道理的孩子,別的小朋友就會不喜歡和你交朋友等等而不是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孩子,有的孩子有一種逆反的心理,語言的溝通很重要,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自然說話的方式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而來。

二,家長反思自己的行為

孩子喜歡打你不知道孩子平時範錯的時候你有沒有打過他,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捱過打,當他有對你不滿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你,也就是他不開心的時候也會過來揍你,如果是這樣大人在平時自己的言行方面要注意了,不要用這種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大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做錯了想一想怎麼和他溝通最重要,而不是用打罵來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當孩子用這種粗暴的行為來對待你的時候主要還是要從自身身上來找問題,你畢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媽媽,全職媽媽如果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很容易發火的,因為長久不和外界接觸帶孩子本身就是需要很大的度量的活,再好脾氣的人有時候也會被孩子折騰的脾氣暴躁,同樣也會打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在無形中就學會了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您,所以說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還是要從自身身上找問題點。


親子陪伴蘭怡C


兩歲半是寶寶的一個過渡時期,我是一名寶媽,這樣的事情我也經歷過,我家寶寶大概是在兩歲左右開始這樣,有一段時間莫名其妙的就會發火,打你,還咬人,當時也是特別的苦惱,諮詢了一下說是寶寶的一個叛逆期,教育孩子其實也是很需要方法的,我一般都是鼓勵,表揚式教育,每次寶寶想打我了我一般都會說你是媽媽的乖寶寶,媽媽愛你,不可以動手打媽媽,媽媽會疼,會傷心,而且打壞媽媽沒人給你做好吃的魚肉,沒人給你蒸排骨,這個時期寶寶基本都會懂得這些基本的交流,所以嘗試著這樣說,她就會不那麼暴躁,甚至改掉這些壞毛病,切記,寶寶發脾氣時大人一定不要跟著發脾氣,那樣只會讓寶寶更加暴躁。願大家的寶寶都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向日葵🌻🔥劉梅🔥


對這個問題真是很有感觸,結合自己的體驗和最近所學,分享觀點如下:

一、常識裡的兩種應對方式

面對我們被打,如果不去考慮對方是一個才兩歲半的孩子,我們頭腦第一的應激反應可能是“打回去”。
如果考慮到他才是一個2歲半的孩子,且我們大概知道一點2歲多孩子的成長特徵,也學習過一些“溫和而堅定”的育兒理論,可能會控制自己給他自由,任由他打,發洩一陣兒、自然平復情緒。因為,畢竟兩歲多的孩子,他掌控情緒、負責情感控制的大腦額葉還沒發育成熟,他們的大運動發展也剛剛建立,語言表達還不完善

二、對前面兩種處理方式的分析

第一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一方面孩子會從家長的“以身作則”中模仿處理情緒的方法,下次碰到不良情緒,還是會繼續選擇打人的方式來處理,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大腦回路在這些一次又一次可能“重複的踐行”中得到了強化,未來,他出入社會,也很可能特別容易被“激怒”,不懂得平和的處理“不良情緒”,也很可能誘發像因為一個饅頭砍人致死這樣的血案。

第二種,不以“打”的方式回敬孩子,母親控制好了情緒,沒有覺得孩子打自己是不尊重長輩,不會瞎想“現在都打我,那以後還得了”這些,給予了孩子情緒發洩出來、大腦得到自然發展和成長的機會。類似冷處理這樣的處理方法,已經是進了很大一步。
那麼,有沒有第三選擇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三、第三選擇

總的來說,這個方法是幫助孩子鍛鍊大腦,支持孩子從中學會未來理性的處理方式。這個方法糅合第二種接納孩子的態度。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因為需求沒被滿足,或者我們的回應不及時等而出現的憤怒、難過和傷心等情緒,他都是正常的。
就像我們的天色,有白天,也有黑夜,就像我們的天氣,有晴天,也有暴風雨,情緒除了開心,快樂,滿足,其它的情緒也都是正常的,是被接納的。

同時呢,我們要與孩子的情緒在一起,感受他的情緒,並且作為媽媽,持續的學習、練習把孩子的情緒準確的描述出來,並且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碰到這個事情、你有“這樣”(針對具體事件)的情緒。

2、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
前面也有提到,孩子的語言表達還不夠完善,當他們情緒生髮出來,又不能很好的認識、控制(大腦發展機制)情緒之前,很可能就會動動小手,通過打的方式發洩出來。
請接納孩子的方式,但是,並不代表你要忍受著被打。
3、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可以引導孩子打枕頭,或者深呼吸,或者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稍微吼叫的方式發洩。
4、覆盤引發打人的事件
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帶著孩子一起回顧引發脾氣爆發、打人的事件,如果是孩子的某個需求沒被滿足、或者做某個事情不被媽媽允許,請溫和的繼續堅持你的原則。

如果是還可以有商量餘地的事件,請教給孩子說:下次如果碰到類似的事情,請他好好的怎麼表達、跟你商量。媽媽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是可以同意他的。

四、應對忌諱

  1. 當我們在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的:
  2. 千萬不能把焦點聚焦在孩子打人不好、不乖這樣的標籤上;
  3. 千萬也別藉由此,說他不乖、不懂事,媽媽不再愛他、喜歡他這類的話;
  4. 也不要因為強烈的情緒和打人的動作而為事件本身的“原則”妥協;
  5. 不借由轉移注意力,避開直接面對情緒。

情緒爆發的時候,正是孩子發展的時候,也猶如生病是免疫力提高的契機一樣,請你也守護好孩子管控情緒的大腦。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過程,這些方法也不是用一次兩次就立馬見“效果”那種,請堅信、耐心的持續這麼做,孩子的大腦一定會發展成為健康的可以有效管控自己情緒的好孩子的。


我是芳療照護達人橙色蘋果,致力於傳播芳香療法在照護兒童和家人時的應用。和萬千媽媽們一起做靚麗的家庭照護達人,用國外已悄然流行的自然的方式養護美美的自己,照護自己和家人少生病,生病少去醫院,去醫院少用抗生素。享幸福生活!同時主要探索和實踐媽媽全方位成長、提升幸福力,歡迎右上角關注。如果你覺得本文有用,歡迎分享給你愛的人。

橙色蘋果幸福力信差


記得小寶1歲半時,有一段時間打人、拽頭髮、咬人,一不合心意就哭鬧不止。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小寶邁入了2歲左右“第一個叛逆期”,另一方面也因為小寶由跟著我換成爺爺奶奶帶,心理存在落差,一時間不適應,親子關係出現一定的問題。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喜歡打媽媽,如果嘗試了幾種方法都不見效的話,還是追根溯源,找找親子關係、孩子成長路上是不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冒昧問一句,孩子爸爸去哪裡呢?

孩子的世界簡單而純粹,如果孩子不是內心有傷痛或是見到過類似場景,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打媽媽。

我們給出的種種小妙招、小技巧只是治標之策,如果想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和孩子多聊一聊,或是分析孩子的身體語言,是不是孩子自身的安全感不夠?還是親子關係出現了裂痕?亦或是孩子身邊人有暴力傾向?

只有瞭解了原因,有針對性的彌補,孩子打媽媽的表象才會消失。單純的就事論事,不深究背後的原因,才會數種措施都不見效!


倆寶娜媽mn


遇到題中的這種情況,寶媽們不要生氣,也不要焦慮,寶寶是到了傳說中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了。寶寶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通過動作來發洩情緒。

可怕的兩歲: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一時期,寶寶的行為通常表現為:1、拒絕父母的要求;2、和父母唱反調;3、不理睬父母;4、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5、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從寶寶一歲開始,這些事情就時有發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麻麻們會感覺,寶寶是和故意她們對著幹。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試圖瞭解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表現為孩子對家長的話說“不”。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如果家長處理不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何應對terrible two的暴力行為

1.媽媽必須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讓他明白暴力行為是不對的

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回饋,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寶寶把媽媽打疼了,媽媽覺得好痛。”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寶寶,如果你喜歡媽媽、喜歡小朋友就輕輕地摸一摸。”

2.引導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寶寶之所以會有暴力行為,和他們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有關。因為語言詞彙有限,只好直接付諸於行動: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寶寶示範,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

3.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出的親善行為予以鼓勵

積極鼓勵的態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出積極、關心的情感。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這個情況我家也遇到過,現在我兒子還沒有3週歲,一有不順心就會發脾氣、扔東西、打媽媽,或者有時候很興奮、高興也會打媽媽,寶寶之所以打媽媽,不外乎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 情緒的宣洩

因為寶寶的大腦還在發育中,控制情緒的杏仁核腦還不能夠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會通過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 自我意識的強烈

2歲多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強烈的時候,也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所以才有“可怕的2歲”這一說法,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說不、喜歡和爸爸媽媽“對著幹”、大人不要做什麼偏要做。

  • 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大人對孩子打人,如果表現誇張,孩子就會用打人這個方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 感受到暴力的力量

孩子通過打人得知,自己有能力和力量去控制和改變一些事情,這個發現讓他驚喜,所以經常打人去獲得滿足感。

  • 模仿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通過大人或者電視裡的一些打人情節,孩子很快就學會。



以上原因中,我發現我兒子打我主要是因為情緒問題。題主可以了通過多觀察瞭解孩子打人的主要原因,對症下藥。

因為孩子的需要和表達能力有限,又不會控制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通過簡單粗暴的打人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只有先解決了孩子的情緒問題,才能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

家長的自我調整

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會生氣和憤怒或者焦慮,這些都不適合解決問題,只會適得其反,家長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只有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對有同理心。

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當我們以為趕走了孩子情緒的時候,孩子只是情緒從意識區域擠壓到了潛意識區域,潛意識裡的情緒必然會爆發,又是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

接納孩子的情緒,溫和限制孩子的行為

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允許孩子做任何事情,為所欲為,因為孩子的能力和社會經驗不足,需要家長的指導和限制。

對於孩子因為得不到玩具而哭鬧打媽媽時,媽媽可以這樣說:

媽媽沒有給你買玩具,你非常生氣,但是你不能打人,你打我,我很疼,很難過……



釋放孩子的壓力

淚水和笑聲能讓孩子釋放焦慮和情緒,允許孩子哭;

通過遊戲可以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遊戲是最好的治癒手段,讓孩子開懷大笑,釋放壓力。


丁媽親子時光


你家寶寶和我家寶寶情況差不多,我家寶寶是一歲半,我的臉都快被他抓花完了。我也是一個人全職帶他,由於天氣冷平時也很少帶他出去玩,性格有些內向,脾氣也比較暴躁。

起初我也試過很多方法,比如:輕輕打回他的手,佯裝生氣,冷處理,都無濟於事。

後來經常帶寶寶到小區的草地上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到公園喂鴿子,小兔子,引導寶寶和這些小動物們說話,伺機假裝對小動物們說:它們不喜歡和打媽媽、愛生氣的小朋友玩。寶寶站在一旁撲閃撲閃著小眼睛若有所思,我想他是能聽懂的,他在思考自己的行為。

不輕易間發現寶寶愛打媽媽的不良習慣在慢慢消失,這是多麼值得高興的現象啊。

經過這一個多月來我的刻意改變,再結合寶寶各方面的變化,我發現原來我看似在全職帶寶寶,但是用心和專注陪伴他的大塊時間還沒有玩手機的時間長,“時間花在哪收穫就在哪”。

感謝寶寶讓我得到了反思和改進,朝好媽媽邁進。


木白媽咪說育兒


這位媽媽先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打媽媽?找到原因,再想辦法改正孩子,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嬌慣

曾在淘氣堡看到一位媽媽要帶孩子回家,孩子在沒有得到再玩一會的請求後,上來就給媽媽一個耳光,當時看到我心裡一震,孩子怎麼能打媽媽呢?後來一想,有可能是家長平時太慣了,一不順著孩子,孩子就會反抗。不知道你的孩子,平時會不會太慣了。教育孩子並不是百依百順,家長要有自己的立場及尺度。

推卸責任

家裡有老人的話,孩子磕碰後,老人為了哄孩子不要哭,會教孩子打回去,如打地、打桌子。其實這是推卸責任的做法。這位小朋友第一反應是打媽媽,有可能是推卸責任的做法,他把磕碰全賴在媽媽頭上,認為導致自己磕碰到,是因為媽媽沒有做好。你可以試著告訴孩子,自己磕碰到,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注意到危險導致的,與不會動的物體或其他人包括媽媽,沒有關係。當孩子磕碰或心情不好時,媽媽應及時安慰。

引起注意,求安慰

孩子心情不好就會打媽媽,也有可能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有的孩子會用大哭來引起家長的注意,有的孩子會不停的叫爸爸媽媽,有的孩子會扶家長的臉,讓家長的眼睛看著他。孩子心情不好打媽媽,想告訴你,我現在心情不好,求你的安慰。告訴孩子心情不好時,可以告訴媽媽,不必用打媽媽的方式,你這樣做,媽媽會很疼。

兩歲半的孩子,可以簡單的表達,試著問問孩子,為什麼要打媽媽?告訴孩子打媽媽是不對的,當他磕碰或心情不好時,可以如何做,打媽媽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每當孩子打你時,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很疼。有時打回去,力度掌握不好,孩子會誤認為你在與他玩,他會接著再打一下,這種情況下,家長就不要再打回去了,喊疼,做很疼的表情會好一些。

全職媽媽全天陪在孩子身邊,已經很辛苦,但你是最瞭解孩子的那個人,相信你會找到孩子打媽媽的根本原因,並找到解決辦法的。


秋寶媽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導語: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

蛋蛋媽媽:寶寶2歲3個月,只要大人不能及時滿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鬧,還愛打人。興奮了打人,生氣了打人,有時候甚至毫無來由地也打人。不僅在家這樣,在外面也這樣,弄得家長成天給人家道歉。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兒園了,到時候還這個樣子怎麼辦呢?真是愁死人。

聰聰媽媽:他第一次打人大概是在一歲半的時候,有一晚上家裡來了熟人,正在聊天。他突然又去玩飲水機的水,老公就去拉開他,他調皮的跑開了。我就笑著說起上次他玩水被他爸打的事情,沒想到他突然就衝到我面前,一巴掌打在我的胳膊上,力量不重,但是卻使我印象深刻。我驚奇地問他:‘你打媽媽呀?’他毫不猶豫地打了第二下。當時有朋友在,老公及時把他拉開,我就口頭上淡淡地說了句‘不能打媽媽’,心裡其實很生氣。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挑釁的寶寶,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打人的這件事。但是,我發現他打完人反而更大膽了,現在他2歲了,要是說他一下,他就立馬打過來。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解析:

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打人只是一種表達感情、情緒的方式。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當出現爭端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向父母示威時,兩三歲的寶寶通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

但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勇敢、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工具性攻擊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例如,孩子有意打另外一個寶寶,惹他哭,這屬於“敵意攻擊”;如果孩子是在爭奪玩具的過程中打了對方,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隨著年齡增長,攻擊性行為也會發生變化,身體攻擊越來越少,會逐漸改為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等語言攻擊方式。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什麼愛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2、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於是就打人。

3、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4、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後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5、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的鏡頭,很好玩,於是就模仿。

6、父母嬌慣。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形成了習慣。

7、尋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8、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打人的行為就比較頻繁。

9、生活變化大,不適應。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兒園等。不知怎麼回事,又不會表達,於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

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慾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打人。

打人事件發生時,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

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

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另外,父母的態度要堅決,並前後一致。比如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

父母平時也要經常注意表揚孩子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


聽說吧心理諮詢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也是這樣,我只要不順著他或者有時他心情不好了,就會拿我撒氣,伸手打我,並且怎麼說都不管用,越吵他,他越厲害。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父母自身的原因,不是長期陪伴孩子,孩子就不會產生這種狀況。而是看如何陪伴孩子!

我的脾氣比較急,孩子又是個男孩,比較皮,因為經常陪伴他,時間長了,耐心沒有了,控制不了情緒,大喊大叫,對他的教育是粗暴的。我伸手打他,他自然學會了伸手打我,也不分場合,為此我也非常苦惱。

其實大家都認為孩子很小,講道理,他不懂,這絕對是個錯誤的認識。即使是剛出生的孩子,她也是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變化的。我認識到這一點以後,對他增加了耐心,每當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就在心裡告訴自己:冷靜。慢慢的減少發怒和大吼大叫的次數。

說實話,這非常不容易,要一個漫長的時間,有時都憋得我胸口疼。時間長了,我改變了,他也改變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慢慢的跟他講道理,不用呵斥的口氣。而且我選擇是他非常高興,情緒非常好的時候和他講這些事情,他很容易接受我的觀點,而且能夠照著去做。



我告訴他:“孩子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我覺得咱們心平氣和的去交流,去談話比又哭又鬧,效果要好,你覺得呢?”他有時也小大人似的說:“媽媽哭和鬧是不管用的。發洩情緒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跑跑步唱唱歌,但是又哭又鬧,不好喲!”這都是我平常對他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