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的人,為什麼都覺得“體制外”的工作,不是“正式工作”?

很多人都會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在基層,尤其是縣城以下的地方,人們普遍都會有一種心理,覺得只要不是公務員,不是事業編,不是老師,就不能算是“正式工作”。比如相親,你說你在某公司就職,可能對方家長就會說,連個正式工作都沒有。那麼,究竟為什麼,縣城的人,都覺得除了“體制內”的工作,其他都不是正式工作呢?

縣城的人,為什麼都覺得“體制外”的工作,不是“正式工作”?

第一,在縣城,公務員是性價比最高的職業。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大城市,在公司工作,會比當公務員工資高很多。但是在縣城,你在公司工作,和當公務員,收入基本差不多。而且,在公司還不如當公務員有面子,有地位,不如公務員穩定。所以,在縣城,公務員是性價比最高的職業。

縣城的人,為什麼都覺得“體制外”的工作,不是“正式工作”?

第二,小地方的公司不交社保。在縣城一級,很多公司,是不給員工交社保的,因此在公司工作就很沒有保障。但是公務員就不一樣了,社保這些東西,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只要你入職,就有人專門去辦。所以,縣城的人都覺得,在公司或者企業工作,都不是長久之計。

第三,容易失業。縣城這一級的公司或者企業,很多都沒什麼經驗,也沒什麼風險承受能力,市場稍微有些波動或者大環境稍有變化,就有可能破產或者大規模裁員,而當公務員就不用有這種擔心,無論大形勢怎樣,旱澇保收。

縣城的人,為什麼都覺得“體制外”的工作,不是“正式工作”?

第四,收入不高。在大城市,人們去公司工作,是因為公司的收入,不公務員高太多了,不是一點半點,但是在縣城就不一樣了,當公務員和當公司職員收入差不多,這麼一來,人們也就理所應當的覺得,除了體制內的工作,其餘的都不是正式工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