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廣州所見1985年,街拍沿江兩岸


濱江路,連接人民橋、解放大橋、海珠橋等跨江橋樑,是一條呈東西走向的順岸式次主幹道。全路分西、中、東3段。西端起自白鵝潭畔,與洲咀路連接,至海珠橋為濱江西路;往東至江灣大橋為濱江中路;再往東延伸至廣州大道南接藝洲路止為濱江東路。

1957年始沿著珠江南岸填灘築路,因瀕臨珠江,故名濱江路。1964年至1965年間,從洲頭咀至石湧口全長約3,800米的堤岸築成,堤岸全用麻石砌成,並將江邊至路心綠化帶的路面,全部鋪砌混凝土塊。岸邊則仿照珠江北岸長堤式樣建起欄杆,南北對稱,成為市民休憩遊覽地帶。

2000年底,濱江路海印大橋至人民橋段進行沿線立面整飾工程,路邊建築以歐陸風格全面改造。2004年,展開濱江路延長線整治工程,擬將濱江路東延3.2千米至琶洲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2007年,濱江路延長線建設重新動工。目前每年的迎春花市均在洪德路至同慶路一段舉行。


沿江路路分東、中、西三段,東湖路至東華南路為沿江東路;東華南路至海珠廣場為沿江中路;往西為沿江西路。沿江路被稱為廣州的外灘,從清末民初起,沿江路與長堤一帶為廣州最繁華的街道,老字號林立,但20世紀末期開始日漸衰落。

沿江東路在1956年建成馬路,稱沿江東路,1967年改為沿江三路,1982年複名。沿江中路東段原稱八旗大馬路,1951年改為東堤大馬路;西段在1920年築堤而成,取名南堤大馬路;1967年沿江中路東、西兩段改稱沿江二路,1984年改今名。

沿江西路東段原為珠江北岸的淺灘,陳濟棠主粵時期,1931年到1932年間,在長堤大馬路之南又填築了東自龍王直街、西至仁濟路口的一段彎曲河岸淺灘,炸燬了海珠礁石,並耗資75萬元,築成了1159米長、11~20米寬、瀝青路面的新堤大馬路,起自永安堂東端,止於愛群大廈西端。

海珠橋北連廣州起義路,南接江南大道北。海珠橋從1929年12月1日開始動工,美國慎昌洋行以103.2萬兩銀的低價奪得承建權,由馬克敦公司公開承建,稱之為“珠江大鐵橋”。落成之後稱為“海珠大鐵橋”。

大橋於1933年2月15日正式落成通車。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是當時中國惟一的可開合鐵橋。1938年6月,日軍入侵廣州,派遣飛機轟炸廣州,把橋體的開合器震壞。

1950年3月25日,廣州重建海珠橋,在蘇聯橋樑專家吉賀諾夫等指導下,並由衡陽鐵路管理局技術員卓觀培帶領有關技術人員日夜趕工,耗費六個月時間便把海珠橋修復並通車,重建後的海珠橋除橋面沒有開合功能外,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廣州海珠橋,1985年。攝影:阿德·範德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