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被曹丕篡位封为山阳公后,为什么不去投奔刘备?

靳源春


一、汉献帝是个明白人。

汉献帝曾经历董卓、曹操等军阀之手,也曾为汉室基业做垂死挣扎,但最终没能如愿,白白害死了忠诚于汉室的大臣及皇后的性命,他知道反抗是徒劳的,最后乖乖地召集公卿百官,告庙祭祖,派兼任御史大夫的张音持天子符节,捧着皇帝的玉玺绶带,宣布将帝位禅让给了曹丕,二十八日,曹丕上位,改年号延康为黄初,大赦天下。元年十一月一日,文帝将河内郡的山阳邑一万户作奉邑,尊举汉献帝为山阳公,封国内仍用汉朝历法,并以天子礼仪祭祀天地,上书不称臣,四个儿子为列侯。客观地说,献帝是体面地让位,待遇还算丰厚。

二、汉献帝如南逃归刘备,必定千山阻隔,魏国谍影重重,汉献帝插翅难飞。

三、汉献帝禅位,地球人都知道,曹丕继位合法。任何人再也无法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牌了。

曹丕利益集团是高智商的,他们决定利用禅位这种文明的方式来改朝换代,不授天下口实,极为高明。

说白了,山阳公和献皇帝的招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四、刘备是以献帝被害,自己作为帝胄,打着兴复汉室的名义上位的,献帝如侥幸南来,双方会很尴尬,献帝很难有好结果。

献帝南逃成功,刘备绝不可能让位,原因如下:刘氏集团革命几十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之不易;刘备绝非善男信女,他和曹操曹丕、孙权都是知音;老江湖刘备也知道一旦退位,必是献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已经成为千万富翁的集团董事长,他一回退位后,不是重新贫困的问题了,而是连卖草鞋、编韦席也不可能!脑袋也保不住!刘备为保江山永固,会千方百计干掉献帝。

五、退一万步说,即便把汉献帝恩养起来,将来蜀汉灭后,献帝会二次受辱。

刘备给汉献帝禅位、奉太上皇均无可能(蜀汉天上有两个太阳对蜀汉不利),汉献帝最好的结果是仍做山阳公(最多换个名号),蜀汉家穷,连封他一万户的公爵也有难度,最怕的是一旦蜀灭,山阳公怎么有脸去见曹丕?堂堂一国之君,竟先后两次向自己的臣子称臣,情何以堪?





苍茫大地顾炜斌


汉献帝刘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做了最长时间的傀儡皇帝,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公元189年,年仅八岁的刘协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命运改变,董卓废少帝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从此刘协开始了长达31年的傀儡皇帝的生活,先后被董卓、李傕、曹操等人先后挟持,终于在公元220年,被曹丕胁迫让出自己的皇位,被封“山阳公”。


至于为什么不去投刘备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刘协本身肯定没有想过去投奔刘备的问题;

公元220年,刘协已经是接近40岁的人了,长达30年的傀儡生活让他彻底的明白了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在拿自己当作皇帝了,曹丕不会,刘备也不会,刘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为什么要拱手送给自己呢,虽然他是名义上的皇叔,但是亲兄弟都不会这么大方,刘协又何必再去当别人的傀儡呢,所以估计刘协肯定都没有想过去投奔刘备的问题;



二:刘协没有人身自由,何谈投奔刘备;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逼退位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但是汉献帝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虽然他的地位看似在各大臣之上,参拜曹丕不用称臣,那只不过是曹丕收买人心的手段罢了,实际上只是软禁了刘协。刘协的封地在如今的河南焦作,那是离四川成都几千里的地方,试问一个没有人身自由的废帝刘协如何可以横穿几千里去投奔刘备?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


可怜刘协一生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中,作为帝王他自然不甘心被人摆布,他总是要奋起反抗,可是两次都失败了,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真可谓“天时不予刘协”啊!


震霜秋


汉献帝其实一生挺幸运的,他原本就不是皇帝,命运使然,董卓扶他做了皇帝。继而辗转几十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屡遭苦难,但最终还是寿终正寝。

许多人为汉献帝鸣不平,认为曹操、曹丕欺负汉献帝,主张汉献帝应该投奔刘备。那么既然在你们心目中刘备这么好,汉献帝为什么不投奔他呢?归根结底还是刘备不忠呀!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谁对汉献帝比较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站在汉献帝的立场上看一下,究竟谁是忠臣。

首先看董卓,是董卓一手扶持汉献帝做的皇帝,那么董卓对汉献帝好吗?不好,董卓对汉献帝的态度基本就是三个字:无所谓。董卓基本视汉献帝为无物,连基本的礼仪都不遵守。他放任自己的士兵在洛阳烧杀抢掠,而自己则秽乱宫廷,肆意奸淫公主、宫女。你说这样的人算忠臣吗?肯定不是。

(董卓)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董卓死后,长安一片大乱。李傕、郭汜趁机攻占京都,并且挟持了汉献帝。后两人不和,郭汜挟持朝廷大臣,李傕挟持汉献帝。那么李傕对汉献帝好吗?更加的不好。汉献帝曾经因为乏食,于是向李傕索要五斗米,五具牛骨来赐给左右大臣,这时李傕送来的却是一些发臭的牛骨,典型的搪塞了事,还发牢骚说:早晚两次送饭,还要米做什么?

此时的汉献帝落魄至极,连一日三餐都仰仗随身军阀的供给,稍有不顺,连着几天都没有饭吃。朝廷礼仪更是荡然无存,大臣们在残垣断壁中上朝,士兵们就趴在篱笆上观看嬉笑。苦日子没过多久,曹操来了,简直就是大救星。你还别说,当时只有曹操有粮,所以汉献帝也只有跟着曹操才能过好日子。为什么这样讲呢?

东汉末年,由于时局动荡,黄巾叛乱,连年征战等因素,几乎达到了人相食的惨状。大家都没有粮食可吃,当时

袁绍在河北,他的士兵都吃桑葚。袁术在淮河一代,他的士兵都吃河蚌。只有曹操在许都附近屯田,种粮、收粮有粮可吃。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曹操)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

因此,自从汉献帝跟了曹操,有了上朝的宫殿,具备了基本的礼仪,恢复了作为一个皇帝应由的尊严。只有一样曹操没有给,那就是权利。因此,汉献帝很郁闷,认为曹操是奸臣。那么曹操对汉献帝好吗?三个字:差不多。为什么这样说呢?

汉朝的没落几乎每个人都看到了,当时袁绍最具实力,却没有奉迎汉献帝。汉献帝入许都后,袁绍也没有相应的进贡。因此,在袁绍心中,汉献帝什么都不是。后袁绍更是欲扶持刘虞称帝,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袁术更过分,直接僭越称帝。对比来说,曹操对汉献帝是最恭敬的。为什么呢?

汉献帝对曹操不满,有一次曹操找汉献帝请旨(请旨讨伐张绣),汉献帝突然对曹操发飙说道:你要是能辅佐我,就好好干。如果不愿意,就废了我算了。曹操当即吓得汗流浃背,不知所措,从此以后,曹操再也没有单独见过汉献帝。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由此事可以看出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

曹操尽可能的尊敬汉献帝,但是不给他实际的权利。而汉献帝平时也基本保持对曹操表面的尊重,两人心照不宣的保持着默契,彼此不给对方难堪。因此,终曹操一生,曹操都没有篡位,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汉献帝曾经以衣带诏的形式试图谋害曹操,曹操也没有追究汉献帝本人的责任,做到这样,还不够好吗?

那么曹丕呢?曹丕对汉献帝好吗?如果说汉献帝指望着以年龄优势熬死曹操的话,那么当他看到曹丕继位后,基本就绝望了。因为曹丕和他年龄一样大,基本没戏。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这些人都要一个名分,而想要给名分,前提就是曹丕必须称帝。所以汉献帝禅让是大势所趋,而曹丕对汉献帝不错。为什么呢?

曹丕允许汉献帝行汉正朔,以天子的礼仪祭祀天地。虽然降为山阳公,但是排场仍然是皇帝的排场。而且曹丕说了,天下我和你共享。由此可见,曹丕跟曹操一样,保持了对汉献帝最起码的尊重。那么汉献帝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刘备不是中山靖王之后,皇族后裔吗?刘备不是一直叫嚣着复兴汉室吗?

那么刘备对汉献帝忠心吗?未必。刘备唯一一次有机会拯救汉献帝就是在他在许都做豫州牧时,当时汉献帝秘密策划衣带诏事件,联络车骑将军董承等人诛杀曹操。当时刘备没有敢参与,只是后来见到曹操不容于自己,所以才勉强参加。还没等动手,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刘备这时获得一个逃生的机会。于是在

自己逃生刺杀曹操、拯救汉献帝这两件事情上,刘备选择了保全自己,放弃了汉献帝,由此可见刘备的忠心。

退一步讲,哪怕做一回刺客,效仿当年的荆轲刺秦,突然发难,刘备有这个胆量吗?还是没有。

当时刘备和曹操一起游猎,众人散去,只剩刘备、关羽、曹操等少数人。这时关羽劝刘备刺杀曹操,这时刘备拒绝了。后刘备被曹操赶得狼狈至极,逃往江夏。关羽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就该杀了曹操。刘备说:当初也是为朝廷惜才,如果曹操真能真心辅佐汉献帝,难道不是朝廷之幸吗?

其实刘备这句话也暗含一个意思,什么意思?曹操当年曾经说过,孤若死,不知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真有这么重要吗?没有。其实最应该说这句话的是汉献帝,如果汉献帝死,那么天下就会大乱,军阀会纷纷称王。

后期,曹丕篡位称帝,传说汉献帝被曹丕所杀,于是刘备称王,后孙权也称王。由此可见,汉献帝虽然弱,但是这面旗子只要不倒,天下就不会裂土纷争。而这面旗子刘备愿意扛吗?不愿意

刘备曾经有近在咫尺的机会刺杀曹操,拯救汉献帝,但是为了个人安危他放弃了

。后来,曹丕称帝后,刘备没有派人核查汉献帝的真实情况,立马在成都宣布称帝。这样的话就出现一个很搞笑的局面。什么局面?

曹丕的魏宣称继承于汉,而汉献帝没有死,仍然尊奉汉号,而这时蜀地突然也出现一个汉朝。这时汉献帝知道刘备称帝的消息只会苦笑,怎么还会投靠他呢?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称帝后,尽管汉献帝的爵位降了,成为了山阳公。但是相比于刘备,曹丕对待自己还不错。刘备曾经有机会拯救汉献帝,哪怕是杀身成仁,但是刘备没有做,而是独自溜走了。因此,汉献帝对刘备的心思心知肚明,在汉献帝心目中,刘备和刘表、刘璋一样,尽管姓刘,但都等着自己归天,自己一死,他们就可以宣布独立称王了。所以汉献帝还不如稳稳当当的做他的山阳公,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只有认命而已。


每日趣评


曹丕称帝后,下诏废帝为山阳公,并立即启程,非宣诏不得入朝。那为何不去投奔刘备呢?有书君觉得原因有三。

一,处境的限制。

汉献帝虽然被封为山阳公,在自己的封地,但始终在曹魏的监视掌控之下,实际就是被软禁起来,寸步难行。

况且刘备的西蜀汉中路途遥远,加上“蜀道难”,根本没有机会和能力远赴益州。

估计还没出行,便被魏军抓回去,惹怒了曹丕,白白招来杀身之祸。

二,身份的尴尬。

刘备已在西蜀称帝,而且打着汉献帝被害死的旗号合理合法的继承了帝位。

俗话说“一国不容二主”,自己这个本尊去了,他怎么安置呢?

交出自己千辛万苦打来的江山,只怕刘备答应,川中那些将士会容忍自己吗?

如今他已失去了汉献帝这个名号和权威,没有了利用价值,远道而去,孤立无援,跻身那里寄人篱下不如做自己的山阳公。

刘备已占据汉中,与曹魏、东吴三分天下,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不如将光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同宗“刘皇叔”的身上,兴汉大业也可以得以延续。

三,壮志雄心被磨灭。

自从董卓倡乱以来,汉献帝被扶上帝位后,就受人摆布控制,是个傀儡皇帝。

从长安逃出后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有个曹操接手,筑宫室尊养自己,又成了傀儡。

不甘心于此,反抗换来的是几百颗人头落地。

现在成了山阳公,可以称宾不称臣,还可以在封地内延用汉朝的年号和历法。

最起码生命不再受到威胁,也不用窝窝囊囊地看人脸色,受人摆布。

在自己的封地内做皇帝,能够轻松快活地度过余生,也再不愿踏入乱世过着血雨腥风的生活。

汉献帝知道自己的大势已去,东山再起毫无可能,逃到哪里都没有意义。所以至死都没有离开过封地一步。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公元220年,曹丕强迫刘协禅位于自己,并改元称帝,“封”刘协为山阳公。


曹丕称帝后,由于到处盛传汉献帝被曹丕所杀,于是刘备在蜀中称帝,继承汉祚。

虽然刘备可能不知道汉献帝这个傀儡还活着,但汉献帝刘协自己肯定是听说了刘备在蜀中称帝的消息,毕竟称帝是大事件,那他为何不前去投奔刘备呢?


首先,想逃那也得逃的出,虽然刘协被封为了山阳公,曹丕给他的待遇也是相当不错,但为了以防万一,曹丕还是会一定程度的把刘协给“监视”起来了,他的大致行动,曹丕还是会有个大概了解的,不可能让他离开自己的地盘。

刘协是山阳公,他的封地在山阳郡,山阳郡在兖州境内,也就是如今的山东省巨野县东南。而刘备远在蜀中,这一个东、一个西,距离相隔十万八千里,就是我们如今坐动车都得近二十个小时,在刘协那个时候得走多久呢?在洛阳的曹丕到蜀中去都比刘协去要近的多,刘协以其去找刘备,还不如去东渡日本算了。


除了距离遥远,路途上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即使从封地过去,每个路过的城池都是曹丕的地盘,过一个就是困难重重,刘协要过多少个城池、关卡才能到蜀中?


接着,就算刘协经历了西天取经般的千辛万苦到达了成都,见到了刘备,刘备能容得下他吗?他来到刘备这,这让刘备多尴尬。即便他没心思抢夺刘备的帝位,但他的出现就是在“强迫”刘备把帝位给他。刘备经过了千辛万苦才坐上了皇帝宝座,能轻易给刘协?

肯定不会的。

但不给道理上又说不通,毕竟自己自称是继承汉祚,如今“汉祚”还在,有什么理由继续占这个位置呢?


为了保住帝位,刘备很有可能会将刘协杀害,比如制造个意外什么的,这对于刘备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况且即便刘备真的退位给了刘协,但大权依然会在刘备之手,刘协还是个傀儡皇帝。以前是曹操的,现在是刘备的,依然没变化,我想他自己也不愿做别人的“玩具”了。


最后,其实刘协自己真的也不愿再到处奔波了,他在做了多年的傀儡皇帝,已经大彻大悟了,在被废后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虽然日子没有以前那么显赫,但至少衣食无忧,还不会再有生命危险,比当皇帝的时候估计还要好的多。


他在后来不再有帝王架子,利用自己宫廷中的知识,当上了一名悬壶济世的郎中,就可以看的出他其实已经对当帝王失去了兴趣。若他对帝王还有依恋的话,认为自己仍是九五至尊的话,他是不可能会融入田园山水,当一名郎中的,因为在当时郎中的地位是很低的。

刘协最终在公元234,寿终正寝,活的比曹丕还要长,与诸葛亮同一年去世,死时曹叡亲自率群臣亲自哭祭。若是他还有帝王之志,恐怕早死了。


夏目历史君


《三国演义》里写曹丕登坛受位,汉献帝脱冠去服,涕零伏拜,曹丕为免夜长梦多横生枝节,即下诏封废帝为山阳公,并立即启程,非宣诏不得入朝,献帝前往藩地山阳郡后,曹丕又派军士严加看管,献帝至死都没离开过封地。



汉献帝没有去投奔刘备原因有很多,除了被曹丕软禁寸步难行,还有就是刘备远在川中山高水长,献帝害怕还没到西蜀就被魏军抓了,而我觉得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献帝不去投奔刘备,主要是为兴复汉室而考虑。



汉献帝禅位之后,曹丕为免留下“弑君”恶名将献帝安置在山阳,献帝自知插翅难飞,更何况刘备如今据有西蜀汉中,与曹魏,东吴三分天下,已经有了兴汉灭曹的资本,献帝若去西川,则与刘备叔侄关系尴尬,献帝远道而来孤立无助,蜀中人会以为他是来夺西川之主。历史上的汉献帝是个谦谦君子,有心兴汉却无力回天,既然被曹丕软禁起来了,倒不如将兴复汉室的希望寄托给同为汉室后裔的皇叔刘备身上,自己做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高墙寓公,既保全了性命,也让刘备的兴汉大业得以延续。


大国布衣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想去;二是刘备不欢迎。

汉献帝刘协退为山阳公后,地位仍在诸王之上。曹丕给的待遇也很高,包括食邑万户、不称臣、以天子名义郊祭、沿用汉朝历法等等,差不多是个独立王国。除了有名无实的皇帝称号不在了,刘协的生活跟以前没啥两样——甚至更加自在,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刘协禅位并不完全被迫,他应该是想通了:与其战战兢兢当皇帝,还不如做个无忧无虑的山阳公。他从9岁开始当傀儡,没有过真正的皇权也就没有太多不舍。刘协留在曹魏也是最安全的,因为一系列公开而隆重的交接禅让仪式,他已然成为一种符号,代表着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投奔刘备则非常危险——去得了去不了倒在其次,因为刘备想要兴复的汉室并不是刘协的汉室,而是由他来继承并发扬的汉室。换句话说,他并不欢迎刘协。正因为和平禅让影响了刘备的皇帝梦,所以他才匆匆忙忙为依然健在而且还将一直健在十几年的刘协发了丧,从思想上将他连根剔除。刘协窝囊却并不蠢,投奔刘备这事我觉得根本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


路卫兵


刘协如果还有一点基本的智商,都不会去投奔刘备。

汉献帝自从李傕郭汜之乱、吕布逃跑出关东之后,就丧失了最后的一点实力,只剩下天子的虚名了。这个时候,无论他投奔谁,都不存在东山再起的可能,只是看谁能待他好一些。


本来这天下也都是曹操的将、曹操的兵打下来的,和汉献帝无关。所以以魏代汉,本也在情理之中。曹丕篡位之后给汉献帝的待遇,凭良心说还是不错的,封山阳公,称宾不称臣——相当于单独划出来一个县的地方给汉献帝,让他继续延续汉朝的社稷。

如果刘协不满意,投奔了刘备。那么刘备肯定大喜过望,这么好的政治旗帜,不用白不用啊?肯定会立刻把汉献帝供起来,继续做皇帝。但是汉献帝依然不会有任何实权——刘备必然是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就像当年的曹操那样。

关键问题是,汉献帝比刘备年轻,等刘备老了之后,怎么办呢?像汉献帝和曹丕姓氏不同,可以禅让;但是刘备和刘协都姓刘,都是汉室后代,禅让也没有办法禅让啊。这就很尴尬了。


如果刘协识相,就不要和后宫的嫔妃生孩子,然后过继刘禅做太子;如果刘协还心存侥幸,就算刘备是个仁君,但是刘备手下可不能保证刘协什么时候会突然“驾崩”,然后留下一个遗诏让刘禅监国。

所以刘协心里也是门清,人家毕竟是从小见过大世面,在董卓、王允、李傕、曹操等强臣面前游走的男人,已经逊位了就好好的做山阳公多好,何必再跑去找刘备,再受一茬罪,结局还未必比现在好呢?


经史通义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蜀汉即正义,曹魏是逆贼,汉献帝刘协被废为山阳公后,应该去投奔刘备兴复汉室。可刘协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乖乖地做山阳公直到234年去世,这是为何呢?



一、刘协已经心灰意冷。刘协做皇帝这些年,一直没有安稳过,被董卓、李郭、曹操轮番操控。刘协也为此抗争过,但后妃、许多臣子为此丧命,血雨腥风,不寒而栗。刘协认清了现实,知道汉室气数已尽,对此心灰意冷,只想安稳度过余生。

二、刘协和曹魏关系复杂。虽然曹操杀掉了刘协的后妃,但后来又把三个女儿嫁给了他,曹节还成为皇后,生下了后代。曹丕又把汉献帝的两个女儿(非曹氏所生)纳为妃子。刘协和曹魏的关系太过复杂,不可能一走了之。



三、曹魏对刘协不错。刘协在禅让时非常配合,曹丕对刘协不错。虽然被废为山阳公,但曹丕特准刘协祭祀汉室宗庙,享受汉天子仪仗,上书不称臣,给了他最好的亡国之君待遇。再说,刘协要想从封地跑到蜀汉,那简直不要太难。

四、刘协要是真跑到刘备那里,下场一定不好。刘协在禅位后不久,刘备却给刘协举行了葬礼,理由是听说刘协遇害了,然后称帝。刘备这样做,使得匡扶汉室的旗帜和重担落在他一人头上,刘备成了汉室唯一合法代表。如果这个时候刘协出现在刘备眼前,刘备会作何感想,会怎么做?多半是把刘协软禁起来,严密监控。对于刘备来说,一个死去的刘协远比活着的更有价值。


所以刘协不去投奔刘备是合情合理的。


石头说历史






汉献帝投奔刘备?他是不是是活腻歪了?刘备会让他知道什么叫做悲惨。

汉献帝:你方唱罢他登场,这到底是谁的主场?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二儿子,在哥哥刘辩当了几个月皇帝便被董卓废了以后,即位当皇帝。这时的汉献帝只有九岁,只是个懵懂的少年郎,可是面对沙场老将的威猛董卓心中仍然感到害怕。董卓自封相国,独霸朝纲,在两年以后,董卓被王允与吕布谋诛,在董卓眼皮底下瑟瑟发抖了两年多的汉献帝自以为终于得以解脱了。可是因为司徒王允根本没有掌控军队,最终董卓旧部李傕、郭汜领军攻入京城,可怜的汉献帝再次沦为傀儡。

汉献帝在被李傕、郭汜控制了两年以后,被李傕部将杨奉等人的保护下,逃离长安城,摆脱了李傕、郭汜的控制。当时天下群雄虽有心割据,可又害怕成为众矢之的,因此都打着匡扶汉室诛杀奸佞的旗号起兵,曹操也是如此,当时的刘备还算是个不入流的角色,即使汉献帝想选刘备,刘备也没资格更没胆量收留他,所以汉献帝他们逃出长安以后,选择投奔曹操。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可谓是又惊又喜,有汉献帝在手,他便可以占据大义并以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则从此再没有逃脱曹氏的控制。



曹操与刘备的战斗属性以及战略目标:

曹阿瞒的英雄属性:既是枭雄,亦是奸雄。

天赋技能:智谋出众,领导艺术造诣高深,军事才华优秀,文艺,有野心。

加强符文:自封东汉丞相,魏王。

智囊团队: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戏志才、司马懿等。

战斗精英:许褚、典韦、张辽、徐晃、张郃、于禁、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

战略目标:首先壮大自己的势力,先让汉献帝当着皇帝,拿着汉献帝这根“鸡毛”占据有利地势,然后再收拾天下,完成自己的霸业,最后再取皇位。匡扶汉室?见鬼去吧!

战斗结果:到死也没完成霸业,死了以后当上的皇帝。



刘皇叔的英雄属性:难称枭雄,有奸雄心。

天赋技能:会装可怜,也会哄人,更会忽悠人,领导艺术优秀,有野心。

加强符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自号皇叔。

智囊团队:诸葛亮、徐庶、庞统、法正、简雍等。

战斗精英: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李严、马岱等。

战略目标:打着皇室后裔的旗号,树立光复汉室的使命,我刘皇叔当然也想当大汉朝的皇帝!光复汉室?那也得是我的汉室!

战斗结果:不管怎么样,自己如愿以偿当皇帝了,虽然天下不止他一个皇帝。



汉献帝老老实实接受曹丕安排的结果是喜忧参半,可是如果投奔刘备则必是悲剧!

汉献帝为什么被曹氏控制几十年都能安然无恙?因为他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定位,他早就看清了天下大势了,曾经当然也有过侥幸和期望,但早就被现实浇灭了。曹氏给他名义是为了所谓的“名正言顺”,汉献帝拥有名义,曹氏拥有实际,这是他们能够共存的原因。汉献帝也确实是张好牌,到最后曹丕称帝也是汉献帝“禅让”,保住了名声!曹丕封刘协为山阳王,也不代表他拥有完全的自由权,仍然活在曹氏的监禁里,因为他的存在始终是个变数,刘协想跑?找死吧。曹操没有用这张牌,是他希望能够收拾完刘备孙权他们以后再说。

即使曹丕不将刘协当回事,让他恢复自由身,刘协敢跑到刘备那里吗?刘备早就眼巴巴地盯着皇帝的宝座了。对于曹丕逼迫刘协禅位,最拍手称快的便要数刘备,刘协还坐在那个位置,他就不敢称帝,因为他前期给自己挖了坑,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也就是刘氏后人。刘备当时称帝就是因为有谣言说刘协实际上已经被曹丕杀了,光复汉室的重任落到他身上了,所以不得不称帝当那个领头羊。我甚至怀疑这则谣言就是刘备造出来的。所以,刘协怎么可能去投奔刘备?真要去的话,曹丕不杀他,刘备也会派人半路截杀他。

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老老实实接受曹氏的安排,是最好的结果,至少不用死。而且在没有任何可能光复汉室的情况下,刘协除了自由受到限制以外,仍然享受着非常优渥的生活方式,可乐而不为?当然,如果他想找死的话,投奔刘备是可以的,可是他苟且偷生几十年,他会有勇气找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