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低會感染什么病毒?

煥軍8640


外周血中性粒細胞計數<1.5×109/L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中性粒細胞減少至<0.5×109/L,則稱為中性粒細胞缺乏症。中性粒細胞缺乏極易引起嚴重感染,往往危及生命,故應引起高度重視。

【病因】

1.藥物影響

某些藥物能嚴重影響粒細胞,原因:一是細胞毒性,主要是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致使骨髓損傷;二是藥物介導的免疫反應。

2.放射影響

急性放射損傷導致骨髓造血急性衰竭,中性粒細胞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導致粒細胞缺乏。

3.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

4.腫瘤細胞對骨髓的浸潤。

5.嚴重感染

細菌、病毒、原蟲、立克次體等。

【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

中性粒細胞缺乏症病情嚴重,其表現主要有:

(1)起病急驟,患者很快表現極度衰弱。

(2)高熱、寒戰 伴頭痛和全身不適。

(3)極易合併感染,一旦感染則來勢兇猛。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口腔、鼻腔、皮膚、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特別是肛門。

(4)咽部劇烈疼痛,黏膜處可有壞死性潰瘍。

(5)若粒細胞缺乏是由藥物引起,可能發生剝脫性皮炎。

(6)迅速發生敗血症或膿毒血癥常致患者休克,嚴重者導致死亡。

一些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感染還可能有兩個特點應當重視,一個是由於粒細胞減少,參與炎性反應的細胞減少,通常在感染中出現的典型症狀均不敏感,感染程度嚴重,而症狀體徵不突出易造成漏診、誤診。二是感染不易控制形成擴散,在反覆使用抗生素後,又會引起其他病原體的繁殖,如真菌,給治療帶來更大的困難。

(二)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1.血象

是單有粒細胞減少,還是全血細胞減少;粒細胞減少的程度。

2.骨髓象

觀察骨髓粒系的增生情況,以及有無其他血液學疾病。

3.有感染徵象時

要進行血液、尿液、糞便的細菌學檢查,進行咽拭子檢查,同時行藥物敏感實驗,以指導用藥。

4.檢查自身抗體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史。

以上幾點在診斷和鑑別診斷中十分重要,如某些患者不僅中性粒細胞減少,而且紅細胞、血小板也減少,有溶血徵象,如黃疸、脾大,即應考慮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應進行確診性實驗。又如有脾大和關節痛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Felty綜合徵,糖皮質激素和脾切除對其有效。

(1)停止使用引起粒細胞缺乏的藥物;脫離射線接觸。

(2)尋找引起粒細胞缺乏的原發病,有效地治療原發病。

(3)積極全方位地預防感染,有條件的應將病人安置於無菌層流病房,做好口腔、牙齦、肛門、呼吸道、泌尿道、皮膚和外陰的消毒護理。

(4)及早使用足量、廣譜抗生素,用藥前先行咽拭子/血液/或各種分泌物及尿便細菌培養,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針對性使用抗生素。

(5)細胞因子GM-CSF、G-CSF,能促進骨髓內髓系幹細胞、祖細胞增殖、分化,增強粒細胞功能,用於粒細胞嚴重缺乏,特別是合併嚴重感染者,150~300μg/d皮下注射。

(6)因免疫因素引起粒細胞缺乏,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以抑制免疫反應,改善中毒症狀,促進粒細胞恢復。

在有了上述全方位的綜合治療後,粒細胞缺乏症的預後有了明顯改善。


中國醫藥養生


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其升高和降低都能一定程度的反應身體的健康狀況。

中性粒細胞升高,最常見的就是急性感染或者炎症,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另外在又嚴重外傷,燒傷,手術創傷時,中性粒也會增高。還有就是在某些白血病時,中性粒也會增高。

在某些病毒感染時,中性粒細胞會降低,如流感病毒,傷寒,副傷寒等,另外,再生障礙性貧血會引起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同時降低。

中性粒細胞在判斷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感冒時非常必要,中性升高,一般認為是細菌感染,淋巴升高,一般是病毒感染,可以根據其升高,較低來判斷用藥,從而防止抗生素的濫用,從而防止超級細菌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