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支持中英文數子


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我的觀點如下:

一是被逼無奈。

現在的農村,除了逢年過節還能看到年輕人以外,在家守候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因為靠家裡的一畝二分地,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於是年輕人走南闖北,要麼外出打工,要麼再外做生意。以前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現在是三年河西三年河東。如果幾年不出去打工,根本就趕不上潮流,經濟也會滯後,和其他人拉開距離。

年輕人出去了,作為農民的根基--土地,歲數大的人,根本捨棄不了。於是但凡能勞動的、沒有重大疾病的老人,就會把田地種起來。還好現在有大型機械,也給老人提供了很大幫助。不過,像除草、打藥、澆地等基本農活,老人還是要親自去幹的。所以說,這是被逼無奈,也是對土地不捨的一種情懷。

二是農民部分家庭也存在貧困現象,老人要靠種地增加收入。

農民一旦有重大疾病、建房、兒女多等很多負擔時,70多歲的農民沒有外出打工的能力,只有靠幾畝地補貼家用,甚至來還款等。

三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願意去幹。

70歲的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對田地有種無法割捨的心態。他們在自己感覺身體還行的狀況下,願意去幹農活。農村比不上城市,有專門的老人娛樂場所和方式。農村老人大多時間,都是在農活中度過。

四是,恐怕說了你不信,老人不讓他幹活,心裡空虛。

我親眼所見一位老人,兒女家庭條件好,不願意老人再幹農活。於是把老人接到城裡去住。不過,沒幾天就病倒了。問其原因,說是不幹活難受,憋屈。結果送回農村老家,乾乾農活,身體一點毛病也沒有了。

或許,以後國家富裕了,真正達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農村70歲的老人也就不用幹農活了。




豫東一農夫


有專家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



這位專家是什麼專家?放下專家的架子,到農村去看一看,去轉一轉,實地調查一下:農民70歲了是怎麼樣的生活?生活環境怎麼樣?70歲的農民靠什麼來生活?然後就不會再這麼說了。

簡單的描述一下,大多數70歲的農村的老人的生活狀況。70週歲的老人在家裡一般都是住這地兒的,而且不是太寬敞的茅草房,或者是破舊的磚瓦房。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個飯桌,一箇舊電視,兩口缸,一個燈泡,還有一些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儘管房屋很小,但也顯得空蕩蕩的。對於城裡人來說,這應該叫家徒四壁。



農民的溫飽問題的確解決了,但農村老人吃的一般就是炒青菜,而且這頓剩了下頓接著吃,還有鹹菜,或者偶爾能見到一點肉,不過很少有機會,除非家裡來人或者是子女給一點。城裡人說,農民吃的都是有機綠色的蔬菜和糧食,屬於養生而且無公害的食品,但是如果到70歲農民的家裡生活一段時間,就不會這麼說了,而且也不會適應這麼清貧的日子。

70歲的農村老人,就目前國家給予一百元左右的農村養老金的補貼,這點生活補貼僅夠農村老人的油鹽醬醋和水電費的支出。一旦頭疼感冒,日子就過得很窘迫,甚至還要借一部分錢來看病,當然得了大病那只有子女來出錢治療,否則的話只能等死。



總之,70歲了的農村老人,必須靠自己的勞動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開支,至少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當然也是減少子女的經濟壓力,活到老幹到老,這就是農民的宿命。因為農民沒有像城裡老人那些高高的退休金來養老,他們也不想勞動,也想像城裡老人一樣,到公園裡散散步,打打太極等運動方式鍛鍊身體,但是農村老人沒有辦法,也無可奈何。因為還要生存,因為生存就要吃飯,因為吃飯必須得勞動,甚至還有一些70多歲的老人,為了子女還必須到工地幹活搬磚。專家你說現在農村70歲的老人不幹活能行嗎?


宗元


雖然都是70歲,幹活兒的情況大不一樣。

有些老人幹活是為了鍛鍊身體。而大多數老人卻是為了養家餬口,掙錢看病。

自從房地產價格瘋漲以來。連一些中小城市每平米都漲到了七八千塊錢,甚至上萬。

孩子們結婚城裡沒有房不行沒有車不行。這無形之中給一個家庭造成巨大的壓力。農村的老人不比城市退休工人,他們沒有退休金。兒女如果不給錢的話,花起錢來就捉襟見肘。

村裡的老人們都很自覺,能不給孩子增加負擔就不增加!他們自己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完全是為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哪怕是打醬油的錢。

只是有得大病的時候,自己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向兒女開口。

所以說不是老人沒必要幹活!而是迫不得已。

什麼時候農村真正的富裕起來,老人們能像城裡人一樣有固定的養老金。你提的這個建議才有價值!






追蜂探蜜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在的人能活到70的都是高壽了。還能下地幹活的更是隻有咱農村土生土長的老人。才幹的動

在農村70歲以上下地幹活很普遍。其實他們也可以完全不必去地裡幹活。只是大多數老人都覺得。自己幹了一輩子農活。每天早上起來吃完早飯下地。已經是幾十的習慣了。改不了。

我外公如今八十多歲了。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起來。下點麵條吃了就上山找草藥了。這點很多年輕人都辦不到。我每年回家就喜歡在他家待。跟著外公能學很多東西。不僅是他的醫術。更多的是做人方面。

我是臥龍村的小夥!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臥龍村的小夥


有人說農民沒有必要七十歲了還下地幹活,你怎麼看?我國農村人口一直佔據全國一半以上,我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而作為農民種植的糧食養活了我國十幾億的人口,農民的功勞功不可沒,但現在卻有很多農民70多歲了,還照樣早出晚歸的勞累。之所以這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我國很多農民沒有像城裡人那樣有著穩定保障的養老金,更沒有所謂的失業保險等等。雖然我國現在在農村也適應了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是沒有現在的農村老人來說可以領到65~150元/月的農村養老保險,而這對於現在高物價,不斷通貨膨脹的時代,顯然是不夠一個月的基本生活的,很多老人基本上還得依靠子女撫養。



第二:農民一生勤勞,經不起休閒的生活。這個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一些身體比較強壯的農民,到了七十多歲了照樣到田地裡幹活。在我們廣西某貧困縣,很多老人70多歲還去給別人打工,上山除草、砍樹等等。其實看著挺心酸,畢竟這年紀如果是城裡人估計早已安享晚年了。



第三:子女不孝順導致。

以前農村人經常說養兒養女防老,但是現在很多農村地區的子女外出打工,一年到頭賺的錢根本不夠自己花,更不用說每個月給父母多少錢了。不得已,很多父母只能上了年紀還得繼續幹活,養活自己。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不想連累子女,很多農村父母一輩子為兒女操勞,如今物價、房價節節攀升,彩禮高漲的今天,作為父母年紀已大,也不能在幫助子女什麼了,因此只想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減輕子女的負擔。

對於目前這種現象,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下方留言,一起交流。


鄉村波比


在農村沒有什麼70歲就幹活不幹活的,這要看個人,有的人勤快,活到老做到老,只要還能動,都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懶的人50歲就不想幹活,儘管窮也不幹,明明是四肢健全,卻偏偏要好吃懶做。

這就是我在農村看到的真實現象,什麼人都有。


什麼是專家,來農村看看腰都灣下地的80歲老農民是怎麼幹活的,讓老農指導下專家認識菜地上哪些是菜哪些是草,韭菜長什麼樣子,草長什麼樣。



再讓老農告訴他用柴火能不能煮飯,農村的雞長成啥樣。

動不動就專家說,讓人很不舒服,現實是農村的老人大多數,不要說全部,做了一輩子農民,習慣了勤勞,都會做到不能做為止,要不怎麼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在貧困地區某些老人70歲還是主要勞動力,如果年輕人出去打工,家裡再有兩個留守兒童,估計80歲還是勞動力。

即使在已經脫貧的農村70歲下地勞動也是正常的,常年勞動的人,很多人身體都硬朗,一旦停止不勞動會不適應。



再說了只要不過度操勞,勞動的人比不勞動的身體好,就當勞動鍛鍊身體還能幫助家裡,多好的事。

城裡人不上班還不是跳舞,散步,目的不就是鍛鍊嗎,所以所謂的專家不要誤導農村人免得被罵。


鄉間秀姐


專家說的對,人生七十古來稀,農民七十歲了的確需要在家好好休息,享受一下所剩無幾的人生。

但是現實根本不給農民選擇的機會,不下地幹活生活怎麼辦?誰來養老?農民沒有養老金,每一分收入都是靠汗水來交換,除非幹不動了,否則沒辦法不下地。

大多數農民用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汗水為祖國培養了下一代,換不來社會的理解,有的甚至還要遭受子女的嫌棄,我見過被啃老到死的農民,也見過太多疲勞過度倒下的農民。

希望專家不要光耍嘴皮子,要想辦法用實際行動來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七十以後不下地也可以安享晚年的夢想。


老狼00008


有人說七十歲的農村老人沒必要幹活,這種說法不對。

首先,七十歲的老人每天都要吃飯生活。吃什麼?喝什麼?用什麼花費?得了病該怎麼辦?

有人會說:“吃飯花費有養老金,得了病有合療。”

七十歲的農民是有一百塊養老金。現在的一百塊在集鎮上能買十碗麵條,十碗麵條能不能夠七十歲的老人吃一個月?七十歲的農村老人實在是可憐,他們走在商場裡,手裡的幾元錢攥出油也捨不得花。農村老人雖然交了合療,但是誰也不敢得病,得了病也不敢去醫院,咬著牙用身子硬撐著。許多農村老人住不起醫院,除非他們的孩子養得起他們。

農村老人勞動了一輩子,貢獻了一輩子,收穫的是辛酸,誰能理解他們的內心的苦?對於七十歲的老人來說老無所依是何等悽慘,不勞動他們又能有何指望?


農村農民三農話題


俗話說的“六十不當家,七十不算人”,這是千古年來老祖宗遺留下來的一句訓話,也可以說是一句美言!追溯中國上千年的歷史,老古人既然能有這樣的道理,可謂不無道理,定有因緣!

回到過去生產力,勞動力及各方面條件都極為艱苦的歷史歲月,你若不勞動就得飢餓,甚至餓屍荒野,但中國曆代以來都有個百善孝為先的美好品德,晚輩們都願意自己多辛苦點、多付出點也不願長輩們操勞!

現在在這大中華這片熱土上,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各項民生政策也覆蓋到祖國大地的任何角落,民風淳樸,人民生活日漸更新,可謂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現在的農村戶口,若一個人年齡但了60週歲每個月就可以領取國家給予的養老保險金,單是靠這點微博的政府救濟金也可以勉強過日子,反問難道到了6-70歲這般無勞動能力的年紀還有必要為維持生計而奔波嗎?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障”,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大家都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要感謝黨和國家給予人民的一切福利!


鄉村文娛


不要農村七十歲的老人幹活了,咋聽起來是 光面堂皇的話可實際別說七十歲的。就我瞭解的農村老人還有八十、九十歲的還在臉朝黃土背朝地辛勤的勞動。

也不知這個世道咋回事,有些 每天坐著辦公室而不嫌腰疼的磚家,只會嘴上口吐蓮花對農村老人群體的晚年生活、意想非非誇誇自談,總認為農村老人過的是世外桃園,無所事事儘想天倫之樂,要知道這些對農村老人的虛偽理倫會誤導社會對農村的誤解。



我的家鄉位於鄂西北偏遠山區,與川、陝交界,除了一座座大山之外還是縱橫交錯的山嶺河溪。竹山南部山區有座雄偉壯觀的山嶺叫“雞鳴山”,以一腳踏三省(湖北、四川、陝西)流傳世間。這裡的老人大部分都是辛勤耕耘的老農民,不管兒女混的好壞,他(她)們始終任勞任怨呵護著祖傳基業,保持著深山農民的本色。


據我長期工作在基層親身體會:絕大部分的山區農村老人群體,都會堅守以農持家的傳統信念,年如一日在自已的“一畝三分地”裡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傳統耕耘習俗,特別是一定保障圈裡有豬,房簷後面有雞,牛欄裡面有尖子牛(耕地),有狗看門就更好了。

深入瞭解更會心酸,很多七旬八旬的老人們,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把最好的臘肉、土雞等農產物留給後代享用,自已反而清湯薄水平平淡淡的過日子。真的不讓七旬以上的農村老人幹活,就必須有足額的經濟收入奉養他(她)心靜氣和地安度晚年。



祝福所有的老人家幸福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