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八十一日中的主將閆應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soc1221112700


我是江陰的,閻應元指揮的江陰抗清可謂是當年“江南三慘”之一,十萬江陰民眾面對20餘萬清軍(南明降軍為主,正兒八經的滿清士兵佔少數),血戰孤城,抗敵八十一天,擊斃清軍75000餘人,江陰民眾城內死了9.7萬餘人,城外死了7.5萬餘人,等清軍屠城三日撤走之後,四周鄉民湧入城內收殮屍體,發現城內僅剩53人。

在江陰文廟,有抗清三公的塑像,每年到了祭祀他們的時候,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服愛好者和江陰社會各界人士在文廟祭奠他們,以表達我們的敬佩和感激之情,這段歷史可謂是江陰最熱血的回憶。

閻應元是北京通州人,在崇禎朝後期到江陰擔任典史,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當時明末社會動盪,海賊橫行,一次海賊顧三麻子帶著許多船隻沿江而上,進犯江陰黃田港,閻應元帶著一些士兵在此據守,連發三箭,三人應聲而倒,海賊心驚膽戰,就不敢再犯。

閻應元在任內安撫一方,平定盜賊,為人正直,能力突出,政績相當不錯。

當時已經到了滿清南下的時候,南明朝廷想調閻應元去廣東英德縣做主簿,不過此時閻應元母親病重,再加上時局混亂,交通不便,閻應元就沒有去成,暫時就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居住。

再後來,江南地區也基本被滿清控制,多爾袞自認為天下已定,就迫不及待的開始推行剃髮令,清軍統帥多鐸奉命在江南各地發出剃髮令。漢族人必須剃髮、易服,否則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常州府派了幾個清兵去江陰縣知縣方亨處宣佈朝廷的命令,江陰人誓死不從,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企圖調兵鎮壓民眾的方亨以及幾個清兵被江陰人殺死,隨後開始組織武裝反抗。

雖然城內有陳明遇、馮厚敦(列為江陰抗清三公)這樣的南明官員,但是他們自知能力不足,就帶領民眾去砂山腳下,請來了閻應元作為他們抗清的統帥。

閻應元主持大局後,迅速組織大家加固城牆,組織後勤,囤積糧草,部署守衛,在清軍大軍趕來之前做好了一定的準備工作。

清軍視江陰為彈丸小城,不足為懼,結果江陰民眾眾志成城,誓死抵抗,清軍攻城第一天就死了多位將領,傷亡近萬人。

清軍強攻幾日,傷亡慘重,於是,清軍開始勸降,城內守軍將計就計,雙方約好時間,幾位江陰老者,帶著上百名江陰壯士,挑著許多擔的“金銀珠寶”和物資來到清軍大營,等到趾高氣揚的清軍薛王準備接受納降的時候,幾位老者點火,物資裡的炸藥爆炸,詐降的老者、上百名江陰壯士和上千名清軍喪生,薛王被炸的只剩一個頭。

清軍大怒,繼續強攻,但依然久攻不下,中間重複著招降—強攻—招降,明朝降將劉良佐也親自來城下,苦勸閻應元投降,許以高官厚祿,閻應元怒喝:有降將軍,無降典史,說完一聲梆響,城頭火箭齊發,劉良佐慌忙騎馬逃去,悲嘆道:“江陰人沒救了!

在堅守的同時,江陰也向四方廣撒英雄帖,黃蜚等領兵至太湖,與清貝勒博洛大軍相遇,二人兵敗被俘。海賊顧三麻子敬慕閻應元的為人,親率舟師來援,但苦戰三日後失敗,不得不揚帆遠去。南明義陽王一路帶兵殺到江陰砂山,惜敗於清軍。秀才金礦集結400多人來援,被劉良佐的3千騎兵堵截在周莊,全軍俱沒。

此後,江陰徹底淪為孤城,劉良佐除了時不時發起攻城,最常用的就是用火炮攻擊北城,徹夜不息,而江陰的石匠則在炮火間歇時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江陰久攻之下,清廷震怒,貝勒博洛親自帶領十幾萬大軍加入攻城,並運來了更大口徑的紅夷大炮200多門,徹夜不停地轟擊江陰,加緊攻城。

時間進入農曆八月,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此時江陰城已經瀕臨彈盡糧絕,閆應元命人研磨麵粉,趕製月餅,照常過節,城中百姓在中秋節攜酒登城,面對城下烏牙牙的清軍營寨,坦然賞月。

當時:生員許用模仿楚歌,創作《五更轉曲》,讓人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當時皓月當空、劍戟無聲,歌聲悲壯,響徹雲霄。清兵則爭著靠前傾聽。他們有的怒罵,有的悲嘆,還有的淚如雨下。

終於到了最後一天,在密集的彈雨中,城牆塌陷,十幾萬清兵蜂擁而入,閻應元帶領上千名士兵去清軍搏鬥,最後全軍覆沒,自己受傷被俘,劉良佐和貝勒博洛親自勸降,閻應元誓死不從,最後被殺害。

閻應元死後,其家丁家人全部被殺或自殺,江陰縣衙內43人舉火自焚,陳明遇持刀與清軍搏鬥戰死,馮敦厚全家自殺……

激烈的巷戰持續了2天,能拿起武器的全部戰死,打不了仗的老弱婦孺慷慨赴死,

江陰久攻不下,清廷震怒,加緊調集兵力圍攻,並運來大量攻城用的大口徑,日夜不停圍攻,在堅守了80日後,江陰城中糧草斷絕,到了第81天,清軍200多門大炮齊轟江陰城東北角,在密集的彈雨中,中午時刻,城牆塌陷,清兵蜂擁入城,城中的人與清兵展開殊死巷戰,閻應元親帥上千人與清兵搏鬥,最後寡不敵眾,受傷被俘,寧死不降最後自殺。投水、蹈火、自刎、自縊的不計其數,都以先死為幸,內外城河、絆河、孫郎中池、玉帶河等處處填滿了屍體,光投四眼井的就在四百多人。

清軍在完全佔領江陰城後,繼續屠城三日,等到三天後出榜安民。城中的人已所剩無幾,四周鄉民只找到了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的53名倖存者。


雲中史記


無論是官修正史還是歷史教材,上面所提到的人物大多都是王侯將相、達官顯貴,很少會去花費筆墨描寫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但是正是這些看起來普通的個體,卻在大廈將傾的時候迸發出最大的勇氣,為國家續上最後一絲生命。

史可法死守的揚州不到一日就宣告城破以後,江陰也望風而降。而清朝派遣來的知縣剛一上任,就召集地方士紳,要求他們儘早剃髮,這自然遭到了眾人的反對。不久,常州府發來公文,正式要求江陰人必須剃成金錢鼠尾,文中還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字句。

“剃髮易服”

知縣命令縣衙的書吏將公文謄抄出來以邊示眾人,遭到了書吏的斷然拒絕。不久這份混賬文書就傳遍了全江陰,民怨頓時沸騰。知縣準備密信請求常州府派兵彈壓,不想這封密信也被百姓繳獲。已經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信心的江陰人民遂宣佈“反清復明”,舉起了反抗外寇的大旗。

江陰古城

常州府發現江陰人民的行為後,立刻派三百人前來鎮壓,被義民設伏於中途,全軍覆沒。隨後又有數股敵人前來騷擾,均被江陰軍民打退。感覺江陰是個硬骨頭的清軍決定調主力攻城,形勢變得嚴峻了起來。

江陰決意反清以後,現任典史陳明遇被推舉出來領導防禦,城內的大財主程璧也散盡家財以充軍餉,吳淞總兵吳志葵、前任都指揮周瑞龍也都趕來救援。但是吳、周統帥的水陸軍都不是清軍的對手,一觸即潰,江陰城還是隻能靠自己的力量。而這時,閻應元被推舉出來擔任江陰城防的總指揮。

閻應元

閻應元是通州人,崇禎年間被派往江陰做典史(縣公安局局長),只是一個不入流的公務員。崇禎十七年曾在黃田港親手射殺三名海賊,因而升為英德主簿,但由於北京城破、國家混亂未能成行,寓居在江陰。陳明遇感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領導大家,再加上閻應元又有軍事經驗,因此請他出山來指揮。

清軍的主將是明朝降將、東平伯劉良佐,他很輕視江陰的防衛,命人架上九架雲梯攻城,城頭立刻伸出長槍將攻城的人刺下去。一個八旗將軍想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厲害,結果被守城的將士們把臉刺得面目全非,當場慘死。劉良佐在城下苦苦哀求首級,得到的只是一隻狗頭。清軍為此滿洲將軍掛孝三日,三日內不攻城。

劉良佐

越來越多的清軍雲集在江陰城周圍,軍中更不乏有親王、公侯這樣的顯貴,但是江陰城就在那裡,巋然不動。十萬江陰人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的圍城,沒有一人投降。

江陰圍城

城中的耄耋老者向閻應元請求,抬著許多“賀禮”前去清軍大帳之內投降。這些老者受到了清朝王爺的熱情接待,而他們也沒有辜負王爺大人的厚愛,送上了最真摯的厚禮——炸藥。無數的炸藥將老者們一起送上了西天,同時還讓兩千多清兵和那個王爺一起做了陪葬。

劉良佐只能將指揮部後撤到十方庵,並且請僧人來勸降,不成以後他自己親自出馬來勸降閻應元:“弘光皇帝已經沒了,江南都是大清的了。閆大人倘若棄暗投明,爵祿一定不比我低,你這又是何苦呢?”閻應元冷笑道:“我江陰人民三百年來都是大明的子民,世受國恩。我是大明的典史,絕不服侍二君。將軍貴為伯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護江南,又有何面目見我江陰義民!”羞憤難當的劉良佐只能拿出清朝的官方勸降文書遮羞,閻應元在城頭冷笑,遂說出他的名言:“有降將軍,無降典史!”城頭炮聲齊鳴,萬箭齊發,劉良佐倉皇逃脫,感嘆江陰難撼。

只是雖然江陰軍民義勇,但是實在是寡不敵眾,堅守八十一日後,被清軍轟擊無數次而屹立不倒的城牆終於轟然倒塌,清軍遂大舉進城。在江陰城破的那一刻,閻應元揮筆寫下了一副對聯: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寫完以後他扔掉毛筆,和清軍展開巷戰。

千餘人追隨閻應元與清軍展開最後的決戰,終因寡不敵眾,越戰越少,最後只剩閻應元一人矗立在湖邊。他慨然而笑,想效法霸王自刎,隨後投入前湖,被義民救起後為劉良佐所俘虜。劉良佐撫背大哭,閻應元怒斥道:“你這個叛賊也配哭我?我只求速死,快來成全我!”

親王博洛聽聞閻應元被俘虜以後大喜過望,親自提審了他。大堂之上,閻應元罵聲不絕,拒絕向這個韃虜親王下跪,一個小卒用長矛刺穿了他的小腿,他也巍然不動。招降無望的博洛只好同意讓他速死,臨死前,閻應元猶然不肯向清軍屈服。

城破以後,陳明遇舉家自焚,訓導馮厚敦穿好官服自縊,家人投井而死。江陰城內的縉紳們紛紛效法,或自刎、或自焚、或投井,絕不向清軍投降。清軍也很夠意思,展開了血腥的屠城,直到整個江陰被殺的已經沒有幾個活口的時候,也沒有一個軟骨頭向清軍投降。

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

長久以來,無數人懷疑過漢族人民的氣節。然而在江陰,一位不入流的小官帶著十萬從沒打過仗的百姓一起,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一曲悲壯的史詩。打死清軍三王十八將的江陰八十一日,也將永遠成為漢族人民心中的豐碑。

蔣介石手書“忠義之邦”,題於江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