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在关乎命运的萨尔浒战役中会一败涂地?

第一军情


明朝高层压根没有想到努尔哈赤的动员能力与士兵的作战能力。文官制定战略、负责后勤、军事部署,武官只是负责战场对阵,这样的战争很难打赢。

1、中枢的规划

内阁、户部、兵部、工部等与此次战役相关的部门,都需要协调地方,兵部负责调兵,工部负责武器,户部负责后勤粮饷。

(明代文官)

朝廷议定五万兵的时候,各方按这个标注筹备;议定十万兵的时候,各方按这个标准筹备。

低下的行政效率、地方与部门之间的扯皮,兵没调够,也没合营训练、给养也不充足。

整个中枢对这样的大事,是当作一般的行政事务处理,而不是特事特办,成立以皇帝或者以首辅牵头的辽东战争中枢协调指挥处。自然弊端百出。

2、作战中文官的权力

中枢是这样,前线也是如此。文官本位逐步形成。在前线最高军务领导是文官经略,下面有巡抚、巡按,再下面有各种道。经略负责对接朝廷与各地督抚,巡抚、巡按负责辽东本地的物资筹备,各种道负责其下面的士兵点简、物资筹备等。

(辽东经略杨)

在战略规划问题上,总督与巡抚、巡按经过多次协调后予以确定,虽然也会咨询将军们与各种道的意见。

(明军规划中的攻击线)

在战时,每路大军要配备一个监军,监军对部队的行止有很大的权限,将军们的作用就是冲阵。

3、后金军的动员能力

一般而言,说杜松提前行动,是造成覆灭的根源。其实仔细沿途《清实录》会发现,恰恰相反,杜松的紧急出动,打乱了清军的整个部署,并对努尔哈赤形成了较大压力。赫图阿拉周围三十里的八旗战士陆续从各地集结过来,一波一波的向前线赶。

(杜松)

在陆续抵达前线对杜松发起攻击,激战一日夜,杜松阵亡。

(萨尔浒之战)

要注意此战中清军的两个优势:第一、很紧张情况下的临时动员就动员了那么多人;第二、单兵、团队作战素质强于明军。杜松的战术优势很快被清军这两个优势淹没。

(萨尔浒)

指挥的是文官、卖命的是武官。文官主导的后勤与战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会脱离实际,与武官系统的两张皮,造成了此次战役难以挽回的失败。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明朝亡于1644年,而萨尔沪之战发生于1619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距离明朝灭亡还有25年,这是明朝衰败的开端,所以有人说明实亡于万历。

萨尔浒之战前,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大汗,此时已经是明朝周边最有实力的一股力量,但其实还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但到了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讨明檄文,随即率步骑2万向明朝发起进攻。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攻占。

这时候明朝才反应过来,急调大军约87000余人,加上叶赫那拉部1万人、朝鲜军队13000人,共约11万,号称20万,以辽东经略杨镐为主将进攻后金。此战,杨镐兵分四路,准备合围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6万兵力迎战,“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打败明军。

明军战败之惨,除李如柏军撤走未遭惨重损失,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此战之后,明军几乎再没有能力与后金主动进行大规模的野外对战,只能以凭城防守为主。

明朝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很多,一是军饷紧张,明军士兵大都和叫花子差不多,打仗根本是被强逼而来,丝毫没有保家卫国的动力。明朝重文轻武,士兵轻贱,文官们看不起他们,武将们对他们更是侮辱克扣,一个卫所五六千人,几乎五千人都是指挥使、千户等各级武将的佃户,只有几百家丁才有富裕些,还有点战斗力。

崇祯初年,毕自肃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关宁,辽东缺饷的士兵们穷疯了,全体哗变,要把他的钱分了,结果看他没钱才作罢。都崇祯年间了,士兵们还缺饷呢,可想而知,万历年间会是什么样子。

二是明军是步兵,本就行动迟缓,还分兵四路对战6万骑兵,11万对6万是优势,分成四路后,每路只有三四万的步兵,在野外对阵6万骑兵,那不跟送菜一样吗?

主将杨镐这个人,科举进士出身,根本不懂军事,万历二十六年壬辰倭变时,在朝鲜蔚山败给过日本一次,花钱贿赂赵志皋才免去一死。

小编在此只大略的说一下原因,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里对此有详细的阐述,大家可以去看看。


渔樵侃史


说起古代,好像就离不开战争,确实,时代的发展永远离不开战争。也许这种说法有点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古代战争更多的是以粗鲁厮杀的方式体现出来。而如今,时代在进步,所以战争的方式也就随之转向了经济等多种无硝烟的方式。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是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恰巧生活在了和平的国家而已 。言归正传,明朝时期的萨尔浒之战,可以说是关乎明朝命运的一战,但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归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当时的萨尔浒在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一带,1619年时,明朝万历皇帝派遣十多万征讨大军血战当年的满洲酋长努尔哈赤,但是就在如此局势下大明王朝却还是输给了努尔哈赤的六万大军,从此中国历史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导致一场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明王朝错误的战术,萨尔浒战役采用了“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战术。其实“分进合击”的战略技巧也并没有错,只是明朝将领错用在了这场战役中。没有分清楚当时的战况局势就盲目的将战术生拉硬套,没有做到“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导致统帅掌控不了复杂的战争场面。兵分四路没有办法更好的指挥,因此导致作战乱了套。

再就是此战术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兵力,也是造成战败的主要原因。如果当时明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稳扎稳打,说不定在此次战役中失败的就是努尔哈赤了。当然历史不能改写,后世也只能就事论事罢了。

其次,话又说回来,战略失误还不是统帅之过吗?当时的统帅是杨镐,万历帝任命杨镐为明军统帅去对抗后金的努尔哈赤,可以说这简直是个灾难性的决定。虽然杨镐在朝为官也有三十多年,但是他并无多少军事才能,也不是什么雄才大略之士,因此他拟定的“分进合击”最后以失败告终。(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真的不愿提起萨尔浒之战,此战之后,明朝的命运就被拖入滚滚洪流中被带入地狱。每次提到这只有叹息之声,真的是时也、命也。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由守转攻的转折点,而此战之前,谁也想不到,明朝会败得如此彻底,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当时万历朝刚取的“三大征的胜利”,谁又能想到短短20年后,会败给了如此一个之前还非常听话的小部落。

后世乃至如今的历史课本都认为,萨尔浒之战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分兵四路。但这毕竟是“事后诸葛亮”,回到1619年那个局势下,兵分四路确实是比较好的策略,如果成功则会一举拿下后金,永绝后患。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明军将领没有把自己估的太高,没有把后金估的太低,稍微谨慎一点,稳重一些,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结果。

历史无法假设,但却那么的偏心,是怎样的巧合和不幸,让当时明朝的统帅是个屡战屡败的杨镐,而后金的统帅却是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这一低一高,直接注定了结局。

所以萨尔浒之战不说其他的,就说杨镐本人。杨镐在萨尔浒之战前,也领过兵,不过是在朝鲜打了败仗的统帅,而且还隐瞒不报,谎报军务,最后被罢免。你说说这样的人,在当时抗日援朝时,明军绝对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还打败仗,军事才能是怎样的低啊。也就是杨镐本人会搞关系,自己也属于折党一员,巧就巧在萨尔浒之战时,明朝首辅是折党领袖万从哲。而党争也导致朝廷任人唯亲,所以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杨镐身上。

再说杨镐本身在萨尔浒之战做了什么,仔细看看,他也确实做得很少,就重用当时立功心切的杜松为主将统帅主力中军,然而杜松也恰好是个下过牢狱的,和杨镐一样,重新起复后,当然立功心切了,而最终战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杜松的贪功冒进;然后开战前,又给努尔哈赤写了一份信,大意就是,我天朝军队来打你了,你就乖乖的等死吧,这不是明显不把人放在眼里吗,侧面说明,他就没有事先了解过敌人,自认为可以一路踏平碾压了,如果上天再给杨镐一次机会的话,估计他会直接吞了那封信。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哎”,再一次叹息,时也命也。


苏苏看历史


我觉得有如下几个原因。

军费不足

因为经过万历的三大征,再加上辽东长期的驻防,所以整个明末时期,军费一直十分的紧张,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引起兵变,或者士兵的斗志不足。


实际部队只有十二万

杨镐的明军虽然号称是四十七万,但那个终究是号称,就像三国赤壁之战的时候,曹军只有十几万,也是号称八十万,但经过多位历史学家的考证,断定明军其实只有十二万。而在宁锦大捷的时候,明军共有十五万,都不敢出城迎战,只能死守。

明军有步兵,后金为骑兵

我们步兵的战斗力不能跟骑兵相提并论,所以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在彭城之战用三万部队击败了刘邦的六十万大军,骑兵的机动力实在太强,所以步兵打骑兵实在是不好打。就像后来熊廷弼时期,他就说,要给我十八万部队,九万匹马,后勤补给充足的情况下,我能跟后金打一仗。

明军分成四路

明军分成四路部队,那么每路只有三万部队,那么可想而知,三万步兵对六万训练有素的后金骑兵,结果可想而知。

杜松轻进

杜松这一路轻进,率先被后金部队包围,三万部队直接损失了两万部队,对士气影响极大,也严重影了其他三路。

总的来说,明军只能打城池防御战,只要一打野外战,就基本必输无疑,而且还分兵,所以此战之后,明军就再也不敢跟后金部队在野外战斗了,甚至后面后金进入明内部抢夺也不也阻拦,实力如此。


历史简单说


首先这并不是关乎大明生死的一仗,而相反这是关乎努尔哈赤能否存在后金的一仗,大明是出于收复辽东,或消灭努尔哈赤的军队。但对于努尔哈赤来说,这是他起兵以来面临的生死抉择,若胜则至少可以立国,若败则从此再无翻身机会。

大明对努尔哈赤本来就在斗志强不在一个层面,又用自己的短处和对手处对打,岂有不败的道理!

努尔哈赤麾下虽然也是骑步混编,那也只是少量的守城步兵和绝大部分骑兵组成的,而明军兵分四路,除李如松的骑兵在,大部分是步兵,还是分开的!努尔哈赤的骑兵完全可以将明军一个个吃掉。

骑兵优势是机动性和冲击力,而步兵恰恰相反,再说深入敌境,地里人和都不在自己这边,又有一个不懂打仗的文人统帅!简直就是送装备!

所以李如松的骑兵几乎完好无损,而其它几路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有点骡马都成了战利品。

攻击策略也有问题,进攻多以占领城池贼目的,却从来没有打算寻找后金军决战,也没有打算攻击他的大本营或者后方基地,劳师以远,后方粮草供应等都耗费军力人力。

所以,打不赢就对了!


用户3087668883


这是一场本不应该打的战争,这场仗怎么打的,很多地方都有介绍,说的也很仔细,无需我赘言了。 这次的明军的组成,四路兵马分别是左翼山海关总兵杜松,右翼辽东总兵李如柏,左翼北开原总兵马林和叶赫兵,右翼南辽阳总兵刘铤和朝鲜兵,这四路一共二十万,号称四十万。但是努尔哈赤的八旗完全可以算出来,按照300人一牛录算的话一个旗是7500人,八旗大概六万人。八旗军的是骑兵多一些,明军步兵多一些,明军的科技要先进些,但是没有很明显的优势。单从实力上看,双方应该是势均力敌的较量。 可是打仗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这场仗天时地利人和,哪一样大明朝也不占优,就和努尔哈赤开战了,怎么能赢呢?首先和努尔哈赤不清不楚的李家在辽东经营多年,要灭努尔哈赤,先要撇清楚李家。用了杨镐(镐与李如梅为故交,如梅未至,镐欲留住三栅,令如梅夺寨建功。《明史》),那还不如让李家自己去伐努尔哈赤,这样结局说不定还好些。最后的结果就是明奸满天飞,大明朝的军队怎么布置的,努尔哈赤一清二楚。(这个在古代战争中实在是太要命了。)没有撇开李家,看看李如柏的表现吧,李如柏平倭乱的时候也是员悍将啊,萨尔浒之战,如果不是放水,那么李如柏完美诠释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满州军面都没有见到,自相践踏,伤亡数千人。 接着开战的时间也不对啊,为什么要冬天打啊!我们英勇的志愿军想在冬天全歼陆战一师,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啊,最后也没有完成任务啊。大明朝军队在冬天和努尔哈赤决战,平白就把天时让给了对手。一个大学里的段子听完,你就能明白北方的天气了。话说东北一所大学里,广东的朋友和东北的哥们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姑娘,那就公平竞争嘛!结果东北的哥们在一个冬夜找到这个广东的朋友,两人在宿舍外面谈,一个小时后,广东的朋友就退出了竞争。寒冷的天气战胜了炽热的爱情。这是个段子,也是从侧面反映了东北的严寒,不是光靠意志就能克服的。再说战斗意志,大明朝的军队也不行啊,大明朝的军队来打努尔哈赤,为的是功名富贵,努尔哈赤面对的却是生死存亡,战斗意志也是努尔哈赤占优啊!如果是有着坚定理想的共产主义战士,扫平六万满洲军当然是不在话下,但是明军那儿那儿也比不上啊,历史也没有那么多如果。 最后说说大明朝军队的协同作战,实在是太差了。刘铤是被伪装成杜松军的满洲军杀死了的。包括后来明朝的城池被攻破,很多都是用的这样的招式,满洲军伪装成明军混入城中,掩杀一同,弄的明军毫无头绪,自相屠戮,一时间全军尽没。 如果是明君指挥这场仗的话,这场仗可能这样打。首先满洲军刚取得大胜,又是正值冬季,不能在这个时候发动全面的进攻。第一件事情是固防,第二件事情是肃贪,先稳定住自己,不至于一开打,明奸到处都是。然后从部队里抽调组织起一只精骑袭扰满州军,同时联络叶赫和朝鲜,等到五月天气好转,东北地区正好青黄不接的时候,发动总攻。这样虽然不能阻挡历史滚滚的车轮(虽然我不认为清替明是历史的进步),但是不至于辱没了早早就写出《孙子兵法》《武穆遗书》的汉人祖宗啊。当时汉武帝打匈奴时,条件不允许,那不也是先和亲,争取时间吗!李世民打突厥的时候,一开始没有条件,城下之盟都签!大明朝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没有条件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反正就要梗着脖子硬上。最后什么兵书也没有读过的努尔哈赤,凭借着本能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一战尽挫明军的锐气。 萨尔浒一战之后,大明朝再也没有主动去和满洲军决战了,那边没有大明朝的支持,单独面对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叶赫部自然也没有坚持多久,满州军没有了两线作战的顾虑,一心的骚扰大明朝的边境。虽然有熊廷弼和孙承宗各自守了一段时间,可是熊廷弼局势刚稳定就被斩了,孙承宗也是稳定住局势了一段时间就被免了。有道是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古文上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大明朝从建国,就敌国外患不断,最后演变成为内忧外患,终于亡了国!看来大明朝的法家拂士太少了!写着写着,就写到明朝败亡了,对着朱家的这些皇帝长叹一声。一个拥有将近一亿人口的大明朝,被一个人口不到一百万,军队不足二十万的民族灭国,实在是让人唏嘘啊。


射手看球


看了同学们的一些回答,对历史的本身各位了解的也很透彻,后世评史,窃以为应该从多种维度去考析,尤其是军事史。因为战争的胜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统帅和战术,兵员和武器,都可能成为影响战争胜负天平的砝码,萨尔浒之战,明军有三必败:

一,在缺乏现代军事通讯联络手段的情况下,分进合击是最愚蠢的战法。蒋介石围剿江西苏区时的前四次,都是以绝对优势兵力分路进攻,反而会造成局部劣势,结果被红军集中主力各个击破。明军以十余万对六万八旗军,兵力上其实并没有绝对优势,还搞了个四路进兵,一路出问题另外三路根本无从得知,焉能不败。

二,满洲兵八旗是在玩命,为生存而战。明朝对满洲各部落的统治延续了百年,其实杀戮很重的,对不听话的部落李成梁之类动僦破城灭族,努尔哈赤既然已经公开造反了,那兵败就得死无葬身之地。

明军是在完成差事 ,没什么家国概念,也没有败了即亡国的意识,包括努尔哈赤本人,当时也没想到过最后可以灭亡大明。所以双方士气存在天壤之别。

三,明军作战一般拼凑各地之兵,萨尔浒战役中还有满洲叶赫部及朝鲜军队,成分复杂,号令难一。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没有发挥火器的优势,反而去跟满洲精骑去比较机动性,可以看出双方统帅的军事天赋与能力不在一个层面上。

这是表面,大家也都掌握了,换个维度看呢?

万历三大战役已经严重的耗费了明朝国库,明末的腐败也已经使关內流民起义和兵变不止,尤其是援朝两次大战,耗尽了明王朝最后一点力气。万历最大的失着,是没有允准满族建州部的抗日援朝申请,反而搭上了努尔哈赤比较忌惮的李如松。

设想一下,如果让满洲兵与日军血战一番,既能重创日军 ,节省明军有限的精锐部队,也能最大程度上削弱满洲的军事实力,简直是一箭三雕呐。如此,在明朝最虚弱的三十年里,努尔哈赤也很难形成气候。

历史,当然是不能假设的,只不过,历史在偶然中存在着必然,我们说的是,相比努尔哈赤,万历皇帝实在不算个有眼光的政治家,明亡,实亡于万历 ,没错。

再如果,萨尔浒一战明军胜,何来满清近三百年的统治,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恐怕是另外一个样子。

结语:还是日本人适时的破坏,永远要对这个东瀛岛国擦亮眼睛!


度度狼gg


眀亡于制度!百姓创造的价值养活千千万万不学无术的朱子朱孙,他们生下来就有封地,白吃好白喝好还得别人侍候。还有东林党既得利益集团,蛋糕就那么大不够分就割百姓肉!百姓能不造反?当内部将倾外部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