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选择溥仪继位,而不选择载沣?

艾小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ー月初九,天气冷得出奇。紫禁城太和殿内却钟鼓齐鸣,一派雍雍穆穆的景象。年仅3岁的小皇帝一一溥仪的登基大典正在举行。然面这次登基大典举行的却是前所未有的荒唐。拥立了新皇上的文武群臣不但没有露出开心的神色,反而一个个忧心忡忡。慈禧和光绪的同时崩薨,还没有让这些大臣们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登基大典上闹出的闹剧,让这些国家柱石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很多年以后,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曾经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由于溥仪刚刚入宫,他是怀着恐惧的心情面对这一切的。天气的寒冷也让这个小皇帝早就受不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须弥宝座上,听着震耳欲聋的皇家音乐,看着一帮陌生人在自己的脚下手舞足蹈,三跪九叩,终于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场面。

正当登基大典举行得热闹的时候,溥仪突然开始哇哇大哭,边哭边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说着就要从宝座上跳下来。

溥仪的父亲,议政王醇亲王载沣此时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之下,扶着小皇帝。见溥仪如此折腾,也不敢动弹,只好死死地压着溥仪。动弹不得的溥仪不断地挣扎,哭喊声越来越响,“我要回家”的声音伴随着盛大的钟鼓声在太和殿内回荡。急得满头是汗的载沣只好连连安慰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对于历来迷信的清廷官员而言,这些话实在是不祥之兆。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是什么意思啊?”

溥仪小皇帝一一年号宣统一一就这样登上皇位,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

传闻溥仪之所以会当上皇帝,是慈禧病重之时,见光绪也病人膏肓,认为两人随时都有殡天的可能,由于光绪无子,挑选大清帝国的下一任皇帝的重担便又落在了慈禧的肩头。慈禧虽然深知自己已经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垂帘听政,但她仍然要挑选一位和自己沾亲带故,关系甚近的皇族接替皇位。

根据光绪入宫的前例,自然是还要从奕環这一支中选择。

此时奕環早已去世,接替醇亲王爵的是其第五子载沣。慈禧为了笼络载沣,又使出了她熟悉的策略,将宠臣荣禄的女儿认作了养女,并指婚给载沣。本来载沣当时已经订亲,但慈禧坚持如此,载沣只得听从。这样,载沣又成了慈禧的干女婿。载沣和这位大小姐生了两个儿子,薄仪和溥杰。慈禧立储的时候,就挑中了年纪稍微大一点儿的溥仪。

不过,有了前车之鉴的醇亲王府并不愿意把溥仪交出去一-溥仪的亲叔叔,现在的光绪帝载湉当初也是这么被送进宫去,在宫里活活地被折腾了30多年,此时马上就要撒手人寰。都说当皇帝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只有这些天皇贵胄才知道其中的辛酸。

奕環尚在人世的妻子,载沣的母亲一听说自己视若掌上明珠的大孙子又要被抱进皇宮去,当时就两眼一黑昏了过去。醒来以后死死地抱着溥仪不松手,而溥仪则又哭又叫又喊又闹一一整个醇王府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在盯着年轻的摄政王载沣,可载沣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无可奈何地苦笑。乱了一阵子,有个乳母看溥仪哭得可怜,便过来给他喂奶,溥仪这才渐渐安静下来。

溥仪即位之后,由于年纪太小,载沣掌握了大清朝实际的权力。对于这个两代为帝的家庭来说,所谓树大招风,因此不得不韬光养晦,低调做人。前文已经说过,老醇亲王奕環在光绪即位以后,便辞去了全部职务,希望以此远离政治斗争。然而,光绪长大以后与慈禧的对立还是让奕環的处境极为尴尬。一方面,他与荣禄等人甚为友善,最后还结为亲家;另一方面他和支持光绪的翁同穌等人关系也很不错。为了不让慈禧对他有任何意见,他甚至放弃了所有原则,在督办北洋海军的建设时,挪用经费给慈禧修造颐和园。载沣也继承了其父的此种家风。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朝中大事,几乎都由庆亲王奕劻和其他军机大臣做主。他则摆出一副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架势。

不过,载沣虽然低调如此,有一件事情他却始终耿耿于怀:那就是光绪的失势,他始终认为,如果不是袁世凯关键时刻倒戈,百日维新就不会失败,而光绪也就不会受到慈禧的百般凌辱,最终郁郁而终。因此,他处心积虑要为光绪报仇。一时间,民间流言四起,传说载沣已经将袁世凯秘密处死。

然而,流言终究是流言。事实上,载沣要想除去实力已经异常强大的袁世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只能团结一帮年轻气盛却没有任何政治斗争经验的少壮派满族亲贵来筹划此事,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的坚决反对。

据说,当载沣和几位军机大臣碰头,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时,所有的军机大臣都吓了一跳。庆亲王更是连说不妥。他认为,袁世凯虽然现在已经被夺了军权,但北洋新军都是他的手下,段琪瑞、冯国璋、王士珍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这些人造反,带兵进京,谁挡得住?

最后,万般无奈的载沣只好同几位军机大臣达成妥协,以袁世凯患“足疾”为由,将其免职,令回原籍。载沣自以为从此可以安然无恙,然而过了不久,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已经对清廷彻底失望的袁世凯卷土重来趁势夺取了政权。这就是他所想不到的了。

就这样,大清朝的政局,愈加动荡了。

清政府推行新政时,定下了预备立宪的计划,但由于慈禧的去世,继续推行这一计划的权力,交到了载沣的手里。由于这也是光绪遗诏中所关心的事情,载津并不敢怠慢。宣统元年(1909年),如期举行了各省谘议局的选举;第二年,资政院也宣告开院。


历史说是非


这便是慈禧非常高明的一个手段了,玩弄权术这方面慈禧真的是非常的高明。那么为什么非要让溥仪继位不让载沣继位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原因,载沣多大岁数,溥仪多大岁数?而且在当时载沣的势力其实是不小的,如果真的让载沣继位了,那么慈禧还能控制他吗?还能将大清朝的实权拿在自己的手中吗?实际上这个原因是最肤浅的一个原因,大多数人都能看得出来,也就体现不出慈禧权术有多么高明了。

慈禧让溥仪继位之后,还有一个命令,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那便是让载沣摄政,换句话说就是让载沣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不少的权利,同样的换来了载沣的忠心,同时载沣还会为自己的儿子去制衡奕劻等人,在当时权臣出现了不少,甚至还有个袁世凯在虎视眈眈,有趣的是这个时候袁世凯已经不是想除就能除掉的。因此他要防止有人和这些权臣们勾结,自己又想拿住权利不放,让载沣去制衡是最好的选择,这便是一种权利的平衡。


慈禧为了防止权利全部倒去载沣那一边,她私底下还交好奕劻,让两人互相去制衡,不得不说这个女人的确有几分帝王姿态。实际上按照理法来说,即使在溥字辈里选接班人,也是轮不到溥仪的,比如溥伟,恭亲王的孙子,可惜这个人是个成年人,而且他家和慈禧略有过节。

其实退一万步来讲的话,说白了慈禧就是不想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才选择了溥仪继位,否则的话怎么算都不应该是溥仪接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主要有这三个原因。

载沣的辈分

载沣跟同治、光绪同是载字辈的,要是连续三任皇帝都同一辈份,以后祭祀祖庙的时候就尴尬了。而选择溥仪,从宗法上讲,从选中的这时候起,溥仪就不再是载沣的儿子了,就相当于把溥仪过继给同治当儿子,当然同时也过继给光绪当儿子,以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祭祀同治、光绪了。根据溥仪的自传来看,他对载沣的称呼一般都是“王爷”,而君臣名分一旦定了之后,载沣也是要对溥仪行大礼的。

溥仪的母亲

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氏(裕隆皇太后)是慈禧的内侄女,当初溥仪的老爹载沣都已经订亲了,被慈禧强行干涉,硬指定苏完瓜尔佳氏与他成婚,载沣被逼的把之前的亲事都退了。而指定溥仪登基,这样一个不满三岁的小皇帝,苏完瓜尔佳氏就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皇太后的身份辅佐,重演“垂帘听政”的故伎。这样权力的核心就一直掌握在她们叶赫那拉家族的手里。

权力是主因

说到底还是为了权力。光绪重病的时候载沣都已经26岁了,政治上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驾驭皇权了,再不可能啥事都被慈禧操纵了,所以她要是立了载沣,不仅自己权力不保,就连她苦心安排过去的苏完瓜尔佳氏也就只是个皇后而已,无法再名正言顺地干政了,这样一来慈禧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皇权就有可能旁落他人,这当然是慈禧所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惯与长夜


慈禧太后:政治手腕高明,权力欲极强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卒于1908年。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亲。1852年入宫,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她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打压恭亲王奕訢。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统治满清时间长达47年,近半个世纪之久。



她自幼聪慧,熟读诗书。对政治颇感兴趣。咸丰帝看到懿贵妃如此有才干,便将群臣的奏折交给她批阅,处理的倒也妥当。就这样,她对政治,对权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咸丰架崩以后,公元1861年,她的儿子载淳即位,就是同治皇帝,慈禧成为圣母皇太后。失去了批阅奏折的权力。转而代之的是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八大辅臣。

慈禧太后心有不甘,便同慈安太后以及被冷落的恭亲王奕訢密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等人,铲除了辅政八大臣,将清朝的统治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1873年,同治即将年满十八岁。慈禧太后归政于同治皇帝,在那时,慈禧已经垂帘听政了十二年。

在此期间,她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臣,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暂时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同时,出于维护清朝的统治,她又开启洋务运动。先后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大力开展近代的科技工业。创建海军,训练新式陆军。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大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清朝的军事和工商业有所提高,被称同治中兴。

1875年同治病逝,慈禧太后立她的侄子载湉即位,就是光绪皇帝。

我们都知道,光绪皇帝自始至终就没有掌握过最高权力,慈禧太后以训政之名,又统治清王朝了数十年。

等到光绪驾崩。此时的她身染重病。准备立溥仪为皇帝。

第一,溥仪年纪小,离亲政尚需时日,给自己继续垂帘听政找个理由。

第二,溥仪的圣母是慈禧的侄女,即便以后自己不再执政,叶赫那拉氏却依然可以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

第三,载沣在那会儿年纪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易掌控,最重要的,他跟同治,光绪是同辈,于祖宗的礼数不合。

第四,载沣的能力也谈不上多突出,相比于几位朝中的汉族大臣还是相差太多了

而且载沣一旦当了皇帝,那么隆裕太后能否像她姑姑那样杀伐决断,掌控全局,答案是否定的。载沣肯定会靠着自己摄政王的身份来排除隆裕太后对政务的干预。权力的中心肯定不会再有叶赫那拉氏什么事儿了。

故而,慈禧必定会选溥仪而不是载沣


小王看历史啊


慈禧选择溥仪继位,有以下几点原因:

1.辈分承继而言:溥仪属于同治帝与光绪帝的侄子辈,所以溥仪有辈分上的优势,就是父死子继的传统;

2、亲情方面而言:同治帝无子嗣,当初没有选择晚一辈,而选择其堂弟光绪帝继位,是为了慈禧不至于成为太皇太后而大权旁落,好继续垂帘听政,光绪4岁进宫,也为了能够以养育之恩,控制皇帝。因此当慈禧去世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承嗣,便选择小一辈的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兼兆光绪,这样同治帝便有了名正言顺的承嗣体系。

3、政治方面而言:慈禧之所以未直接选择载沣成为继承人,政治方面的目的是为了平衡掣肘隆裕太后与载沣直接的关系。也就是为了避免载沣一家独大,然后激进,或者作出为光绪复仇的行为。因此选择载沣为摄政王,总理国事,但大事要与太后相商。

4、个人经历方面:慈禧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尤其以同治朝和光绪朝为主,在此期间,亲儿子同治常常忤逆她的意愿,做出她不喜欢的事情,更别说光绪要政变的传言。所以,他对于成年男性皇帝,充满了忌惮,在位时,可能大家都对她忠心不变,一旦她离世,谁能保证成年人真正掌权后不会秋后算账。所以因为个人经历方面,慈禧继续选择了幼主继位。

仰阁说:专注华夏礼仪、汉服文化、在历史中承继未来


仰阁说


慈禧是咸丰的老婆,咸丰叫奕詝,同治皇帝是咸丰和慈禧的儿子叫载淳,同治死后继承皇位的是光绪(慈禧的侄子),光绪叫载湉,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溥仪是载沣的儿子。

看着有点乱,其实他们都是道光皇帝的一脉,但是到后面就有点人丁不兴盛,尤其是同治的时候,死的太早没留下后,光绪、溥仪也没有后,所以在同治死后的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出现慈禧干预的情况。

那么,慈禧为何选择溥仪而没有选择载沣呢?

看第一段的名字就明白了,同治、光绪是载湉、载湉,所以不可能让溥仪的父亲载沣继承皇位,因为清朝不是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载湉、载湉和载沣其实都是一辈的,所以,尽管载沣年龄刚刚好,而且很有抱负,在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恰恰是他的辈分阻挡了他。

如果载沣不叫载沣,而叫溥沣,那他有没有机会呢?其实还是够呛!

慈禧选择皇储的时候,包括光绪和溥仪在内,都是年龄特别小的,因为什么,因为慈禧还想操纵政权啊,如果皇帝的岁数大的话,反而不容易控制(当时慈禧虽然要死了,但是万一要起死回生了呢?人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溥仪还担当着同治和光绪的儿子

其实慈禧选择光绪就有点违背祖制了,没有继承同治的庙号,所以当初选择光绪的时候,实际是将光绪过继给了咸丰,也算是自己的儿子了,这样也就说通了,自己也能垂帘听政,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让载沣继承皇位,可能同治和光绪都绝后了,光绪她倒不担心,但是同治是她亲儿子啊!或者光绪有了儿子,那么同治还是没后,所以,光绪有孩子,慈禧也不会让他登上皇位。

因此,新继任的皇帝必须是溥字辈,然后过继给同治,使同治有后,慈禧最后让溥仪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其实也算让光绪有后了。

哎,皇室礼仪这种东西,实在是复杂,我自己都绕蒙了,不知道你们蒙不蒙。


史论纵横


看到题主的问题,刚好想到一个故事。晚清的吏部主事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记载,慈禧临终前,召世续和张之洞定策,确定光绪死后的皇位继任者人选。

慈禧和二人说了自己的决定,立溥仪为嗣。世续和张之洞二人合词奏曰:“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慈禧听后,解释说:“卿言诚是,然不为穆宗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无所憾也。”

一、

像慈禧临终定策这种大事,胡思敬作为一个小小主事,当然不可能亲见。上面这个故事应该是当时京官圈子里的一个小道消息,但空穴来风,也非事出无因。张之洞等人劝慈禧立载沣为帝,也有可能是真实发生了的。

然而,慈禧坚持要立溥仪,也有她的理由,即所谓“公义、私情两无所憾。”

下面,我们简单谈谈这“公义”、“私情”分别指的是什么。

二、

清朝走向衰落,与晚清时期皇嗣的凋零不无关系。从咸丰朝开始,就已经显露出了这种迹象。咸丰皇帝30岁驾崩,只留下了一个皇子。皇位候选人只有一个,让清朝立贤不立长的家法失去了意义。

而咸丰的长子同治,刚好不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不仅不贤,而且不孝,因为私生活不检点早早地患病去世,连后代都没有留下。

在为同治选择继承人时,清廷内部就经历了一次争论。最终决定让慈禧的外甥光绪来继承皇位,是引来了一些非议的。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光绪为同治堂弟。让光绪继承皇位,相当于让同治绝后。当时为了平息争论,两宫太后曾下谕旨向天下臣民保证,日后光绪生下儿子,会过继回给同治为后。

如今光绪也没能诞下子嗣,假设再立载沣,等于打破了过去的承诺。在清朝已经摇摇欲坠的情况下,立载沣为帝更容易让清廷内部出现裂痕。所以慈禧说立溥仪为帝,再让载沣监国,于“公义”上,能说得过去。

三、

至于“私情”,大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同治生前,与慈禧的母子关系很不好,这也是导致同治早亡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么说,同治终究是慈禧的亲儿子,让同治绝后,相当于让自己绝后。溥仪虽是过继给同治,并非亲生,但终究也算同治一脉的香火没有断绝。

第二,溥仪的母亲,是晚清重臣荣禄的女儿。由于载沣与光绪是亲兄弟的关系,慈禧一直有个担忧,即自己死后,载沣会为当年戊戌政变事件翻案。而荣禄是慈禧的心腹,让荣禄的外孙来当皇帝,可以保证戊戌政变事件不会再被重提。

第三,慈禧的侄女隆裕是光绪的皇后,立溥仪为帝,同时继承同治和光绪两人之祧,可以让隆裕不失太后尊位。如果立载沣为帝,隆裕就成了尴尬的“皇嫂”身份。皇嫂比之太后,相差不止万里,为了这个侄女考虑,也是立溥仪为上策了。


搞哥读史


载沣之像

一,一般而言,作为幼童的皇帝是无法控制朝局,亟待外戚专权或者重臣辅佐。在清朝一代,外戚专权已有发生。佟国维等一族长久把持朝政,索尼一族也是朝政重要决策者。因此,外戚专权在晚清自然会被避免。载沣的妻子作为荣禄的女儿,一旦载沣登位,势必联合荣禄控制朝野。这不仅是慈禧不愿意看到,也是其他汉族大臣所不愿。重臣专权使得清朝吃尽苦头,平三藩费尽心思。后来八大臣辅政也被慈禧联合恭亲王铲除。因此,慈禧选择皇位继承人必须是能够控制住。载沣资历尚浅,即便坐上摄政王,也有隆裕太后和庆亲王等人分权。但是载沣一旦登基,就有了直接控制政权的名义和实力。


后来充任伪满洲国的溥仪

二,载沣继位就会使得老醇亲王一脉出现两个儿子继承皇位。这在清一代绝无仅有。也不符合慈禧控制朝局的思路。隔代继承一方面可以说是直接接了同治皇帝的班,再次接了光绪帝的班,并且同治皇帝在前。这使得慈禧的亲儿子明位更加好听。当然,也体现出慈禧对光绪帝的不喜欢。

三,当时能够继承大统的只有近支醇亲王,恭亲王两家。恭亲王一家后被慈禧闲养着在家十年。定然不会是他们家继承皇位。另一方面,载沣早在出使德国之时,已经被列为未来清朝的柱石之臣。赢得了大臣们的赞许。但是,由于载沣能力和眼界有限,无法控制朝局。尤其是慈禧知道载沣资历尚浅,根本无法掌控张之洞,袁世凯,瞿鸿机等人。因此,逐渐将庆亲王提升,一方面分割载沣之权力,另一方面巩固皇族实力。



张之洞之像

四,最为重要的是,慈禧本人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过早死去。她本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左右中国政局。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溥仪的继位并没有使得大清走向中兴,反而不断走向灭亡。


学海沧澜


于公,名位大义所在,溥仪是继承同治帝的大统,肩祧光绪,此二帝与载沣是同辈,以载沣继位不合祖制。之前同治、光绪兄死弟及,已是违祖制,如若再违,天天悠悠之口难防。。。

再者,载沣已成年,载沣的人生成长过程,给自己人生立位只逍遥贤王,其并没接受过,严格的帝王术的灌输与培养。而年幼的溥仪,相较而言,可铸性就更强了。

于私,慈禧太后是将血脉亲情看得较重的人,当然要为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打算。若立载沣,隆裕身份变得很尴尬,即使确定名位,也不可能捞到多大权力。如今立了溥仪,隆裕作为太后,可以代表皇帝做出最高决策,实际上慈禧太后也是立了遗训,国事有重大决定,要请隆裕太后懿旨。

另外,慈禧身后局面,对隆裕很有利的,比如此前大力培养、提拔的镇国公载泽,即隆裕的姐夫,当时已是度支大臣,是行政系统里庆王之下的二号人物,载泽通过自己的手段,已经打造出围绕在他身旁的,一群强有力的政治盟友,这些人隐然已形一股后党势力。隆裕当时的条件,比同治帝登基时的慈禧,好到那里去了。当然,隆裕须要自身具备较强政治头脑与手腕,方能破茧而出,重走慈禧登极之路。


一羽凌霄296


1.慈禧寻思着选个小孩当皇帝,又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把控朝政了,如果选载沣当皇帝,一个成年人不好控制,2.再者载沣是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同辈,如果载沣继位,咸丰、同治、光绪三帝就无人奉祀了,而溥仪是载沣的儿子,是同光二帝的侄子,以溥仪入继穆宗之后,以穆宗儿子的身份来继承大统,兼祧德宗,咸丰、同治、光绪三帝的香火就有人奉祀了!所以选溥仪,不过国家不安定,还是有长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