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臭的腐乳)怎麼做?

小魚私廚


很小的時候,我最喜歡的事就是下雨天,因為下雨天大家都不能去做農活,而我奶奶就會趁著家人都不忙開始做豆腐。第一,我可以吃上豆腐花(豆腐腦);第二,我可以吃到爺爺做的“腐乳”。我爺爺做的腐乳雖然不是很好吃,但我卻依舊記得。


一、控水、擺件。

奶奶做好的豆腐,爺爺盛來兩搪瓷碟,稍瀝乾水分後開始擺在“稍溼豆腐板上”(豆腐板用開水燙過)。擺的時候有縫隙不能靠在一起。爺爺說有水分有空氣更容易讓豆腐有黴菌。



二、自然發黴。

一般情況下,冬天要放上半個月,春天或夏天一個星期就可以看見豆腐有一層“毛”。這個時候還不能動,因為腐乳還沒成。有一面沒長毛要翻面,而且黴變豆腐還挺硬的,要繼續等一個星期左右。



三、做調料。

大概半個月,打開豆腐板可以聞到一股臭味。我爺爺就開始做調料了。調料必須有高度數的酒、適量的鹽,喜辣椒的可能放上辣椒。

調料做好以後,豆腐板上已黴變好的豆腐一層一層碼在瓦罐裡。碼一層鋪上一層調料。全部碼好後再加入一些涼的鹽開水,避免有些地方沒均勻抹到鹽。



四、開封。

過個幾天後,等調料的味道全部浸透豆腐黴,開封后也可以聞到淡淡的香味。



煮大鍋飯時夾上四五塊黴豆腐,澆上一小勺豬油,飯熟,豬油與豆腐黴的香從廚房四溢,我常常希望幹活的家人快點回家,以便我也能沾上一點香香的豆腐黴。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鄉下還是吃著煉的豬油。所以豬油也是稀罕物。我爺爺說,把豆腐黴蒸一蒸也是為了更好地殺菌。

豆腐黴畢竟是黴變的,難怪當時我爺爺都不讓孩子多吃,我還以為他們看我是小孩子,所以我得少吃呢。


暖心秋媽


臭腐乳就是豆腐乳,不是臭豆腐。

很小的時候我老媽就教我們做了

1.在市場買新鮮的水豆腐(要比較老的那種,就是炸的比較乾的),把豆腐切成小方塊。

2.把小塊放到容器裡擺一層,記得不要疊起來 每塊之間還留點小空隙。放房子內不是特別通風的地方,放10天左右就會發黴,長出有點紅毛毛。如果發黴不多繼續放久點。有些貼到一起沒長出黴的要隔開點。放在容器那面不是沒長黴嗎,也翻過來再等它長出黴了。

3.長出黴的豆腐再放15天左右就會變軟。

4.選軟的黴豆腐,加入鹽、辣椒粉、花椒粉、胡椒粉,一起放入玻璃瓶裡,加入燒酒(一般家釀的那種也可以了),一定要浸泡完所有的黴豆腐。

5.將玻璃瓶蓋上,在蓋子和瓶子之間的縫隙卷幾層保鮮膜密封(在農村我們一般都是用石灰膏粘著)。

6.密封一段時間看豆腐都是黃色的就可以吃了。


從味遇見你


豆腐切塊放開水中煮一下撈出控水,涼後放入墊著粽葉的籠屜上,保鮮紙密封,放陰涼處發酵四五天,發到表面有黃白液粘,盤裡放鹽,愛吃辣的可以加辣椒麵,豆腐四面沾上鹽,辣椒,放入瓶中密封一週即可食用。


大虎美食匯


事實是現在的臭豆腐確實是糞水泡的,不法商販都這麼幹,誰天天有閒工夫給你發酵?醒醒吧,不要耽誤人家掙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