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深圳的製造型企業越來越少?

培訓師楊景雲


親身經歷現身說法,2003年開始在深圳從事消費類電子產品製造業,從一開始打工到合夥在自己獨立建廠,這一路的歷程可謂是見證了深圳製造業從欣欣向榮到萎靡不振的全過程,從大環境說起,深圳現在的發展肯定是離不開一大幫製造行業的貢獻,也可以說深圳的高速發展就是建立在製造業的基礎上的,從早期的三來一補保稅區到純粹的中國製造以及中國創造,打好基礎的深圳在一定程度上淘汰落後產能和高汙染的行業這個也是大勢所趨,你能想象現在的華強北如果還有一個工業區在從事五金,注塑,印刷這些基礎行業,那場景是多麼的不協調,房價的飆升,租金暴漲,人力成本劇增,監管趨嚴,這些都是推動深圳製造業離開的隱形助手,從小處說起,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現在流水線上的主力軍應該是80或者90後,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多家庭早已經脫離了貧困的階段,現在對於枯燥乏味的流水線早就沒有吸引力了,失去勞動力的製造業就好比沒有翅膀的天使,徒勞無力的掙扎,不過是苟延殘喘的等待。


陳建東36989120


很簡單,深圳已經徹底完成的產業轉型。

深圳有個別稱,叫“雌都”。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在十多年前,深圳製造業發達,遍地工廠,大小廠房,多到令人髮指,就好比今天的農民房,大小作坊,大小工廠遍地皆是,製造業僱工中以女性為主,導致女工群體龐大。

但現在,深圳的支柱產業已經變為了科技產業、信息產業以及金融等高附加值產業,這類不同於傳統制造業,需要的不是工廠,而是研發用地,寫字樓等辦公空間。

現在去光明、龍華轉轉,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工廠的,但是在三五年內,這些工廠也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現代化建築。目前,深圳城市更新規劃各區已經做了詳細部署,在對工業用地的利用上尤其重視,工改M1,工改M0都做了精密部署,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充分發揮產業用地,提高每一寸土地的產值。試想一下,一畝地是建廠賺錢快?還是搞科研搞金融來錢快?

深圳在產業轉型的路上,也帶動了臨深片區的經濟發展。產業外移是最大的福利,各類合作區的建設也是深圳企業新的發展平臺,畢竟,深圳高房價、高地價帶來的運營成本太高,是企業無法承受的。就比如華為,講半個身軀挪到了東莞松山湖,但是核心科研機構以及總部仍留在深圳,這種變化就是深圳產業升級的典型代表。

目前,東莞也在學習深圳,致力於用城市更新推動產業升級,不知深圳這條路,東莞能否走通……


天天說錢


深圳遲早要為今天的錯誤買單,而且是非常慘重的代價。

深圳緊鄰香港,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如果成為創新中心,絕對錢途無量。

可深圳卻非要好高騖遠,去學香港玩金融,玩地產,玩資本,可不知畫虎難畫晴,香港能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靠良好的法律支持運行。

深圳沒有一套配備其全的法律,永遠也取代不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只能去玩房地產,玩資本運作。

現在深圳的房價地價連華為,騰迅,大疆都買不起地,也就無法擴張,只能外遷。

高房價一定要有高收入支撐,現在香港都在限制房價保就業,保民生,保匯率。

而深圳的平均收入根本無法跟香港比,還要把高收入,高就業,高保障的高端製造業趕出深圳,做大房地產,金融,保險,去對標香港,等於自不量力,離死不遠了。


光芒萬丈34957



深圳 全市總面積1997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190.84萬人口、全年GDP為20078.58億

全市下轄 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寶安、龍崗、龍華、坪山 八個行政區和大鵬、光明兩個功能新區

哪為什麼曾經走到哪都是工廠區的深圳、會讓你我感覺到現在製造企業越來越少了呢?

首先、深圳市在多年前開始實施“騰籠換鳥”大戰略!深圳由改革開放設立特區時的一萬城鎮居民、三十萬農村人口,經過短短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經濟體量已經成長為了巨無霸,具備有了自身造血功能和輻射功能!用地日趨緊張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發展已經達到了瓶頸期!在“騰籠換鳥”大背景下、大批高耗能低效益的工廠首先被清理出了深圳市、公司模式變成了辦公研發設計等部門設立在深圳,生產工廠則搬遷向了其它地市或外省!




深圳在河源市建立深圳-河源工業轉移產業合作園區、政府引導了一批如“中興通訊”等企業在當地設立了生產基地;

和汕尾市共同建立了“深汕特別合作區” 首批引進了如騰訊雲計算數據中心,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華潤海豐電廠,中安視安防設備,瑞和工業園,芯靈微電子,華陽機電,凌祺機電,凌陽國際珠寶城,大百匯生物科技園,科興生物,金科納米材料,康強管材,晟火運動數碼,海暉供港食品等眾多企業!


深圳日益高漲的房價、是加速企業搬遷的另一大因素!高房價也影響了工業廠房租金、這個月寶安公明的廠房租金、網籤已經達到了55.4元/平方,龍崗坪地也在20-22元/平方左右!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前往周邊城市尋找合適的廠房進行了搬遷!與此同時期、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企業把公司研發或總部設立在了深圳!總而言之、深圳轉型已經效果明顯



人在旅途64548858


可能有些網友對工廠不大瞭解,便產生了深圳“製造型企業越來越少”的疑惑。所謂製造型企業就是工廠。工廠不管大與小,一定要具備三大條件:一是倉庫。包括材料倉庫和成品倉庫。二是加工場地和設備。三是工人吃飯休息地方。這三條都涉及到地皮。

深圳國土面積不到兩千平方公里,比周邊的東莞,惠陽,惠東小很多。由於深圳發展迅速,造成了土地寸土寸金的局面。地皮貴,房價貴,房租也貴。所以很多工廠撤到周邊地區,想進深圳辦廠的也被嚇住了。

就這樣,表面上深圳製造型企業越來越少,實際上“工廠”進了寫字樓。老闆們坐在辦公室遙控指揮周邊工廠的生產。據工商資料顯示,到2017年6月,深圳註冊的製造型企業達3.7萬家,比上年增加7.2%。


嚴家慶


今日深圳早已不是當年的深圳。上世紀80、90年代,深圳是中國最為知名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企業聚集地,用密集的、廉價的勞動力(打工者)換取貌似可觀的GDP。實際上,這種用體力換來的GDP含金量很低,而真正的“大頭”都給僱主賺走了。打個簡單的比方,耐克鞋很多都是在珠三角生產的,貼上“耐克”標誌後,卻成了別人的“作品”和消費者眼裡的香餑餑,賣出高價後,僱主丟下幾張紙幣打發工人,而地方政府無非只是從中賺點管理費、租金,最後還不敢說鞋是在咱們自己的工廠裡生產的,因為沒有標記。進入新世紀,深圳痛定思痛,下決心“騰籠換鳥”。

如何改變現狀,一是要瞄準當前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行業,以優惠的政策,在產業轉型中引來鳳凰;二是不斷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設,為企業落戶創造好的環境;三是注重培育本土企業,不單是靠引進來,還要想辦法走出去,深圳每年發明專利遙遙領先、每年舉辦一屆高交會等就是注重培育,蓄勢待發。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單位GDP產出,同時降低單位GDP能耗。

深圳的產業轉型有兩個特點,提升單位GDP、人均GDP產出,就是用最小的土地、最少的人力提升GDP總量;降低單位GDP能耗,就是不盲目追求GDP,比如引進一家知名化工企業,GDP總量和單位GDP都上去了,但卻提升了單位GDP的能耗,這樣的企業寧可不要。於是乎深圳在產業轉型中走出了自主道路,當別人還在追求先進工業的高大上時,深圳早已佔據高科技的陣地,把目光瞄向“小、精、巧””的新興產業,如現代通訊業、網絡科技、生物科技和新能源等。

新興產業在深圳落地生根、做大做強,傳統產業逐漸向周邊轉移,從原關內到原關外,從原關外到東莞、惠州。如今的深圳,幾乎沒有鋼鐵、水泥、造紙、化工、礦產等製造型、資源型企業,都是船小好掉頭、輕裝上陣的新生代企業。新興產業成就了深圳的GDP,成就了深圳的“寸土寸金”,也成就了深圳的空氣質量,成就了深圳宜商宜居的優越環境。深圳因此也成為中國產業轉型的最成功的範例。


紙馬無韁


深圳的發展從來不是靠一兩個企業而起來的。而是有最初的外貿來單加工企業發展起來的。現在有人提起深圳就想到騰訊華為等等一些企業。反而忘記了九十年代的一些中小企業。這些企業雖說現在生產力底下消失了一部分。但是確實吸納就業最多的。深圳之所以成名不是明星企業的成就和貢獻。而是人,流動的五湖四海的外來人口。明星企業的成長正視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現在深圳還有什麼?去市區看一看。除了各大金融公司和青樓楚館。剩下的就是政府部門和豪華酒店飯館。關外有什麼?十年前的關外車水馬龍一個街道的人流量堪比內地一個小縣城的中心步行街。現在呢?中小企業因為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大量倒閉外遷。外來人口由於深圳生活成本大量流逝。夜晚走在關在任何一個城中村都有不少搔首弄姿的小姑娘直勾勾的看著你。還在堅守的勞動型密集企業裡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全是30歲往上的。深圳其實已經不在年輕,只有年輕人在深圳揮霍青春。


鵬城那些事


包括深圳在內的各大都市,製造企業都在減少,這是趨勢,服務業和金融業佔據經濟總量越來越大,供給側改革和產業升級還在持續,導致製造企業減少或搬離,這些因為造成企業減少:



1.環保:環保要求很多汙染企業搬走,造紙,化工等等產業,這部分工廠必須搬離或者關閉。

2.產業升級:低端製造企業,比如不鏽鋼,塑料生活用品,這些企業要騰籠換鳥。留給高技術的企業使用。



3.人口紅利:同樣人口紅利時代過去,幾百元一月的薪資時代已經沒有了,那依靠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也活不下去了,招聘不到工人了。

4.成本上漲:土地成本,水電成本,人工成本,稅收也不優惠了,這些因素都導致企業搬離

5.市場競爭: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哪些不符合時代潮流的企業被淘汰了。



製造企業大搬離,大多選擇利於自己產業鏈的地方,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選擇新建廠的地方都不一樣,各根據自己優勢資源做出決策。搬離的地方,基本如下:

1.搬到內地:這些企業很多搬到內地了,非出口企業,搬到內地全國流程,物價便宜,工人也不用遠距離打工。

2.搬到落後地區:更多的企業搬到越南,老撾等人口紅利的國家,這些國家成本低,有點像當年我們國家新開放的時代。

3.搬到離市場近:為了解決成本,更多企業搬到離市場近的地方,比如主要業務在中原市場,那搬到鄭州一代是最合理的。

4.搬到政策優惠地區:如美國,歐洲一些國家,最近特朗普上任,很多企業去那裡設廠了。

5.搬到人才密集地區:有些企業需要特定人才,他們搬到相對的人才集中的學校附近,利於人才積累更替。

總結:中國將成為智造業,而不再是製造業大國。佔領高端製造的前沿,完全所有產業鏈,儘可能內部能循環供給主要的高端產業。這屬於國家戰略。低端製造,逐步關閉或搬離,即環保還增強國力。


我是李合偉:伯樂創投俱樂部創始人,創投商學院首席講師,著作《覺悟行果創業論》。幫助過300多位創業者創業成功。期待與您分享交流~~~


合偉說


外遷的原因如下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當初只是一片實驗田,由於發展迅速,誰也不好想到深圳一個僅僅發展了30幾年的城市會成為一個國家中心城市,2016年修訂後的GDP更是超越了廣州,

但是深圳土地面積小,總面積還不到2000平方公里,還沒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大,而受土地廠房租金、員工工資、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內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深圳有相當一批企業已經先行一步,在深圳周邊、內地以及印度、東南亞等地有計劃地開展產業轉移。2016年5月,《別讓華為跑了》引發社會輿論對深圳企業產業轉移的廣泛關注,原深圳市市長許勤在2016年的一次講話中說:“近期,有超過1.5萬家企業遷出深圳。”深圳的製造業工廠主要集中在東莞、惠州,還有的高汙染企業甚至會遷到湖南、江西等欠發達地區。

而深圳自改革開放以來就進行了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逐步遷移深圳了,現在主要的產業是金融業、高新技術業電子信息業,IT金融證券從業人員會比較多,現如今的深圳已經是中國的一線城市,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顆璀璨明珠


GDP產值


這個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對深圳市產業佈局和經濟提升在十年前就做好的戰略規劃。這個戰略就是轟動一時的“騰籠換鳥”。

把改革開放之初海量的三來一補企業、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資源浪費大、汙染嚴重的企業全部遷出深圳。要把深圳打造成高科技、高智能、高技術密集的智慧型城市。這都是我按印象寫的,肯定不夠準確,大致是這個意思!

遷出的這些企業,近的到東莞惠州中山佛山,遠的到江西湖南甚至湖北河南。比如,那個著名的富士康就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