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深圳的制造型企业越来越少?

培训师杨景云


亲身经历现身说法,2003年开始在深圳从事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从一开始打工到合伙在自己独立建厂,这一路的历程可谓是见证了深圳制造业从欣欣向荣到萎靡不振的全过程,从大环境说起,深圳现在的发展肯定是离不开一大帮制造行业的贡献,也可以说深圳的高速发展就是建立在制造业的基础上的,从早期的三来一补保税区到纯粹的中国制造以及中国创造,打好基础的深圳在一定程度上淘汰落后产能和高污染的行业这个也是大势所趋,你能想象现在的华强北如果还有一个工业区在从事五金,注塑,印刷这些基础行业,那场景是多么的不协调,房价的飙升,租金暴涨,人力成本剧增,监管趋严,这些都是推动深圳制造业离开的隐形助手,从小处说起,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现在流水线上的主力军应该是80或者90后,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早已经脱离了贫困的阶段,现在对于枯燥乏味的流水线早就没有吸引力了,失去劳动力的制造业就好比没有翅膀的天使,徒劳无力的挣扎,不过是苟延残喘的等待。


陈建东36989120


很简单,深圳已经彻底完成的产业转型。

深圳有个别称,叫“雌都”。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在十多年前,深圳制造业发达,遍地工厂,大小厂房,多到令人发指,就好比今天的农民房,大小作坊,大小工厂遍地皆是,制造业雇工中以女性为主,导致女工群体庞大。

但现在,深圳的支柱产业已经变为了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以及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这类不同于传统制造业,需要的不是工厂,而是研发用地,写字楼等办公空间。

现在去光明、龙华转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工厂的,但是在三五年内,这些工厂也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化建筑。目前,深圳城市更新规划各区已经做了详细部署,在对工业用地的利用上尤其重视,工改M1,工改M0都做了精密部署,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产业用地,提高每一寸土地的产值。试想一下,一亩地是建厂赚钱快?还是搞科研搞金融来钱快?

深圳在产业转型的路上,也带动了临深片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外移是最大的福利,各类合作区的建设也是深圳企业新的发展平台,毕竟,深圳高房价、高地价带来的运营成本太高,是企业无法承受的。就比如华为,讲半个身躯挪到了东莞松山湖,但是核心科研机构以及总部仍留在深圳,这种变化就是深圳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

目前,东莞也在学习深圳,致力于用城市更新推动产业升级,不知深圳这条路,东莞能否走通……


天天说钱


深圳迟早要为今天的错误买单,而且是非常惨重的代价。

深圳紧邻香港,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如果成为创新中心,绝对钱途无量。

可深圳却非要好高骛远,去学香港玩金融,玩地产,玩资本,可不知画虎难画晴,香港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靠良好的法律支持运行。

深圳没有一套配备其全的法律,永远也取代不了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只能去玩房地产,玩资本运作。

现在深圳的房价地价连华为,腾迅,大疆都买不起地,也就无法扩张,只能外迁。

高房价一定要有高收入支撑,现在香港都在限制房价保就业,保民生,保汇率。

而深圳的平均收入根本无法跟香港比,还要把高收入,高就业,高保障的高端制造业赶出深圳,做大房地产,金融,保险,去对标香港,等于自不量力,离死不远了。


光芒万丈34957



深圳 全市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190.84万人口、全年GDP为20078.58亿

全市下辖 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宝安、龙岗、龙华、坪山 八个行政区和大鹏、光明两个功能新区

哪为什么曾经走到哪都是工厂区的深圳、会让你我感觉到现在制造企业越来越少了呢?

首先、深圳市在多年前开始实施“腾笼换鸟”大战略!深圳由改革开放设立特区时的一万城镇居民、三十万农村人口,经过短短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经济体量已经成长为了巨无霸,具备有了自身造血功能和辐射功能!用地日趋紧张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已经达到了瓶颈期!在“腾笼换鸟”大背景下、大批高耗能低效益的工厂首先被清理出了深圳市、公司模式变成了办公研发设计等部门设立在深圳,生产工厂则搬迁向了其它地市或外省!




深圳在河源市建立深圳-河源工业转移产业合作园区、政府引导了一批如“中兴通讯”等企业在当地设立了生产基地;

和汕尾市共同建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 首批引进了如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华润海丰电厂,中安视安防设备,瑞和工业园,芯灵微电子,华阳机电,凌祺机电,凌阳国际珠宝城,大百汇生物科技园,科兴生物,金科纳米材料,康强管材,晟火运动数码,海晖供港食品等众多企业!


深圳日益高涨的房价、是加速企业搬迁的另一大因素!高房价也影响了工业厂房租金、这个月宝安公明的厂房租金、网签已经达到了55.4元/平方,龙岗坪地也在20-22元/平方左右!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前往周边城市寻找合适的厂房进行了搬迁!与此同时期、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把公司研发或总部设立在了深圳!总而言之、深圳转型已经效果明显



人在旅途64548858


可能有些网友对工厂不大了解,便产生了深圳“制造型企业越來越少”的疑惑。所谓制造型企业就是工厂。工厂不管大与小,一定要具备三大条件:一是仓库。包括材料仓库和成品仓库。二是加工场地和设备。三是工人吃饭休息地方。这三条都涉及到地皮。

深圳国土面积不到两千平方公里,比周边的东莞,惠阳,惠东小很多。由于深圳发展迅速,造成了土地寸土寸金的局面。地皮贵,房价贵,房租也贵。所以很多工厂撤到周边地区,想进深圳办厂的也被吓住了。

就这样,表面上深圳制造型企业越來越少,实际上“工厂”进了写字楼。老板们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周边工厂的生产。据工商资料显示,到2017年6月,深圳注册的制造型企业达3.7万家,比上年增加7.2%。


严家庆


今日深圳早已不是当年的深圳。上世纪80、90年代,深圳是中国最为知名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企业聚集地,用密集的、廉价的劳动力(打工者)换取貌似可观的GDP。实际上,这种用体力换来的GDP含金量很低,而真正的“大头”都给雇主赚走了。打个简单的比方,耐克鞋很多都是在珠三角生产的,贴上“耐克”标志后,却成了别人的“作品”和消费者眼里的香饽饽,卖出高价后,雇主丢下几张纸币打发工人,而地方政府无非只是从中赚点管理费、租金,最后还不敢说鞋是在咱们自己的工厂里生产的,因为没有标记。进入新世纪,深圳痛定思痛,下决心“腾笼换鸟”。

如何改变现状,一是要瞄准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性行业,以优惠的政策,在产业转型中引来凤凰;二是不断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建设,为企业落户创造好的环境;三是注重培育本土企业,不单是靠引进来,还要想办法走出去,深圳每年发明专利遥遥领先、每年举办一届高交会等就是注重培育,蓄势待发。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单位GDP产出,同时降低单位GDP能耗。

深圳的产业转型有两个特点,提升单位GDP、人均GDP产出,就是用最小的土地、最少的人力提升GDP总量;降低单位GDP能耗,就是不盲目追求GDP,比如引进一家知名化工企业,GDP总量和单位GDP都上去了,但却提升了单位GDP的能耗,这样的企业宁可不要。于是乎深圳在产业转型中走出了自主道路,当别人还在追求先进工业的高大上时,深圳早已占据高科技的阵地,把目光瞄向“小、精、巧””的新兴产业,如现代通讯业、网络科技、生物科技和新能源等。

新兴产业在深圳落地生根、做大做强,传统产业逐渐向周边转移,从原关内到原关外,从原关外到东莞、惠州。如今的深圳,几乎没有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矿产等制造型、资源型企业,都是船小好掉头、轻装上阵的新生代企业。新兴产业成就了深圳的GDP,成就了深圳的“寸土寸金”,也成就了深圳的空气质量,成就了深圳宜商宜居的优越环境。深圳因此也成为中国产业转型的最成功的范例。


纸马无缰


深圳的发展从来不是靠一两个企业而起来的。而是有最初的外贸来单加工企业发展起来的。现在有人提起深圳就想到腾讯华为等等一些企业。反而忘记了九十年代的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虽说现在生产力底下消失了一部分。但是确实吸纳就业最多的。深圳之所以成名不是明星企业的成就和贡献。而是人,流动的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明星企业的成长正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现在深圳还有什么?去市区看一看。除了各大金融公司和青楼楚馆。剩下的就是政府部门和豪华酒店饭馆。关外有什么?十年前的关外车水马龙一个街道的人流量堪比内地一个小县城的中心步行街。现在呢?中小企业因为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大量倒闭外迁。外来人口由于深圳生活成本大量流逝。夜晚走在关在任何一个城中村都有不少搔首弄姿的小姑娘直勾勾的看着你。还在坚守的劳动型密集企业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全是30岁往上的。深圳其实已经不在年轻,只有年轻人在深圳挥霍青春。


鹏城那些事


包括深圳在内的各大都市,制造企业都在减少,这是趋势,服务业和金融业占据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升级还在持续,导致制造企业减少或搬离,这些因为造成企业减少:



1.环保:环保要求很多污染企业搬走,造纸,化工等等产业,这部分工厂必须搬离或者关闭。

2.产业升级:低端制造企业,比如不锈钢,塑料生活用品,这些企业要腾笼换鸟。留给高技术的企业使用。



3.人口红利:同样人口红利时代过去,几百元一月的薪资时代已经没有了,那依靠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也活不下去了,招聘不到工人了。

4.成本上涨:土地成本,水电成本,人工成本,税收也不优惠了,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搬离

5.市场竞争: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哪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企业被淘汰了。



制造企业大搬离,大多选择利于自己产业链的地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选择新建厂的地方都不一样,各根据自己优势资源做出决策。搬离的地方,基本如下:

1.搬到内地:这些企业很多搬到内地了,非出口企业,搬到内地全国流程,物价便宜,工人也不用远距离打工。

2.搬到落后地区:更多的企业搬到越南,老挝等人口红利的国家,这些国家成本低,有点像当年我们国家新开放的时代。

3.搬到离市场近:为了解决成本,更多企业搬到离市场近的地方,比如主要业务在中原市场,那搬到郑州一代是最合理的。

4.搬到政策优惠地区:如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最近特朗普上任,很多企业去那里设厂了。

5.搬到人才密集地区:有些企业需要特定人才,他们搬到相对的人才集中的学校附近,利于人才积累更替。

总结:中国将成为智造业,而不再是制造业大国。占领高端制造的前沿,完全所有产业链,尽可能内部能循环供给主要的高端产业。这属于国家战略。低端制造,逐步关闭或搬离,即环保还增强国力。


我是李合伟:伯乐创投俱乐部创始人,创投商学院首席讲师,著作《觉悟行果创业论》。帮助过300多位创业者创业成功。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合伟说


外迁的原因如下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当初只是一片实验田,由于发展迅速,谁也不好想到深圳一个仅仅发展了30几年的城市会成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修订后的GDP更是超越了广州,

但是深圳土地面积小,总面积还不到2000平方公里,还没有上海的三分之一大,而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内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圳有相当一批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在深圳周边、内地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有计划地开展产业转移。2016年5月,《别让华为跑了》引发社会舆论对深圳企业产业转移的广泛关注,原深圳市市长许勤在2016年的一次讲话中说:“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深圳的制造业工厂主要集中在东莞、惠州,还有的高污染企业甚至会迁到湖南、江西等欠发达地区。

而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进行了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逐步迁移深圳了,现在主要的产业是金融业、高新技术业电子信息业,IT金融证券从业人员会比较多,现如今的深圳已经是中国的一线城市,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颗璀璨明珠


GDP产值


这个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深圳市产业布局和经济提升在十年前就做好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就是轰动一时的“腾笼换鸟”。

把改革开放之初海量的三来一补企业、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全部迁出深圳。要把深圳打造成高科技、高智能、高技术密集的智慧型城市。这都是我按印象写的,肯定不够准确,大致是这个意思!

迁出的这些企业,近的到东莞惠州中山佛山,远的到江西湖南甚至湖北河南。比如,那个著名的富士康就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