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有变化!北京超越江苏居第二,广东蝉联榜首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11月24日在京发布。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总体格局略有变化,广东蝉联第一位;北京排名第二位,比去年上升1位,超越江苏,打破了过去10年来的创新能力分布格局;江苏屈居第三位。上海、浙江、山东、天津、重庆、湖北、安徽紧随其后,保持不变。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有变化!北京超越江苏居第二,广东蝉联榜首

“总的来看,各省市的创新能力相比上一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解释,本评价创新能力的排名是针对该地区创新能力与其它省市相比而言的相对排名,不完全是该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衡量。虽然某一个省份在全国的排位可能下降了,但它的创新能力可能仍然在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相对邻近的省份有所减慢,就会造成排名的下降。

区域创新出现三极并驾齐驱共发展势头

在2017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总体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广东创新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1位,打破了过去9年江苏保持首位的格局。今年蝉联第一位。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引领全国,创新能力突出,反映在创新的开放度高,外贸经济发达,且市场活力较好,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具备宽松的创业环境。”柳卸林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教育、电子商务以及科技企业支持方面做出很多努力,部分指标翻番增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很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在逐渐提升。

2018年北京市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2位,比去年上升1位,超越江苏。知识创造排名全国第1位,知识获取、创新环境排名全国第2位。

“北京市政府全面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经济环境不断优化起到了关键促进作用。”谈及北京排名提升,柳卸林认为,北京聚集了大量优质的科学和技术资源,“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均推动了北京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2010年以来,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快速增加,科技创新逐步成为长三角各省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动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郁,区域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018年,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位居于全国前列,分别为第3位、第4位、第5名和第10位。

“区域创新出现三极并驾齐驱共发展的势头。”柳卸林说。

排名呈现“锁定效应”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前20名地区中,仅河北一个省份为新进入地区,除北京、江苏排名发生变化外,其余18省市均保持不变;排名上升的地区有6个,青海提升6位,河北提升4位;排名下降的地区有7个,宁夏下降5位,甘肃下降4位。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有变化!北京超越江苏居第二,广东蝉联榜首

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沿线省市整体创新能力排名靠前,全国前10位,占有6席;全国前20位,占有9席。

“排名呈现出‘锁定效应’。”课题组成员、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高太山总结,在区域创新“三跑并存”的同时,东部省份仍然是创新能力前沿地区,中西部地区依然较弱。但他同时表示,虽然区域间存在一定差距,但西部追赶势头明显。中西部的湖北、陕西和四川等省份迅速崛起,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新格局。

2018年,湖北综合创新能力由2016年全国排名第12位上升至第9位。湖北省集聚了大量的高校和研究院所,也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湖北对科技、教育的支持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吸引大学生落户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陕西省对研发投入、产学研结合、技术引进以及创新载体培育方面的发展较为重视,科技企业孵化的部分指标增长明显,创业环境得到改善。2018年陕西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13位。

四川省在教育投入增加,更加重视专利情况,并对电子商务市场投入更多关注,电子商务企业比重上升,同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也更加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收入都明显上升。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创新环境培育以及创业孵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四川综合创新能力连续三年保持在全国排名第11位。

虽然基础薄弱,但近年来青海省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创新,在研发投入、产学研结合以及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部分指标增速超过10倍,创新环境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2018年,青海综合创新能力进步显著,排名上升6位,由2016年的第31名不断上升至23位。

我国区域创新呈现动态性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8》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

自1999年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已经连续19年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

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每一个省市的各项指标,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各项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帮助各省市找到本地区的定位,增强优势领域,补足短板。

谈及19年来区域创新格局的变化,柳卸林总结,突出的变化是南方地区的崛起与东北的下降,相对落后的南方成为中国的主要创新发源地,而原来发达的东北地区的下沉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象。

这也反映出中国区域创新的动态性。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有变化!北京超越江苏居第二,广东蝉联榜首

“从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变为一个经济相对困难的地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重工业转型难、企业创新能力落后、创新环境亟需完善等。”柳卸林举例说,2015年,东北三省规上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是广东省(5002家)的15.5%,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是广东省(1520.55亿)的27.4%,政府研发投入是北京市(791.64亿)的28%。

此外,2010年后东北地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为负值,这也是衰退的重要因素。

“东北振兴需要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尤其要抓住最近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通过构筑有利于人才、投资、企业发展的创新环境,才能再现昔日辉煌。”柳卸林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