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安史之乱中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象:在7年加2个月的叛乱中,叛军出现了四个首领,先是安禄山在范阳矫诏起兵,一年之后,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又过了两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又过了两年,史朝义杀死了史思明;再过两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落下了帷幕。

与叛军无休止的内乱略有不同,唐廷这边虽然换了三个皇帝,但只有第一次的马嵬兵变之后,唐肃宗僭越称帝,之后的唐代宗是合法继位。那么,为何安庆绪和史朝义都选择弑父自立呢?

安禄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长子安庆宗和次子安庆绪是安禄山原配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子。安庆宗一直留在京城并娶了唐朝宗室女,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身边正是带着宠爱的次子安庆绪,起兵后,唐玄宗处死了安庆宗,安庆绪实际上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说起来,安庆绪虽然善骑射,很得安禄山的宠爱,但是比较懦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弑父,尤其是安禄山这种有战功的三镇节度使,打死安庆绪他也不敢,但是架不住别人的谋划,谋划此事的正是安禄山的谋臣严庄和贴身太监李猪儿。这两个人都曾被安禄山虐待。

李猪儿十来岁就离开契丹部落跟随在安禄山身边,当时安禄山亲自操刀阉割了猪儿,猪儿疼了整整一天,差点死去,自此以后,猪儿就成了安禄山的贴身太监,伺候他的饮食起居,也承受安禄山的怒火。我们都知道,安禄山是一个胖子,三百多斤,穿衣服都费事,而且身上长疮,起兵后,眼睛更是渐渐看不见了,身上布满毒疮,这让安禄山的脾气更加的可怕,动不动就对下属非打即骂,即便是心腹谋士也不例外,严庄就是其中一些,不同的是,严庄不想忍了,于是开始谋划杀死安禄山扶立安庆绪。

757年春节,严庄和猪儿就进了安禄山的卧室,而安庆绪在外面等着结果。他们杀死了安禄山,就地挖了一个大坑,然后用毯子把安禄山的尸体一裹,就这么潦草的埋了。随后安庆绪继位。只是安庆绪实在上不了台面,所以他总是躲着,让严庄来处理政务。

而原先只是安禄山的部下兼老乡史思明渐渐不服安庆绪,逐渐有了异心,即便安庆绪调兵,他也不肯出兵,反而逐渐占有了范阳。后来安庆绪被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围困在邺城,不得不求救于史思明,许诺将皇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这才出兵救援安庆绪,并在唐军撤兵后杀死了安庆绪,理由就是:“尔为人子,杀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为太上皇讨贼。"

如此的正义凛然,又是如此的冠冕堂皇。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后,他的长子史朝义也把他给杀死了。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嫡长子一般都是未来的继承人,但史思明并不怎么喜欢这个长子,反而更喜欢幼子史朝清,并希望史朝清能继承他的事业。而且史朝义和史思明的性格反差比较大,史思明严酷少恩,而史朝义比较忠厚谦逊。

所以史思明总用严苛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儿子,只要史朝义打了败仗,史思明就会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业。”,后来史朝义奉命修筑城堡储存粮食,史思明让他一天完成,结果史思明来检查是否完工时,史朝义还没有抹泥,史思明随即大骂,并说:“等攻下了陕州,迟早要把史朝义杀死”。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史朝义越来越恐惧。史朝义的部下也感觉到了危机。

761年,史思明驻扎在鹿桥驿,骆悦等劝说史朝义举事废掉史思明自立。他们集结了三百士兵,围住了驿站,闯进史思明的卧室,当时史思明正好去上厕所,察觉事态不对,就跳墙出去,骑马就跑,结果还是被射落马下。后来史朝义又把史朝清母子杀掉。

但是史朝义在军中的威信并不高,虽然继位但并不能有效调动各个节度使,以至于史朝义在同唐军作战时处处挨打,到了763年就兵败自杀。安史之乱也落下帷幕。


萧晓四姑娘


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终结的方式居然是如此的离奇和统一,不得不让人惊讶。安禄山史思明这对造反兄弟,居然都死在了自己的儿子手里,不得不说是天道有常,报应不爽。




安禄山与史思明本来都是北部边疆一带的混混,俩人关系很好。由于安禄山是胡人,精通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曾经当过边境贸易的翻译,但干的很不好,日子过不下去,就当上了偷羊贼,当小偷被捉,安禄山靠着随机应变的勇敢向当地军政长官表示自己愿意为唐军做事,于是便被留了一命,加入了唐军。

安禄山进入军队之后,由于他机灵奸诈,精通胡语,打仗也勇猛,所以升迁的很快。可是有一次他因为犯错在东京洛阳被审判,唐朝名相张九龄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有反叛之相,强烈要求杀他,结果却没杀成,反倒被唐玄宗注意到。于是安禄山从此搭上了唐玄宗这条线。

由于安禄山溜须拍马的本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又经常做出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所以很受唐玄宗喜爱。安禄山是个大胖子,史书记载“晚年愈肥胖,腹垂过膝,重三百六十斤”,可是就这样的安禄山,在玄宗面前跳“胡旋舞”的时候,居然能跳的“疾如风焉”,可见他的手段了。




由于安禄山累年受唐玄宗宠爱,所以玄宗不断给他加官进爵,甚至一个人领了三个镇的节度使,掌握了唐朝一半的军队。实力足够以后,安禄山不再伪装,悍然发动了叛乱,就像白居易说的:“渔阳鼙鼓动地来”。

关于安史之乱的种种战争过程,在此不多赘述,反正就是安禄山击败了唐朝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攻克了南北两京,在洛阳登基称大燕皇帝,声势滔天。

重点说说他为什被自己的儿子杀掉。

安禄山晚年,叛军的战况陷入泥潭,进展缓慢甚至还陷入了被动,安禄山急火攻心,加之身体过于肥胖(可能压迫了视神经),瞎了。

安禄山本来就是残暴凶狠之人,加上双目失明,战局不利,更加残忍嗜杀。左右的宫女太监经常被责打甚至杀掉,甚至对待大臣都如此,心腹之臣严庄也经常被打,所以一段时间下来,安禄山搞的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安禄山唯一可靠的人——儿子,也被他得罪到底。安禄山的次子(事实上的长子)安庆绪,本来应该立为太子,安禄山却犯了历代帝王的大忌——废长立幼,偏爱小儿子,于是安庆绪对安禄山极为不满。

儿子,大臣,宫女太监都不满,连安禄山最贴身的太监李猪儿都对安禄山恨之入骨,被杀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安庆绪组织了一批人进入安禄山的寝宫,没有任何一个宫廷护卫阻拦。他们拿刀捅开了安禄山肥胖的肚子,安禄山到死都没想到是谁杀的自己,死前大呼一声:“必家贼也!”。


而史思明的情况,和安禄山差不多。

史思明跟安禄山费了同样的错误,废长立幼。史思明坑死了安庆绪以后当上了“燕朝”皇帝,却并没有打算把位置传给长子史朝义,而是打算传给小儿子。史思明作为一个父亲,经常找儿子史朝义的茬,还屡屡威胁要杀掉史朝义,搞的史朝义是坐立难安。


对待儿子都如此,对待手下就更不必说了。史思明对待部将极为苛刻,动辄责打杀掉,搞的将领们表面不敢说什么,内心早已离心离德。反倒是对待谦和恭俭的史朝义很有好感。

有一次,史思明给史朝义下令,让他在一天之内完成一座堡垒的修筑。这个任务很困难,但史朝义恐惧史思明的淫威,还是艰难的带着人干完了。可是就这样,史思明还是不满,骑马绕城一圈以后说:等打完这仗,一定杀了你!(指史朝义)。

史朝义极为恐惧,部将们也都听在心里。当晚史思明下榻的地方离史朝义的军营只有几十里路。部将们哭着来找史朝义说:“怀王(史朝义的爵位),皇上一定会杀了你,到时候我们也活不成,与其坐等被杀,不如主动出击,大事今天必须定下,否则我们就投降唐朝去了!”。史朝义想起往日种种,终于下定决心,带领三百亲兵只本史思明住所而去。史思明逃跑不成,被活捉,几天后被勒死,死在了自己的亲儿子手里。

安禄山史思明,他们受唐玄宗的重赏,唐玄宗极为信任他们,他们却背叛了唐朝。这二人终于也被自己的儿子背叛,真真天理报应,丝毫不爽。


小约翰


安禄山和史思明最终都是被自己儿子干掉,其实和安史集团所受到的内亚文化影响有关,即和其家庭内部诸子的地位有关。

当然,具体来说有一点差异,试分别论之,先说安禄山和安庆绪。

安庆绪是安禄山次子,母亲康氏是安禄山的元配妻子,安庆绪本来是安禄山的继承人,但是后来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叫安庆恩,作为宠妾所生的幼子,安庆恩也备受禄山宠爱,因而有以安庆恩取代安庆绪的地位的想法。

(《大唐荣耀》中的安庆绪形象)

再说史思明和史朝义。

《新唐书·史朝义传》记载:

次柳泉,悦畏众不厌,缢杀思明。朝义乃即位,建元显圣。初,思明诸子无嫡庶分,以少者为尊。朝义,孽长子,宽厚,下多附者。及难起,阴令向贡、阿史那玉图朝清。阿史那玉军伪北,
朝清下,被执,与母辛俱死。

这里和母亲一起被杀的史朝清正是史思明的幼子(少子),因为史思明家庭内部“以少者为尊”,才引起史朝义的不满(对父亲)和嫉妒(对弟弟)的,某种意义上,史思明和史朝清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正在于此。

(《大唐荣耀》中的史思明形象)

陈寅恪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和内亚传统的关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中记载了他读到“两《唐书》”相关内容的时候,对史思明家

不重嫡庶,反尊幼子的现象曾经加评语云道:

胡俗如蒙古,即以少子为尊。

此种超出断代史家视野的洞见,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中原史籍记录的北方草原首位雄主匈奴的冒顿单于,其上位就是鸣镝弑父的结果,而其原因根据《史记》的记载也是冒顿原为其父头曼单于的太子,后来头曼单于所爱的阏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就想杀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于是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然后急攻月氏想借刀杀人。

(冒顿弑父之后又把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史记》中的说法可以说是中原史家的理解和诠释,其实这种“以少者为尊”不见得是因为父亲个人感情的偏爱和“喜新厌旧”(冒顿当初也不见得在制度上已经被立为太子),而或许和“幼子守产制”(及其前身或变体)有关。

除了蒙古民族过去曾长期实行的由末子继承主要家业的“幼子守产制”,这种习俗在历史上还广泛见于突厥、通古斯各族。

幼子守产的权利并不必然引申到政治头衔继承的优先权上,但正如贾敬颜先生在《民族历史文化萃要》中所阐述的,守产者毕竟因承继最大份额的家产,故在家族中地位尊崇,掌有权势,素有威信。

安禄山、史思明都可以被认为是粟特人(史思明本名“窣干”,其原语很可能就是古波斯文的Swc’gyn的粟特语词汇,意为“燃烧、发光”,唐玄宗给他改名为“思明”,其实是贴合了其本名的含义,这和安禄山的本名,粟特语词汇roxsan“轧荦山”——意为光明、光亮——一样,都来源于粟特语)。

但是相对而言,安禄山自我认同为粟特人的认知比史思明强,史思明本人更倾向于将自己认同为突厥。

从他们对儿子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安禄山更多地像纯粹因为偏爱废长立幼,而史思明则是粟特后裔渐染北蕃之风,史朝义的地位本来不高。

此外,一方面,安史之乱两大首脑同样的遭遇反映了

安史集团并没有构建适当的制度来对继承等问题作出安排,这无疑确实是其集团的重大缺陷;

另一方面,从史思明对安庆绪说的”尔为人子,杀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为太上皇讨贼“和对史朝义说的“囚我可也,无取杀父名”来看,安史集团自身的政治伦理并不是完全缺失的,认为出现弑父是因为安史两家都是胡人,弱肉强食的原则要高于父子亲情,过于图样和简单粗暴了。

(剑三中的史朝义)


谈古论金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犯了一个大忌: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好自己和儿子们之间的关系。

安禄山本身很胖,起兵的时候身体已经出问题了,等侥幸的攻入了长安之后,已经渐渐的双目失明,身体到处生疮,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已经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状了。

这个时候,对于安禄山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安禄山的权威是建立在个人而非皇权神圣性的基础上,安禄山手下的大将可以服安禄山,但是如果安禄山死后,还能不能服安禄山的儿子就很难说了。

但是安禄山居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因为病困而更加的狂躁,动不动就殴打处罚身边的仆役和大臣,更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晋王安庆绪当作储君来培养,反而还威胁不传位给他。

于是,大臣严庄、仆役李猪儿就在一天夜里突入安禄山营帐,一刀杀了安禄山,埋在床下,然后立安庆绪为皇帝。

这对安禄山叛军的影响是巨大的,叛军的二号人物史思明就因为安庆绪杀父,所以自立为燕王,根本不听安庆绪调遣。后来果然,史思明趁着给安庆绪解围,直接杀掉了安庆绪。

但是史思明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史思明拿走了安庆绪的皇位,自封为大燕皇帝,封自己的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史朝兴为太子。但是史思明为人同样很暴虐,史朝义战败,差点就直接将其军法从事了;还扬言:“等攻克了陕州,一定要杀了怀王。”

这这让史朝义完全没有了退路,整天忧心忡忡。结果史朝义被手下的军将骆悦、蔡文景挟裹造反,直接兵变擒住了史思明勒死。史思明临死前还在说:“这样杀我太早了,不如能拿下长安再说。”

可惜,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第一代叛军领袖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死亡,叛军其他的军头都是和史思明平辈论交的老将,史朝义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号令他们,结果众叛亲离,最终自杀身亡。这也意味着七年安史之乱的终结。

归根结底,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因为太过暴虐,对身边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子都动辄以生死相威逼,结果让自己的儿子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弑父。


经史通义


安禄山这个人的形象,我们在电影电视中见得多了,《唐明皇》《杨贵妃》《大唐歌飞》《大唐荣耀》这些电影里的安禄山,一律胖乎乎,在杨贵妃面前装疯卖傻,恰似一活宝。

不过,历史上的安禄山,却并非只会卖萌,他是给唐朝掀起滔天巨浪的军阀,是把盛唐弄成衰唐的罪魁祸首,这个人有能耐,也凶残,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一代枭雄,最后却让儿子给杀了。

安禄山很胖,他胖到什么程度?穿裤子,要三个人帮忙抬起肚子才能穿上去,足有数百斤吧?因为太胖,长期卧床,一身长满了毒疮,后来眼睛也瞎了。多病缠身,他脾气特丑,动不动就给身边人大刑侍候,对大臣鞭抽棍打是常有的事。他的儿子安庆绪想早继位,他的谋臣严庄和身边的太监李猪儿经常被安禄山处罚,担心哪天安禄山会杀了他们。于是,这三个想安禄山快点死的人一合计,就准备动手了。一天,安庆绪在安禄山帐外观风,严庄和李猪儿持刀进去,一个大胖子,又是瞎子,几刀就被结果了。

说到史思明和史朝义这对父子冤家,我想起一件趣事,这件事可以看出打打杀杀之外,史思明和他的儿子最初还是蛮有感情的。

在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废了之后,史思明建立了燕国,自立为大燕皇帝,随即率军西征,一路打到洛阳。当时,正值樱桃熟了,洛阳的樱桃是很有名的,有所谓“洛阳樱桃甲天下”之说,战事不紧张的时候,史思明就和手下那些将领们一起,喝酒、嬉闹、玩乐,还有吃樱桃。当然,这么好的东西自然要与最爱的人分享。

于是,史思明想到了最亲爱的儿子史朝义,就安排人,800里加急,赶快将一篮新鲜的樱桃送往燕京。当时,史朝义被封怀王,燕京留守的,除儿子外,还有宰相周贽,儿子是宝贝,宰相就是内当家,后勤都得靠他了。所以,他既要眷顾儿子,又要安抚宰相,便在装樱桃的篮子里放了一首自己亲自写的《樱桃诗》:“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虽然是个打油诗,但他对儿子的那份情意,却尽在这诗里表露无遗了。

别看他对儿子那般好,史思明却是叛军中最残忍的人,每次攻下一个城池,史思明都会杀光年老体弱的男人,纵容部下奸淫所有的女人,魏州一战,他曾一天内杀死3万人,血流成河,残暴无比。后来,史思明进攻陕州失利,退守永宁,命儿子史朝义率军筑三角城,结果延误了一天工期,史思明扬言要杀了儿子。史朝义知道父亲的残暴,平时就杀人如草芥,说杀儿子就完全有可能杀儿子,史朝义大惧,在部下骆悦等人的鼓动下,最后默许骆悦将自己的老子给杀死了,史朝义就这样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史思明。

其实,比照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的都是儿子和部下合谋杀死的,其结局何其相似。然而,害死他们的,并不是他们的儿子和部下,而是可怕的权欲,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他们反叛了皇帝,杀伐无度,残忍无比,到最后,儿子也因为权力用相同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帝国的脸谱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死。所谓一报还一报,这就是安史之乱,安氏和史氏互相残杀的乱象。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大唐帝国北方边将,掀起叛乱只为个人野心和欲望。而由于大唐王朝民族政策的失误,唐玄宗的荒于朝政以及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专权误国,事实上,安史之乱之前,安禄山掌握了河北三镇大权,节度使权力过大,俨然独立王国。


安禄山是胡人,因此,在其攫取了河北三镇军事,财政,行政大权之后,推行胡化政策,他的军队对于唐王朝而言只是雇佣军,忠诚度很低。因此在表面盛世繁华下,安史之乱的祸乱一起,就成为几乎摧毁整个帝国的重磅炸弹,盛世繁华顷刻间化成断壁残垣。


胡化的结果是,安史叛军残忍嗜血,性格多暴躁易怒,极少礼法与忠诚,充斥野心与阴谋。在权力继承方面,摒弃成熟的宗法继承制度,只凭个人喜好主宰废立,父子之间没有亲情可言,主君与部属之间亦无信任与忠诚。

于是,眼睛失明,性格暴躁的安禄山被宠臣和害怕被废的安庆绪谋划残忍杀死。安庆绪又被实力壮大的史思明杀死,而扬言废杀儿子史朝义的史思明最终被儿子反杀。


生说


安禄山,史思明,两个老家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把唐玄宗搞得杀妻弃子,最后还委屈的当了太上皇。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借口说你杀父不应该,杀了安庆绪,

结果,他儿子史朝义有样学样,杀了史思明。

史朝义呢,没把自己当功劳送给任何唐朝将领,

自己上吊自杀了。

原因吗,有个事很有意思,安禄山和史思明可能都想学唐玄宗,但是没学好。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自己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音,貌),想立他为太子。

难道是名字叫李瑁就比较有礼貌?就讨人喜欢?

还是因为开元二十二年李瑁娶了个貌美如花的老婆杨玉环?不得而知。

宰相张九龄说太子是国本,国本不可动摇!

李瑁他妈武惠妃就派宦官出来,许给张九龄好处,那意思,你只要支持李瑁,你就可以一直当宰相。

张九龄哪能答应啊,结果,被开除了。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就把太子李瑛,鄂王瑶,光王琚(音,据),以“潜构异谋”的罪名,贬为庶人,然后赐死。

听听这罪名,潜构,就是偷偷的干坏事,你们都没看出来,就我唐玄宗知道了。

武惠妃正高兴呢,以为这下自己的儿子有戏了,没人挡着了。

结果,可能是乐极生悲吧,当年就死了。皇宫里的事,不好说。估计又是一出《宫心计》

便宜了谁呢?唐玄宗的第三子,李玙(音,鱼),后来改名,李亨,这就是唐肃宗。

安史之乱,可是在唐肃宗的领导下被平定的。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因为想废长立幼,才分别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

这事,太巧了,也许,也许哈,两人都是想学唐玄宗,就想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立太子。

结果呢,被自己的儿子看出来了。

可惜啊,又没有唐玄宗那么杀伐果断,以父杀子,结果就闹了个以子弑父

最后就是,唐玄宗的儿子打败了史思明的儿子。

安史之乱,结束。

三言两语,好玩有用,关注不迷路,点赞见真情!

好玩有用的历史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安禄山造反这件事,性质是很恶劣的。

(安禄山画像)

其一,他是一个臣子,却悍然造反。在皇权社会里,皇权高于一切。大臣们都要恪守做臣子的礼仪,忠心事主,绝不能起贰臣之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整个社会都是按照这样的礼仪规范来设定的。从古至今,臣子造反的这件事,其实是很少的。

其二,安禄山是在太平年代造反。在太平年代发动农民起义是有的,但是这种守边将军造反的,基本上没有。就算是在动乱年代,将军也不可能随便就造反,何况是在太平年代。

其三,安禄山是纯粹为了当皇帝造反。在一些乱世,每一个造反的将军,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别的不说,咱们就拿五代来说。李嗣源为什么造反?他是被士兵们强迫的。郭威为什么造反?皇帝把他全家人都杀光了。

(史思明画像)

在古代社会,一个人即便具备了当皇帝的资格,也不能说当就当。汉朝的皇位转移到曹魏家,都是经过了曹操曹丕两代人,后来还是汉献帝连续四次提出禅让,曹丕才接受的。

其四,安禄山是依靠欺骗造反的。他通过装憨卖乖,极力表达忠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把兵权放心心地交给他,然后他就造反。这样做,显得他的品德极为恶劣。

安禄山这样做,除了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外,还有就是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严重触碰了民族的道德底线,把私欲、贪婪、无耻、欺骗这种人性恶的东西,堂而皇之摆到台面上。整个大唐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剧、朋党之争、宦官专政诸多祸事,可以说,都是由安禄山造反开始的。

而对安禄山个人的影响,就是他的儿子安庆绪也跟着造反,要了他的命。

安庆绪本来是安禄山立好的太子,但是后来安禄山有了一个宠妃,这个宠妃给安禄山生了一个儿子叫安庆恩。安禄山特别喜欢安庆恩,这引起了安庆绪的不安。安庆绪的这种不安,也是很正常的。只要皇帝的儿子多,都会引起储位的争夺,被立为太子的那个人都会很不安。但是,像安庆绪这样,直接采用暴力手段,把他爹杀掉的,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

(安禄山史思明剧照)

谁给了安庆绪这个胆量?不是别人,就是安禄山本人。

史思明也是被他的儿子史朝义给杀掉的。

史思明最大的特点就是暴虐。走一路,杀一路。别的诸侯杀人,往往是仇杀,是跳不出冤冤相报的怪圈,是逼不得已而杀。史思明杀人,完全是放纵丑恶的欲望,反人伦,反道德。

他这种反人伦反道德的嗜杀,不但用在别人身上,同时也用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因为对儿子不满,就多次威胁要杀自己的儿子。最后史朝义怕了,跟着他爹学,先下手为强,把史思明给干掉。

从这个角度来说,安禄山是被他自己杀死的,史思明也是被他自己杀死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唐玄宗晚年,由于他政务懈怠,安于享乐,使的官员腐败滋生,对边军的管控也逐渐松懈,特别是杨氏兄妹仗着玄宗对他们的宠爱,越发嚣张跋扈,独揽朝政,与地方争权夺利,致使中央与地方矛盾越演越烈,而安绿山与杨国忠为了争宠矛盾也是异常紧张。


在这时,安绿山觉得反唐时机成熟,于是他就与自己的同乡,也是一起长大的邻居平卢节度使史思明商量决定起兵反唐。安绿山反唐其实,一是杨国忠逼他,他为求自保,二是他本人就有当皇帝的想法。于是他们以清君侧,除杨氏兄妹的口号发动叛乱,逼的玄宗往蜀中避祸,这一事件史称安史之乱。该叛乱导致了唐朝由盛及衰的开始。而发动叛乱的安绿山和史思明两人也最终都未得善终。

一、安绿山之死


安绿山范阳起兵后,其兵锋势如破竹,一路杀到洛阳,攻破长安,逼的玄宗不得不逃亡蜀中避祸。其年他定都洛阳,僭越称帝,国号大燕,其子安庆绪封晋王。安庆绪史书载,此人性格内向,但善骑射,是其父手下一大将。

安绿山自起兵后,由于身体异常肥胖,三百多斤,导致了其眼睛失明,军政处理全靠丞相严庄,上传下达,使的严庄一时权倾朝野。而生活起居由他的贴身宦官李猪儿伺候。安绿山由于自身脾气暴躁,双眼失明后更是暴虐无常,对人非打即骂,即使是严庄和李猪儿也是如此,长此以往使的他俩心生怨怼。而严庄心中就有杀死安绿山的想法,而要想杀死安绿山怎能又保全自己呢?这时严庄就想到了晋王安庆绪。安庆绪由于自己比较内向,说话又颠三倒四,安绿山很不喜欢他,而对幼子又比较宠爱,想立幼子为太子,这时安庆绪对安绿山也是十分不满。当严庄找到安庆绪和李猪儿后,三人一拍即合。

一天夜里,安庆绪悄悄带兵包围了安绿山大帐,由李猪儿进入帐内,用大刀杀死了安绿山,最后用被子裹了,就埋于大帐之内,第二天严庄与安庆绪对外称安绿山病重,不见外人,立安庆绪为太子,紧接着说安绿山病逝,安庆绪接皇帝位。一代枭雄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二、史思明之殇

安绿山死后,安庆绪接位。这时唐军反攻开始,大败安庆绪。而史思明手握重兵,对败逃下来的溃兵大势招揽,使的他实力大增,史思明这时也起了称帝之心,不想受安庆绪节制,于是他杀死安庆绪,接收其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史思明,性格多疑,驭下特严,脾气比安绿山更甚,动不动就抄家灭族,手下天天都胆战心惊。其子史朝义却又为人比较仁厚,爱惜兵将。但史思明确不喜欢他,而偏喜爱幼子,随时都想更换太子,不仅想,而且还这样说,对史朝义,也是打骂无常,说他胆小怕事,不是干皇帝的料,甚至说要杀他。

这时有部将,骆悦、蔡文景趁机游说史朝义,说皇上对他们不好,他们想降唐,如果你不趁机把帝位夺了,可能你就会被废,甚至被杀,如果你当皇帝我们就跟着你史朝义干,说的史朝义痛哭流涕,于是他同意了骆悦和蔡文景说的夺取皇位的计划,但要求不要伤他父亲。于是二人找了史思明的宿卫将军曹将军,晓之以理,曹将军也明白跟着史思明没有好下场,再说计划成功,他不也有从龙之功了。于是他们安排周祥后就去抓史思明,当史思明被叛军抓后,开始比较震惊,过后他镇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游说叛军,但是叛军都明白史思明比较狡猾,于是不听他的,把他准备带到柳泉,而骆悦怕夜长梦多,于是将史思明勒死用毛毯裹了,送回洛阳安葬。

通过历史可以看出安绿山和史思明,典型的暴发户嘴脸,脾气暴躁,高调自大,对外人和亲生子非打即骂,使的自己众叛亲离,如果父子感情深厚,哪有外人一蛊惑,就发生子弑父的悲剧。可悲,可叹!


史话传奇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安禄山、安庆绪与史思明、史朝义父子的经历极其相似,都是儿子干掉了老子,从而继承了权力和所谓的帝位。

  这两个儿子之所以如此血腥地干掉了老父,其原因都差不多,都是因为受到猜忌,时刻面临着被老爹干掉的危险,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先说安氏父子。

  安禄山自打起兵以后,可能是因为压力太大的原因,原本的眼疾越来越严重,后来竟至失明,因此性格越来越焦燥,稍不如意,即对左右侍从非打即骂,稍有过失,即行杀戮,残忍至极。

  比如说严庄这个人。他是安禄山的军师,倚为股肱。称帝后,安禄山开始玩起神秘感来,常常躲在深宫中,就连诸将都很难见面,有事奏请,都要通过军师严庄转达。由此可见,安禄山对严庄是相当信任和看重的。

  不过安禄山的暴脾气上来,不管不顾,就连严庄这样深受器重的老臣也不能幸免,有事没事就给一顿胖揍。严庄也是有自尊的,心里自然很不满,但不敢发作,苦等时机。

  安禄山还有个贴身侍者叫李猪儿,是个宦官,应该类似于现在的贴身秘书,时常负责安禄山更衣之类的事。照理说,这样亲近的人,原本应该得主子特别的宠爱才是,但安禄山就不,也是一样非打即骂,有时还要兼职出气桶的角色,所以被打更多。

  以上两例就很说明问题。严庄代表的是大臣,而李猪儿则代表服侍安的一干侍卫、宫女、宦官,这两个都这般吃尽苦头,其他人的遭遇更可想而知了,基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

  这些人心中非常不满,却都敢怒不敢言。他们的怒火一直被强自压制着,如同一个火药桶,只要有一个火星,就会爆炸,令安禄山粉身碎骨。

  终于他们等来了机会,来的不是火星,而是颗炮弹。

  这颗炮弹就是安禄山的次子安庆绪。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这诗讲得有道理。安禄山的原配夫人姓康,长子庆宗、次子庆绪都是康氏所生。安禄山在玄宗面前得宠时,庆宗被玄宗赐婚,将宗室女荣义郡主嫁给了他,所以留在长安,其实质属于“质子”。安禄山起兵造反后,安庆宗第一个被干掉了。所以安庆绪虽名为次子,其实就是长子。安禄山称帝后,庆绪被封为晋王,明显是要立为太子的节奏。

  后来安禄山得到一个美貌的夫人段氏,特别宠爱,爱屋及乌,段氏生的儿子庆恩也跟着沾光,子以母贵。时间一长,安禄山架不住段氏的枕边风,越看庆绪越不顺眼,就起了废立之意,要以庆恩取代庆绪。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安禄山没少找庆绪的毛病。当一个人刻意要挑另一个人的毛病时,总能挑得出来,所以庆绪时常被斥责。庆绪也不是个笨的,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与李猪儿就勾结在一起了,干掉了安禄山。

—————————————我是分割线————————————————

  史氏父子的情形差不多。

  史思明为人刻薄寡恩,残忍好杀,军中将佐稍不如意,即夷灭九族,因此帐下人人自危。史朝义是思明长子,为人颇为宽厚,对普通士兵也很好,又随父征战多年,战功卓著,因此很得将士的拥戴。

  史思明干掉安庆绪后称帝,立朝义为太子。所以按照正常逻辑,朝义有威信本是好事,更利于将来继承和发扬史思明的大业。但史思明却非常不爽,因为他不喜欢朝义,而更属意于小儿子史朝清。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三月,史朝义进军至礓子岭,碰到一个很厉害的唐将卫伯玉,数战数败。当时史思明正率大军在后方,认为朝义临阵怯敌,想要以军法斩杀朝义及其麾下诸将,好在诸将求请而得免。

  没过几天,史思明又给史朝义下达了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修筑三隅城囤粮,而且必须一天修完。史朝义不得不遵令行事,他调集所有人手,拼命赶工。好不容易修完了城,就差最后一道工序抹泥了,就在这时史思明到了,一见城尚未完成,对史朝义大骂,还扬言,等攻克陕州,必杀朝义。

  至此父子矛盾彻底激化。

  史思明每次说要杀朝义时,都不忘带上朝义手下的诸将,导致这些将军们人人自危,说不定啥时就会被寻个错斩了。将军们为求自保,怂恿朝义造反。朝义为人仁孝,或者假装仁孝,不从。诸将就威胁他,说你要是不造反,我们早晚会被你老爸干掉。与其等死,不如降唐。朝义不得已之下,弑父,并在洛阳自立为帝,改元显圣。

  那年是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

  史朝义称帝后,命人杀掉了幼弟朝清,算是出了口恶气。

  ————————————————分割线———————————————

  利益面前少有人肯吃亏做君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民间父子兄弟,为了几亩薄田、几间房产都可以大打出手,手足相残,市井升斗小民为了一文之利可以动刀杀人,就是这个道理。

  安史父子之所以相爱相杀,就是因为面临的利益太大,大到惊人。

  那可是皇位啊,虽然还暂时是局部的江山,但只要操作好了,还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

  而安禄山、史思明都残忍嗜杀,特别是对身边的人,这无异于自掘坟墓。另外,因为个人的私欲,废长立幼,这向来都是取乱之道,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从安庆绪和史朝义的角度来看,他们实在是因为被逼到没有退路,朝不保夕才不得已而弑父。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都是要做皇帝的人,他们虽然很看重眼前利,也应该很看重身后名,很在乎史书对自己的记载和评价,绝不希望自己留下“弑父”这样不光彩罪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