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開欄語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巴彥淖爾改革開放的腳步不停向前:第一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村莊、第一張個體營業執照、第一批出口的農副產品、第一個開放的口岸……

一個又一個“第一”,見證巴彥淖爾改革開放的足跡。

現推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巴彥淖爾印記”系列報道,通過對我市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典型事件,特別是多個“第一”的報道,展現我市改革開放奮進的步伐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1978年,中華大地氣象一新。變化首先在農村得以體現,從實行多年的“一大二公”人民公社體制到“定額管理、超額獎勵”,再到生產責任制,最後是以“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春風吹滿每一塊農田,每一個農戶。受益於政策,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河套大地成為了真正的“塞外糧倉”。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1979年12月2日(左圖)和1981年10月2日(右圖)《巴彥淖爾報》對當時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情況的報道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人民公社體制必須改革

1978年,時年30歲的前旗長勝公社星火大隊劉三壕生產隊(現新安鎮長勝村)的周旦小,深深覺得“人民公社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周旦小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來自於現實情況:當時人們一提到劉三壕生產隊,都說那個地方窮塌底了。這個生產隊共有37戶人家,吃大鍋飯使這個隊集體經濟瀕臨破產,社員生活水平逐年下降,有人編了順口溜:“劉三壕是個鹼圪梁,年年要吃返銷糧。人沒吃的豬沒糠,親戚來了沒頂擋。沒奈何操起討吃棍,走村串戶好淒涼”。

確實,那幾年劉三壕的人均口糧每年僅百八十斤,分紅三五分錢,隊裡欠貸款6萬多元,集體資產僅有幾間破房子、幾套爛繩線、幾頭瘦牲口、一臺麵粉機。社員的光景更是可憐,超支欠款共4萬多元,社員沒有一戶蓋新房的,沒有一個戴手錶的,全隊只有3臺縫紉機、3輛破自行車。

其實,這樣的情況在當時的河套地區十分普遍,時為五原民族公社永興大隊(現五原天吉泰鎮)社員的溫培士回憶,在人民公社期間,他和妻子兩個人加起來平均一年掙160個工分,每分三四毛錢,但是這點錢還拿不到手,因為扣來扣去,就成了“超支戶”,還得向隊裡貼錢。“那個時候,所有東西歸集體,社員都是掙工分,常常一年下來一點收入也沒有,人們越來越灰心,積極性越來越低,出工不出力成了普遍情緒,閒人、懶人一大堆,最終是日子越過越窮。”溫培士說,他們家的孩子們唸書交不起學費,四季換不了裝。

人民公社體制確實是必須改了。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改革春風吹拂河套大地

從1978年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改革在中國大地展開,河套地區也不例外,首先實行的是“定、獎”制度,鼓勵按勞分配。

“定、獎”制度就是“定額管理、超額獎勵”,即將社員分成若干小組,定人員、定地塊、定時間、定質量、定產量、定報酬和超產獎勵。

分組作業、以產定工、超產獎勵的辦法,最大好處是提高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周旦小和溫培士介紹,以前莊稼種得再好,收得再多,到分配時還是搞平均主義,幹好幹壞一個樣,混一天算一天,實現“定、獎”制度後,分組作業有獎懲,好壞很分明,幹得多掙得多,幹勁“噌噌噌”地就上來了。

到了1979年,河套地區在“定、獎”制度的基礎上普遍推行“生產責任制”。“生產責任制”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勞動量(按所完成勞動定額的多少)計算勞動報酬的定額管理、小段包工責任制;一種是聯繫產量(或產值)為計酬依據的責任制。

據統計,截至1979年年中,全盟生產隊中,堅持定額管理的有1644個隊,包工到組,組內搞定額評工計分的有835個隊,兩項合計佔生產隊總數60%,剩餘的隊也在實行不同形式的聯產計酬責任制。

周旦小和溫培士介紹,實行生產責任制的好處太多了,比如生產中負責任的多了,不負責任的少了;實幹的多了,磨洋工的少了;出勤的人多了,不出勤的人少了;土地利用率高了,鹽鹼廢地少了等等。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真正富起來

生產責任制只是個開始,等到1980年至1981年,河套地區又推廣開以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乾),農民的好日子才真正到來,最明顯的體現就是錢袋子鼓了起來。

翻開那時的報紙,農民因“雙包”致富的報道比比皆是:

臨河新華公社永樂3隊,過去多年吃返銷糧,11年不分紅,每戶社員超支800多元,自從搞了包乾到戶,立刻大變樣,糧食增產幾十萬斤,人均收入增長5成。

杭後五星公社五星4隊是個老窮隊,包乾到戶後,當年糧食就一下子由前一年的13萬斤增加到31萬斤,全隊人均收入相應也增加不少。

具體到個人,臨河新華公社民義二隊的王喜生,包種了生產隊的36畝土地,一家人收穫小麥過萬斤,全年純收入達6000多元;臨河友誼公社一大隊的李世明,包地53畝,總計年產值8600多元,人均兩千多元,成為全盟遠近聞名的“小康之家”;五原向陽公社團結4隊的任二醜,一家6口包了54畝地,糧食總產達兩萬多斤,甜菜5000多斤,葵花9000多斤,家裡還養了5頭豬,糧、糖、牧一年收入上萬元。

實行“雙包”後,隊隊增產,戶戶增收,產量萬斤,收入萬元的農戶也有不少。

那麼,周旦小和溫培士的情況如何?兩個人談起往事笑得合不攏嘴,當然是“有錢了”。

1980年,劉三壕生產隊實行包產到戶,這一年,雖然遇到了旱災,仍給國家上繳糧食1400多斤,社員們因地制宜種植的葵花,獲得了大豐收,戶戶增加了收入,還清了超支欠款,十多戶社員蓋起了新房,30多名社員戴上了手錶,全隊買回嶄新的收音機、縫紉機和自行車60餘件。為此,有人又編了一段順口溜:“劉三壕,劉三壕,又吃饅頭又吃糕。票子多得花不了,姑娘盡往這裡跑……不是包產到了戶,哪有今天的劉三壕”。

溫培士在1981年包了45畝責任田,苦幹一年產糧5000斤,產葵花16000斤,產甜菜2600斤,僅油料和甜菜兩項收入就達7000元,再加上副業,合計收入超萬元。真是“往日窮得當當響,今日富得響噹噹”。

這樣的好日子一直延續至今,而且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不斷出臺是越過越好。周旦小和溫培士感慨,從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生活,到改革開放以後的吃飽穿暖的溫飽生活,簡直是一個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現在,國家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農民富了,村裡還新修了進村道路,接通了自來水,硬化了村道,維修了灌溉機井,修建了鄉村文化舞臺等,居住條件同樣得到了提升。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高傑/文

馬利紅/圖

巴彥淖爾印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巴彥淖爾有了這樣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