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樹強丨打水窖

狄樹強丨打水窖

從一九八五年左右開始,村子中間的幹澗河河水逐漸減少,沿河村民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水源逐漸斷流。人們逼迫改變了飲水方式,村裡新修的機井按時間節點供水,每次到抽水放水的日子,機井的水池子邊,排滿了擔水的人。一個一個將水桶接滿水,然後趕緊挑回家,緊接著再擔下一趟。一個時間點每家都急著挑水,滿足以後四五天家裡人畜飲水,洗洗涮涮。為了加快速度,每個挑水人都銜接緊湊,所以放水結束後,流到池子裡的水很少,大部分都讓村民的肩膀挑回家了。

由於供水時間短,如果那天剛好有事情,沒有來得及挑,就只能是緊吃飯用了,洗臉就是其次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父親決定,我們在家院子裡打一眼水窖,吃用都方便。

幾天後見過匠人,應承下來,等水窖打好後再來粉刷,爭取半個月開始蓄水。那個時候幾個哥哥都出去討生活了,家裡就是老父親母親跟我。所以出大力還是老父親,我跟母親只作為副手協助。

狄樹強丨打水窖

按照匠人要求的,先定好位置,安裝好轆轤,根據水窖的深度,繩子大概在六七米長左右。一頭固定在轆轤把手上,一頭掛在鐵鉤子上,在準備兩個撮(音,靈寶土語,一種容具,可以用來裝土,就是竹筐上邊帶一個300大半園的木頭)。钁頭、尖钁、鍁等一應俱全,然後開始挖。首先需要開挖一個直徑約為七八十公分的一個圓坑,深度一米左右,然後就需要往外慢慢擴展,這個不能挖成直角,只能是按照一定角度慢慢向四周擴散,如同一個直口花瓶。口小、脖子短、肚子大、底子縮到一米左右的樣子就完工了,深度大概五六米左右。在挖土時,先裝滿一撮,然後用轆轤絞上來,在此同時就開始給另外一個撮裝土,這一個剛剛裝滿,另外一個就放下來了,就這樣週而復始,慢慢的水窖越挖越深越大,地上的土越堆越多。當時我年齡小身單力薄,水窖裡用钁頭、尖钁刨土的活都是老父親的,他下去和上來時,由我跟母親一起合力才能讓老父親出入。老父親下去的時候會按照匠人規劃的慢慢修建著水窖的大小模樣,等刨了一堆土後,他回到地面,讓我坐到撮裡,下到裡頭開始裝土,老父親主要是怕我沒有力氣刨土,剷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輕鬆的。就這樣不到一個星期,我們三人利用農閒和我放學回家的時候,把水窖打好了,按師傅測量的,大概可以容納500擔水,最後就等匠人開始粉刷裡頭了。

粉刷的時候先搭好木架,從水窖口開始,然後慢慢下移,粉刷厚度大概不超過兩公分。使用大標號水泥,並且需要水泥濃度達到一定比例,出來以後的水窖使用壽命大大延長,大概從一九八八年左右,一直使用到現在,水窖一直沒有維修過。粉刷到最後,收拾底子的時候就需要厚實一些,把木架全部吊出來,僅僅留兩隻腳踏的地方沒有抹平,其他地方全部粉刷好了,最後匠人師傅攀爬在撮裡,上面人往上絞井繩,匠人師傅被往上提了二三十公分,雙腳離開水窖底部,一隻手抓住繩子,到掛著,然後用另外一隻手拿著泥抹(音,粉刷用的工具)抹平剩餘的部分。做完這一切,一聲呼喚,上邊的人一起合力迅速把匠人師傅拉出水窖。

水窖完工後第二天開始保養,大概一個星期以後就可以正式開閘蓄水了。這樣的蓄水設施,被鄉親們仿照著,先後每家每戶都陸續修建,特別是西部乾旱地區,家家響應國家號召,利用捐資和個人投資等,修建了許許多多的母親水窖,徹底解決了眾多鄉親們的吃水難題,切實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用水。一些乾旱的山區,水窖被鄉親們稱之為“甘露工程”。

狄樹強丨打水窖

作者/狄樹強

狄樹強,男,70後,河南省靈寶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聯盟成員、《行參菩提》簽約作家,系列行走散文入選《2017年中國行走散文作家二十強》。喜愛文學,愛好旅遊;五年的軍旅生涯使我成熟起來,在部隊期間廣播小說《白鹿原》《最後一個匈奴》《穆斯林的葬禮》等等陪伴著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讓我更加迷戀上了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