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店買什麼藥祛溼效果好?

王燕79565709


體內溼氣症狀表現複雜,治療起來很有難度。一是溼邪本身,有病程纏綿難愈的特點;二是,溼邪為病都涉及外邪和人體自身體質,二者相互交織;三是素體脾虛。調理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應該做好辨證施治!

1、溼濁引起的脾胃氣滯

溼濁內阻,脾為溼困,運化功能失常。

【常用藥物】一般都選擇芳香化溼藥。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藿香、佩蘭、蒼朮、厚朴、砂仁、豆蔻等。

藿香+佩蘭:二藥常常配伍應用。化溼解暑。用於溼氣阻滯中焦;外感暑溼或溼溫初起。

藿香,是一味芳香化溼的要藥,臨床應用的最多。

【代表用方】

  • 藿香正氣散的藥物有藿香、陳皮、白芷、大腹皮、紫蘇、茯苓、半夏、白朮、厚朴、桔梗、甘草、生薑。功效是解表化溼,理氣和中。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溼滯,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洩瀉等。

  • 平胃散等藥物有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功效是燥溼運脾,行氣和胃。治療溼滯脾胃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吐噁心,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等。

【常見表現】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稀溏,食少體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膩。

【使用注意】

  • 藥物芳香,含揮發油,作為散劑療效較好,入湯劑要後下,不可以久煎,避免成分流失降低療效。

  • 芳香性的藥多辛溫,容易耗氣傷津液,氣虛和陰虛血燥都要慎用。

2、溼熱引發的各種病證

感受溼熱之邪,或因過食辛熱肥甘,或嗜酒無度釀生溼熱,內蘊脾胃;溼熱侵犯腸道;溼熱內生,蘊阻肝膽等所致。

【常用藥物】一般都選用清熱燥溼藥為主治療。代表藥物是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秦皮、苦參等。主要功效就是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治療各種溼熱證。

  • 黃芩清熱燥溼。治療溼溫、暑溼胸悶嘔惡、溼熱痞滿,黃疸瀉痢等。
  • 黃連清熱燥溼。治療溼阻中焦;肝火犯胃;溼熱瀉痢等。
  • 黃柏清熱燥溼。治療溼熱帶下、熱淋;溼熱瀉痢、黃疸;溼熱腳氣、痿證等。
  • 龍膽草清熱燥溼,瀉肝膽火。治療溼熱黃疸,陰腫陰癢,帶下,溼疹瘙癢;肝火頭痛,目赤耳聾等。

【常見表現】

  • 溼熱壅結,氣機不暢:身熱不揚,胸脘痞悶,小便短赤,舌苔黃膩。
  • 溼熱蘊結脾胃,升降失常:脘腹脹滿,嘔吐,瀉痢。
  • 溼熱蘊結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洩瀉,痢疾,痔瘡腫痛。
  • 溼熱蘊結肝膽,黃疸,尿赤,脅肋脹痛,耳腫流膿。
  • 溼熱下注,帶下色黃,或熱淋灼痛。
  • 溼熱流注關節,關節紅腫熱痛。
  • 溼熱浸淫肌膚,溼疹、溼瘡。

【代表用方】

  1. 三仁湯藥物組成有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薏苡仁、半夏。功效是宣暢氣機,清利溼熱。治療溼溫病,身重疼痛,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等。


  2. 茵陳蒿湯藥物有茵陳、梔子、大黃。功效是清熱利溼退黃。治療溼熱黃疸證,一身面目俱黃,口渴,小便不利等。

  3. 八正散藥物組成有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梔子、木通、大黃、甘草,功效是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治療溼熱下注等血淋、石淋證。尿頻尿急尿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或有砂石,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等。

  4. 二妙散藥物有黃柏、蒼朮。功效清熱燥溼。治療溼熱下注等筋骨疼痛,下肢痿軟無力,足膝紅腫疼痛或溼熱帶下或下部溼瘡等。

  5. 龍膽瀉肝湯藥物有龍膽草、柴胡、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木通、當歸、生地、甘草。功效是瀉肝膽實火,清肝膽溼熱。治療肝膽實火上擾的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溼熱下注陰腫陰癢,小便淋濁,婦女溼熱帶下等。

  6. 白頭翁湯藥物有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治療溼熱痢疾,症見熱痢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瀉下膿血等。

【使用注意】

這類藥物多數都是寒涼藥,容易傷脾胃,所以脾胃氣虛、食少便溏者慎用。熱證傷陰或陰虛的慎用。真寒假熱的禁用。

3、風溼引發的痺症

【常用藥物】

一般都選用祛風溼一類藥。代表的有獨活、威靈仙、川烏、木瓜、秦艽、防己、桑枝、絡石藤、五加皮、桑寄生、狗脊等。

  • 獨活祛風溼,止痛。治療風寒溼痺;風寒夾溼等。
  • 威靈仙
    祛風溼,通絡止痛。治療風溼痺痛等。
  • 秦艽祛風溼,通絡止痛。治療風溼痺證;溼熱黃疸;中風不遂等。
  • 桑寄生祛風溼,強筋骨,補肝腎。治療風溼痺證日久肝腎損傷等。

【代表用方】

  1. 羌活勝溼湯藥物有羌活、獨活、藁本、防風、川芎、蔓荊子、甘草。功效是祛風勝溼,治療風溼在表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難以轉側等。

  2. 獨活寄生湯藥物有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白芍、地黃。功效是祛風溼,止痺痛,益肝腎,補氣血。治療痺證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的外惡風寒,腰膝疼痛,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等。

【常見表現】肢體腫痛,關節不利,腫大,筋脈拘攣;腰膝痠軟,下肢痿軟。

【使用注意】

  • 痺證多屬於慢性病,為服用方便,可以製成酒或丸散劑;

  • 也可製成外敷劑直接用於患處。

  • 本類藥辛溫性燥,易傷陰,陰血虧虛的慎用。

4、水溼停於體內的病證

【常用藥物】

一般的都選用利水滲溼藥。這類藥多入膀胱、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溼退黃等功效。代表藥有茯苓、薏苡仁、豬苓、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瞿麥、萹蓄、茵陳、金錢草虎杖等。

  • 茯苓:健脾滲溼、利水消腫。治療水溼內停,脾腎陽虛等。
  • 車前子: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治療淋證、水腫、洩瀉等。
  • 茵陳:利溼退黃。治療黃疸。

【代表用方】

  1. 五苓散藥物有茯苓、桂枝、豬苓、澤瀉、白朮。功效是利水滲溼,溫陽化氣。治療水溼內停的水腫,小便不利;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暈,或短氣而咳。

  2. 豬苓湯藥物有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功效是利水清熱養陰。治療水熱互結,小便不利等。

  3. 防己黃芪湯藥物有防己、黃芪、白朮、甘草。功效是益氣祛風,健脾利水,治療風水或風溼,症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等。

  4. 苓桂術甘湯藥物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功效是溫化痰飲,健脾利溼。用於治療痰飲病,症見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等。


  5. 真武湯藥物有茯苓、白芍、白朮、生薑、附子。功效是助陽利水,治療陽虛水泛的畏寒肢厥,心悸不安,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腰以下為甚等。

【常見表現】小便不利,水腫,洩瀉,痰飲,淋證,黃疸,溼瘡,帶下等。

【使用注意】

  • 此類藥易耗傷津液,對陰虧津少,腎虛遺精遺尿者,要慎用或者忌用。

  • 還有的藥通利作用強,孕婦也要慎用。

以上用於體內溼氣的藥物和代表方,都有其治療的獨到之處,我們在應用時一定得辨證論治。最好到附近醫院,找好的中醫診療後再使用。


蔚姐雜談


您好,作為一個養生少女,想給大家分享一些養生乾貨~


想知道你是否有溼氣嗎?看看你是否滿足下列症狀:

  1. 臉上,頭髮總是油膩膩
  2. 大便不成形 黏馬桶
  3. 小肚子大 而且怎麼都瘦不下去
  4. 參照舌頭有裙邊 齒痕狀
  5. 總是感到睏乏昏沉 早上起床痛苦

隨便列了一些,你符合上面哪些症狀?


這裡要注意,一般溼氣分為寒溼和溼熱,如果用藥,要注意區分。

  • 寒溼重體質可以用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此藥可以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



  • 溼熱體質推薦吃中成藥——二妙丸

二妙丸能夠燥溼清熱,專用於溼熱下注,白帶,陰囊溼癢等症狀。

同時,配合疏通穴位——承山穴

感覺身體溼氣特別重,特別乏困,腿沉的話。每天在雙腿的承山穴拔罐12分鐘,能夠很好的代謝身體的溼氣,溼氣行下,腿腳如果發涼,溼氣就不容易代謝出去,所以要保證腿腳常溫。


希望我的分享對您有幫助!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歡迎補充!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點個讚唄~~謝謝您!喜歡中醫的可以關注我哦!帶你養生~


獸醫新同學



我們都知道,下雨天,我們身上淋得溼答答就會很難受,那要是溼在身體裡面,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有人早上起床,整個人都沉甸甸的,睏乏,沒精神;

有人睡覺的時候會流口水,醒來時嘴角白白的;

有人拉粑粑💩,粑粑粘在馬桶邊;

有人去刮痧拔罐,刮出拔來一大片黑黑瘀瘀的;


以上現象都在提醒我們,我們身體內的溼氣重。

體內溼氣就是體內的垃圾濁水,這些濁水在體內無法正常流走運行,就如水溝的濁水,不流動,時間久了,就會發黑變臭。體內的溼氣濁水長時間不排除,積在體內同樣會侵蝕我們身體。

中醫很有智慧,辯證下藥,而非一刀切。

溼氣又分寒溼,熱溼,風溼

溼氣遇寒則為寒溼。

我們都深有體會,冬天天氣乾燥,冷一點也能接受,但是又冷又下雨,這樣的溼冷就讓人難受了。


溼氣遇熱則為熱溼,就像夏天的桑拿天,又溼又熱,渾身難受。

溼氣遇風就成風溼了,風裡夾溼,進入人體就容易得風溼,形成慢性疾病。

四川重慶貴州這些常年雨水多,人更容易溼氣,所以老祖宗很智慧,他們通過吃辣椒來祛溼。人吃辣的容易出汗,出汗就順帶把溼氣排出體外。

所以祛溼祛濁是我們養生的必修課。

飲食祛溼

1. 薏米淮山芡實粥

薏米淮山芡實1:1:1 加入大米煲粥,每天早上

喝它一碗,養生祛溼兩相宜。

如果寒涼體質就少放或不要放薏米,加幾粒

桂圓紅棗



2. 赤小豆煲湯煲粥喝

赤小豆,不是紅豆,赤小豆比紅豆祛溼要好。



3. 土茯苓骨頭湯

土茯苓藥店買



運動祛溼

每天堅持運動,活絡筋骨,緩解身體壓力,運動出汗,幫助排除體內虛汗。



游泳,跑步,瑜伽,打球等等,讓身體動起來。

飲食+運動,養生的兩法寶,大家一定要有。

平時注意:

不要吹太多空調,衣服要乾爽再穿,保持室內環境乾爽通風透氣。


她日記


溼氣是中醫說法,如果確實有溼的話,再分寒溼與溼熱。

飲食療法中,蓮子,扁豆,藕,芡實,都是不錯的祛溼之物,值得使用。

藥物方面,溫和如茯苓,白朮,強效的如蒼朮,澤瀉。要看溼的位置,以及溼的輕重,進行用藥。具體可以看中醫。


Paul梅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