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985高校招聘教師基本要求是海歸博士,為什麼不要國內的博士呢?

起名沒猶豫


這個說法並不準確,現在的985高校招聘,並不是只要海歸博士,一般是要求至少要有兩年的海外學習經歷。



這個海外學習經歷並不一定得是博士,也可以是博士後,或者訪學。就目前來看,國內博士畢業,如果有去高校的打算,通常都會選擇去國外做一期博後。博後一期為兩年,與博士不同,博後不是學歷教育,而且科研工作者在正式取得教職前的臨時性工作。

之所以要求有海外的留學背景,是因為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國家整體上來說,還是落後於國外同行,因此需要向他們進行學習;另外,學術研究中,對外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科研人員具備和國外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開展研究工作。基於此,高校一般都要求應聘者有海外學習經歷。



當然也不是這麼絕對,如果真在國內博士期間,工作做得特別好,博士畢業,也可以直接去高校,拿到985高校的教職。當然,這都屬於明星級博士,鋒芒畢露,高校看上了其未來發展潛力,所以可以破格接納,通常這種情況會加上“特聘”的頭銜,如“特聘副研究員”或“特聘副教授”,後面有一個考察期,達到學校要求後可以摘掉“特聘”兩個字,也就被扶正了。

其實,隨著我國科研實力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內博士得到國內甚至國外高校的認可,就我所在的領域,國內排名前十的大學,單從成果產出來看,這些學校要好於歐洲的大部分院校。也許有一天,國外的博士找教職,也得具備至少兩年來華學習的經歷呢。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本人在高校做招聘工作近十年,對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招聘政策有所瞭解。前面有人從國內博士培養質量談,也有一定道理,我僅從人才招聘角度簡單說說自己的看法。

其實,很多高校在招聘啟事上並不會明確應聘者的學緣。包括211、985、海外等等條件,一般是不寫在明面的。但實際招聘中,學院或教授團隊面對數不清的求職信,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名校畢業的。當然,也有一些學校的教授們更願意挑一些不如自己的人來給自己打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流人才選一流人才,二流人才選三流人才”,越是好的大學,越是厲害的教授,在選擇人才時越是挑剔。

這種挑剔最直觀的反映就是:人才一定要來自比自己所在學校更強的地方。這裡的強主要是指學科實力,或某一方向的研究水平。這樣做的結果也很直觀:普通院校招211畢業生,211院校招985畢業生,985院校的學科實力在國內找不到更高的了,所以只能招海外博士或研究員。

這個道理夠簡單吧,實際上,高校人才招聘本來就沒有什麼複雜的邏輯,哪裡代表學科前沿,我就使勁招哪裡的。海外也不一定就行,海外高校通常也要看世界排名,要確保招聘的人才即便不是最頂尖,也要是接觸過該領域最前沿的。當然,如果這個前沿在中國,那招聘土博士也是可以的。

所以仔細分析一下,招海外博士不僅僅是因為國內博士培養是否紮實的問題,而是學科整體實力的問題。好比說牛頓的學生學得再紮實也玩不轉相對論。只有等中國的科研學術水平真正走到世界最前列,我們才能做到以我為主、兼容並收。


高校人才真經


我認為海外博士首先是英語能力是國內博士無法比的。這涉及到口語,海外博士用口語的時間多的多,在圖書館閱讀英語文獻的時間多。其實,做學問無論如何都需要多看,多說。

其次,海外博士做學問就做學問,不像國內博士,還要分出很多精力去完成與學問無關的事情。比如,在國內,戀愛肯定方便一些,回家肯定方便一些。海外博士,沒有條件戀愛,回家一次起碼一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其他時間,就只有好好讀書。

第三,海外博士的老師,一般都是很高的學問。這個是因為老師本身就來自世界各國,都是學霸才留得下來,在世界優秀的大學當博士導師。

第四,海外治學嚴謹,國內過於浮躁。特別是在職博士,都是領導和有錢的人,學歷上的鍍金。

第五,海外博士來自世界,家裡送孩子們出國,費用高,家裡也不具備關係去運作。孩子們年紀大了,也懂事了。他們熱愛學習,善於專研。能力的獲取,包括自我生活能力,留學特別鍛鍊人。

我的兒子國內211大學,現在加拿大土木工程學習,從學術型碩士再到博士,25歲頭髮都掉了很多,生活也很清貧。我們從心裡很心疼。但是,也為孩子的成長而驕傲。


熟泥


只因國內的博士質量比較差,可說每年有70%的國產博士不合格!拋開官場博士不談,國內博士點大面積增加,博士生擴招,早有沒有考不起的博士之說。以前不久溺水身亡的西交大博士生楊某為例,其情商智商及學識基礎均差,其奇葩女友據說也是位博士生,這些人在國外是不可能拿到博士學位的,但在國內,若熬5~8年,是完全可以混個博士學位的!

在國外,幾無研究生聚在一起聲討導師、討論如何對付導師、想方設法瞞天過海的情況的,而國內的研究生,在知乎上、豆瓣及其他社交軟件上,遍處都是,且數量眾多!

國內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可見一班~


好哥24946008


其實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因學校而異了。

博士是高校老師的敲門磚,這一點毫無疑問,畢竟能從博士畢業,科研、學術水平是證明了的。很多985高校招聘教師要求海歸博士,這也分學科了,諸如理工科之類,雖然咱們的清華北大中科大的博士也很搶手,但相比於南洋理工、麻省理工這樣的學校,在某些方面肯定是有差距的。再比如經濟學、管理學類的博士,近代經濟學、管理學的發端幾乎都是從外國進來的,但在中國,仍有許多經濟學、管理學的大師,所以這樣的比較幾乎沒有意義,因為各個學科下的分支都有非常多,每一個細分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所以無論是海歸、非海歸的博士,只要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學術能力強,而且招聘學校恰好需要,都是沒毛病的。

這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的。

從宏觀方面來說,偏好海歸的博士,無外乎這麼一些考慮:

1.國外的科研體系完善,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高,這恰恰是國內的很多大學所欠缺的,也是最看重的。

2.國外的一些學術成果、理念先進,能夠促進國內高校對應的這一學科的建設,自然希望引進海歸。

3.能夠在國外的知名大學唸完博士,學術論文自然也是SCI甚至更高的水平,這一點也是國內高校很看重的。

綜合以上,所以國內的一些985高校更願意招聘海歸博士,都是出於自己學校的某一學科建設的需要來決定的。


聊扒音樂


我不知道高校這個要求是不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只能說制定這個標準是非常荒謬的。原因:

1、這個是對中國教育極端不自信,國內博士自己都不用,哪還培養博士做什麼?海歸博士一定就優秀嗎?我見過的幾個海歸博士論專業,學識好像也不怎樣。

2、海歸就好這個思想,才導致了中國人才大量外流,同時也導致了財富的外流,現在隨著海外留學潮的興起,稍微有些資金的家庭都千方百計的送小孩去國外,送國外沒有錯,但節衣縮食,降低生活質量送小孩去國外就得不嘗失了。

3、要避免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國家應該發現中國教育的弊端,真正培養中國大學的獨立精神和大師精神,培養有創造力的的人才。


老沈說互聯網


985在讀博士,周圍的博士都在玩命的工作,有水貨很少,國外也有水貨吧?我現在感覺,中國985土博士因為條件資源等導師問題的限制,確實不如常春藤的,但是也沒差多少!

很多博士只想單純的科研,但是中間往往參與很多因素,你懂的,導致很多人才就去常春藤了。

中國學生大多數確實很刻苦,個人感覺中國高校追趕世界級高校也就是最近幾十年的問題。

為什麼很多土博士水?我敢說全日制的博士肯定不水,畢竟畢業要求在那裡放著,sci期刊絕大多數不水吧?更何況很多導師要求博士都是非1區不準發!我認為在職博士國家應該取消,自己的工作沒做好,科研還浪費資源浪費名額!想在職讀也可以,停職認真的讀完博,再回去工作。


奶奶個熊東西


本人雙985碩士即將畢業,對985高校招聘略知一二。主要原因在於:1.國內博士水貨太多,985高校如此更別提一般學校了;2.現在很多博士生導師的精力很少放在指導學生上,都忙著自己的職級晉升或者校外事業上;國外博士寬進嚴出,科研成果實打實,教育培訓較為系統規範,國內博士只要在刊物上發表出規定數量的文章即可。總之,國外博士含金量較高,國內博士水貨較多。


只怕心遠不怕路長


慣性使然也,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如此。我那時從《經濟日報》上就看到一篇“孔雀東南飛"的文章,介紹的是一位本土培養的博士與海歸同時應聘國內某大學的經過。當時博士較少,二人同被錄取,但待遇有所不同。

國內某些個大學所謂的領導自恃手中的公權利,不看能力,僅看文憑。不聞出處,僅看出身。此種惡習的慣性思維遺害無窮。

同一年令的兩個學生,一同上小學。一個上了重點初高中,一個卻上了一般中學。同一年考大學,結果可想而知。

考不上大學的學生有一個既當官又有錢的“好爸爸",最後自費留學。出國幾年返回國內,被一所大學聘為教師。而那位堂堂正正考上國內大學的學生,畢業時工作都成了問題。難道說他倆的學業水平僅因一個在國內讀,一個在外國讀就有差別?

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外國的月亮難道還比中國的圓?


吉祥如意


因為自己培養的人才,哪有撿現成的省事兒,我這有人出國讀博,期間高水平文章發了,回來想和單位談談待遇,單位根本就不鳥人家,就是涼著你。同事要求也不高,我的材料請專家評夠哪個級別引進人才,給我待遇就行,結果單位是拒絕的,認為我培養的憑啥給你待遇,最後同事直接被中科院挖走了,自己的人再好也要踩著,外來的有點水平人品在業內再狗屎也要跪著求。這就是國內高校對人的基本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