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为何没有机会推翻清朝皇帝?

卢广奎


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清朝的地方行政架构属督抚制。总督一般为从一品,比巡抚官阶要大(插一句,巡抚-----“巡行天下,抚军安民”,在没有总督的情况下,巡抚也掌军权),巡抚并不归总督管(末期)-----

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

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巡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他们都是要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总督的权利可跨三省,巡抚只管辖一省,总督侧重军事,巡抚侧重民政,只要巡抚不跟着造反,总督心怀不忠的话,首先要解决巡抚,这动静就有点大了。

总督的权利虽大,但只能在体制内发挥作用,请注意,任何下属听命与他,都源于对朝廷的服从,因为总督是朝廷或说是皇帝派来的,所以要听命,而不是因为总督本人如何如何强势。

总督看似可以调用一方部队,但那是造反,是用身家性命去赌,对一个野心极大的总督来说掉脑袋的风险是首先就要考虑并承受的,也是豁出去的“基础”,但是他的家里人未必甘心提头和他一起造反。比如哈达格格--莽古济,最终是他的丈夫琐诺木出卖了她,导致莽古济被凌迟处死。这个世界从来不乏内奸,报信就能保命的情况下,这种造反的消息会很快传到皇帝耳朵里。

其次是关系相对更为疏远的同僚,自家人不反水就不错了,还要让同僚和同僚的全家一起来疯,这要求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造反是灭九族的大罪,但是如果事先知道消息而举报,那就是大功一件,荣华富贵这类好处,未必就比造反成功来的少。

起事之前,还需要提前考虑的是,你是在和全国做军事对抗,实在挑战全国,巡抚已经被自己干掉了,自己的后勤补给是否充足,自己的持续战斗能力够不够,自己的智囊团是不是很专业,四面八方都是敌人,你可以大战八方,“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一个人转着圈的打败所有敌人,你的补给线也禁得住四面八方的攻击么,补给断了是会被饿死的。

古代对名正言顺是非常讲究的,朱棣这个掌握兵权的藩王还得找个“靖难”的由头,吴三桂喊出“兴明讨虏”,以他尴尬的身份来说,也算是个借口,你一个外姓奴才有啥理由,走向共和?Σ( ° △ °|||)︴

按照正统思路,手下这些将士到底是忠于朝廷还是忠于总督呢,总督的权柄也是朝廷给的,朝廷不给总督权利谁能听命行事,所以这些下属是因为忠于朝廷而接纳了作为顶头上司的总督,可不是因为你的个人魅力超群。

自己是否养得起私兵,即便养得起如何训练,天天在操场跑圈?没等练出来自己就被围了。

每个省都有绿营兵和八旗兵,指望八旗跟着总督(尤其是后期的汉总督)造反,还不如憧憬皇帝禅让,主动把位子空出来。

朝廷对两江总督的防备一直都没有放松,清朝历任两江总督的任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2-4年居多(也有任期更长的),原因多种多样,多以调任结束,不会给两江总督“根深蒂固”的机会。朝廷在官吏系统的控制力还是非常强的,两江总督权利虽大,但最终还是朝廷想怎么调就怎么调,几十人中也没听说过有不听调遣的。

简单说,总督权利虽大,但那是朝廷给的,如果朝廷不给,总督大人的命还不如草,总督只是皇权在地方上的代表,您说狐假虎威也可以,所有人听命都是因为朝廷,而不是朝廷手里的令牌(总督)。


古今通史


太平天国都没推翻清朝,何况一个地方官。

这些官员都是“培训上岗”,忠君爱国,不会做出格的事,特别是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

权力大,但是受着身边其他官员制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