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也分三六九等 上海2004年外籍犯罪團伙盜竊珠寶案

2004年5月13日下午4點多,喧鬧了一天的上海國際珠寶展廳開始冷清下來,一樓大廳內,不少展廳已經收攤打烊。

一位身著深色西裝的外國男子風度翩翩地走了上來,他用半生不熟的中國話問正準備收攤的吳女士:“小姐,你好!我想看看你的珠寶,可以嗎?”吳女士委婉地予以拒絕:“對不起,先生,我們今天已經收攤了,您明天再來吧。”男子略帶遺憾道:“那你給我一張名片吧。”

這個要求合情合理。吳女士掏出名片,遞給了對方。

男子接過名片仔細看了一遍後,指著吳女士身後的廣告牌問:“你是青島來的吧?”

吳女士自然地轉過了身。此時,男子的臉上露出一絲不易覺察的笑容,他告辭了。

吳女士微笑著目送他的身影,待她將目光收回到櫃檯時,笑容突然凝固了,原來,她那隻放有鑽石的怳布拎包不翼而飛了。頓時,她臉色煞白,驚恐萬狀。

2004年5月13日16時46分,上海市局110報警服務中心接到吳女士報案。指揮中心一聲令下,幹警們風馳電掣,在第一時間趕到案發現場——上海世貿商城。經警方初步勘查,失竊的鑽石大多為0.01至0.15克拉小顆粒成品鑽石,總重量為2100餘克拉,總價值約為69萬美元。

被盜物品的數量之多、價值之高、影響之大,牽動著上海警方高層領導以及每一名普通刑警的心絃。

申城警方當即成立了“5•13”專案組,開始了全面偵查破案工作。面對複雜的案情和重大的社會影響,“5•13”專案組的參戰將士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在最短時間內捉拿盜賊,起獲被盜物品。

案發當晚,世貿商城內“5•13”專案組的指揮部燈火通明,電話聲此起彼伏。刑偵總隊、治安總隊、國際機場公安分局、出人境管理局和長寧公安分局等各部門、各警種指揮員迅速聚集指揮部,對各種線索進行認真分析、綜合研判、下達指令。參戰民警按照指令迅速展開仔細而縝密的調查排摸,連夜走訪當事人和展館內的其他工作人員,仔細查看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認真收集各種信息,努力尋找案件的突破口。

吳女士反映,閉館前該飾品展櫃前曾經來過一批外籍顧客,大約有七八個人,他們不時指指點點,交頭接耳。當時她也沒怎麼在意。後來,當她收拾好展品後,這批顧客又出現在該展櫃前,其中一位中年男子向她討要了名片……那男子貌似南美人,說英語,著深灰色西裝,言談舉止彬彬有禮。

依據這一重要線索,經驗豐富的偵查員們很快理清了思路,將注意力迅速轉向“境外人員犯罪”。但那些人是有備而來,還是順手牽羊?根據掌握的最新跨國犯罪動態和各類相關的情報資料,案情分析會上,參戰民警們一一列舉、分析了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境外人員盜竊犯罪、盜竊展會參展商品犯罪以及不同國籍犯罪分子所表現出來的各種不同作案手段、方法和特點。種種假設被提出,經過一番去偽存真,偷盜者伸出賊手的場景逐漸清晰。

於是,一夥持有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等國護照,曾於5月13日當天到過世貿商城珠寶展會現場的嫌疑人員進入了警方視線。很快,通過目擊者的描述和現場技防設備的甄別,一幅對犯罪嫌疑人刻畫較為具體的臉譜畫快速顯現:一名與吳女士搭訕的中等體態、膚色灰黑、著深灰色西裝的外籍顧客,另一名頭髮特殊深紅色的外籍女子。那“紅頭髮”身高近1.70米,皮膚白皙,衣著時髦,在案發現場,她頻繁與多名嫌疑人交談、指手畫腳,形跡十分可疑。

目標鎖定後,警方運用多種技術手段,調集各種偵查資源,全力開展布控和協查。

2004年5月17日下午,上海黃浦區某賓館。

數名行色匆匆、目光如炬的男子快步走進大廳,賓館保安人員連忙迎了上去。接到“紅頭髮”入住賓館的報告後,專案組迅速派員趕來核實。

在上海,警方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佈下了無數這樣的點,而無數的點又連接成線,線與線交織成一張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網。“紅頭髮”的身份終於得到確認,此人正是“5•13”盜竊案現場的“紅頭髮”!

隨著“紅頭髮”的落網,警方接連鎖定了該盜竊集團其他成員的位置。是夜,一場由刑偵、治安、交巡警、出人境、邊檢、各公安派出所等多警種合成,全面取證、細緻調查、果敢追緝、嚴密搜捕的統一行動,在全市及周邊地區雷霆展開。

5月17日夜,在機場、碼頭、車站、出人境道口等重點場所,無不活躍著公安民警的身影,他們按照各自的行動方案機智應戰,秘密潛人各個守候伏擊點,嚴陣以待。

指揮部內,電腦佈陣,鼠標輕點,鍵指如飛。指揮者們在精心的組織和部署後,依靠強大的科技力量,運籌帷幄,靜候網中的“獵物”出現。

晚上7時35分,搜捕行動小組傳來第一個捷報,在鬧市中心某餐廳和火車站附近某酒店,2名南美籍犯罪嫌疑人同時落網。此後的5個小時內,捷報頻傳,至凌晨1時,8名持有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等國護照的犯罪嫌疑人相繼落網。18日上午10時,最後5名犯罪嫌疑人也在上海市的出入境道口落入法網。

在整個行動中,不少飯店服務員、賓館保安、出租車司機、娛樂場所工作人員和知情者,積極、主動地為警方提供線索,配合警方搜捕疑犯,警民聯手,眾志成城,將這張天羅地網越織越緊。

勝與負之間,往往只差分毫。長寧公安分局接到轄區內某賓館來電說,有3個可疑外籍人士本要過夜的,現突然提前退房。

偵查員接令後飛馳至該賓館,果然有3名外國人正在大廳裡辦理退房手續,其中有一男子酷似案發現場與“紅頭髮”頻頻接觸的嫌疑人。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經請示指揮部同意後,偵查員果斷採取行動,3名外國人見狀一驚,其中一人悄悄做了一個小動作,將一包東西扔進了一輛自行車的鐵絲網兜裡。這一切未能逃過偵査員的火眼金睛,偵查員一個箭步上前,打開一看,裡面竟是亮晶晶的鑽石。經鑑定、清點,這正是5月13日在上海國際珠寶展上被盜的全部鑽石。

喜訊傳來,指揮部的參戰民警們不約而同地起身鼓掌,如釋重負,疲倦的臉龐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同時,當重量約2100克拉、總價69萬美元的全部被盜鑽石如數呈現在吳女士面前時,她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驚訝、喜悅、興奮、感動……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使她放聲大哭起來。在一旁的公司負責人,看著不翼而飛的鑽石完璧歸趙,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許久,等緩過神來,連聲說:“太神了,太神了,上海警方簡直太神奇了!”

犯罪嫌疑人到案後,偵查員們在興奮之餘,不顧連夜征戰的疲憊,一鼓作氣,再接再厲,連夜展開了全面審訊工作。

由於語言障礙,審訊工作仍很艱難。專案組以最快速度調集了全局多名懂得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外事民警,還請來了10多名110接警翻譯志願者、外語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協助審訊的翻譯工作。

剛開始時,這些跨國大盜個個神情自若,滿口彌天謊言。但是在他們面前,是中國警官循循善誘、語重心長的法律宣傳和教育,是警方已經獲取的被盜物品、收集的當事人指控、證人證言、圖像監控資料、犯罪工具和現場提取痕跡等一系列證據,使“洋大盜”們終難自圓其說,開始避重就輕,結果破綻百出。

抓住破綻,乘勝追擊。警方的訊問變得義正辭嚴,“洋大盜”們的回答開始語無倫次。與此同時,專案組針對外籍嫌疑人生活起居方式的特點,為他們統一購置了必需的生活用品,最大可能地對嫌疑人的生活予以照顧,在細微處關心他們,體現人性化的一面,使他們受到感化,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罪行。幾番交鋒,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開始崩潰,原先一副貌似無辜、強詞奪理、百般抵賴的嘴臉漸漸消失,垂頭喪氣地耷拉下了腦袋……警方在勝利攻破了“5•13”鑽石案後,又破獲了嫌疑人所作的“5•12”、“5•17”大案。

2004年5月12日,犯罪集團成員持旅遊護照分頭入境後,立即進行預謀和犯罪分工,決定當天就物色到銀行辦理業務者實施盜竊。中午,9名犯罪嫌疑人在江西中路200號某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部一樓,看到中國男子顧某坐在椅子上,並將一包用報紙包裹的錢款放置於身後。9名犯罪嫌疑人隨即根據事先商定的分工實施盜竊。由兩人在銀行外望風,7人進人銀行;進人銀行的嫌疑人中一人上前和保安搭話,引開保安的注意力,一人去銀行二樓處望風,一人經過顧某座位時故意將硬幣扔在他座位旁,第三人則“提醒”顧某地上有東西。乘顧某低頭彎腰查看時,另一人迅速將事先準備的一隻報紙包與顧某身後的報紙包調包盜走並迅速逃離現場。

顧某起身辦理銀行業務時才發現報紙包裹被人調包,包裹內的8萬元人民幣不翼而飛。而此時,初試得手的9名犯罪嫌疑人喜滋滋地在車上分贓,每人分得人民幣7000元至9000元不等的贓款,並很快揮霍一空。

“5•17”是犯罪嫌疑人在滬的又一次罪惡行動。5月17日上午10時許,連續2次得手的南美籍犯罪團伙再次來到虹橋世貿商城,打算再次伺機作案。這時珠寶展已經如期閉幕,參展商正陸續撤離。在人群中,“洋大盜”盯牢了一個印度商人。這個印度商人也是參展商之一,他隨身攜帶的一隻拉桿箱內裝有價值連城的珠寶。為了保險起見,他用封箱帶把拉桿箱捆紮得嚴嚴實實,乘上一輛麵包車離開世貿商城。看上去沉甸甸的拉桿箱激起了這夥“洋大盜”的慾望,他們立刻分乘幾輛出租車緊緊尾隨,一直跟蹤到浦東國際機場。在路上,這夥人故伎重演,商定了細緻的作案分工。

11時左右,印度商人來到機場候機樓2樓小賣部購買東西,犯罪嫌疑人也“進人角色”。5名犯罪嫌疑人在小賣部門口望風掩護,另幾人進入小賣部,“不約而同”地在櫃檯附近圍住了印度人。隨後,一名30多歲的男性犯罪嫌疑人在櫃檯上買了盒酸奶,然後故意轉身將手中酸奶潑在印度商人身上,吸引印度商人與之理論和擦乾衣服,完全轉移了視線。另一名中年男性犯罪嫌疑人迅速將拉桿箱拎走,交給另一同夥。該同夥則將拉桿箱藏於身後。這時,發現拉桿箱失竊的印度商人向門口追去,在小賣部門口“望風”的其他犯罪嫌疑人“熱情”地向他指示相反方向,掩護盜竊得手的犯罪嫌疑人逃離機場。

在專案組持續運用法律法規和政策教育下,25名犯罪嫌疑人中的

19人供述了參與實施了“5•17”案的犯罪事實,並交代寶石已被丟進了蘇州河。但要從偌大的蘇州河裡撈起小小的幾包珠寶,絕非易事。

犯罪嫌疑人對上海的路並不太熟悉,更談不上蘇州河了,因此他們交代的扔寶石的地點互有出人。為此,5月23日晚9時多,辦案人員押著犯罪嫌疑人重新走一回原路,從他們入住的上海火車站附近的飯店出發,沿著17日扔棄珠寶的老路左轉右轉,在火車站周圍兜了好幾個圈子,最終確定了他們扔棄寶石的大約位置。

專案組前後組織了兩次打撈工作。第一次是在2004年5月24日中午時分。刑偵總隊的偵查員來到光復路、長安路口附近的蘇州河畔,資深潛水員和民警相繼躍人水中,在長50米寬30米的水域裡進行打撈。然而,一無所獲。

但民警沒有氣餒,他們來到相關單位尋找蘇州河的潮汐漲落資料,得知現階段夜裡12點前為退潮,12點後為漲潮,由此推斷珠寶人水點應距圍牆3米左右。打撈一般有手摸和滾鉤兩種方式,專案組決定,如果手摸不到,就是用滾鉤滾,也要把珠寶撈出來。

2004年5月27日中午,原班人馬進行了第二次打撈。這一次,辛勤的付出終於有了收穫,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暴露,慌不擇路扔棄的4包寶石重見天日。為了防止遺漏,偵查員們換上短褲下到蘇州河裡,手拿淘籮仔細打撈。頭上是熱辣辣的太陽,腳下是烏黑髮臭的淤泥,偵查員們以高度的責任意識,整整幹到太陽落山,又打撈出一些散落的珠寶。至此,“5.17”涉外盜竊案中被盜的紅、藍寶石等珠寶被全數打撈出水,經專業部門鑑定,這批珠寶重量共計46000餘克拉,價值人民幣158萬餘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