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鶴壁籍烈士郭心印的親人找到了!

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鶴壁籍烈士郭心印的親人找到了!

郭廷信帶記者來到村口看烈士紀念碑,碑上刻著烈士郭心印的曾用名——郭琴英(白圈內)

【鶴壁新聞網訊-鶴報融媒體記者 岳珂】今日頭條“尋找革命烈士後人”項目與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淮海戰役紀念館)合作,為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尋找親人後代。工作人員首批整理出對淮海戰役做出重要貢獻的烈士96人,其中就有鶴壁籍烈士郭心印。

10月下旬,今日頭條定向推送文章《助英魂歸故里,河南鶴壁籍烈士郭心印在淮海戰役犧牲,待親人祭拜》,文中稱,郭心印是浚縣北蘇村人,1945年7月入伍,中共黨員,1948年12月6日在淮海戰役中犧牲,犧牲時職務為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八旅二十二團政治指導員。

記者看到後當即聯繫了當地民政部門,幾經周折,最近終於找到了郭心印的親人。

家鄉遭遇天災,全家逃荒到山西

北蘇村位於浚縣王莊鎮,地處浚縣、內黃、湯陰三縣交界處。11月10日上午,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奔波,記者趕到了北蘇村。郭廷信、郭廷留兩兄弟和家人早早地站在路邊等候記者。

郭廷信、郭廷留是郭心印的侄子。“我父親排行老二,郭心印是我親大爺(大伯)。”郭廷信告訴記者。

67歲的郭廷信從未見過這個大伯,但他從小和爺爺生活在一起,聽爺爺講了不少大伯的事。

上世紀40年代,連年戰亂的中原地區又遭遇罕見的自然災害,為了活命,郭廷信的爺爺帶著兩個兒子離開北蘇村,逃荒到山西省臨汾市。那時候,郭心印已經成家,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到山西后,他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大的改善,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郭心印的兒子意外遭受野獸襲擊夭折了。“這件事讓我奶奶受了很大的刺激。”郭廷信聽爺爺說,意外過後,奶奶一病不起,幾個月後就撒手人寰了。

這場變故改變了郭心印的人生軌跡。“那時候,日子實在是太難了。”郭廷信回憶,爺爺告訴他變故後沒多久,郭心印就“賣兵”了。

郭廷信說的“賣兵”是指把自己賣給國民黨的部隊換一筆錢。郭心印“賣兵”給家裡解了燃眉之急,然而全家在山西的生活依然很艱難,沒過多久,郭心印一家就離開山西,返回家鄉北蘇村。

郭心印加入解放軍

為不牽連家人多次改名

郭心印最早是在閻錫山手下當兵,解放戰爭開始後,他率部投誠加入解放軍。“俺大爺後來還入了黨,跟著劉伯承打仗。”郭廷信告訴記者,解放戰爭時期,郭心印表現出色,屢立戰功。然而這一切給家人帶來了不少麻煩。

“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咱這兒還是國民黨當家。”郭廷信說,那時候只要郭心印在戰場上立了功,地方政府就會找上門來,而且專門在晚上過來,一群人把郭廷信的爺爺圍住說:“你兒子不錯啊,又立功了,再給你一個機會,叫他回來,別當兵了,不然你們就別在這兒過了。”

郭心印知道這個情況後,為了不牽連家人,就改了名字。在族譜上,郭心印的名字是郭勤印,後來改了幾次,分別是郭琴英、郭秦英、郭心印。

記者來到北蘇村村口的烈士紀念亭,亭內碑上刻著的是郭心印的曾用名——郭琴英。

1947年5月2日,在劉鄧大軍的統一安排下,郭心印率部配合解放了湯陰縣城。“湯陰解放以後,我大爺就捎信回家,說他回來了。”郭廷信說,他父親和本家兄弟一起到湯陰看望了郭心印,“我爺爺沒有去,他怕見了我大爺控制不住自己會哭,就叫我爸代他去了”。

郭廷信的父親想讓郭心印回家看看,可郭心印說,中國還有很多地方沒解放,等全中國都解放了他就回家。

就這樣,兄弟短暫相聚之後又分開了,郭心印率部南下繼續戰鬥。

匆匆一別竟成永別

親人想去淮海戰役紀念館祭拜

誰也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1948年12月6日,郭心印在淮海戰役中犧牲了。

郭心印犧牲的消息傳來後,郭廷信的爺爺幾乎每天都以淚洗面。“我大娘(郭心印的妻子)和我爺爺哭得不成樣子。”郭廷信說到這裡有些哽咽。

郭心印犧牲後,當地政府曾到家裡確認過,“老家的門頭上釘著‘烈士家屬’的牌子,政府還給家裡發過烈士證,我爺爺去哪兒都帶著那本烈士證”。可惜的是,有一次去縣城辦事,郭廷信的爺爺把烈士證放到褡褳裡,褡褳落在飯店裡了,等再回去找,已經啥都沒了。

郭心印的女兒成年後遠嫁外地,數年前去世了,郭廷信和那邊就此斷了聯繫。

有一件事郭廷信印象非常深刻。“姐姐(郭心印的女兒)在世的時候找過我父親一次,那天我也在。那時候家人只知道我大爺犧牲了,並不知道犧牲在什麼地方、埋在哪裡。我姐姐哭著說,我大爺犧牲在戰場上,連個祭拜的地方都沒有。”再三考慮之下,郭廷信的父親在家裡辦了場喪事,給郭心印做了衣冠冢,“葬禮那天,姐姐哭得痛不欲生”。

如今,知道了郭心印的埋骨地,他們一家人都希望去祭拜一下。“我看到消息後專門從外地趕了回來,跟我爸確認了一下。”郭廷信的兒子郭新兵告訴記者,他們希望通過媒體和淮海戰役紀念館聯繫一下,他們要去祭拜一下。

總值班:陳 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