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以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蹟

淮海戰役:以60萬戰勝80萬的戰爭奇蹟

——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0週年

2019年1月10日是淮海戰役勝利70週年。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防禦計劃,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統治,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唯一我軍戰場總兵力少於敵軍的情況下進行的,人民解放軍以60萬的兵力戰勝了優勢裝備的國民黨軍80萬,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審時度勢 科學運籌

淮海戰役是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淮海戰役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在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支援下,由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及華東軍區、中原軍區、華北軍區部隊各一部共同發起的。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人民解放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省海州、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自山東省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投入兵力有徐州“剿總”等7個兵團、兩個綏靖區、34個軍約80萬人,全部是現代化武器裝備。人民解放軍參戰兵力有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另一個軍,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以及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和華北軍區所屬冀魯豫軍區部隊共60餘萬人。60萬對80萬,人民解放軍在兵力對比、武器裝備上都不佔有優勢。

面對強敵和戰場情況多變的複雜條件下,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把握決戰時機,果斷決定,科學運籌,並不失時機地擴大戰役規模,將原來殲滅劉峙集團一部戰役企圖(小淮海)發展成為全殲該集團的戰略決戰性的淮海大戰。

為了殲敵主力於淮河、長江以北,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採取“撒大網、釣大魚”的戰略部署,組織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協同作戰。針對國民黨軍兵力較多、不能一下子吃掉的實際情況,力求既不讓國民黨軍跑掉,又不讓分散之敵靠攏集中,採取“吃一個(黃維兵團)、挾一個(杜聿明集團)、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的分批殲敵方針。

中央軍委確定戰役第一階段,華東野戰軍以殲滅黃百韜兵團為主要目標,殲滅該敵完成中間突破,有利於下一步作戰。戰役第二階段,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確定中原野戰軍以殲擊黃維兵團為主要目標。當殲滅黃維兵團後,華東野戰軍又按照中央軍委的部署,殲滅了杜聿明集團。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和指揮下,淮海戰役三個階段的作戰,突擊方向選擇正確,戰役部署周密,充分顯示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高超軍事指揮藝術。

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根據敵情變化,指揮部隊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適時地把大規模運動戰、陣地戰、村落攻堅戰轉換交替,對運動之敵採取以猛為主,大膽穿插、迂迴、追擊、分割、包圍,對轉入集中固守之敵,採取穩紮穩打,逐次殲滅。由於採用靈活的戰略戰術,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戰役中,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遵照中央軍委關於“應把政治攻勢當作軍事進攻一樣”的重要指示,淮海戰役總前委和野戰軍發動政治攻勢,瓦解敵軍,在關鍵時刻,適時策動敵軍起義。淮海戰役發起後,華東野戰軍前委派員協助中共特別黨員、國民黨第三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使我軍迅猛無阻地直插徐州近郊,切斷了黃百韜兵團撤守徐州的退路,完成了對黃百韜兵團的合圍。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獲悉起義的消息後,極為欣慰,覆電指出:“你們在徐州前線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極有助於革命戰爭的發展。”[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淮海戰役》第226頁,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5月版。]在戰役第二階段,當黃維兵團集中4個主力師奮力突圍之時,總前委指示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軍第85軍第110師少將師長廖運周率部起義使黃維精心策劃的突圍行動失敗。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領導下,組織策動國民黨軍隊戰場起義,對戰役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有效地瓦解了敵軍。

密切協同 相互支援

淮海戰役,是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及華北軍區所屬冀魯豫軍區部隊配合下的一次大規模協同作戰。在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並肩作戰,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形成了整體協同作戰的強大威力。

在戰役第一階段,中原野戰軍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阻擊、牽制和遲滯黃維兵團東援徐州,保障了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鄧小平曾指出,淮海戰役關係到中國革命的進程,必須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價,“為了這個目的,在淮海戰場上,只要殲滅了敵人南線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可以取得全國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百年鄧小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1月 版,第158頁。]在戰役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決心殲滅黃維兵團。陳毅鑑於中原野戰軍在進軍大別山中重裝備損失較多的情況,要求華東野戰軍特種縱隊將主要炮兵用於打黃維兵團,保證戰役的勝利。後來陳毅又令華東野戰軍將在雙堆集地區繳獲的重裝備全部交給中原野戰軍。11月20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致電粟裕、陳世榘、張震,要求華東野戰軍派部隊協同中原野戰軍殲擊黃維、李延年兩兵團。粟裕、陳世榘、張震覆電:“我們完全同意劉陳鄧指示,抽出四至五個縱隊,必要時還可增加三個縱隊,協同中野殲擊黃維、李延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淮海戰役》第165頁,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版。]隨後,華東野戰軍派出部隊監視與阻擊徐州之敵,截斷徐州之敵與李延年、黃維兵團之聯繫;派出六個縱隊南下阻擊李延年兵團,直接配合中原野戰軍作戰。還派出特種兵縱隊炮兵一部加入對黃維兵團的作戰。華東野戰軍派出的炮兵部隊,後來留在了中原野戰軍,成為了中原野戰軍特種兵的骨幹。第三階段,華東野戰軍圍殲杜聿明集團,中原野戰軍則作為總預備隊,準備截殲逃敵和防止蚌埠之敵北援。

在整個淮海戰役中,在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兩個野戰軍及各參戰部隊,服從命令,顧全大局,團結協作,互相支援,同心協力,充分發揮了整體協同作戰的能力,積極完成了作戰任務。正如毛澤東主席讚揚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聯合作戰時所說的“兩個野戰軍聯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幾倍力量。”

敢打必勝 英勇善戰

在中原、華東戰場,有國民黨軍劉峙、白崇禧兩個重兵集團,總兵力超過解放軍,裝備佔優勢,並且有數百輛坦克和近兩百架飛機助戰,還有國民黨南京、上海、武漢基地的支援。但是華東、中原解放軍以氣吞山河的氣概,以敢打必勝的英雄主義精神,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不怕犧牲,不怕困難,英勇頑強,連續作戰,奪取了戰役的勝利,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

在戰役第一階段,中共華東野戰軍前委發出政治動員令,號召各部隊不怕疲勞,不怕困難,不怕飢餓,不怕傷亡,勇猛出擊,果敢行動,敵人跑到哪裡,就追到哪裡,“活捉黃百韜,全殲黃兵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淮海戰役》第120頁-121頁,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5月版。]。華東野戰軍集中優勢兵力、兵器,發揚猛打猛衝的精神,把黃百韜兵團包圍於碾莊圩地區。華東野戰軍指戰員經過連續突擊,英勇作戰,最後全殲黃百韜兵團,兵團司令官黃百韜自殺身亡。

在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的主要目標是黃維兵團(即12兵團)。該兵團約12萬人,大部為美械裝備,是蔣介石的精銳兵團之一,其中第18軍是國民黨軍的“五大主力”之一。當時中原野戰軍人數和黃維兵團差不多,而武器裝備特別是重裝備比黃維兵團差的多。但面對強敵,中原野戰軍領導勇於承擔打黃維兵團的任務,毅然決定與強敵進行決戰。中原野戰軍進行了深入動員,廣大指戰員表示要全力以赴,打大仗,打惡仗,在殲滅黃維兵團的作戰中立大功。中原野戰軍在華東野戰軍的協同下,經過“英勇將士努力奮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淮海戰役》,第233頁,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5月版。]全殲黃維集團,生俘兵團司令官黃維。

在戰役第三階段,華東野戰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猛攻。各路突擊部隊以猛打猛衝的動作穿插分割,徹夜激戰。第9縱隊第25師73團(即濟南第一團)的勇士搭乘繳獲的汽車追擊突圍逃跑的坦克,繳獲4輛坦克,擊斃國民黨軍第2兵團中將司令官邱清泉。特種兵縱隊騎兵團飛馬追擊逃跑的6輛坦克,馬不停蹄,追蹤百餘里,將6輛坦克俘獲,創造了騎兵追坦克的奇蹟。第三階段,經過人民解放軍英勇奮戰,共殲敵17·6萬人,俘獲國民黨軍徐州“剿總”中將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發揮敢打必勝、英勇奮戰、百折不撓的頑強戰鬥精神,以劣勢裝備殲滅了優勢裝備之敵。

淮海戰役的勝利震驚中外。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從1949年1月新華社發表的電訊中,得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以60萬的兵力打敗國民黨軍80萬的兵力,在記事本上寫下了“60萬戰勝80萬,奇蹟,真是奇蹟”等字句。新中國成立後,他對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講,淮海戰役打得好,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蹟,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少見的,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國人民學習研究。斯大林還要求尤金幫助瞭解和研究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可見,淮海戰役在世界上的影響之大。

踴躍支前 無私奉獻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淮海戰役的勝利,雄辯地證明這一真理。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

廣泛深入地發動發群眾,把支援戰爭的偉力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在淮海戰役期間,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中共中央華東局、中原局和冀魯豫分局全力組織支前工作。1948年11月9日,中央軍委明確要求:“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全力保證我軍供給。”[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淮海戰役》,第124頁,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5月版。]華東局發出支前的指示,組成了以付秋濤為主任的強有力的支前領導機構——華東支前委員會,統一調度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

黨的土地改革政策,改變了幾千年來我國封建的土地關係,滿足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的願望,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和支援戰爭的積極性。人民群眾響應黨和政府關於“一切為了前線勝利”的號召,踴躍參軍參戰。解放區人民掀起參軍熱潮,僅山東省就有16.8萬青壯年入伍,為參戰部隊提供了強大的兵源。廣大的民兵擔負著護送物資、保護交通、維護治安、保護生產、捕捉散兵、看押俘虜、打掃戰場等任務,積極配合解放軍作戰。

解放區的人民群眾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積極支援解放軍作戰。支前民工來自江蘇、山東、河南、安徽、河北,組成了聲勢浩大的支前隊伍。他們長途跋涉,冒著槍林彈雨,忍著風雪飢寒,車輪滾滾,夜以繼日,不辭千辛萬苦,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群眾就支援到哪裡。淮海戰役,人民群眾出動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餘輛,擔子35.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00餘艘,汽車257輛。向前線運輸彈藥1460多萬斤、糧食9.6億斤和大量軍需物資,向後方轉送了11萬名傷員,有力地保障作戰的需要。後方的群眾不分男女老幼,晝夜突擊碾米、磨面、做軍鞋、軍衣,籌集糧草,照料傷員。他們節衣縮食,把“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人民群眾提出“決心忍受一切艱苦,克服一切困難,傾家蕩產支援前線,爭取戰役全勝”。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為了戰爭的勝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陳毅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的經驗時,盛讚人民支前的的作用,他形象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劉瑞龍:《陳毅同志率領我們搞好支前工作》,兼《華東部隊革命戰爭年代後勤史資料彙編》(1937-948)(下),南京軍區後勤部《當代中國》軍事國防卷編輯室1987年編印,第924頁。]

淮海戰役的勝利,雄辯地證明了戰爭的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依靠人民群眾,發動人民群眾,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是革命戰爭勝利的保證和源泉。在淮海戰役中,表面上是解放軍以60萬對國民黨軍隊80萬,實質上是300萬軍民齊心協力打80萬孤立、渙散之敵。[ 王德:《華東戰場參謀筆記》,第166-169頁。]龐大、深厚的人民支援,形成了300萬對80萬的對比,充分展現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反映了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淮海戰役與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相比,具有其顯著的特點:

一是戰役持續時間長。遼瀋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至11月2日,歷經攻克錦州,和平解放長春;舉行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攻佔瀋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三個階段,歷時52天。平津戰役從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歷經對傅作義集團“圍而不打”、“隔而不圍”;殲滅新保安、張家口、天津之敵;和平解放北平三個階段,歷時64天。而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經歷了殲滅第七兵團(黃百韜兵團),攻佔宿縣,孤立徐州;殲滅第十二兵團(黃維兵團),合圍杜聿明集團;全殲杜聿明集團等3個階段,歷時66天。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持續時間最長的。

二是殲敵數量多。遼瀋戰役殲滅和爭取起義、投誠國民黨軍東北“剿總”和所屬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師及地方保安團共47.2萬人。平津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及3個兵團部、1個警備司令部、13個軍部、51個師(包括戰役中新建和重建的軍、師)、連同非正規軍總計52.1萬人。淮海戰役殲滅和爭取起義和投誠國民黨軍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計55、5萬餘人。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殲敵數量最多的。1949年1月17日中共中央致電中原、華東解放軍領導人和全體指戰員的賀電中指出的:“凡此巨大成績,皆我人民解放軍指揮員與戰鬥員、人民解放軍與人民群眾,前後方黨政軍團結一致,艱苦奮鬥所獲的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淮海戰役》,第265頁,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三是傷亡比較大。遼瀋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9萬餘人。平津戰役,解放軍傷亡3.9萬人。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比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傷亡人數的總和還多。

在黨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與人民群眾在淮海戰役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淮海戰役精神。淮海戰役精神與我們黨在長期革命鬥爭和建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紅色精神族譜中的組成部分,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我們要銘記淮海戰役的光輝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繼承和弘揚淮海戰役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作者介紹:姜廷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編輯研究處處長,正師級研究員,解放軍軍史專家庫首席軍史專家,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