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猪油死得快”的说法科学吗?

用户6295859799


“吃猪油死得快”的说法科学吗?

最近好像很流行这种反着说话提问,然后下面是铺天盖地为猪油“平反”的玩法,说实话我是没见过单纯的“猪油不健康、猪油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宣传,几乎都是在“平反”文章里才看到这样的说法。而且现在已经开始有些矫枉过正了,好像只要不玩命夸一夸猪油有多好就不正常了似得。

我的基本观点是:猪油就是一种食用的动物性油脂,有好处也有坏处,并不是有些文章吹嘘的如同仙药一样的存在,也不是可能多年前人们忌惮犹如“毒药”似得不健康油脂。

其实很多人为猪油“平反”的心情是能理解的,小时候猪油拌饭是记忆中永远的美味,而对于时间越往前的人们来说,猪油就越是宝贵。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时期,很多人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有肉吃,平时猪油就是几乎唯一的动物性食物来源了,说其是营养品也不为过了。但是对于现在被肥胖、营养过剩、三高、糖尿病等问题困扰的人们来说,猪油还像几十、几百年是“最好”的选择吗

人们现在得到食物非常容易,在以前或者古代比较少见的高脂、高糖的食物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所以用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的饮食经验,完全套用在现代人的饮食问题上来做解答,明显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吃猪油死得快”这样武断的说法是欠妥的、不合适、不科学的,但是猪油也不是被矫枉过正的那样“解百毒”、“天下第一”之类的,它就只是一种食用油脂而已。

我专门去一些相关论坛、软件了解了一下,还询问了学医的朋友和同学,他们的看法基本跟我差不多。都是认为多种油脂轮换使用比较有利于健康,长期单一食用任何一种油脂都不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哑巴美食家


猪油也称猪大油、荤油,是一种动物油脂,常温下呈白色或者淡黄色的固态,主要由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脂组成。猪油炒菜特别“香”,主要是因为猪油当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分解一些特殊蛋白质与甘油酯的产物,正是因为猪油这个“香”的特点,一直深得人们的欢心,但现在却越来越多人怕猪油了。

现在很多像“吃猪油死得快”这样的说法使得大家对猪油产生担忧,这种说法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猪油中含有40%以上的饱和脂肪酸,相对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只有15%左右的多数植物油,猪油中的饱和脂肪酸确实是很高。我们都知道,饱和脂肪酸不易被人体分解利用,容易在人体里储存为脂肪堆积起来,过多食用猪油的首要危害便是肥胖;此外胆固醇、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很容易沉积在动脉管壁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尤其是近年来,众多权威机构和研究报道高饱和脂肪饮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纷纷引起了大家对猪油的恐惧感。

那“吃猪油死得快”的说法真的科学吗?

超哥想告诉你们,这种说法其实是片面的,甚至有些过于极端了,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不是因为吃猪油,而是因为吃过多的猪油;不是“吃猪油死的快”,而是“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会造成健康问题”,就像有些人认为植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而选择购买椰子油,殊不知椰子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猪油还高。其实任何食物过量食用都会引发健康问题,因此猪油不该背这个黑锅。

那么到底吃多少算是过量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天每人食用油不超过25-30克,推荐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能超过当天总能量的10%,如果仅吃猪油这一种油,一定要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但是并不代表这是对人体安全的计量,因为很多食物比如肉蛋奶中都含有饱和脂肪酸,所以在油类的选择上,还是要减少猪油的摄入量,要做到饮食结构均衡。

总而言之,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猪油确实会引发一些健康问题,但是题目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耸人听闻,对于爱吃猪油的人,还是可以吃一点来满足自己的味觉追求,但是一定要注意食用量。

参考文献

[1]张飞,柏云爱,鲁海龙.饱和脂肪酸与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2,37(04):29-33.


超哥话食


“吃猪油,死的快”、“猪肉是致癌物”,猪们有点承受不起,牺牲自己供人类吃,还要被套黑帽子,猪们🐷太冤枉了,小猪崽的祖祖辈辈都这么无私,长大长肥被杀死,肉供人类吃,血供人类喝,油也供人类炒菜、拌饭用。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人类这么评价过自己,近几十年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癌症疾病越来越多,就开始传谣言说与猪有关。真的如此吗?真相是什么?


近二十年,大城市人、老外都知道动物油,其中包括猪油对人体健康有害,选择吃植物油,如橄榄油、花生油等,吃肉都吃瘦猪肉,不吃肥肉,结果呢?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未见下降、还大幅上升了,这至少说明人类这些疾病上升趋势快不能全怪猪。动物油脂含饱和脂肪酸高,长期过量摄入猪油确实能增加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风险。话说回来,长期过量摄入植物油就没事吗?害处一样多,别提劣质的地沟油,正常的好的植物油也有缺点,研究认为,一个人只吃植物油会促使体内过氧化物增加,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褐素,会使人衰老的更快,过氧化物数量增加还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增加乳腺癌、结肠癌的发病率。此外,植物油在高温烹调过程中容易产生化学变化,有致癌可能。如何吃油?首先保证质量,既不要吃劣质猪肉猪油,也要远离地沟油,其次植物油、动物油要均衡摄入,适量摄入猪油是有好处的,任何一种油过量都不好。人类疾病的增多有很多很多因素,与猪油没多大关系,吃猪油死的快至少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肿瘤何大夫




的确像问题所述,在我小的时候偶尔就会吃一次猪油拌饭,再放一点酱油,吃的那叫一个香。

但当时好像很少有人得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到是到了这些年。已经不单单是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还有高血尿酸和高体重的人员越来越多。

造成这些的并不是猪油,而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的搭配。 有很多人认为植物油好,还买一些椰子油来做饭吃,其实椰子油的饱和脂肪酸要远远大于猪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油脂的摄入量在25到30克。但有人有多少人能做到?在每餐炒菜时,一人用一羹匙油呢?所以不要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在猪油上。猪油今年还上了英国BBC十大健康食物排行榜。

猪油中含有饱和脂肪40%左右,单不饱和脂肪50%-60%左右,多不饱和脂肪10%左右,可以看到,它的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比例趋于均衡,而且也对心脏产生了足足的益处。

在所有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中,猪油仅次于鱼肝油,位居第二。而大家都知道,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

大家看问题不要太片面,吃东西也不要太教条,要均衡营养,完美搭配。


实在爱营养


“吃猪油死得快”这种说法在过去提了很多年,猪油令人避之尤不及的原因,主要的观点是认为猪油的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胆固醇水平增高,从而导致堵塞血管,引起中风、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病。

其实猪油背了很多年的黑锅。

首先,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高于饱和脂肪酸的,从这角度来说,和牛油对比,猪油更健康,而西方人现在流行的观点是牛油是三种适合日常使用的食油之一!

其次西方科学界早已对胆固醇开始了重新认识。胆固醇是人体细胞合成的关键原材料,尤其是大脑细胞。人体内的胆固醇95%由自身合成,5%才是由食物中吸收。而且人体具有精细的胆固醇调节功能,每当人体虚弱或老化,自身合成胆固醇功能下降时,人体就会下意识的从食物中加强吸收胆固醇来补偿。所以为什么百岁老人都喜欢吃红烧肉,就是这个道理。而当人体新陈代谢功能正常,自身合成胆固醇的功能正常的时候,就会自动控制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量。所以,西方研究早已发现,食物中胆固醇的含量对于人体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非常有限,可以忽略不计。

猪油简直是个宝贝,食疗必用。猪油可以滋养五脏,尤其针对脾胃和肺。猪油味甘,且有特殊的香味,可以增进食欲,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身材瘦弱的人群。猪油质地细滑,食用后经过大肠,可以起到润滑肠道的作用,使人排便通畅。

不管是猪油还是植物油,其主要作用还是为人体提供热量、必需脂肪酸,同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消化吸收,猪油与植物油的功能并无二致。而且植物油在长时间高温烹调的情况下,会产生更多致癌物质。而在煎、炸等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猪油稳定性比大部分植物油表现优异,产生致癌物质的量也更少。


胡洋


猪油,百姓喜欢称其为大油,这几年不知道招谁惹谁了,成了过街的老鼠一样,都谈它色变。猪油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其实猪油本无罪,餐盘倾斜才是元凶。

猪油,作为油脂的一种来源,理性认知,控量即可!

其实不止是猪油,时下里动物的油脂似乎都不怎么招人待见。成了诱发慢性疾病的元凶。作为动物性油脂之一的猪油,里面不仅含有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全是饱和脂肪酸。即便是饱和脂肪酸,也是身体需要的重要“组织材料”,真没必要对它诚惶诚恐!

不管是什么油,吃多了都是健康“炸弹”!

时下慢性疾病高发,不是因为单一的猪油吃多了导致的。而是整体的热量超标,餐盘结构不合理。任何油脂吃多了,都会影响健康。所以对于健康吃油是要点一是控制量,二是要注重比例。

猪油以及其他动物油脂中虽然多数以饱和脂肪脂肪酸为主还含有胆固醇,过多食用确实容易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对健康不利,但是前提是过量吃。动物油脂中含有的胆固醇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合成胆汁和某些激素的重要原料,所以控制好量吃一吃无伤大雅。

总结一下就是猪油本身没有罪,只是现在的饮食结构,油脂的来源,做好从植物油中去摄入。对于猪油及其他动物性油脂从肉中获取就足够了,但是不代表就谈猪油色变,理性看待即可。


钱多多营养师


“吃猪油死得快”的说法科学吗?

这里猪油的含义就是高饱和脂肪。

虽然,一直存在争议,但是,目前更主流的机构,包括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等的观点仍认为,高饱和脂肪饮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可以说,“吃猪油死得快”的说法目前来说还是科学的。

争议

饱和脂肪被归罪缘起1930年代美国心脏病发病率的蹿升,并且发现这种升高与血液高胆固醇升高相关。因此,谁能升高血胆固醇谁就是健康的敌人。这其中,除了高胆固醇饮食外,第二个被罪对象找到了动物脂肪。

这种归罪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最大牌的营养学方面的科学家,也是明尼苏达大学Ancel Benjamin Keys博士的声望和工作而几乎做成定案。他认为,近视进食过量的饱和脂肪会提高胆固醇,从而导致心脏病发生。

凯斯博士甚至因此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他随后发表的对美国,日本和欧洲近13000名男性进行的“七国”研究为他的观点提供了证据,表明心脏病并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而与营养不良有关,主要就是高饱和脂肪和胆固醇饮食。

到1961年,凯斯博士通过入主美国心脏协会营养委员会而将他的主张官方化,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限制饱和脂肪的饮食指南,主张用植物油和碳水化合物替代动物脂肪。到1980年,美国农业部也跟进支持这种主张。

从此,这一主张牢牢主导着美国心脏协会健康心脏营养指南和美国农业部美国国民饮食指南的基本方向。

鉴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农业部,以及WHO的权威性,这也成为世界医学界主流的观点。

但是,这并没有让持有反对意见的科学家闭上嘴巴,因为,他们发现有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高饱和脂肪饮食并不增加血胆固醇水平,不增加心脏病风险。

相反,高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游离糖摄入可以增加心脏病、肥胖以及糖尿病风险。而高脂肪饮食,甚至是高饱和脂肪饮食,对心脏病反而有保护作用。

比如,最新,今年8月底欧洲心脏病学会期间发布的来自18个低、中、高收入国家、涉及135000多人的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PURE)研究结果显示,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较差的总死亡率和非心血管(CV)死亡率相关,而高脂肪(哪怕是饱和脂肪)摄入与较低的风险相关。

上风

虽然争议不会消除,但总体上反对饱和脂肪的证据总体上还是占据着上风。

今年6月中旬,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题为“膳食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的总统咨文,详尽阐述各种不同膳食脂肪与心脏病(CVD)之间的关系。

虽然承认高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游离糖饮食是心脏病危险因素,但是也重申了饱和脂肪的心脏病风险。

相关的关键证据概括为:

•随机临床试验表明,以来源于植物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来自乳制品和肉类中的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CVD发生。

•减少总膳食脂肪摄入量(包括饱和脂肪),并主要用不特定的碳水化合物替代这些脂肪的膳食策略,不能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

•大量人群的前瞻性观察研究表明,降低饱和脂肪摄入量,同时相应增加多不饱和脂肪和单不饱和脂肪摄入量,与CVD和全因死亡率降低相关。

•饱和脂肪增加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坏胆固醇)浓度,是动脉粥样硬化和CVD的主要原因;而用多不饱和脂肪或单不饱和脂肪代替之则降低LDL胆固醇。

•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单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降低血液甘油三酸酯水平,它是CVD的独立生物标志物。

•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可防止和消退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

总的来说,研究证据表明,用来自植物油的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是n-6,亚油酸)替代饱和脂肪,比使用单不饱和脂肪(主要是油酸)更有效的降低CVD风险。

一记刺拳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这个月月初发表的一项实验研究给了饱和脂肪一记几乎足以致命的刺拳。

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称为活体受激拉曼散射(SRS)显微镜的成像技术在活体细胞观察到过量饱和脂肪可以在细胞膜形成局部硬化膜片,其中的分子就像被“冻结”成了固态,部分失去流动性,从而影响了镶嵌在细胞膜中功能蛋白的三维立体结构和功能。

就是说,研究阐明了饱和脂肪造成细胞毒性的一种可能的分子机制。

如果这种发现最终被重复证实(实验室研究通常是真实的,除非故意造假),那么这对饱和脂肪可以说是致命性的不利证据,甚至可能给饱和脂肪之争盖棺定论。

综上所述,更多的证据和更权威的机构都倾向于认为过量饱和脂肪增加健康风险,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应该选择相信这种更主流的指导建议为佳。虽然饱和脂肪也是正常生理所需要的,但是,留给它的可摄入量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于含有高比例饱和脂肪的猪油来说,还是尽量敬而远之为妙。


挣脱枷锁的囚徒


严格来说,如果以科学作为评价标准,本来就不存在“死得快”这种说法,更不可能有“吃xx死得快”这种科学论断。
在目前已知的范围内,人的预期寿命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饮食习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的确有很多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如果长期大量食用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以猪油为例,之所以有“吃猪油死得快”这种说法,主要是因为过去的很多研究表明,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与心脑血管发病率增加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而猪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起常用的植物油来说要相对更高。因此现在更为提倡使用植物油炒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相关结论,都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长期过量食用。从目前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来看,应该已经很少有人还会长期大量食用猪油了。所以,题主也不必多虑,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搭配因,坚持运动,偶尔吃一吃猪油应该也是不会有大碍的。

(图片来自网络)

李岩祺


猪油很香,且香味独特,用猪油来做油炸食品或者面食也更酥脆,因此即使很多人知道猪油并不是太健康的油脂,很多人还是舍弃不了。吃猪油过量确实有害健康,猪油作为一种动物油脂,富含饱和脂肪,也确实应该尽量少吃,但”吃猪油死得快“得说法也有些片面和夸张了。

查询营养成分表可知,猪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为43%,而常见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和米糠油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只有15~20%,猪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明显过高。过多的饱和脂肪摄入容易造成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国内WHO、中国营养学会和美国农业部都建议应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尽量将饱和脂肪的摄入控制在膳食总能量的10%以内。

各种肉蛋奶等天然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饱和脂肪,很多饼干、甜点和油炸食品(如薯条、炸鸡)中也常用富含饱和脂肪的黄油、奶油和棕榈油等,这些很受欢迎的加工食品也是富含饱和脂肪的。因此,绝大多数人正常饮食饱和脂肪就很容易摄入超标,如果再去吃猪油确实是对健康有害的。

除了富含饱和脂肪之外,猪油中还含有胆固醇,而植物油不含有胆固醇,过多的胆固醇摄入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过多的猪油摄入确实不利于健康,但只要把饱和脂肪摄入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内,也就是无害健康的,如果肉类、蛋、奶吃的少,或者都选的很低脂的瘦肉和脱脂奶,那少量吃一点猪油也不至于就死的快。而且猪油只是富含饱和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不是毒药,也不是绝对禁忌。

总之,猪油作为一种动物油,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于健康不利,不推荐吃,应该尽量少吃,但也并非毒药,偶尔吃一次也不要太有负罪感。


营养科普赵之德


吃猪油死得快,这个说法不严谨的。看了前面的某些回答,点赞量挺高的,为了浏览量,无底线大放厥词,单方面的编写猪油好坏,只为了博人眼球,似乎现在自媒体都流行这一套。

网上流传着:“不吃猪油中国人体质会变差”?“猪油其实是优秀的胆固醇,能长寿解毒”,“放弃猪油是导致国人健康愈下的原因”,“祖辈们吃了几千年的猪油,肯定是好东西”,等等之类的说法,真的靠谱吗?

CCTV-1央视频道推出一档求真类节目《生活圈》,请来了一位知名专家,他是北京中医药医院国际部主任医师王国宝,就有讲解过猪油的真实面目。现在把他大致的说法整理下,让猪油不再被误解。


猪油可以吃吗?

明确的说猪油可以吃,营养也确实高,味道也香,是其它油脂无法相比的,许多人对“猪油拌饭”,“猪油渣”的香味仍然记忆犹新。而且猪油含有大量的脂肪酸和维生素,都是对人体有益的。

猪油的营养成分

以一百克为标准来计算,猪油含有:

能量879大卡,脂肪99.6克,胆固醇93.3毫克,碳水化合物0.2克,核黄素0.2毫克克,硫磺素0.3毫克2,维生素2.7毫克,维生素e0.52毫克。

油脂的对比

那么跟植物油相比谁更健康呢?猪油的脂溶性维生素含量比植物油少之外,其它是差不多的。但是动物性油脂含有饱含脂肪酸,胆固醇较高,摄入过多是引起肥胖、动脉粥硬化,心血管疾病,等一些其它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有这些症状的人群,食用的话需要注意。当然不是说植物油就是好的,比如转基因豆油,椰汁油,它的饱含脂肪酸比猪油还要高,不建议长期食用。


猪油的正确用量

食物都具有两面化,猪油也不例外,饱含脂肪酸也不例外。比如饱含脂肪酸摄入过少,就会引起血管变脆,出现脑血管出血、贫血、肺结核、神经障碍等疾病。

所以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植物油和动物性油各占一半,才能达到均衡,这样才能有利我们的身体健康。

具体油脂摄入算法:每千克体重1~2克左右。假如一个成年人的体重为60千克,那么每天的摄入量为60~120克之间,猪油占二分之一,就是30~60克之间为宜。

总结:吃猪油死得快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适当的食用反而有好处。

佘小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