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败落后,李纨为什么不肯救贾家那一干落难的人?

恒少Jacky


判词中的“枉与他人作笑谈”和红楼梦曲中“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令李纨深受读者诟病,从判词中,我们知道贾兰后来考取功名,李纨母凭子贵如愿穿戴凤冠霞帔,但贾兰胸悬金印、爵禄高登后也黄泉路近,作者以阴鸷积儿孙作为劝语,深有嘲讽的意味。

那么,这个积阴鸷是因为李纨不肯救贾家一干落难之人吗?我想应该不是。因为,李纨实在没能力救



贾家败落时,李纨因为守寡多年,符合古代标榜的贞女烈妇形象,加上有一幼子,两人不会被牵连,而在北静王等人的周旋下,除凤姐、贾赦、贾珍这些有犯罪嫌疑的,其他人都能免于问罪,不过,贾家的大部分财产肯定是被抄了。而李纨的私房钱即便幸免于难,从王熙凤给她算过的一笔账来看,一年也就赞下四五百两银子,贾家败落时,贾兰最多也十岁,这攒下的四五千两,在锦衣玉食惯了的富贵小姐公子手里,能挥霍个几天呢?

而如果说是怪贾兰考取功名后置这一干落难人于不顾,也有失偏颇,一来贾兰考取功名时,大抵也过去五六年了,这时,二姑姑迎春已经被中山狼虐死了,表姑林黛玉已经魂归离恨天了,叔叔宝玉大抵也出家了,四姑姑惜春也已经与青灯苦佛相伴了……每个人好像都急于奔向自己的宿命,管不得世上千缕红尘了。

若要说能救的,大抵只有巧姐一个。



以王熙凤和巧姐的判词来看,王熙凤死后把巧姐托付给了娘家兄弟王仁,不想王仁利欲熏心,最后与巧姐的一个兄弟把巧姐卖到烟花柳巷。猜测巧姐应该通过一个人找到贾兰,欲求救出自己,但李纨拒绝了。

李纨为何不救巧姐?一来与巧姐的母亲有关,

王熙凤为人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原本属于自己的掌家大权却落入人手,李纨是无奈又嫉妒,在吃螃蟹一回,李纨也就喝了两杯才敢在平儿身上摸了一把钥匙,想来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吧。而拥有这把钥匙的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太聪明,做事算不给自己留后路,李纨亦冷眼旁观多时,如此凄惨下场,李纨大抵是不会同情的。

二来,贾府的冷漠让李纨母子变得薄情。

李纨早年守寡,限于封建礼教只能清心寡欲,形同槁木,儿子也是极其边缘性的人物,虽然是贾母唯一的嫡曾孙,但他却不曾在贾母面前有过承欢膝下的片刻,倒是叔叔宝玉承包了曾祖母所有的爱。



除了贾母,奶奶王夫人都难得跟贾兰说过一句话,有一次提到贾兰,也是因为在抄检大观园后,称看到“兰哥儿的奶娘妖乔,兰哥儿大了”要打发出去,可是迎春那个吃酒偷东西赌钱的奶娘、宝玉那个养了十几年的奶娘都能安然无恙,王夫人这做法,难说不是针对李纨母子,至于为何,也实在难懂。

而爷爷贾政呢?平日里要么忙着跟各位清客清谈,要么忙于公务,要么也忙着问宝玉书,何曾单独找过贾兰这孙儿共聚天伦了?最可怜的一次是众人猜灯谜一回,活动都快结束了贾政才想起这个孙儿不在,其他人都沉浸在欢乐中,谁有心注意到他呢?

因为一直被忽视,一直被边缘,导致贾兰敏感、自尊和独善其身的性格,在宝玉闹学堂一回便可见一二,贾兰作为与宝玉最亲的人,竟然拉住要参与的贾菌说:“不与我们相干”,想来,这话母亲李纨没少跟他说过吧?



当然,关于李纨母子的独善其身,书中早给出了李纨的原话,在抽花签一节,李纨抽到了老梅,花签:“霜晓寒姿”,

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

想来深秋一过百花已经肃杀,李纨这支老梅,想要过问他们的“废与兴”也是不能够了吧?


微影悼红


李纨本身没有收入来源,贾家没有倒的时候,她的份例和贾母一样,但是,她的开支是最少的,基本上没有开支,她不用脂粉,就剩下脂粉钱,贾兰的费用是贾家出的,王熙凤也讲过,后来,大观园承包出去了,她在的稻香村,面积大,物产丰富,收入也高,可是她没有请过一次客,诗社也是筹份子,她这么辛苦攒钱,就是为了贾兰,贾兰也只和贾环好,出场次数不多,可能受他妈的影响,并不和贾家人过于亲近,有次家宴,贾政看见贾兰没在,就派人去喊他,贾兰说,没有请他去,他就不去了。后来还是派了贾环去请的他,可见,他和李纨两个人不喜欢贾家人。最后,贾兰应该考上了武举,有个情节是贾宝玉看见他射鹿,还喊他别把牙给磕着了。就这种心态,别想让李纨帮忙了,李纨躲的远远的,李纨可能也过早的就过世了,她的判词,枉作他人作笑谈。大概,贾兰当官没多久就过世了!


小白菜家妈


在书中曾有这样的两个细节。第一,宁国府的老爷,贾家的族长贾珍曾把乌进孝送上来的东西,除了留给供奉和荣国府的礼物,只留下自己所用的,剩下的都分好,叫贾家族中的子弟来领回家过年。贾珍说了,这些东西是给贾家那些没有收益的人的,也就是一个穷人。第二,秦可卿曾托梦给凤姐,告诫她要在祖茔附近多置房舍田地,以备将来抄家败落后,贾家子弟可以回家务农。

可以想见,贾家落败后李纨也是跟大家一样,生活一落千丈。只是因为贾兰在科举方面有建树,通过在家耕读重新崛起。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大不相同,他就是另一个贾雨村,凭借着科举,在官场上走的不错。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然四大家族也不会通过联姻等方式联合在一起了。所以,李纨最多也就是像贾珍一样,对落败的贾家人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要让他们恢复到以前那种生活是不可能的,她没有那个能力。

凤姐向刘姥姥说过,皇帝还有三门子穷亲戚。要是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天下都是皇上的,为何不把他的亲戚全照顾到呢?自然是能力有限了。

李纨母子绝对不是一个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的人。后面贾府到底怎么落败的,现在只是全凭猜测,又怎么知道李纨就袖手旁观呢。我相信,她肯定不会的。能帮的她们肯定是尽量帮,但是她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作者既然已经在前面给她定下善良的基调,没必要去做最后的反转。



一棵歪脖树


李纨的家庭地位不高,估计是两个原因,一是寡妇的身份,不能抛头露面,一些重大的经济活动无法参与,只能靠一些固定收入和贾母的怜悯给予,与王熙凤比起来收入差距太多。二是婆母不待见,在红楼梦中一个奇怪的现象,贾兰作为贾政的长房长孙,却不见王夫人的特别疼爱,所以表现在贾兰的性格上有点孤拐,也许是贾珠之死,王夫人可能有牵怪她克夫,所以不待见她。三是娘家势力太弱。李纨的娘家不是显赫之家,比王家、薛家、史家、林家更不是一个层面的,从李纨的寡婶来投靠就可见一斑。所以李纨在贾府的处境,比其应该享有的待遇相差太大,导致其看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最后待落败的贾府一干人等态度冷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实际李纨也是一个聪明人,安分守己,忠贞守寡,努力培养贾兰读书成人,最后获得成功,也是很好的结局。反之,如果李纨改嫁或者作风不正,如何能为贾兰创造成才的机会!


姜7191386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纨的自私冷血,并不是偶然的,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

李纨对于贾府没有什么感情,相反只有恶感,和寄人篱下的无奈。

首先,李纨青春年少守寡,罪魁祸首就是公婆。

不管怎么样,李纨一生是不幸的,20岁出头就守寡。按照清代的规矩,李纨一生恐怕不能改嫁,也不能随便出门,基本就毁了。

而丈夫贾珠的早亡,明显是王夫人和贾政逼迫念书的结果。

李纨虽然嘴上不会说,也不敢说,但心里自然是痛恨的。

其实,王夫人和贾政也不是傻蛋,他们也明白李纨的心理。全书中,王夫人和贾政对李纨其实很冷淡,甚至对亲孙子贾兰感情也一般,估计也就是不喜欢李纨牵连到贾兰。

其次,王夫人夺走了李纨的权力。

正常来说,王夫人老了,应该将贾府的大权交给李纨。毕竟李纨是正儿八经的大儿媳妇!

有人说李纨能力不行,实际上王熙凤生病期间,李纨和探春也将贾府管理的不错,能力多少还是有一些的。只要王夫人愿意,完全可以她来主持,由李纨具体办事。

但王夫人却没有把权力交给李纨,反而将八竿子打不着的王熙凤请来。

李纨虽然表面上不说,心理肯定还是痛恨的。在贾府中,李纨无权无势,地位和三春差不多,这完全不符合他的身份。

再次,李纨自私冷血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

李纨的收入很多,这主要是贾母的照顾。根据王熙凤的介绍,李纨一年赚的银子至少五六百两。而贾府继承人的贾宝玉,月薪也就2两银子。李纨把贾兰养到科举考试,保守估计赚到的银子至少七八千两,加上贾珠留下的遗产,上万两肯定是有的。

而李纨自己房里没钱,尤氏在她那里哭花了妆,李纨连胭脂都没有。可见,李纨早已把钱财转移到娘家。

要知道,刘姥姥说,20两银子就够农民家庭用一年了,李纨手上有一笔巨款。

但李纨为人却非常小气,贾宝玉他们搞个诗社,每年需要几十两银子的开销,李纨又是主持人,却推给王熙凤去出钱。

王熙凤也不是善茬,借机当众讽刺她一顿。李无法反驳,只能东扯西扯,乱说一通。

还有,李纨的伪善和心机

李纨在贾府,有个贤德的名声。但我们仔细看来,李纨在几乎所有大事只是动动嘴皮子,说说现成话,从没有任何贤德的举动。

而且,李纨很聪明,她知道权力是争夺不到的,因为四大家族中王家实力最强,已经控制了三家。李纨的娘家实力弱,无法和王家斗,只能放弃。如果不自量力去斗,恐怕李就是赵姨娘的下场,被揉捏的不成人形。

而王熙凤之所以来荣国府管家,说白了还是为了捞钱,以权谋财,甚至放高利贷。

但王熙凤揽事多,被人怨恨,口碑差,迟早会倒霉,捞点钱也没什么好处。

李纨却装作贤德的大儿媳,得到贾母的认可。在不动声色中,李纨捞到不亚于王熙凤的钱。

可以说,李纨比王熙凤还要狡诈的多,也成功的多。

最后,李纨肯定不会去救任何人

根据小说的推测,贾家抄家以后,贾兰应该年龄太小,被释放。

李纨则是守寡女流,也早就释放。

因李纨早就将上万两银子转移到娘家,也没有被抄走,成为富豪。

而贾家其他人,都败落的不成样子。

贾宝玉他们落魄就不提,好歹是成年人,还能考劳动吃饭。

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被卖到妓院,贾宝玉他们求李纨出钱赎人,却遭遇冷遇。

最后竟然靠八竿子打不着的农妇刘姥姥,卖房子卖地才凑钱将巧姐救出。

所以,贾宝玉他们深恨李纨,认为她自私冷血不积阴德。

后来贾兰果然考上了举人,但没多久却英年早逝,对此贾宝玉认为这是李纨冷血的报应。

其实,李纨这种女人在今天也有很多。

这么多年,很多事情变了,但人心没有变。


萨沙


每次提起李纨,读者大概都会想到王熙凤给她算账那一段:

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算是书香门第,贾家娶她,也是看中她知书答理,是要走科举路线的贾珠最好的婚配对象。

从全书看,她的管理能力不弱于王熙凤。比如跟探春一起理家,比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她早早备下游船,是个仔细的人。如果是凤姐预备的,估计贾母要大张旗鼓夸一夸了,但她问了一声是谁备下的,听知是李纨,也不言语了。她知道一旦夸了有人要多心。

识书认字,又懂得管家,又懂得教育孩子,不识字的婆婆王夫人和管家的琏二奶奶,也只是跟她保持表面和气罢了。根本不是一路人。贾母也知道谁在管家,所以并不能一力抬举她,顶多悄摸摸多给几两月钱,就这样王熙凤找到机会,还是当着姑娘们好好给她算了笔账。

很多人都只看到她得到的,却看不清她失去的。

贾政长子贾兰之妻,生了长孙贾兰,有能力有资质,按理说她本是贾家名正言顺的当家人。只因为是个寡妇,她失去了对整个贾府整座大观园的管理权,她失去后,谁得到了?

当然是王熙凤。

说她不积阴骘,从书中线索看大概率是不救巧姐,她跟巧姐的娘王熙凤本就是纸糊的妯娌,没有恨估计也没多少情意。大厦倾倒,人人自危。我不害人也不救人。她的反应,是意料之中。


柳如婳



李纨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她的结局应该是不错的了!

她的判词是这样的: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

如冰好水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从判词看,李纨的儿子贾兰应该是中举做官,而李纨也是母凭子贵,当个诰命夫人。

那时的荣国府应该是败落到极致,只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李纨的悲剧在于早年守寡,苦守空房,用心养育孩子,最终苦尽甘来,但是可惜虽然荣华富贵,但离黄泉路也不远了。

她的一生真是槁木死灰一般!她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他们建诗社,吟诗作赋的日子!


就算她后来大富大贵,但是她既没有能力帮助贾府的那一干落难的人,也不愿帮助那些落难的人。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纨那时已经是黄土埋半截了,当家做主的是她的儿子贾兰。

而贾兰是一个牛心左性的人,从小就和贾府的人不亲近!

宝玉在学堂和金荣打架,他袖手旁观,还不让贾菌加入!

书中写道:

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也便抓起砚砖来要打回去。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俗话说得好“从小看大”,所以贾兰不会帮助贾府落难的那些人!


第二,贾府那些落难之人都是咎由自取,就算李纨想帮他们,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古便是如此!

忽喇喇似大厦倾,倒,容易,扶起来,难!

所以李纨不帮助那些落难之人有情可原!


凡眼看红楼


《红楼梦》里李纨的曲子《晚韶华》写得比较尖刻,写李纨没有阴骘积儿孙,所以她的凤冠霞帔没有穿多久,就死了。她的儿子,功成名就不久也死了,空留下虚名。也许说李纨不积阴鸷,是因为贾府落败后,李纨没有就贾府落难的人吧。

按理说,李纨在丈夫死后,贾母还是很照顾她的。给她高工资,给她土地让她收租子。她吃穿用度一律用府里的,一概不用花钱,她的钱都攒着。她应该有很多积蓄。

贾府被抄家,也许李纨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她和儿子过着衣食富足的日子。面对贾府那些因为没钱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无动于衷。

如果责怪李纨没有救其他人有些苛刻,因为那些人里有很多人年轻力壮,可以自己挣饭吃,不能依靠孤儿寡母生活。

贾府里的人安荣富贵惯了,没有丝毫的谋生能力,如果李纨救他们只能坐吃山空,不久李纨母子也会衣食无着。

润杨认为,李纨没有救无依无靠的巧姐是她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巧姐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父母身陷囹圄,没有谋生能力,李纨如果她能收留巧姐,巧姐不至于被卖。

巧姐对李纨这个伯母很熟悉,从小就和这个善良的伯母在一起生活在荣国府,这个伯母曾经抱过她,曾经爱过她。可是贾府被抄后,这一切都变了。巧姐一夜之间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优越的生活,失去了立锥之地,也失去了伯母的宠爱。

她不得已去投奔伯母。可是,伯母李纨翻脸不认人,再也不管她,无论她如何哀哀哭泣,无论她如何跪地相求,伯母丝毫也不心软,冷酷的赶走了她。

巧姐只好被陌生的舅舅领走。可以想象,巧姐被不着调的舅舅王仁领走时,哭得如何撕心裂肺!人神共泣!

巧姐被狠心的舅舅和哥哥卖进烟花柳巷。当刘姥姥听到消息,再次找到李纨请她帮忙相救时,李纨还是狠心的拒绝了。

最后刘姥姥凭借一己之力,砸锅卖铁救出了巧姐,并让巧姐嫁给了外孙子板儿,让巧姐过上了虽然穷困,但是安全的生活。

凤姐因为救济刘姥姥,积累了阴德,救出了女儿。

李纨因为没有救巧姐,失了阴鸷,导致儿子虽然功成名就,但只是昙花一现。母子相继走上奈何桥。

如果李纨救了巧姐,贾兰不会早早死去。李纨虽然没有害人,但她也没有积阴鸷,最后徒留一个虚名。

也许李纨没有救巧姐,是她的命吧,如果李纨救了巧姐,救了贾府一干人,李纨就会像贾母一样儿孙满堂,颐养天年。那样的话,李纨就不能进薄命司,成为薄命女了。

我是润杨阆苑,欢迎关注!欢迎评论和分享!


润杨阆苑


李纨未施以援手,恰恰符合了李纨的性格,也使得这个人物更加丰满起来!请允许我用恶俗不堪的文字,来我们尝试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尽管她是教授之女,尽管她从小就耳熏目染着“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女人天生爱美的秉性是无法更改的。而事实上,她做为一个寡妇,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连花儿都不能戴,其生活的沉闷可见一斑,在古代伦理的枷锁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承受,甚至还要做出“心如槁木”的姿态来。第七回,周瑞家的来送花,原文如下:“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劳叨了一会,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

正值白天,李纨却在屋里歪着睡觉,还偏偏可以让人能看到,这背后的“谨慎”与“小心”读起来都让人心酸。这明明就是在做一个姿态,我是一个守妇德的寡妇,我谨守礼法,我严守妇德。为什么在没有外人进进出出的贾府里,她还要如此小心?这岂不就是暗示贾府对于这些规矩的重视还有那些刻到骨子里虚伪?而另一面,不正她心中那满满的酸楚和不满么?

哪怕到了大观园之后,她住进了 “稻香居”,后来又自命为“稻香老农”,一个风华正茂的女人自命为老农,这背后是心酸,还是对贾府虚伪的嘲讽呢?

她在内心深处肯定不想过这种死人似的生活,倒不是说一定要改嫁,而是说活得精彩一些,趣味一些。这在进入大观园后她怂恿探春承办诗社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一个心如槁木的女人,在这里焕发了生命力,主动承担那些繁杂的事务,并为此不惜和王熙凤去摔脸子。书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她这个摔脸子的过程,表现出了她并不是那种天真单纯的女人。第一,她是等到探春病好之后,才运用语言艺术,将其成功怂恿。然后顺势自荐为社长。又捐出自己的房间做为社址,然后又建议让王熙凤担任御史。

心机!或者换一个词,聪明通透!这哪里是一个稻香老农能想出来妙计!探春为人磊落,所以诗社必成。而拉来王熙凤,又能解决银子问题,偏偏从头至尾还不居功。

她若为官,必是翘楚。

她与王熙凤的本领差不多,书中多次用各种对话或事件表明,她的治家能力甚至比王熙风还要强!但是在一山不容二虎的前提下,她选择了藏拙,以实际行动来暗示自己无意于俗务,这一点也是让贾母特别入眼的原因,王熙凤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自然投桃报李,在大观园诗社一事上大开绿灯,否则以王熙凤的性子,岂会在李纨的笑骂之下无动于衷,不过是两个聪明女人之间的利益交换罢了。

火眼金晴的贾母懂,人情练达的王熙凤懂,她们都知道,李纨的本事很强!只是自欺欺人地认为她是因为心灰意冷或身份不适,所以才一直不愿管这些俗事,却不知,这正是李纨的自保之举。一个寡妇再有本事也不大合适统领一个家族的日常事务,李纨的退却,一是骨子里的清高,二恐怕也是看清了贾府的现实。

而且要钱一事也反映出了李纨的另一面,灿烂的锋芒!谁会相信一个终日沉闷幽静的寡妇会绽放如此的光彩,却仅仅是因为一点银子?

李纨在大观园的一举一动,莫不让人惊艳,才情、世情、人情三情合体,和李纨一比,黛玉宝钗更像是一株青涩的李树。毫无气韵可言。她诗才满腹,善解人意,处事公道,温润如玉,气韵飞扬,幽默通达,洒脱肆意,这是那个白天睡觉还偏偏要让人看到的寡妇么?为什么李纨到了大观园之后,反而变了一个人?为什么这个人与之前相比,仿佛活了过来?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

如果是因为妇德,按理来说,她住在大观园之后,仍然古佛青灯才是!身如槁木,心若死灰怎么会因为换一个环境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她之前不得不要做出那一幅妇德姿态来!更潜的台词是,如果她不做出那一份贞静的样子,她的下场会很悲惨,然后就导出了一个结论,她对贾府存有恐惧,而藏在恐惧深处的就是厌恶。如果她想活下去,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长大,她必然要做出一幅人畜无害的样子来。甚至连贾兰不受重视她也不介意,这未尝不是对贾兰的最佳保护。也正是因为如此,贾母才发现她识得大体,懂得进据,说她“他有的时候是这么着,没的时候她也是这么着……倒难为她。”所以才处处照顾与她,岂是因为她可怜?试问贾府里有什么人心能瞒得过老祖宗,只不过她装糊涂罢了。而王熙凤对此也深以为然,一派和谐。甚于发生小争执时,甘愿退一步。

稻香村黄泥墙边那几百只杏花应当是她内心的写照或者是对贾府的嘲讽吧?“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连普通人都明知道的典故,她如何不知?偏偏还要细心呵护,这是不是一种无声的反抗呢?她真的喜欢杏花么?不是的!因为在后面芦雪庭作诗中,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乞取红梅,是因为她对梅花情有独钟。

梅花才是李纨的最爱!而梅花又象证着什么呢?

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杳杳山水隔,风递幽香去,独放银行照晴昊,高标逸韵君知否,竹篱茅舍自甘心,寒梅最堪恨,独恨东风无意思,不受尘埃半点侵…….古人怀咏梅花的诗是那样多,做为爱诗的李纨,偏偏最爱梅花?

所以,她是恨贾府的,她爱的只是大观园里的那些女孩子,可是那些集天地之灵秀的女孩子都被贾府给毁了。

所以,为什么要施以援手?

你们毁了我,毁了那些女孩子,毁了一切,却要我伸手么?

做梦罢!

(至于不救巧姐儿,就算是想救,又拿什么救呢?有能力救而不去救?还是说因为心疼银子不想救?曹雪芹的判词历历在目,也是让人生疑。我不否认她可能有私心,可是我依然不认这是她品德或见死不救的错,是的,巧姐是无辜的,可是,李纨也是无辜的!刚才又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些人的回答,觉得我这个回复还是太片面太主观了,权当反面教材罢!)


亦有所思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确定一个前提。

那就是李纨到底有没有救贾家的实力和能力?

1、首先来评定一下李纨的经济实力。

先说遗产

——李纨是贾珠的遗孀,而贾珠是贾府的长孙。按理说,李纨就是整个荣国府的大奶奶!贾珠作为长孙,有巨额遗产留个贾纨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月钱——王熙凤就曾经当着大家的面儿打趣李纨,说李纨是个月银多多的主儿。有多少呢?一个月二十两。和贾母、王夫人的月银一样多,是当家的王熙凤的四倍。而二十两银子,足够普通农户全家花上整整一年。

李纨还有租子可收——当年贾母因为疼惜李纨年轻守寡,只剩孤儿寡母,就把贾家的一处园子分给了李纨。园子多大不得而知,但既是贾母给的,那定是大手笔,每年的租金也不可小觑。

还有各种赏钱——我们知道,贾府当中各种聚会繁多,但凡逢年过节有个喜庆的事情,都要赏遍府上各色人等。丫鬟婆子一年的赏钱还不少,更不用提这位大奶奶了!无论贾母还是王夫人,都会因为她孤儿寡母的境遇格外地多多赏赐一些。

另外,李纨是个知书识字的大家闺秀,人又聪明,又有贤德的好名声,她好歹多为独子贾兰着想一点儿,随便筹划些个投资,也会赚得盆满钵满。

在贾家败落之时,粗略估计,她至少也有一两万的两白银。

可见,论经济实力,李纨还是有的。

2、但说起李纨的能力,大概就不能担负起拯救贾家的重任了。

如果李纨是个精明强干有实力的女子,那也不会顶着贾家长孙媳妇大奶奶的身份,把贾家的管理权全盘拱手让给了王熙凤。

李纨为人谨小慎微,态度恭谨,虽懂诗书,却也有自知之明,从不抢凤姐风头,内心却跟明镜似的,从不跟王熙凤正“争”。

所以说,李纨虽有经济实力,但欠缺管理能力,是不足以解救贾家的。

3、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条原因,我认为李纨并不愿意去救贾家。


一个年轻守寡在贾家恪守着妇道贞洁的女人,在贾家形同空气。

除了贾母的怜惜外,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在乎。

她的青春在贾家的大观园里,直耗到油尽灯枯。

李纨在看遍了世事沧桑,看惯了尔虞我诈后,除了养育自己的儿子,期待儿子功成名就外,她早已心如死灰。

贾家的败落,不是一天使然,而是慢慢地一步步走向死亡。

李纨知道,大厦将倾,一己之力不足以起死回生。

贾家抄家后,自己会因是守寡女流被放,儿子贾兰则会因年纪尚小被放。

至于其他人,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如同她当年,苦苦被囚禁的青春,贾家的哪位会觉得和自己有关系呢?!

与其和贾家共存亡,不如甩掉贾家,轻装上阵,继续她之后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