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棣敢反吗?

杨六郎hnesf



(一)

朱标出生于明朝建国前13年(1355年),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这一年朱元璋28岁,在古代算是中年得子了。此时,朱元璋的事业已小有成就,成为红巾军独当一面将帅。朱标的出生后,朱元璋的事业越做越顺利,不久之后,朱元璋打下了南京,建立了南京革命根据地,奠定了争雄的基础。

1364年,朱元璋彻底征服陈友谅“大汉政权”后,皇图霸业初现,于是在南京自称吴王,立9岁的长子朱标为王世子,正式确立朱标的储副地位。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后,即册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成为大明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二)

洪武四年(1372年),朱元璋钦点大将常遇春的女儿为皇太子妃。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朱元璋这个人有情有义。怎么说呢?因为给太子当王妃不出意外就是将来的皇后,生出的儿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为什么选常遇春的女儿?因为常遇春在三年前已经去世,死在征讨北元的军旅中,年仅39岁,来不及享享福。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第二猛将,朱元璋得知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泪洒乾坤草木湿”,表达了朱元璋的极度哀伤之情。其实朱元璋这一招棋是感情用事。合适的做法是选老成持重的徐达的女儿嫁给朱标,可能年龄会相差几岁,但也不打紧。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威望很高,但为人又十分谨慎,身体好基因好,非常合适做太子岳父。


朱元璋剧照


(三)

朱元璋对儿子们很好,对太子朱标更好。给朱标选了最好的老师,教朱标学习儒家经典、历史知识。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商讨治国理政的大事。朱元璋恨不得把自己平身之所学全部教给太子朱标,朱元璋有一次和太子聊天,谈到如何当皇帝的问题,朱元璋要求朱标要记住四点: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邪佞;三是勤,勤恳才不会溺于安逸;四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这是个要求总结的非常好,不但适合当皇帝的人效仿,当大、小领导的人也可以学习借鉴。

洪武十年(1377年)开始,朱元璋开始让朱标独自处理一些政务,对下面报上来的奏章先提出处理意见,以便提早锻炼治国能力,光是看猪跑不行,还要吃猪肉,纸上得来终觉浅。朱标从1364年被立为吴王世子到1392年去世,作为接班人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中,朱元璋对朱标始终疼爱有加,虽然其中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都没有影响朱标的太子之位。



(四)

封建社会的太子之位是个风口浪尖的岗位,木秀于林,万众瞩目,一有闪失,将是万劫不复。历史上看,当太子的时间越长,风险越大。汉武帝刘彻的太子被汉武帝废除,康熙帝玄烨的太子被康熙帝两立两废,而朱标能28年不失父爱,可见必有过人之处的。

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标为太子,除第七和二十六子早逝,其余23个儿子全部封为藩王。朱标对弟弟们很好,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老五周王这些年长一点的弟弟犯了错误,朱标总能在朱元璋面前尽力保全弟弟们,当然并非是不讲原则的保全。这让十分重视亲情的朱元璋十分满意。



朱元璋剧照


(五)

朱标自小生活在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羽翼之下,血雨腥风对朱标而言只是故事,不是亲身经历。加之朱标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对治理国家的想法和理念是不一样的,更倾向文治。朱元璋是性恶论,强调要严刑峻法、严格执法;朱标是性善论,主张刑简政宽。


这样,父子两人在治国上经常出现意见分歧,但朱元璋知道,这种分歧是难以避免的,父子出生的环境和经历不同,对人和事的看法不同,这是正常的,这一点朱元璋心中也有数。关键是朱标的看法,算是有主见、有风格,是有理由做支撑的,并非一味主张无原则的宽松。所以朱元璋没有因为朱标的治国主张和自己的治国理念不合而讨厌朱标。况且,朝中大臣对朱标是十分满意的。朱标这样有分寸、讲道理的人,非常符合儒家明君的标准,在大臣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们期盼着朱标早日继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朱标先于父亲朱元璋6年去世。


(六)

1392年,37岁的朱标病逝,朱元璋哭的死去活来,元气大伤,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太子,付出了这么多心血,竟然先于自己去世。当时,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还活着,朱元璋没有立老二秦王为太子,而是立朱标15岁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足见朱元璋对朱标有深厚的父子感情。如果当初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被朱元璋废为庶人,将散失继承皇位的资格,那老四燕王就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死后,就有可能立朱棣为太子。好在行为不端的老二、老三长期被太子朱标保护着。


朱标死后被朱元璋谥为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追赠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朱标的弟弟朱棣通过靖难夺取建文帝的皇位后,朱标的身份从孝康皇帝又变为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自焚死亡,其他儿子被朱棣陆续关押,到明孝宗朱祐樘时期,朱标这一支绝后。



朱元璋剧照


(七)

朱标不早死,朱棣敢造反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其一,朱标在,以朱标的为人和处世风格,肯定不会首先激化矛盾,四弟燕王朱棣也不会造反。其二,若是朱标削藩,也会讲方法讲策略,如果燕王朱棣真造反,以朱标嫡长子继位的正当性和长期参政形成的威望和老练,朱棣的失败不可避免。


按照朱标的人生轨迹和种种表现,如果朱标活得长一点,能当上皇帝,应该会是个好皇帝。但是,朱标没有经过战争的铁血洗涤,这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点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如弟弟朱棣。朱标若是当皇帝,要想迁都北京,可就难了。明朝迁都北京,理论上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可以做到。


坐看东南了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造反,也不会有造反的理由。原因如下:

1、朱标的嫡长子地位不容撼动;

2、朱标有足够的政治经验掌控全局;

3、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晚年的拔刺举动可能不会炽烈如斯,朱标会有足够好的帮手。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终明一代的传承铁律,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没有人能挑战他的太子地位。

其次,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投入了极大的政治资源。朱标十岁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代父回乡祭祖。这其实就是向所有老臣昭告,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接班人,你们心里都有点数。

另外,虽然性格强硬的朱元璋,对好脾气的儿子有点微词,但在教育儿子的方面却是十分重视,给他组织了一个无比豪华的教练组。

宋濂、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教练组成员。

这个名单文武搭配、内外兼修,强大到作为影子内阁搓搓有余。一生猜疑的朱老爷子,对朱标真是无限信任,他不在南京时,朱标实际上是以太子的身份在监国。

因此,朱元璋才会有召谕:“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从政治资源的角度上说,别说一个朱棣,就是明朝所有诸王加在一起,也没法和朱标比。

再说一点,性格怀柔的朱标在诸王中极有人缘。

《明史》有记:“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身为太子也是大哥的朱标对弟弟们极为维护,秦、周、晋王曾违法,都是朱标跑到父亲面前哭泣哀求,才让他们免于被罚。

不但对亲弟弟们维护,就连朱元璋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也在他的护佑之下。

因为,马皇后对这几个孩子视作己出,极为爱护。所以,当父亲想要责罚他们时,都是朱标狂奔到马皇后面前请其出面庇护。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朱标父子间那段著名的“拔刺”言论,说不定就是老朱,看到朱标袒护众兄弟的行为有感而发。

如果朱标继承皇帝大位,肯定会获得弟弟们一致的支持。

毕竟性格宽厚的哥哥当皇帝,总比一个动不动就瞪眼睛的老爸强。也肯定不会出现残酷“削藩”的事情,那朱棣还有什么借口“靖难”?

说不定当年朱棣被老爸踢的时候,朱标还给求过情呢!

另外,如果朱标活着,有能力镇住场子,估计朱元璋晚年清洗大臣的举动也不见得或惨烈如斯。

毕竟朱元璋也不傻,残酷清洗大臣必然导致证据不稳,这点朱元璋不会不知道,但朱允炆主少国疑的态势已经形成,朱元璋为了稳固孙子的局面,只能将黑锅都自己背了。

最后一点,朱棣虽然自称是马皇后的亲子,但实际上身份存疑。

他做了皇帝后,对史料进行了模糊处理,导致我们今天很难辨析真伪,但在当时,他是谁的儿子大家不可能不知道。如果真是庶出的话,那皇帝大位跟他就更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了。




藏地读行0白发布衣





先说结论,朱棣不会反,也不敢反,反了也不会成功。朱标可以完胜朱棣。

如果朱标不死,正常登基为帝,无论是从封建法统,国家法理。朱标都是正式而合格的皇帝。而朱棣如果造反就是彻底的乱臣贼子,无论朝臣,宗室,士林儒家乃至民间百姓都不会站在朱棣一边。朱棣如果造反根本不会成功。一点希望都没有。他也不可能造反。

换言之,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就不会屠杀武将,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有德,等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都会得以保留,这些武将的存在,也会给朱棣以极大的震慑力。朱棣身边也没有可以有与之抗衡的武将。

朱标在位如果削藩(肯定会),朱棣等宗室反抗的也不会那么激烈和强硬。朱棣只有乖乖听从安排,稍有反抗,恐怕就得户灭九族。

朱标假使晚死几年,当上皇帝五六年再死,给建文帝留下点政治班底和经验。也不至于在建文帝登基四载就发生靖难之役。导致朱标一脉绝嗣。朱棣登基的事情了。


清水空流


因为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那皇后的大儿子。在古代顺位的正统人选,而且为人素来仁慈而有能力。在朱元璋和大臣中都是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选,而且在兄弟中是一个好大哥,爱护弟弟是他的常态,常因为提兄弟们顶过而受朱元璋责骂。


所以说朱棣在朱标在世之时是不敢也不会造反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他会一败涂地,没有一丁点胜算。而且要是朱标还在世,朱元璋也就不会在晚年大肆诛杀功臣猛将,因为朱标完全有能力有威望压住这些大臣。那个时候,朱棣几万人马怎么可能会是朱标那经过开国洗礼的大将的对手。

而且我们看历史也知道,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太过急切的削藩,把朱棣逼的没办法了,朱棣才开始清君侧。也是因为军队中大将被杀的差不多了,才没人能止住朱棣的军队。才使得朱棣得了皇位。


做最好的自己159357


个人认为朱标不早亡,朱棣不敢造反!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截取其中一段来说明一下吧!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是朱棣等人的大哥,长兄如父,其他皇子在朱标面前顿时矮了一头,造反从大义之上就说不过去,再说朱标为人和善,素有贤明,加上朱元璋精心培养,朱标从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就对他寄予厚望。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听到朱标出生,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见其高兴的程度,后来朱元璋成为吴王,朱标就被立为世子。



明王朝建立,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并选拔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辅导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此外还在宫中特设大本堂,贮藏各种古今图书,让诸名儒轮班为太子和诸王讲课,并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个才俊青年伴读。



这些都是太子的班底,而且当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就让大臣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实际上已经开始刻意的让他学习做皇帝,而且天下爱臣民素知太子贤明,他是臣民心中最合格的守成之君,朱元璋也认为太子会让大明皇朝更好的传承,如果最后他当上了皇帝,身为弟弟的朱棣绝对不敢造反,即使造反也会被很快扑灭,再说朱棣想要造反响应的人也不会很多,最终也会失败告终,再说了朱棣也不是傻子,胜算有多少,他心里明白,最终也会打消当皇帝的念头,天下归心。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朱标还是病逝了,朱棣还是造反了,历史不能重来,我们只能推测一下,幻想一下,朱棣最后还是当了皇帝,如果朱标活着,历史很有可能会改变也说不定!


天枫说


我的回答是不会反。

其一,没有造反的理由。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从小就跟着老爹南征北战,在文臣武将中有些较高的威信,如果朱标不早早的去世,能够顺利登基,以朱标的宽松仁慈和个人威信,根本没有理由对自己的兄弟下手,也就不会激化与朱棣等各地蕃王的矛盾,各个蕃王做个潇洒王爷有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即使朱棣有野心,也拿不出一个冠冕堂皇的起兵理由。

其二,造反胜算太小。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朱棣身边的因素,朱棣身边有一位阴谋大师,姚广孝先生,朱棣造反及获得成功离不开这位阴谋大师。朱棣是个精明的人,即便身边有些强悍的军队和蠢蠢欲动的阴谋大师,想要对付朱标依然胜算极小,朱标如果不早逝,朱元璋就不会大开杀戒,许多能臣名将毫无疑问会站在朱标这一边,这些人说不定当过朱棣的老师,对付朱棣可谓是信手拈来。即便朱棣强行起兵,手下的将士也不一定跟从,更何况以一禺之力对抗全国之兵,天时地利人和没占到一样,胜算几乎为零,朱棣是个聪明人,不会算不明白这笔账。

因此,朱棣不会造反。


蚊子与牛


我的答案是肯定不会造反的。首先声明下难度,在历史上朱棣之前没有一个王爷造反成功过(一直到现在也没有)。

1.朱棣所拥有的领地不过是北京周边一部分边疆,要对抗一个完善的朝廷显然是有难度的。虽说从北往南打可以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是那些基本是统一北方后在经济军事各方面超过南方才有可能越过长江取得胜利,更何况明朝时北方经济不如南方。



2.造反名不正言不顺。从朱元璋刚称帝就设立朱标为太子,并且一直培养太子参与国事的处理,而且朱棣是老四(生母是不是马皇后我们后人不知道,当时还是很清楚的。)这一点朱棣相当明白,但是朱允炆并不是嫡皇孙,是朱标次子。

3.朱标不死,以蓝玉为首功臣宿将能留下很多这对朱棣来说也是一大障碍(朱棣造反时老将就剩耿炳文)。


4.从北京到南京路程遥远,补给困难而且只要朝廷军队集结完毕自己只有死路一条还要提防周围王爷和北元趁火打劫。(这一点进攻山东的反复拉锯就可以看出)。所以综合几方面考虑燕王肯定不会造反,而且最后造反个人认为也是被逼的没办法,明王府生活还是很舒服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回到明朝当王爷了解下),抛弃一家老小和舒服的生活干一个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的事还是很不划算的。回答完毕,小生愚见,凡请看官多多担待。


非官方历史


朱标当皇帝,朱棣照样反!朱棣靖难造反是因为建文帝要削藩,朱标主政也还是要削藩的,朱棣造反的动机仍然存在,只不过造反的难度会大出许多。


朱棣夺位的成功,除了自身政治军事素质过硬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对手建文帝的能力、经验不足。一个20来岁的生瓜蛋子,在身经百战、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米还多的四叔面前显得十分稚嫩。起兵前夕,朱棣靠装疯卖傻躲过了朝廷的直接打击;起兵的过程中,又有好几次身临绝境,差点被斩落马下,这样的“奇迹”并非全部是朱棣的骁勇善战,更大的因素是建文帝对部下将领的那句奇葩嘱托——“勿让朕负杀叔之名”,这才让朱棣套上了“不死光环”,一路打到南京城下。

但要是换成朱标,那情形可就大不一样了。虽然根据历史记载来看,朱标也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不喜欢杀伐流血,可要真收拾起造反的朱棣来,在政治场上浸淫历练多年的朱标应该还是能够狠得下心来。况且在削藩的操作上,受朱元璋言传身教的朱标也必定更加稳重周全,以他和云南沐英良好的私人关系,肯定能确保削藩行动在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朱棣在造反前,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手头上的那点兵力,即使下决心起兵,也未必是朱标朝廷的对手,成功的希望小之又小。


竹山清溪涧


太子朱标不早亡的话,恐怕朱家王朝宝座没有朱棣什么事!

  • 朱标作为嫡长子,从小就被朱元璋作为接班人培养,最大的关注都给了朱标,最好的文武大臣作为老师给予教育和辅佐,妃子是徐达死后最有军队势力常遇春的女儿,获得当时具有实际军权的常遇春蓝玉势力全力支持。朱元璋离朝时太子朱标监国理政,处理的公正妥当,获得丰富的行政经验和崇高政治威望。
    无论文官集团还是武馆集团,基本上一致认可和习惯于朱标领导。完全可以压得住在开国那群骄兵悍将,不会出现臣强主弱的隐患

  • 其次,朱标本人性格仁爱友善,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朱元璋严刑历法的背景下,很多官员和亲属被他圈粉。并且他对其他兄弟非常友善,有传言也说过朱标与朱棣来往非常亲密,几乎无话不谈,兄弟感情较于其他兄弟更为亲近,朱棣从内心情感上很尊重这位大哥,这应该不是空缺来风,从镇压反叛时朱允炆嘱咐勿伤吾叔到从后期朱棣当了皇帝后依旧善待朱标其他儿子并给予很高的待遇和地位,都可合理推断他们两家前期感情非常亲密。

  • 所以,朱标如能顺利继位,就算发生撤藩,朱标的权威和他的个性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样采用激烈的手段,其他兄弟也不会那么反感。
    无论从资历、威望、综合实力,朱标甩朱棣一个地球赤道,朱棣早已习惯并内心个人情感也会乐得朱标领导,这也最符合朱棣本人实际利益。因此朱棣不可能会发生反叛,极有可能会像清代雍正和十三爷允祥那样的关系,继续当一个支持大哥的好兄弟,一个被非常信任的王爷。

华墨show


先不说朱标不死,燕王朱棣敢不敢造反。就连朱允炆登基为帝的时候,朱棣还经历过一段犹豫,因为他几乎很少看到有王爷造反成功当皇帝的,还是姚启圣一次又一次矢志不渝的劝说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刺激了他。这个时候,为了能够取得胜利,自己一天还装疯卖傻,让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真的傻了,然后出其不意的夺得北平。

后来在于朝廷的对战中,朱允炆派了一个饭桶李景隆来统率60万大军,还下令任何人不得伤害朱棣,那这还打什么仗,朱棣一次又一次在自己侄儿的这道护身符下逃脱。还有几次朱棣马上就要失败,突然将朝廷大军主帅的大囊刮断了,不仅如此,风还趁势向朝廷大军刮来,朱棣趁势掩杀,再不胜就没有天理了。

建文帝一次又一次的失误,才导致朱棣夺取了天下,但是他还是不能确定朱允炆到底死了没有,于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有这样的政治人物,还有胡莹找了二十多年,不知道他死前这个谜底揭开了没有,这困扰着他的一生。

朱允炆还是他的侄子,尚且如此。要是自己的哥哥朱标还在,朱元璋可能不会将开国的武将杀光,可能会将蓝玉之流的当世名将留给他。就算朱棣真的是想要造反,面对这些大明王朝一等一的名将,也会被打得一败涂地。

更何况那时朱棣造反的依据在哪里?法理是什么?也不可能向建文帝时期那样,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只有死路一条。朱标还在,朱棣如果造反,他的下场可能和唐朝吴王李恪的命运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