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標太子不早亡,朱棣敢反嗎?

楊六郎hnesf



(一)

朱標出生於明朝建國前13年(1355年),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這一年朱元璋28歲,在古代算是中年得子了。此時,朱元璋的事業已小有成就,成為紅巾軍獨當一面將帥。朱標的出生後,朱元璋的事業越做越順利,不久之後,朱元璋打下了南京,建立了南京革命根據地,奠定了爭雄的基礎。

1364年,朱元璋徹底征服陳友諒“大漢政權”後,皇圖霸業初現,於是在南京自稱吳王,立9歲的長子朱標為王世子,正式確立朱標的儲副地位。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後,即冊立世子朱標為皇太子,成為大明帝國的合法繼承人。



(二)

洪武四年(1372年),朱元璋欽點大將常遇春的女兒為皇太子妃。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朱元璋這個人有情有義。怎麼說呢?因為給太子當王妃不出意外就是將來的皇后,生出的兒子就是未來的皇帝。為什麼選常遇春的女兒?因為常遇春在三年前已經去世,死在征討北元的軍旅中,年僅39歲,來不及享享福。

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第二猛將,朱元璋得知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淚灑乾坤草木溼”,表達了朱元璋的極度哀傷之情。其實朱元璋這一招棋是感情用事。合適的做法是選老成持重的徐達的女兒嫁給朱標,可能年齡會相差幾歲,但也不打緊。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猛將,威望很高,但為人又十分謹慎,身體好基因好,非常合適做太子岳父。


朱元璋劇照


(三)

朱元璋對兒子們很好,對太子朱標更好。給朱標選了最好的老師,教朱標學習儒家經典、歷史知識。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倆經常在一起討論問題,商討治國理政的大事。朱元璋恨不得把自己平身之所學全部教給太子朱標,朱元璋有一次和太子聊天,談到如何當皇帝的問題,朱元璋要求朱標要記住四點: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二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邪佞;三是勤,勤懇才不會溺於安逸;四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這是個要求總結的非常好,不但適合當皇帝的人效仿,當大、小領導的人也可以學習借鑑。

洪武十年(1377年)開始,朱元璋開始讓朱標獨自處理一些政務,對下面報上來的奏章先提出處理意見,以便提早鍛鍊治國能力,光是看豬跑不行,還要吃豬肉,紙上得來終覺淺。朱標從1364年被立為吳王世子到1392年去世,作為接班人生活了28年,在這28年中,朱元璋對朱標始終疼愛有加,雖然其中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都沒有影響朱標的太子之位。



(四)

封建社會的太子之位是個風口浪尖的崗位,木秀於林,萬眾矚目,一有閃失,將是萬劫不復。歷史上看,當太子的時間越長,風險越大。漢武帝劉徹的太子被漢武帝廢除,康熙帝玄燁的太子被康熙帝兩立兩廢,而朱標能28年不失父愛,可見必有過人之處的。

朱元璋有26個兒子,朱標為太子,除第七和二十六子早逝,其餘23個兒子全部封為藩王。朱標對弟弟們很好,老二秦王、老三晉王、老五週王這些年長一點的弟弟犯了錯誤,朱標總能在朱元璋面前盡力保全弟弟們,當然並非是不講原則的保全。這讓十分重視親情的朱元璋十分滿意。



朱元璋劇照


(五)

朱標自小生活在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羽翼之下,血雨腥風對朱標而言只是故事,不是親身經歷。加之朱標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對治理國家的想法和理念是不一樣的,更傾向文治。朱元璋是性惡論,強調要嚴刑峻法、嚴格執法;朱標是性善論,主張刑簡政寬。


這樣,父子兩人在治國上經常出現意見分歧,但朱元璋知道,這種分歧是難以避免的,父子出生的環境和經歷不同,對人和事的看法不同,這是正常的,這一點朱元璋心中也有數。關鍵是朱標的看法,算是有主見、有風格,是有理由做支撐的,並非一味主張無原則的寬鬆。所以朱元璋沒有因為朱標的治國主張和自己的治國理念不合而討厭朱標。況且,朝中大臣對朱標是十分滿意的。朱標這樣有分寸、講道理的人,非常符合儒家明君的標準,在大臣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們期盼著朱標早日繼位,但人算不如天算,朱標先於父親朱元璋6年去世。


(六)

1392年,37歲的朱標病逝,朱元璋哭的死去活來,元氣大傷,培養了這麼多年的太子,付出了這麼多心血,竟然先於自己去世。當時,老二秦王、老三晉王還活著,朱元璋沒有立老二秦王為太子,而是立朱標15歲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足見朱元璋對朱標有深厚的父子感情。如果當初老二秦王、老三晉王被朱元璋廢為庶人,將散失繼承皇位的資格,那老四燕王就是第一順序繼承人,朱元璋在長子朱標死後,就有可能立朱棣為太子。好在行為不端的老二、老三長期被太子朱標保護著。


朱標死後被朱元璋諡為懿文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追贈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朱標的弟弟朱棣通過靖難奪取建文帝的皇位後,朱標的身份從孝康皇帝又變為懿文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自焚死亡,其他兒子被朱棣陸續關押,到明孝宗朱祐樘時期,朱標這一支絕後。



朱元璋劇照


(七)

朱標不早死,朱棣敢造反嗎?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結論:其一,朱標在,以朱標的為人和處世風格,肯定不會首先激化矛盾,四弟燕王朱棣也不會造反。其二,若是朱標削藩,也會講方法講策略,如果燕王朱棣真造反,以朱標嫡長子繼位的正當性和長期參政形成的威望和老練,朱棣的失敗不可避免。


按照朱標的人生軌跡和種種表現,如果朱標活得長一點,能當上皇帝,應該會是個好皇帝。但是,朱標沒有經過戰爭的鐵血洗滌,這是最大的不足,這一點不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如弟弟朱棣。朱標若是當皇帝,要想遷都北京,可就難了。明朝遷都北京,理論上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可以做到。


坐看東南了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根本不會造反,也不會有造反的理由。原因如下:

1、朱標的嫡長子地位不容撼動;

2、朱標有足夠的政治經驗掌控全局;

3、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晚年的拔刺舉動可能不會熾烈如斯,朱標會有足夠好的幫手。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是終明一代的傳承鐵律,作為嫡長子的朱標,沒有人能挑戰他的太子地位。

其次,朱元璋在朱標身上投入了極大的政治資源。朱標十歲便被立為世子,十三歲代父回鄉祭祖。這其實就是向所有老臣昭告,這個孩子就是未來的接班人,你們心裡都有點數。

另外,雖然性格強硬的朱元璋,對好脾氣的兒子有點微詞,但在教育兒子的方面卻是十分重視,給他組織了一個無比豪華的教練組。

宋濂、李善長(太子少師)、徐達(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趙庸、王溥、楊憲、傅瓛、康茂才、張興祖、孫興祖、吳楨、耿炳文、鄧愈、湯和、劉基、章溢、文原吉、範顯祖都是教練組成員。

這個名單文武搭配、內外兼修,強大到作為影子內閣搓搓有餘。一生猜疑的朱老爺子,對朱標真是無限信任,他不在南京時,朱標實際上是以太子的身份在監國。

因此,朱元璋才會有召諭:“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

從政治資源的角度上說,別說一個朱棣,就是明朝所有諸王加在一起,也沒法和朱標比。

再說一點,性格懷柔的朱標在諸王中極有人緣。

《明史》有記:“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

(晉王朱棡)然性驕,在國多不法,或告棡有異謀。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身為太子也是大哥的朱標對弟弟們極為維護,秦、周、晉王曾違法,都是朱標跑到父親面前哭泣哀求,才讓他們免於被罰。

不但對親弟弟們維護,就連朱元璋撫養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義子沐英,也在他的護佑之下。

因為,馬皇后對這幾個孩子視作己出,極為愛護。所以,當父親想要責罰他們時,都是朱標狂奔到馬皇后面前請其出面庇護。

“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從某種程度上說,朱元璋、朱標父子間那段著名的“拔刺”言論,說不定就是老朱,看到朱標袒護眾兄弟的行為有感而發。

如果朱標繼承皇帝大位,肯定會獲得弟弟們一致的支持。

畢竟性格寬厚的哥哥當皇帝,總比一個動不動就瞪眼睛的老爸強。也肯定不會出現殘酷“削藩”的事情,那朱棣還有什麼藉口“靖難”?

說不定當年朱棣被老爸踢的時候,朱標還給求過情呢!

另外,如果朱標活著,有能力鎮住場子,估計朱元璋晚年清洗大臣的舉動也不見得或慘烈如斯。

畢竟朱元璋也不傻,殘酷清洗大臣必然導致證據不穩,這點朱元璋不會不知道,但朱允炆主少國疑的態勢已經形成,朱元璋為了穩固孫子的局面,只能將黑鍋都自己背了。

最後一點,朱棣雖然自稱是馬皇后的親子,但實際上身份存疑。

他做了皇帝后,對史料進行了模糊處理,導致我們今天很難辨析真偽,但在當時,他是誰的兒子大家不可能不知道。如果真是庶出的話,那皇帝大位跟他就更一毛錢關係也沒有了。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先說結論,朱棣不會反,也不敢反,反了也不會成功。朱標可以完勝朱棣。

如果朱標不死,正常登基為帝,無論是從封建法統,國家法理。朱標都是正式而合格的皇帝。而朱棣如果造反就是徹底的亂臣賊子,無論朝臣,宗室,士林儒家乃至民間百姓都不會站在朱棣一邊。朱棣如果造反根本不會成功。一點希望都沒有。他也不可能造反。

換言之,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就不會屠殺武將,涼國公藍玉,穎國公傅有德,等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都會得以保留,這些武將的存在,也會給朱棣以極大的震懾力。朱棣身邊也沒有可以有與之抗衡的武將。

朱標在位如果削藩(肯定會),朱棣等宗室反抗的也不會那麼激烈和強硬。朱棣只有乖乖聽從安排,稍有反抗,恐怕就得戶滅九族。

朱標假使晚死幾年,當上皇帝五六年再死,給建文帝留下點政治班底和經驗。也不至於在建文帝登基四載就發生靖難之役。導致朱標一脈絕嗣。朱棣登基的事情了。


清水空流


因為朱標是朱元璋嫡長子,那皇后的大兒子。在古代順位的正統人選,而且為人素來仁慈而有能力。在朱元璋和大臣中都是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選,而且在兄弟中是一個好大哥,愛護弟弟是他的常態,常因為提兄弟們頂過而受朱元璋責罵。


所以說朱棣在朱標在世之時是不敢也不會造反的。因為他知道這樣他會一敗塗地,沒有一丁點勝算。而且要是朱標還在世,朱元璋也就不會在晚年大肆誅殺功臣猛將,因為朱標完全有能力有威望壓住這些大臣。那個時候,朱棣幾萬人馬怎麼可能會是朱標那經過開國洗禮的大將的對手。

而且我們看歷史也知道,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太過急切的削藩,把朱棣逼的沒辦法了,朱棣才開始清君側。也是因為軍隊中大將被殺的差不多了,才沒人能止住朱棣的軍隊。才使得朱棣得了皇位。


做最好的自己159357


個人認為朱標不早亡,朱棣不敢造反!之前也寫過一篇關於這個的文章,截取其中一段來說明一下吧!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是朱棣等人的大哥,長兄如父,其他皇子在朱標面前頓時矮了一頭,造反從大義之上就說不過去,再說朱標為人和善,素有賢明,加上朱元璋精心培養,朱標從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就對他寄予厚望。標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聽到朱標出生,朱元璋興奮地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可見其高興的程度,後來朱元璋成為吳王,朱標就被立為世子。



明王朝建立,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並選拔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美(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 此外還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國子監學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多個才俊青年伴讀。



這些都是太子的班底,而且當朱標二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就讓大臣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實際上已經開始刻意的讓他學習做皇帝,而且天下愛臣民素知太子賢明,他是臣民心中最合格的守成之君,朱元璋也認為太子會讓大明皇朝更好的傳承,如果最後他當上了皇帝,身為弟弟的朱棣絕對不敢造反,即使造反也會被很快撲滅,再說朱棣想要造反響應的人也不會很多,最終也會失敗告終,再說了朱棣也不是傻子,勝算有多少,他心裡明白,最終也會打消當皇帝的念頭,天下歸心。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朱標還是病逝了,朱棣還是造反了,歷史不能重來,我們只能推測一下,幻想一下,朱棣最後還是當了皇帝,如果朱標活著,歷史很有可能會改變也說不定!


天楓說


我的回答是不會反。

其一,沒有造反的理由。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從小就跟著老爹南征北戰,在文臣武將中有些較高的威信,如果朱標不早早的去世,能夠順利登基,以朱標的寬鬆仁慈和個人威信,根本沒有理由對自己的兄弟下手,也就不會激化與朱棣等各地蕃王的矛盾,各個蕃王做個瀟灑王爺有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即使朱棣有野心,也拿不出一個冠冕堂皇的起兵理由。

其二,造反勝算太小。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朱棣身邊的因素,朱棣身邊有一位陰謀大師,姚廣孝先生,朱棣造反及獲得成功離不開這位陰謀大師。朱棣是個精明的人,即便身邊有些強悍的軍隊和蠢蠢欲動的陰謀大師,想要對付朱標依然勝算極小,朱標如果不早逝,朱元璋就不會大開殺戒,許多能臣名將毫無疑問會站在朱標這一邊,這些人說不定當過朱棣的老師,對付朱棣可謂是信手拈來。即便朱棣強行起兵,手下的將士也不一定跟從,更何況以一禺之力對抗全國之兵,天時地利人和沒佔到一樣,勝算幾乎為零,朱棣是個聰明人,不會算不明白這筆賬。

因此,朱棣不會造反。


蚊子與牛


我的答案是肯定不會造反的。首先聲明下難度,在歷史上朱棣之前沒有一個王爺造反成功過(一直到現在也沒有)。

1.朱棣所擁有的領地不過是北京周邊一部分邊疆,要對抗一個完善的朝廷顯然是有難度的。雖說從北往南打可以有可以借鑑的經驗,但是那些基本是統一北方後在經濟軍事各方面超過南方才有可能越過長江取得勝利,更何況明朝時北方經濟不如南方。



2.造反名不正言不順。從朱元璋剛稱帝就設立朱標為太子,並且一直培養太子參與國事的處理,而且朱棣是老四(生母是不是馬皇后我們後人不知道,當時還是很清楚的。)這一點朱棣相當明白,但是朱允炆並不是嫡皇孫,是朱標次子。

3.朱標不死,以藍玉為首功臣宿將能留下很多這對朱棣來說也是一大障礙(朱棣造反時老將就剩耿炳文)。


4.從北京到南京路程遙遠,補給困難而且只要朝廷軍隊集結完畢自己只有死路一條還要提防周圍王爺和北元趁火打劫。(這一點進攻山東的反覆拉鋸就可以看出)。所以綜合幾方面考慮燕王肯定不會造反,而且最後造反個人認為也是被逼的沒辦法,明王府生活還是很舒服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回到明朝當王爺瞭解下),拋棄一家老小和舒服的生活幹一個從來沒有人成功過的事還是很不划算的。回答完畢,小生愚見,凡請看官多多擔待。


非官方歷史


朱標當皇帝,朱棣照樣反!朱棣靖難造反是因為建文帝要削藩,朱標主政也還是要削藩的,朱棣造反的動機仍然存在,只不過造反的難度會大出許多。


朱棣奪位的成功,除了自身政治軍事素質過硬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對手建文帝的能力、經驗不足。一個20來歲的生瓜蛋子,在身經百戰、吃過的鹽比他吃過的米還多的四叔面前顯得十分稚嫩。起兵前夕,朱棣靠裝瘋賣傻躲過了朝廷的直接打擊;起兵的過程中,又有好幾次身臨絕境,差點被斬落馬下,這樣的“奇蹟”並非全部是朱棣的驍勇善戰,更大的因素是建文帝對部下將領的那句奇葩囑託——“勿讓朕負殺叔之名”,這才讓朱棣套上了“不死光環”,一路打到南京城下。

但要是換成朱標,那情形可就大不一樣了。雖然根據歷史記載來看,朱標也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不喜歡殺伐流血,可要真收拾起造反的朱棣來,在政治場上浸淫歷練多年的朱標應該還是能夠狠得下心來。況且在削藩的操作上,受朱元璋言傳身教的朱標也必定更加穩重周全,以他和雲南沐英良好的私人關係,肯定能確保削藩行動在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朱棣在造反前,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手頭上的那點兵力,即使下決心起兵,也未必是朱標朝廷的對手,成功的希望小之又小。


竹山清溪澗


太子朱標不早亡的話,恐怕朱家王朝寶座沒有朱棣什麼事!

  • 朱標作為嫡長子,從小就被朱元璋作為接班人培養,最大的關注都給了朱標,最好的文武大臣作為老師給予教育和輔佐,妃子是徐達死後最有軍隊勢力常遇春的女兒,獲得當時具有實際軍權的常遇春藍玉勢力全力支持。朱元璋離朝時太子朱標監國理政,處理的公正妥當,獲得豐富的行政經驗和崇高政治威望。
    無論文官集團還是武館集團,基本上一致認可和習慣於朱標領導。完全可以壓得住在開國那群驕兵悍將,不會出現臣強主弱的隱患

  • 其次,朱標本人性格仁愛友善,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在朱元璋嚴刑曆法的背景下,很多官員和親屬被他圈粉。並且他對其他兄弟非常友善,有傳言也說過朱標與朱棣來往非常親密,幾乎無話不談,兄弟感情較於其他兄弟更為親近,朱棣從內心情感上很尊重這位大哥,這應該不是空缺來風,從鎮壓反叛時朱允炆囑咐勿傷吾叔到從後期朱棣當了皇帝后依舊善待朱標其他兒子並給予很高的待遇和地位,都可合理推斷他們兩家前期感情非常親密。

  • 所以,朱標如能順利繼位,就算髮生撤藩,朱標的權威和他的個性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樣採用激烈的手段,其他兄弟也不會那麼反感。
    無論從資歷、威望、綜合實力,朱標甩朱棣一個地球赤道,朱棣早已習慣並內心個人情感也會樂得朱標領導,這也最符合朱棣本人實際利益。因此朱棣不可能會發生反叛,極有可能會像清代雍正和十三爺允祥那樣的關係,繼續當一個支持大哥的好兄弟,一個被非常信任的王爺。

華墨show


先不說朱標不死,燕王朱棣敢不敢造反。就連朱允炆登基為帝的時候,朱棣還經歷過一段猶豫,因為他幾乎很少看到有王爺造反成功當皇帝的,還是姚啟聖一次又一次矢志不渝的勸說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刺激了他。這個時候,為了能夠取得勝利,自己一天還裝瘋賣傻,讓所有人都相信他是真的傻了,然後出其不意的奪得北平。

後來在於朝廷的對戰中,朱允炆派了一個飯桶李景隆來統率60萬大軍,還下令任何人不得傷害朱棣,那這還打什麼仗,朱棣一次又一次在自己侄兒的這道護身符下逃脫。還有幾次朱棣馬上就要失敗,突然將朝廷大軍主帥的大囊刮斷了,不僅如此,風還趁勢向朝廷大軍刮來,朱棣趁勢掩殺,再不勝就沒有天理了。

建文帝一次又一次的失誤,才導致朱棣奪取了天下,但是他還是不能確定朱允炆到底死了沒有,於是鄭和七次下西洋還有這樣的政治人物,還有胡瑩找了二十多年,不知道他死前這個謎底揭開了沒有,這困擾著他的一生。

朱允炆還是他的侄子,尚且如此。要是自己的哥哥朱標還在,朱元璋可能不會將開國的武將殺光,可能會將藍玉之流的當世名將留給他。就算朱棣真的是想要造反,面對這些大明王朝一等一的名將,也會被打得一敗塗地。

更何況那時朱棣造反的依據在哪裡?法理是什麼?也不可能向建文帝時期那樣,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只有死路一條。朱標還在,朱棣如果造反,他的下場可能和唐朝吳王李恪的命運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