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必须要后期吗?为什么?

海纳百川万一是我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

无后期,不摄影。

原因很简单,后期是作品的进一步完善的关键步骤。

先说一下原来传统的胶卷时代。很久前,我也是曾经自己冲洗黑白照片。在冲卷时,根据拍摄时和后期的要求,有可能会增加或减少显影或定影时间;在洗照片的时候,也有可能增加或减少显影或定影时间,还有可能在曝光时进行局部遮挡,还有可能在照片出来后,对照片进行二次剪裁……这,算不算是后期?

现在数码时代,胶卷改CMOS了,不显影不定影了,不用进暗房了,所有的后期手段都挪进了电脑,包括现在的智能手机,并且,这些后期手段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实用。而后期,是对所谓前期的校正、修正、补充、强化,是对摄影作品的再升华!数码时代,不会或者是不用后期,基本是少了一条腿。

有很多老师讲究、推崇照片直出,而实际上,除了RAW外,其它格式的照片相机已经进行了调整,包括压缩、色温、对比等,就连相机上所谓清晰、鲜艳、自然等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相机内置的后期,你没有在电脑的后期,不等于这照片没有进行后期处理。

所谓后期……

所谓后期,我们是不是需要对水平线或垂直线进行下校正……

所谓后期,我们是不是需要进行下对比度的调整……

所谓后期,我们是不是需要对色温进行下调整,强化下清晨的暖调调……

所谓后期,我们是不是需要压暗下亮部、提亮下暗部……

所谓后期,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需要对曝光度进行有限的提高或降低……

………………

后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有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过了。比如调的饱和度过高,高的“辣”眼睛,让人看着不舒服;比如给人像磨皮,磨的跟瓷娃娃一样……还有就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这一类后期,也不是一棒子打死,只要不是新闻、纪实摄影,也是可以“添油加醋”的,关键是有个度。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不屑于后期的,所以估计本小文又会引起些大讨论,本人期待中……哈哈。


南方之南


您好,是的,摄影必须要后期的,其实从胶片的暗房时代就已经有了后期技术,那阵是在暗房中进行,而现在是数码摄影时代,不再需要实体的暗房,我们会在数字暗房——PS中进行后期调整,下面我来给您说明一下后期的重要性~


矫正基本瑕疵

这可以说是后期最基本的一个作用了,就是弥补一些前期拍摄的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处理一些CMOS上的脏点,删除色差,矫正一下透视带来的歪斜等等。


进行美化润饰

这是后期最主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你的照片进行美化润饰,可以进行真实性还原性的适当美化,也可以进行一些艺术化处理,能够让照片变得更加好看~

比如下图就是对照片进行了一个最基础的调整。(注:上图为后期前原片,下图我后期后成片。


拯救废片

后期其实还有一个作用,能够一定程度上拯救一些废片,比如下图这张上海打卡照,当时拍摄的时候没有什么光影变化,又没有赶到楼体亮灯,所以就进行了一个明度后期,进行光影重塑打造建筑质感。(注:上图为原片,下图为成片)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回答,希望对您能够有帮助~


Bearie


后期,会让摄影更加完美。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吧。利用的是飞思Capture One软件。

Capture One后期处理,冰岛草帽山大变身!

Capture One 是处理RAW文件的有力工具。这是我在冰岛拍摄的草帽山。飞思IQ260拍摄,35MM镜头。当时天下着小雨,蒙蒙亮。ISO140,F11光圈,使用百诺大师ND256滤镜,曝光时间60秒。

原片比较灰。不要拍,宽容度越高的相机,拍出来的RAW格式越灰。我们后期的过程,就是要把藏在raw格式内部的颜色,细节,层次给展现出来。

按照飞侠分析的流程,首先是自动A,画面好看了一些。

继续调整"颜色工具条"中ICC预设、色温。

调整"曝光工具条"中的整体曝光,饱和度、高光、阴影等调整。

镜头校正

现在画面变成了这个样子,越来约有大片范儿来吧。

接下来,进行局部曝光和局部颜色的调整。这个是后期调整的核心内容。

首先看天空,我打算让天空层次变得更加丰富。通过本地调整,对天空部分增加一个图层,用“坡度遮罩”对天空进行选取,对天空进行减少曝光操作。

对水面增加一个图层,通过“绘制遮罩”,把水面部分选区,提亮操作。

画面中,山坡上和天边的黄色,是我打算表现的色彩,通过色轮“色彩编辑器“的高级部分,用画笔点击画面中的黄色,进行黄色进行单独调整。

整个画面的调整差不多了。先看看对比图吧!

最终的效果。咋样?层次丰富,画质完美。这就是Capture One软件的魅力。简单、实用、高效、画质出众。

用Capture One来处理一张图片,就是这么简单。一分钟,可以搞定。


网际飞侠


对于大部分摄影师来说,后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因为它能很大程度上去让你的作品更完整和丰富,在前期拍摄时出现的问题,有一些也可以通过后期来弥补。这里我们先简单说说比较常用的3个后期小技巧。

一片死黑救救我!

如果你在日落时拍照片,那你一定碰到过下面的苦恼:后面的风景曝光正常,但是人物却一片漆黑。这是我们在逆光拍摄时最长碰到的问题,通常来说我们会通过闪光灯及渐变灰滤镜来解决。

但是手边没有这些器材怎么办?我们用后期的方式一样能得到解决。

打开Lightroom(下文简称LR)选择“修改照片”模块,在“基本”栏里选择“阴影”这一项,根据照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即可。

怎么样,是不是很简单?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后期阴影提亮的部分,画质会有所损失,并伴有噪点。所以前期能解决的问题,咱可不能拖到后期呀。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后期必须建立在拍摄raw格式的文件下,而非jpg文件,否则很难做到这样的效果。

噪点太多怎么破?

什么是噪点?我们在拍摄时如果调高ISO感光度,噪点就会出现在你的照片上。ISO越高,噪点就越多,画质也就越差。

可是弱光环境下拍摄,必须开高感光度拍摄,噪点又太多怎么破?有两种简单的方法,可以轻松将噪点进行的抑制和减弱。分别是机内降噪和后期软件中降噪。

机内降噪很简单,在相机中有对应的设置,打开即可。对于不想后期的小白们来说很实用,不过机内降噪通常比较费时。

后期软件中降噪其实也并不复杂,在LR中点开“修改照片”模块,找到“细节”这么一栏,根据噪点来调整“明亮度”即可。

雾霾?分分钟一扫而空!

这一招看起来有些神奇,而且身在北京的童鞋或许更适用一些。

风景很美,却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照片很“灰”,看起来死气沉沉的,顿时就不想拿出来晒朋友圈了好吗!好在贴心的adobe公司为我们量身打造了一个叫做“去朦胧”的功能。雾霾?分分钟一扫而空!(需Lightroom CC 2015.1及以上版本)

整个步骤非常简单,只需要找到“修改照片”中的“效果”栏,里面有一个“去朦胧”滑块,仅加大这一个数值,“雾霾”就能够有效得以改善。而且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调整其他内容。

当然,这样的后期同样需要建立在raw格式文件的基础上。否则臣妾实在是办!不!到!啊!

后期虽然强大,但是都是建立在前期的基础上的。后期可以让一张好照片锦上添花,却没办法把一张普通的照片变成好照片。还是那句话:能在前期解决的问题,不要留到后期。不要本末倒置呀~毕竟,咱是摄影师,不是修图师对吗?

左手plus


这才叫后期


摄影初级班


问:摄影必须要后期吗?

我的回答是必须做后期。

这张照片想必大家都应该看过,我国名摄影师谢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这是代表我国希望工程标志性的一张作品。这种纪实类照片同样需要后期,上图左侧的那张不是地图,而是后期师傅的标注,这张照片是通过暗房调整出来的。

摄影后期不仅仅存在于数码时代,胶片时代也是要做后期的。

摄影师通过通过一些暗房中的技术手段,去控制照片的对比度、影调和色彩等。这些都是后期。 所以说,别以为大师的照片就不后期,别那么天真。

还有一个问题,即便是你后期不调整也未必就是真实。

为什么?我们相机也好手机也罢,前期拍摄时都是能调整拍摄模式的,比如人像模式、风光模式、夜景模式等等。

同样的一个场景,你用不同的模式拍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每一种模式有着不同的参数组合。哪些参数?无非是对比度、亮度、饱和度、锐化等等。那这个算不算后期呢?

另外,相同的场景、时间和机位,相同的拍摄模式,但不同的手机拍出的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因为不同厂家通过内部算法设定的色彩模式也是有差异的,有的手机拍出来色彩就很艳丽,而有的手机拍出来色彩就相对平淡。这相当于厂商们提前帮你做了后期。

所以说,即便你不做后期调整,你拍的照片也不是现实场景的真实记录。

再有,作为拍摄者,我们对一个画面往往有着自己主观的一个理解和表达,而后期的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实现这种表达。

摄影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有你拍之前的想象、你审美上的积累和器材的准备;在最佳时间按下快门;必要的后期处理;最后打印出片。

后期在其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只是按了下快门,那只能叫拍照,算不得摄影。

所有的片子都是需要后期的,新闻纪实照片需要,人像照片需要需要,风光更需要。

只是新闻纪实照片你不能做像素的移动。就是说画面中没有的东西,你不能添进去。有的东西,你不能抠出去。另外色相也不能做太大调整,你不能把红的调成绿的,把蓝的调成紫的。

我是路偷摄,蜂鸟网、大美摄影网、京内网特邀手机摄影讲师。欢迎关注我头条号“手机摄影手册”,您每一次的点赞、转发和评论都是我继续创作的无限动力。


手机摄影手册


摄影必须要后期,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进入数码时代,后期的成分和比重,对于摄影来说,和前期是一样的。还是那句老话,老生常谈,前期到位了,后期相对来说很简单,前期不到位,那就需要更多的后期去弥补。前期和后期共生关系,缺一不可。

那么说到后期,咱们就来讲讲后期里面的色阶,这是最常用,最基础的工具。

色阶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调整工具。

很多入门修图师都喜欢先用色阶调整一下曝光和对比度,再用别的工具调整其他的地方。

色阶工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调出:

1、图像-调整-色阶。

2、快捷键:CTRL+L

3、通过图层面板调出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小修是不建议使用1和2两种调出的方式,理由嘛,就是不利于修改。

下面我们认识一下色阶面板:


色阶面板比较简单,除了和曲线一样,有不同的通道以外,就是图上的12345了。

1、黑场。

2、灰场。

3、白场。

4、黑色输出色阶。

5、白色输出色阶。

如何使用色阶工具

在使用色阶工具之前,我们首先要懂直方图

这里我们大概说一下rgb通道下的直方图:

这个直方图中,我们知道画面中没有黑色和白色,对比较低,画面中像素大部分集中在亮度大于128的地方。

而黑白场,则是重新定义图片中像素的亮度。

比如,我们将上面这站图的白场往左移动。

这就代表我们将画面中原本亮度值为229的像素,调整为255,而所有原本亮度值大于229的像素也都变成了255。

同理,黑场也是一样的。我们画面中原本不是黑色的像素,将其调整为黑色。

所以,很多入门的同学在拿到一张图的时候,会喜欢先打开色阶,看一眼直方图,再重新定义画面的黑白场。

比如,我们打开下面这张图:

从直方图和画面中,可以看出,图片缺少黑场和白场,整个画面非常的灰。

我们通过调整黑白场,来改变画面中像素的亮度值。

我们将原本亮度值为190的地方定义为白场,将原本亮度值为38的地方定义为黑场。

我们发现画面变得舒服了很多,也不灰了。

直方图也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画面的像素平均分配在所有亮度值中。

而在RGB三个分通道中,效果是差不多的。

如果大家看过之前关于RGB通道的知识,了解过“三个灯泡”的原理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没看过的同学戳下方蓝字跳转阅读:

敲黑板,这一章色彩原理,萌新和老司机都必须学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直方图中,以128为分界线,开始发红绿光。


就是越往左,青色灯越亮(暗部),越往右,红色灯越亮(亮部)

我们重新定义红色通道的黑白场以后,就是将红色灯不那么亮的地方给提到了最亮。

而三个通道相结合,就会混合出不同的颜色效果。

原理大致是这样,想要熟练运用的话,还要结合上面蓝字里的知识反复咀嚼。

下面聊一下输出色阶。

输出色阶比较简单,就是定义黑白场的亮度值。

默认的黑场数值是0,就是纯黑色。

上面这张图,是我们调整过黑白场以后的图片,画面中是有纯黑色的,但是我们在输出色阶的地方,将0换成20看看。

照片暗部没有了纯黑色,画面变灰了。

简单点说,就是黑场原本定义的是黑色(亮度为0),但是通过改变输出色阶,黑场可以是任何亮度(1-255)。

这样的意思就是我们在校正了一张图片的黑白场以后,画面中很容易出现大量的黑或者白,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让画面中缺少黑色,形成一种舒服的灰色调。



光影的光阴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已进入数码时代,照片软件的后期功能那么强大,为什么我们不使用呢?

在胶片时代,因为后期制作并非那么方便,所以摄影师们追求一次成片,这对前期技巧要求很高,很多大师即使不做后期也可以获得很高质量的片子,比如布列松先生


但并非现在并非所有人的技术都能达到一次成片的水平,并且,再厉害的大师也有失误的时候,如果这种失误出现在机会只有一次的场合,那么就放弃这张片子了吗?如果这张片子通过后期可以救回来,你还会轻易放弃吗?

答案是当然不会,摄影本身就是为了记录美好,前期和后期都是摄影的一部分,个人认为两部分占比七三开。

这是一位学员旅游时所拍的照片

这张照片可能因为相机参数设置的问题,色彩昏暗,饱和较低,天空有一抹晚霞,但并不明显,可这位学员通过自己的后期处理,让自己的旅行照片变得意境十足


值得注意的是,本张照片被裁剪为16:9横画幅,适合展示风光。

裁剪又称为二次构图,通过材料操作,往往能把我们的废片起死回生。

所以,我觉得,后期还是有必要的,当然我并非反对一些可以一次成片的高级老法师,但那毕竟是少数。


一轮明月亘古今


我想没有任何一条规定说明摄影一定要有后期,我不是很明白楼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不过今天还是想来分享下我自己的观点。摄影是七分拍三分修,所以说拍摄的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后期对于摄影来说无异于是锦上添花,但并非必须。


现在很多新入行的摄影师往往重视后期修图,而忽视了摄影的基本功,这就好比说一个小孩还没有学会走路就要开始跑,基础不扎实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在平时我也会去查阅一些好的摄影作品,其实我发现很多优秀作品并没有过多的后期痕迹,反而是那些质朴真实的作品更能打动人,而有些了过多的后期还会掩盖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意义和真实性。



所以说摄影并不一定要有后期,还是应该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打好坚实的基础才更重要,而后期若是没有我不是不可以,但有的话可以更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同时可以弥补拍摄时由于外界环境造成的不足。


超奇Lee


在后期处理的过程中,创作的意味更浓,这个过程,可以融入你的情感和拍摄时对风景的感知,是自己风格的体现。

面对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感情去看,所得到的感受和印记在心中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原片中不融入自己的感觉,片子也就缺少了自己的个性。

颜色的对比与协调,创作属于自己的情感风光摄影

胶片时代是否需要后期?

亚当斯有出神入化的暗房技术,随着各式底片、新式相纸、化学药剂的问世,亚当斯尝试新式摄影工具所带来的各种可能,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出经验。

亚当斯说:“我把底片当成乐谱,而冲洗就如演奏,传达摄影师在按下快门那一瞬间所感受到的情绪与美感。”

以前,我们要设备完善的暗房和多年的经验积累才能“演奏”,现在我们只要一台电脑就够了。

学习后期技术,可以让你看出新的影像可能性,从而在拍摄时更好运用你的技巧。

RAW色温、局部曝光、颜色、调整+PS内容识别,作品大变身。

风光摄影,必须要用RAW格式,因为RAW里面记录的太多内容。后期的过程,就是展现那些“内容”的过程。

来看这样一张图片。RAW格式拍摄于斯里兰卡。

这个照片好看吗?只能说还行,是个照片,构图不错,曝光还可以,没有死白和死黑。但只是照片,绝对不能称之为“作品”。

RAW格式拍摄,往往都给人一种“灰头土脸”的感觉。不要怕RAW格式灰,越好的相机,拍出来的RAW色彩越灰。因为它是一块“璞玉”,里面藏在宝贝,我们要把它“雕琢”出来。

针对这个案例的RAW阶段,我主要调整的关键点就是:色温-高光-阴影-清晰度-饱和度。

不要死记硬背参数,这些不重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啊。根据每个片子的特质来具体调整。30秒钟,画面焕然一新了。

现在大家是不是觉得画面右边的这个“木桩”比较突兀,不好看。进入PHOTOSHOP,用套索工具,选区,然后点击右键,填充-内容识别,木桩瞬间没有了!

到这里,我们调整也完成了!很简单,很迅速,但效果很好。一张精美的作品诞生了。

通过这个案例,飞侠需要强调的是:

  1. 前期的拍摄很重要,RAW格式是必须的

  2. 针对RAW格式的调整是必要的

  3. 能在RAW阶段完成的调整,不留给JPEG

  4. 后期的调整过程,就是改善和升华的过程,表现你心中色彩的过程

最后再来看看对比吧,天壤之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